第六编 乡貌新姿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三亚海棠湾乡土人文录》 图书
唯一号: 200120020230004261
颗粒名称: 第六编 乡貌新姿
分类号: F590.4
页数: 25
页码: 267-291
摘要: 本篇文章展现了三亚海棠湾地区在经济、教育、文化、卫生等各项事业上实现的大发展,同时描述了当地农业、温泉、旅游等方面的蓬勃发展,以及对海岸线进行美化和保护的举措。文章着重介绍了海棠湾风情小镇的建设进程和国家海岸帆船扬帆起航的场景,展现了当地的独特魅力和美丽风景。
关键词: 三亚海棠湾 经济发展 文化教育

内容

开篇语
  新中国成立60年来,海棠湾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奋力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社会经济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生机盎然,实现温饱,走向小康。回首往事,60年风雨兼程,海棠湾人民经受过一次又一次严峻的考验,在历届市、镇和农场领导班子的领导下,用勤劳和智慧垦殖着这片热土,收获了一个又一个荣誉和丰硕的经济成果。到2009年止,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逐步趋向完善,大大提高了旱涝保收的抗灾能力。农业经济结构的调整,以粮胶为主,旅游业拉动,多元化经济并存的社会经济结构体系初步形成,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正在孕育着赏心悦目的环境和惬意的民生。人民意气风发,处处呈现出生机勃勃,欣欣向荣,享受繁华的盛世欢乐。时至今日,海棠湾这块温馨的土地,已不再是昔日那单纯的绿海蓝天了,也不再是那万家灯火影濛濛,前三年后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的旧农村了,而是“春风浩荡碧海潋,万丈高楼平地起,小车奔驰农家道,芒果园林溢芬芳”,万紫千红、万象更新的年代了。
  海棠湾得天独厚、天时地利、如诗如画。它集于一身的碧海、蓝天、青山、银滩、绿洲、奇岬迸发出迷人的光环。藤桥东河、西水自北向南,宛如少女衣襟上的两根飘带,时而飘向村庄,时而纡绕胶林,时而荡过市井,于蛋家棚处汇为一水,直奔合口港注入大海。绵延远去的椰林,翠影婆娑,与碧水映衬,与阳光交辉,在河道与港湾两岸铺开曼妙的画卷。南田“神州第一泉”和原生态的“白龙温泉”有“公泉”“母泉”之称,不断焕发出温柔的青春魅力,她以她纯真圣洁的心胸接纳五湖四海的友人,她以她博大的热忱捕捉着生活的美丽,所有与她相遇的人和事都会变成亦真亦幻的诗的意象。椰子洲岛犹如前行的一艘巨轮,满载着重托和希望,正踏着荡漾的碧波徐徐远航。蜈支洲岛静栖于大海的摇篮之中,与渔火相伴,与日月摇情,与波涛共舞。红树林与铁炉港,生生相惜,相辅相成,共同氤氲了一股深幽一派神秘。
  一片片葱葱茏茏的橡胶园,缀绿了荒山野岭,乳白的胶水流淌着。园林郁郁葱葱,果树满枝硕果,四季飘香,丰富了人的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
  一方平坦开阔直连大海的海岸平原,成了一个碧绿的世界。海岸沙滩像白绒毯一样,软软绵绵,厚厚实实,任你舒畅地呼吸新鲜的空气,奔走相逐,下海冲浪,嬉戏翻滚,享受大自然的温馨。
  东线高速,像一条巨龙,从南(三亚站)向北(海口站)跨越这片芬芳的土地,平稳奔驰而去。道路两旁,池湖似的铁炉港,碧波荡漾。芒果沿道,果实累累,压弯枝头。仲田、赤田水库隐呈在翠绿丛中。高速道东面,有规则的椰子树摇曳着,扇起阵阵的轻风。在广阔的农耕田洋上,湿润润肥沃沃的土地,金黄色的稻穗随风起舞,稻谷飘香。两条现代化立交路直连三条通海公路,驰向海岸同边海大道连为一体。绵长的沙滩上,脚手架高入云天,新大厦巍然耸立。农村也不甘落后,新楼房拔地而起,电灯照明代替了煤油灯,电视、电话落户农家。藤桥、林旺、南田三个农贸市场货源充足,货物品种繁多,货物短缺的年代一去不复返了。新风生气扑面而来,全区域农工、农民有私人小轿车56部,有的家庭是一户2部,摩托车几乎是户户有车。农工、农民成了宾馆、饮食店的常客。从小镇到乡村,绿化、美化……标志着新生活的开始。从秋到冬,海棠湾人民以不可阻挡的坚强意志,打造美丽和谐的家园,从农场的连队到每个乡村,呈现出绮丽殷实的盛世景象。
  海棠湾长达21.8公里的海岸线,它与三亚湾、大东海湾、亚龙湾、崖州湾并列为三亚市五大名湾,它以原生态下的碧海蓝天,青波白浪,自然恬静而优美,以适宜人们休闲、度假、避寒、冬泳而驰名。
  倘若把海棠湾比作如歌如梦、缥缈迷人的海市蜃楼,那南田神州第一泉,神奇梦幻、水影诱人、沐浴鱼疗,不正似圣母娘娘的珠宫瑶池吗!
  展望三亚海棠湾,使人心旷神怡,令人坚信,海棠湾的未来必将是一个火树银花的世界,不是南海龙宫,胜似南海龙宫。
  第一章 经济增长实现大跨越 社会各项事业全面发展
  至2009年,全镇生产总值从2001年的2.5亿元增加到14.5亿元,年平均递增15.9%。地方财政收入从364万元增加到2357万元,人均年平均收入从2001年的2800元增加到5466元,年均增长11.3%,各项指标呈翻倍增长。南田农场职工劳工收入连续9年居海南垦区之首,劳工收入达3万元,各项指标均列历史新高。
  第一节 摆脱贫困,跨入小康
  海棠湾镇于2001年由藤桥和林旺两镇合并组成。海棠湾区域则由海棠湾镇和国营南田农场组成。自1988年三亚升格为地级市以来,镇、市历届领导班子根据当时的实际,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因地制宜调整产业结构,热带水果、冬季瓜菜、花卉、海水养殖初具规模,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快速增长,推动社会事业全面发展。
  海棠湾镇成立之初的2001年,全镇22个村(居)委会,174个村生产小组,有37%是缺粮队,70%的农家是经济困难户。到2008年全镇生产总值已跃至14.5亿元,扣除物价变动因素,同上年比增长824%。其中农业生产总值达7.18亿元,同比增长21%;人均收入达到5466元,同比增长11%,实现了从温饱不足到总体小康的历史跨越。
  民居条件大大改观,简陋的矮小旧瓦房,变成平顶房或小洋楼房。“芒果楼”、“瓜菜楼”,一栋栋拔地而起;小车、摩托车成了村民的交通工具;铁牛上了岗,黄牛下岗,劳力大大解放,人民的生活像甘蔗一样一节比一节高,一节比一节甜。国营南田农场改革开放前,困难重重,负债2000万元,近1万名劳工半年领不到工资,名列海南五大贫困农场之首,全国农垦十大亏损企业之一。在改革开放中,他们创新体制,创新经济管理模式,对外开放,打造出“一城五地”,多种经济并存的南田“神州第一泉”莲花旅游城,带动农场经济快速发展,使南田农场从全国特困企业转变为全国扭亏为盈的示范企业,成为海南乃至全国农垦的一面旗帜。2008年生产总值达2.63亿元,比1992年的0.2亿元,增长12.1倍;社会生产总值达6.16亿元,比1992年的0.4亿元,增长14.4倍;职工人均收入36179元,比1992年的1870元,增长18.2倍,连续8年居海南垦区第一。目前,职工自建“芒果楼”4000多幢,有181户职工实现了“一份产业、一幢楼房、一辆小车、一份股份”的小康目标。
  在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主要农作物产品:粮食、干胶、热带水果、肉类、海鲜产品居于三亚市的一、二位。
  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带动了旅游业、饮食业和产品加工业的迅速发展,市场上商品供应日益丰富,困扰人们三四十年的物质短缺,凭证供应的卖方市场变为商品越来越丰富多彩的供大于求的买方市场,告别了市场物质短缺的历史。
  第二节 农村教育文化卫生 社保事业蒸蒸日上
  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来,教育领域取得了耀眼的成绩。解放初,全区域仅有藤桥中心高级小学和洪李高级小学2所,初级小学仅有6所,到2008年教育事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海棠湾镇现有小学校20所,几乎遍布于22个村(居)委会,174个村生产小组。藤桥片有藤桥中学,林旺片有林旺中学。教学条件不断得到改善。远程教育模式2项,学校13所。镇中心校和林旺小学、藤桥小学、江林小学建有教学多媒体教室和教学电脑室。2008年统计,中心校有学生4952人,教师279人。2006年全面实行“两免一补”,入学率每年达标。教学质量不断提高,教学成果显著,有68名教师获市教学优秀奖,获省奖的有5名。46名学生获市成绩考评优秀奖,23人获省奖。特别是林旺中学建于1963年,占地面积120亩,现有教学楼四栋,实验楼一栋,设有物理、化学、生物仪器室、实验室各一间,教师宿舍四栋,套间72套,学生宿舍四栋共80间宿舍,有23个教学班,有学生1436人。学校图书馆藏书12800册。教职工85人,其中高级教师4人,省、市级骨干教师8人。校园宽敞平坦,绿树成荫,环境优美,曾荣获海南省校容校貌瑰丽一等奖。
  藤桥中学是镇乃至市的老牌学校,建于1958年,占地60亩。现有教学楼一栋三层,科技馆一栋三层。有4间多媒体教室,1间远程教学室,1间语音室、光盘播放室,拥有60台计算机的计算机室及图书室、阅览室。有17个教学班,共有学生927人。有教师58人,高级教师7人,二级教师25人。2005年以来,先后有5名教师获省级劳模、省级先进个人称号。有高中班学生25人分别考上海南大学、海南医学院等重点大学。教育领域显示出桃李温馨。
  农村文化生活出现新气象。现在海棠湾镇培养出一批土生土长的文化人,能歌善舞,每年在镇文化中心组织指导下,活跃乡村,丰富了民间的文化生活。据统计,全镇有乡村文化广场6个,数字有线电视站1个,节目频道由8个增加到36个,文化室、阅览室23个,藏书15000册,农民技术培训中心2所,电脑室22间,戏场8个,电影场25个,录像播放点23个,卡拉OK歌厅12个,舞厅17个,网吧6个,台球场28个,篮排球场28个,文艺宣传队7支,琼剧团2个,乒乓球俱乐部2个,象棋协会2个,老年人俱乐部12个,龙舟队、舞狮队各1个。农家书室1家。每年逢年过节,镇政府都举办文艺晚会,各村(居)委会在传统节日期间,自编自导带有浓厚乡土文化色彩的节目、歌谣等演出,活跃乡村文化生活,使农村传统节日过得越来越丰富多彩。
  乡村有线电视和通讯网络畅通无阻。有线电视覆盖22个村庄,基本实现了村村通电话,移动电话畅通无阻,无线电信号十分强劲,可联系世界各地。
  经济的快速发展,促进了农村合作医疗民生工程的完善,提高了农民的健康水平。现在,海棠湾人尝到了合作医疗的甜头。至2008年,全镇农业人口3.46万人都参加农村合作医疗,参加率达100%,有2个居委会参加了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全镇农村低保对象385户,722人都得到低保,基本实现了病有所医,老有所养,安居乐业。
  第三节 新农村建设迈上新台阶,海棠湾风情小镇进程加快
  从1998年开始,三亚市委、市政府在全市开展大规模的农村扶贫工作,实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海棠湾人抓住这一机遇,积极建设自己的家园,农民住房已由原来的简易矮小瓦房向钢筋水泥平顶房或楼房,甚至是框架楼房转化过渡,村容村貌焕然一新。现在全镇22个村(居)委会,174个村生产小组,村村通硬板化公路,户户有沼气池、厕所,建有文化室20间,有农贸市场30多个,有文化设施设备,球场、戏台、图书馆、幼儿园,许多农户建起“芒果楼”、“瓜菜楼”。在新农村建设中,镇委和镇政府把建设新农村同维护资源保护环境结合起来,整治、改造旧村庄,让绿草红花点缀着新农村,形成了饮水自动化,照明电气化,交通摩托、小车化,犁田、收割、脱粒机械化。居委会有农贸市场,村村有小卖店。现在农村住区既是居民区又是商业区,实现了从温饱不足、居住简陋到总体小康,初步实现了农村向城镇过渡的历史性跨越。
  小城镇建设成绩明显。镇委、镇政府把城镇建设同环境保护和发展经济的目标相结合起来,充分利用国家小城镇建设资金,对镇区街道进行整治,改造四纵一横老城区道路,建设自来水管网,开发建设藤桥西河小区,建设新型居民居住小区,在公路两旁建设三米宽的绿化带,建成滨河小公园——海棠园。藤桥旧城区街道改造,完成了路面硬板化、排污、排水工程共2118米,告别了街道无水泥路的历史;投资70万元建设藤桥龙海坡新居民住区道路,扩大城镇区规模;投资100万元建成藤桥东河防洪(潮)堤890米;投入100万元建设管道,完成林旺、藤桥主街道居民的饮水工程。招商引资500多万元兴建藤桥农贸市场。2005年,投入80万元加大力度完成铺设藤海饮水工程。建立服务机制,保障城镇居民的物质利益,夯实城区的物质基础。2005年,小城镇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实现了“人改造环境,环境陶冶人”的互动效应。镇容镇貌整洁和谐,秩序井然,初步实现了海棠湾镇的镇区向人居环境最佳示范区转变。
  第四节 第三产业迅速兴起
  海棠湾区域有农贸市场三个:藤桥农贸市场、林旺农贸市场和南田农贸市场。藤桥农贸市场建于1990年,占地8058.6平方米。建筑面积967平方米。农贸市场商品丰富,十分繁荣,有近百种产品供市,主要的是水产品、农副产品和日常生活用品等等,日均流动资金约50万元以上。2001年建起超市一个,叫喜多福超市,结束了海棠湾没有超市的历史。林旺农贸市场建于1985年,面积316平方米。该市场得益于海棠湾的开发,发展迅速,日均资金流动也有20万元以上。南田农贸市场建立,市场货物充足,日均资金流量也不低于20万元。三个市场设有铺面,摊位222家。原来是逢周一、六集市,现在是全日市。在三个市场附近,外地客商长期设瓜果菜收购点120家,农机、农药、肥料销售点(店)16家,旅店、食店、茶店、理疗店等有50多家。现在,在海棠湾区域里每个村庄或连队都开设私人小卖店一个以上。林旺至藤桥两旁的摊店发展迅速,沿途叫卖。尤其是海棠湾国家海岸开发建设以来,由于人流拉动,服务行业的发展,有“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发展趋势,旅游产品也开始上市成为海棠湾人的经济增长点。
  海棠湾的开发建设,带来了大量的人流,拉动了餐饮业的发展,推动了一批饮食小品牌诞生。朱家排骨、林旺海鲜、湾坡鸭、东溪鸽成为海棠湾的小食品牌。朱家酒店、藤海8家渔排、海坡鸭店生意十分红火。社会经济发展,改变了海棠湾人的旧观念,思维意识文化素质得到了提高。农村许多农民乘农闲走出家门,骑起三轮车运客、拉货赚钱。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农业机械化进程也出现了新的局势。现在,田间农活由机械代劳,出现了“铁牛上班,黄牛下岗”,“出门不走路,犁田割稻不弯腰”,改变了过去肩挑手抬的落后生产方式。
  装修、维修服务业正在兴起。目前海棠湾有房屋装修店8家,摩托车维修店12家,大车维修店4家,汽车美容店3家。包装业也不甘落后。据统计,2008年,海棠湾有包装厂、塑料厂、泡沫箱厂、制冰制品厂相继建立。从事芒果、西瓜、哈密瓜、香蕉等包装业有3000多人,年产值1300多万元,成为拉动海棠湾经济增长的新的增长点。
  各行各业的迅速发展,需要大量的人员,使农村多余劳动力找到出路。2003年以来,在市人事劳动保障局的支持下,海棠湾镇每年都有计划地组织农村富余劳动力外出当农民工,据2008年统计,约有3000多人到外地打工,既学到了技术,又增加了家庭经济收入,加快了脱贫致富奔向小康的步伐。
  第五节 科技逐步普及提高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海棠湾农民十分重视农业技术的应用。2002年以来,镇农业服务中心每年都举办各种培训班,邀请省、市有关农业技术专家前来授课,授课内容有:反季节瓜菜生产、芒果生产、海水养殖、农药化肥使用技术和无公害瓜菜生产等技术知识。每年都举办2~5次,参加授课的农民达3482人次,使广大农民提高科学种养技能。同时建立农业信息网络,科技服务站点20个,组织农民学技术,参加学习的农民达1300人次。2002年投资10万元建立信息电子屏幕,不断健全农业信息网络服务,农民从中了解到大量的农业生产技术、瓜菜行情。同时以在田间地头现场指导等方式传授科学知识。发展到2008年科学技术指导服务中心服务入村到户。海棠湾广大农村还得益于外省南繁育种的技术指导。在粮食生产方面有江苏南繁制种基地为榜样,在种瓜果方面有新疆哈密瓜、林旺科技示范园等农业培训基地,协助培训,每年都有4000多人参加听课。市政府有关部门每年都来镇举办各类农业实用技术培训1~2期,参加人数达6000多人。由于农业科学技术的广泛应用和推广,在保证粮食播种面积稳定的前提下,粮食亩产逐年提高,亩产从800斤提高到1500斤。瓜果菜也培育出一批深受欢迎无公害的品牌。
  第二章 垦绿荒丘沙滩花果处处飘香
  海棠湾是一块激情奔放的热土。建国前由于战争的创伤,解放后受小农经济和诸因素影响,社会经济出现发展短腿,改变农业发展速度缓慢,直至2001年,全镇44192亩农田,占43%是“望天田”;17699亩坡地多半为“无毛地”,群众称为“狗走过不障吊丸”,意为荒凉;22公里长的海岸沙滩,烈日金闪闪,一片白茫茫;25坡度下可垦殖的山丘3万多亩,长满杂草白芒,风来芒花飞扬,烈日山似火烧;铁炉港、藤桥东西河和各山塘水库,有滩涂近万亩,水域面积6533余平方米,大雨水浸农田,涨潮水漫道。可开发利用的水资源和土地资源,一半处于沉睡在处女型的原始生态状貌。
  海棠湾人默默地看着时序的更替,默默守望着“饱目不果腹”美丽婀娜的乡土滟景,慈悲万千。借得广东开放之先,春风骀荡,三亚海棠湾迎来了改革开放的东风春雨,涤荡了百年积弱的灰尘,拓开了日异的新天。
  第一节 治水:改善灌溉条件
  “水是庄稼血,肥是作物粮”。海棠湾镇委、镇政府和南田农场党委在省、市党委和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调整发展经济结构中,紧紧抓住“水是农业的命脉”这一关键,发动社会力量,带领群众和职工,甩开膀子,大搞水利建设,发挥水利工程应有的效益,为农业生产和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服务。全镇建设配套中小型水库15宗,南田农场兴建维修海燕等小型水库3宗,全区域兴建的水库有沙牛坡、芒三、湾应、海燕、岭门、文针、石姆龙、岸头岭、升昌、道宁、高村、扁担丘、岭夹、岭脚塘等20宗,总库容量1519.04万立方,蓄水量358.8万立方,配套主渠道21条,长58公里,支渠208条,长48公里。有2宗骨干水资源水库:1.赤田水库。位于三亚市海棠湾镇西藤桥西河中游,距镇3公里,1994年6月28日建成,继后配套发挥更大的效益,库容量为7710万立方,日供水能力现已提高到15万吨,灌溉农田可达4万亩。坝后电站装机容量216千瓦,是海棠湾区域的重点淡水资源供应重地。2.仲田水库。位于三亚市海棠湾镇西5公里,仲田村上游。1958年初动工兴建,同年12月竣工,集雨面积9.14平方公里,总库容量750万立方,有效库容542万立方,大坝高15.2米,灌溉面积6000亩。为了让这批水库发挥出更大的经济效益,镇、场党委和政府每年都进行维修整治,设施配套完善。2003年修建大小渠道136条,长38公里,整治农田2.8万亩。2004年修建大小渠道120条,长72公里,建硬化渠道2公里,修建农田公路3公里,修复水段工程20宗。几年来,水利投入近1亿元,到2008年止,水利配套设施基本完善。在每个100亩以上的田洋都建设硬板化灌溉主支渠道,计有98条,长达106公里,田洋机耕路29条,长达58公里。打机井3口,田头井28口。对文针、北山、宝福、青田、泮水、保境等田洋进行了全面综合整治,改善扩大水利灌溉面积达10万亩,基本实现了“北水南调,河水上坡,科学用水,旱涝保收”的目标,极大地发挥了水资源使用效应,推动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
  第二节 绿色农业迅速发展,名优品牌呈异彩
  几年来,海棠湾镇和南田农场历届领导班子,立足于土地、气候、阳光和水资源等本地的自然优势,大力进行农业经济结构调整,拓宽了以粮、胶为主,发展热带水果和冬季瓜菜,改造耕作制度,转变一年二造为一年三造,发挥了水资源和土地资源的最大使用效益。同时兼并发展海水淡水养殖和果园牧业。镇、场领导班子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三农”政策,激活了农民和工人的积极性,掀起一轮又一轮土地承包的热潮,向荒丘沙滩宣战,用勤劳和科技向荒沙丘要果,叫山塘港湾献鱼虾。到2008年止,经济花果累累,昔日的荒滩丘今日变绿洲。2008年海棠湾农林牧渔业生产总产值达15亿元,创历史最高。
  在大力发展绿色农业的进程中,镇场领导班子,从市场的需求出发,在“做大、做优、做强、做精”上下工夫,不断优化农业结构,推行“公司+农户”、“村队经济”、“园林经济”和“一村一队一品”发展经济框架的模式,形成了“一个瓜(果)、一只鸭、一枝花”的现代农业生产布局。
  根据本地气候和土壤特点,因地制宜,看准时机,立足市场,推广无公害绿色农业。
  1.推广新品种,巩固提高水稻产量。2002年以来,积极推广杂优品种,海棠湾水稻杂优品种播种2.8万亩,单产从2001年800斤,增加到2008年1500斤,实现了米质优、产量高的效应。同时,积极参与南繁制种,全镇南繁制种面积6800亩,产值1060万元,农户制种面积1800亩,产值达319万元,比2001年增长20%。2008年得江苏南繁育种基地铺及文昌、龙楼、泮水等五大田洋,播植杂优水稻3.9万亩的优势,产量达11344吨,经济产值2455万元,创历史新高。
  2.建立5万亩以上反季节瓜菜基地。2008年全区域种植冬季瓜菜面积1.5万亩,总产量21500吨,产值达1.025亿元。镇委和镇政府还根据市场对瓜菜品种质量的需求和走向指导农户,大量生产适应东北市场的黄青椒、四季豆、茄子等主要品种。建立起1.85万亩无公害的瓜菜生产基地,创出一批名优品牌。如长豆角、紫长茄、毛节瓜,果实丰满,色鲜、质优、耐放,深受国内外客商青睐。
  广泛推广大棚种植设施农业。采用政府、企业和农户三方联手,“政府出政策,农民出土地,企业出资金、出技术”多种合作模式,在新疆农科院林旺科技示范园的技术指导下,建立哈密瓜生产基地和兰花基地。大棚哈密瓜种植面积5000亩,经济效益达3000多万元。
  在市场经济强烈竞争下,镇委、镇政府指导农民在“调高、调精、调优”和“早”字上做文章,下工夫发展早冬瓜菜,在其他地区冬季瓜菜尚未上市前,让自己的产品先占领市场,大大提高了产品销路和经济价值。2008年海棠湾种植早冬季瓜菜面积4.63万亩,产量达9.7万吨,产值2.54亿元,同上年比增加21%。品种多样冠全市第一,产品销售港澳、上海、北京等30多个城市和地区。
  3.建立2万亩热带水果基地。2002年以来,开发丘陵、山坡、沙坡,以东线高速路两侧坡地为主线,建立2万亩芒果生产基地,品种选优,发展台农、贵妃、象牙为主。为适应市场的需求,发展1万亩椰子种植基地和2万亩热带水果基地,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迟我早,人少我多”的发展规划,推广“金果”工程,利用海棠湾镇芒果比其他产地早熟一个月的优势和海棠湾镇热带水果的“季节差”、“时间差”优点,从形、质、色、美上下工,引进新品种,以台农、贵妃、象牙、楚良优质品种为主,采取摧花技术,实现早挂果、早收获、早上市,收到很好的经济效应。2008年,全镇热带水果种植面积2.35万亩(其中芒果种植2.1万亩),水果产量19914吨,产值1.69亿元,获得了“中国果菜无公害龙头乡镇”称号。
  4.建立万亩养殖基地。几年来,海棠湾镇在大力发展绿色农业的同时,建成万亩养殖基地和发展捕捞业。2002年来,以铁炉港、藤桥港、龙江港为低位池养殖和沿海沙滩、海坡高位池养殖以及网箱养殖相结合,面积有一万多亩,主要产品是青蟹、南美虾、石斑鱼及鲍鱼。整治高低位池养殖,扩大网箱、淡水养殖,提高低位池养殖科技含量,改换养殖优质鱼类,从而确保了养殖稳产高产。仅后海渔村就有139户,利用铁炉港发展网箱养殖2000箱,每箱9米,一箱养鱼1500尾,主要放养白鳃、金鳃、红鱼、大点鱼、金钱斑鱼等名贵鱼种,价值高,销售好。充分运用藤桥东西两河、内陆湖泊以及海洋的优势,发展淡、海水养殖,全镇海、淡水养殖面积644.7公顷,其中海水养殖328.7公顷,淡水养殖316公顷,2008年,全镇渔业水产品产量达8980吨,总产值达1.02亿元。
  5.畜牧业规模不断扩大,村村有“一品”。从2004年以来,海棠湾镇根据市场导向,结合各村实际,提出“村落经济”和“一村一品”的目标,建立起“一园、一池、一沼”的示范点(在芒果园里建三联通沼气和养猪)种养相结合的特色经济。全镇推广了70户,进一步落实市委提出的“十头万户养猪工程”的要求,以升昌、湾坡、草厂村为试点,把养猪和三联通沼气相结合,发展养殖业,打造了“湾坡鸭”、“青田鹅”、“东溪鸽”等品牌。全年全镇出栏生猪6.15万头,产值4245.6万元,同比增长18.4%;禽类出栏48.8万只,产值956.27万元,增长12.9%;2008年,全镇全年度生猪存栏量37800头,牛存栏量3530头,羊存栏量3350头,家禽存栏量280908只。其中鸡存栏量11.99万只,鸭存栏量16.66万只,鹅存栏量21340只。全年畜牧肉类产量达6118吨,经济产值达8800万元。“一村一品”经济每年就为农民增收13%以上,成为海棠湾农民收入的新的增长点。
  6.建立兰花生产基地。全区域建立6个兰花生产基地,每年种植兰花350亩,产值达5500万元。仅南田农场180多亩,产值即达2000万元。
  由于绿色农业的迅速发展,整个区域变成了一个令人心旷神怡的蔚蓝世界,一幅缤纷醉人的画卷。西北部是满目浓荫的胶树园林,从西至南的坡丘上,是一片片郁郁葱葱的芒果园。广阔的田洋,分布在区域腹部,处处洋溢出醉人的花果香。绵长的港湾里椰林翠影婆娑,如画卷在港湾里铺开,农家村舍和农场连队隐现在绿丛中,潋滟的海棠湾,婉如绿蓝色的地毯,满满地铺在东面。天蓝海绿,山河青翠,四季如春,把海棠湾打扮得更加富丽堂皇。
  第三节 温泉乐园,神州独秀
  海棠湾旅游业资源丰富,远离城市的喧嚣,特别是温泉近乎原生态的美。过去由于内需不足,发展腿短,使瑰丽的旅游资源仍沉睡在原生态。新世纪初,科学发展观出台,回答了怎样发展,解决了社会发展不协调的问题。几年来,在省、市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大力支持下,海棠湾镇和南田农场党委和政府努力使经济社会走入科学发展的轨道,寻找加快转变经济增长和发展的方式,深刻理解促进经济增长主要依靠投资拉动,协调发展。改变了单一的经济发展模式,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的转变;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基础上,建设资源节约保护环境,营造环境宜人型社会。1996年,三亚市委、市政府把素有“海上涵三观”(祀仓颉字祖及如来像)的蜈支洲岛定位为“蜈支洲海景区国际乐园”动工兴建,次年建成,到2008年世人慕名蜂拥来游,每年接待游客约80万人次,成为地区经济的增长亮点。
  南田农场是个近3万人口,职工4138名,离退休职工近5000人的老场,有土地面积20万亩。在产业结构调整中结合实际,选准了温泉开发新产业,闯出了一条企业振兴的路子,打破政策、土地、身份三个界线,实创了“六个统一”:统一管理、统一政策、统一分配、统一安排使用人才、统一建设、统一福利,确保老队与并场之间的统筹协调发展,走共同富裕的道路。组织了万人大会战,建设南田温泉莲花湖,建成了面积6.6平方公里的莲花旅游城,打造出一枝独秀的南田“神州第一泉”,现已建成了“一城五地”的产业新格局和多元化的经济结构。
  “一城”:即“神州第一泉”三亚南田温泉国际热带风情旅游城。城里有“神州第一泉”,水温56.5℃,日喷水量3780吨,为世界罕见,神州第一,故称“神州第一泉”;好汉坡度假村,现已发展成集客房、餐饮、娱乐、会议、美容康乐为一体的温泉度假胜地。先后接待了38位国家领导人和146位省部级领导。莲花湖,面积近10亩,集江南景色与热带风情于一体,为观光、垂钓之地。建成神泉谷,环境清新,格调优雅,是一个充满浓郁的热带异国风情园区。整个温泉园区占地面积20余亩,是南田众多温泉度假村中温泉历史最悠久、温泉文化最深厚、温泉养生最具特色的一家综合性温泉度假村。神泉谷共有各类特色温泉泡池58个,有中药材池、花卉池与酒有机地浸泡在一起,风格各异,各有千秋。在这里,沐浴温泉已成为提升心灵的养生艺术。
  “五地”:
  1.3万亩橡胶基地。全场橡胶开割面积3.6113万亩,累计完成干胶1683吨,比上年1680吨增长0.2%。
  2.3000亩高科技热带农业育种基地。位于北山洋,推广水面1.83万亩,出售鱼苗3000多万条,产值350多万元。
  3.4万亩优质芒果示范基地。位于东风分场,引进了“台农”、“贵妃”、“桂热7号”、“凯特”、“攀西红”等18个优良品种,推出“神泉牌”芒果。“神泉”牌系列芒果均被评为省优质农产品,其中“台农一号”于2000年被联合国粮农组织和中国果菜大赛组委会命名为“中国果王”,随后,“贵妃”芒果在2002年全国的评比中又荣获“中国果后”称号,被国家农业部确定为首批全国农垦现代农业示范区。2008年,全场芒果种植面积4.5万亩,芒果总产量4.8万吨,比上年增加0.3万吨,增长6.7%,芒果总产值2.6亿元,比上年增加0.125亿元,增长5.3%。
  4.7000亩无公害反季节瓜菜基地。瓜菜生产种植面积7841.6亩,总产量完成13000吨,比上年12830吨增长1.3%,完成销售收入5744.113万元。
  5.万亩超级水稻及农副产品加工基地。主要是推广杂优新品种超级水稻,全场早晚造推广杂优品种种植面积12915.98亩,占全年计划面积的100%。平均亩产达345公斤,比常规水稻每亩增产90公斤。2008年实际完成播种面积为12915.98亩,完成总产量4671吨,比上年4023吨增长16.1%。
  由于锐意改革,敢于创新,南田农场先后荣获“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全国五一劳动奖状单位”、“全国农业现代化示范农场”、“全国科教兴农与可持续发展综合示范县(场)”和“农业产业化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等18块国家级金牌。江泽民、贾庆林、曾庆红、李长春、尉健行等38位党和国家领导人、146位省部级领导先后到南田考察,对南田的改革发展给予了高度的评价。南田农场先后荣获国务院嘉奖令和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等12项国家级奖励。
  改革开放以来,三亚对外经济活动迅速扩大,逐步融入了国际经济,首屈一指的主要是旅游业,成为三亚市委、市政府关注的最高热点,开发建设海棠湾“国家海岸”成为三亚市新一轮的引擎。由于省、市领导关注,招商引资,提高资源价值,让人民得到实惠,为实现共同富裕,促进社会和谐的现代化,已不再是梦。
  第三章 千年阳光碧海棠花怒放
  三亚海棠湾人心里明白,也不会忘记:在新旧世纪更序的2001年1月1日这一天,它是海棠湾人新世纪早晨的举步之旅。这一天凌晨,新千年的第一轮红日,在三亚海棠湾的海面上披着朝霞徐徐升起。中央电视台在海棠湾后海小渔村现场直播“海棠日出”,从此光照世界。全球138个国家和地区的眼光聚集到观看三亚海棠湾新千年第一缕迷人的曙光:轻风吹着白浪,荡起层层的绿波,像蔚蓝色的地毯在晨曦的温煦下,慢慢铺开,向世界展示潋滟的风姿,让世界知道三亚有个瑰丽的海棠湾,提高了海棠湾的知名度,提升了三亚海棠湾的品位。
  从世界认识海棠湾美丽的那一刻起,积淀已久的海棠湾飞腾了。它以最宜人的气候、最清新的空气、最和煦的阳光、最湛蓝的海水、最柔和的沙滩、最温馨的温泉、最淳朴的民风、最富有诗意的滨海水乡情调、最美味的海鲜、最甘甜清凉的水果……它是大自然的宠儿,集滨海风光绮丽于一身。它是中国南海之滨风光绮丽的一块瑰宝,是海南省三亚市的一粒“绿色宝珠”。
  2005年,省委、省政府向世界发布:海棠湾定位为“国家海岸”,列入省“十一五”计划项目。三亚市委、市政府在领导全市人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站在历史的高度,不断地将口号变为现实,实现了旅游产业的转型升级,体现了解放思想、科学求实的精神,将机遇转变为成果,惠及广大老百姓和游客。在大开发、大建设中,坚持蜕变中提升,提升中蜕变的创新思想,使建设海棠湾的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滨海休闲度假旅游城市不断取得新的成就。2008年8月28日,三亚市海棠湾工委、管委在藤桥古镇挂牌办公,市委指定由三亚市副市长(现为市委常委)岳进兼工委书记、镇委书记,切实加强了对海棠湾镇的领导,海棠湾人民在新领导班子领导下,团结奋发,不断地创造新的辉煌,美化三亚,强镇富农的现实不再是梦。
  第一节 妙手点缀海岸翡翠
  三亚海棠湾拥有一流的海水资源,风光旖旎,远离城市的喧嚣,它集碧海、蓝天、银沙、绿洲、奇岬于一身,是自然的人间仙景。与亚龙湾、大东海湾、三亚湾、崖州湾并列为三亚五大名湾,成为三亚市乃至海南省建设国际性热带滨海风景旅游城市的重要功能区。
  一、一流的生态资源,描绘一流的蓝图
  进入新世纪之初,三亚市委、市政府,本着合理使用资源,确立经济增长和发展旅游业要建立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降低消耗、保护环境基础上,使加快旅游业发展,促进经济增长同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紧密结合。为此,决定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前提,确定了海棠湾定位——“国家海岸”,建设亲水型、绿色概念、环保概念、会所概念、智能概念、休闲概念等现代化滨海热带旅游地区。
  规划用地南北长约30公里,东西平均宽8.4公里。规划用地面积150平方公里,规划编用范围面积98.78平方公里。总体定位:建设三大国家级和世界级品牌——国家顶级品牌滨海酒店20~30个;世界级游艇休闲高级酒店、世界级游艇休闲社区——包括全天游艇港、主题游艇社、游艇俱乐部等;国家级海洋科研与博览中心——世界第一个海洋公园和水族馆、国家海岸湿地公园。总体规划体现了现代化概念,是一幅人和自然融洽,惬意人生的蓝图。
  二、围绕环境美观布局
  三亚海棠湾“国家海岸”开发定位优、起点高,体现了一枝独秀。
  1.“国家海岸”开发实施面积98.78平方公里,扣除铁炉港7.56平方公里水面,椰子岛1.67平方公里保护区、后海山0.6平方公里山体公园、林旺6.32平方公里生态农业区、蜈支洲岛1.11平方公里景区,编制控制性规划开发用地范围为81.44平方公里。其中,建设用地面积为51.6平方公里。规划期到2020年,人口发展增加到25万人。
  2.“国家海岸”开发总体结构为“一点一带三区六片五楔”。“一点”为蜈支洲岛,规划为海岛热带雨林公园;“一带”指沙坝地带——定位为世界顶级酒店带;“三区”分为南、中、北三个区——南区从铁炉港起北至林旺高速联络线,定位为综合休闲游憩板块;中区包括大小龙江塘和指状湿地范围,定位为高端休闲度假板块;北区南起指状湿地,北至三亚市界,包括藤桥镇、椰洲、风塘等多个场地单元,定位为多元文化旅游板块;“六片”包括铁炉港片区、林旺片区、龙江塘片区、风塘片区、椰洲片区和土福片区。铁炉港片区定位为区域公共服务休闲中心;林旺片区建设成现代旅游服务小镇区;龙江塘片区定位为高端品牌休闲度假区;风塘片区定位为国际主题度假社区;椰洲片区建设成为小城镇、温泉、椰洲于一体的综合观光休闲度假区;土福片区则结合设置为海洋主题科教博览区。“五楔”:各个功能片区被生态绿地所包围,五条主要生态绿楔顺应山势从基地中部穿过,直通海滨,形成从场地通山达海、联系内部潟湖、河流、湿地的绿化开敞通廊,成为保障区内的重要生态绿化屏障。
  3.“国家海岸”开发核心功能。
  (1)国际顶级品牌滨海酒店带——30家左右五星级以上的滨海度假酒店以及国际组织会议中心和国家俱乐部。由位于沙坝上的六个主题酒店群和主要通海道路与滨海景观大道结合处,集中设置的海滩公共服务区及多处沙坝公园组成。
  (2)世界级游艇休闲社区——全天游艇港、主题游艇社区、游艇俱乐部、高尔夫俱乐部。
  (3)国家级海洋科研机构、教育、博览中心——世界第一的热带水族馆、海洋公园(海上迪斯尼)、国家海洋研究院、国家海洋科学中心、国家海岸湿地公园。
  (4)海棠湾开发村民安置区。在北部的藤桥、中部的林旺区和南部的青田村,将设置三处集中安置区,强化安置区的特色城镇建设。藤桥将建设成为以旅游特色服务、温泉度假、农产品贸易为主要功能的传统温泉度假小镇,林旺将建成以旅游特色服务、旅游小商品加工为主要功能的现代旅游服务小镇,青田将建设为具有黎族苗族特色的民俗旅游示范社区。
  第二节 碧海披霞光,鸿鹏落沙滩
  优美的自然风光、独特的旅游度假资源和高品位的规划定位吸引世人注目,国内外财团企业纷至沓来,引发了一轮又一轮的激烈竞争,又结集为一股势不可挡的巨大力量,推动海棠湾国家海岸建设不断向前发展。
  2007年10月,海南开维集团、三亚巨源旅业、三亚红树林旅业、三亚高胜投资、海南建丰旅业、中港公司、海南翰星实业等12家企业竞相驻进园区,同步开发海棠湾。
  2007年12月,A、B、C、D、E五条市政道路动工建设。2008年3月,海棠湾第一家五星级品牌丽笙酒店正式破土动工,海棠湾像汹涌澎湃的大海,掀起全面动工建设的热潮。
  2009年2月,中国人民解放军规模最大的综合性医院——301医院海南分院落户海棠湾。该院将按“军内先进、国内一流、国际先进”的高标准建成疑难危重诊治、医疗康复、人才培训、新技术新业务研发推广的四大基地,分别为海南百姓、在琼的海内外宾客提供医疗服务,为海南造就一批医疗技术骨干和海南医学技术创新服务。
  2009年3月,国际奥委会钟情海南,奥林匹克落户三亚海棠湾,占地面积约2200亩。项目分为五大功能区,即奥林匹克文化功能区,包括奥林匹克博物馆、雕塑公园、文化广场;奥林匹克运动功能区,包括奥林匹克青年学院、运动休闲中心、水上竞技中心及户外运动设施;奥林匹克会议功能区,包括奥林匹克大家庭、奥林匹克论坛、国际奥委会专属会所;奥林匹克度假功能区及度假区滨水高尚商业区。
  现已完成或在建的投资项目有:酒店有5家:1号地开维丽笙、4号地康莱德酒店、希尔顿逸林酒店、中港万丽、蜈支洲岛中心酒店。
  相关项目:主要有解放军总院海南分院项目、翰星公司南国影视基地项目、上海家化的国际风情小镇项目等。
  核心起步区项目16家:三亚海韵集团有限公司(1号地块,471.35亩);海南兰海实业集团有限公司(3号地块,243.75亩);三亚昌达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4号地块,443.1亩);海南鸿洲置业股份有限公司(5号地块,352.35亩);海南中力实业贸易有限公司(6号地块,307.65亩);海南世嘉投资有限公司(7号地块,392.4亩);三亚高胜投资有限公司(香港投资,8号地块,248.4亩);三亚绿福来实业有限公司(9号地块,304.5亩);三亚大兴集团有限公司(10号地块,302.25亩);三亚天泽实业投资发展有限公司(11号地块,303.45);晋合投资管理(上海)有限公司(0号+12号地块,248.25亩)。
  从现在的规划,我们可以看到海棠湾的独特魅力:
  ——做大做足做特水域文章。采用连湖连塘连海,拓宽延伸水面,构建贯通海棠湾南北的水系运河。
  ——打造中国最大游艇港,构建世界著名的游艇基地。让游艇畅游穿梭在海棠湾的房前屋后,海上看海棠湾风光,运河中赏海棠湾美景。
  ——构建全亚洲品质最好、数量最大的高星级度假酒店群。既有体量高大的建筑,也有低层私密性很强的度假村,产品的多元化和差异性必将进一步提升三亚在国际热带滨海度假产品中的吸引力和魅力;力争超越墨西哥著名的坎昆酒店带。
  ——构建多个主题公园。向澳大利亚黄金海岸学习,开发海洋类、影视类、山地农庄类、椰子洲海岸湿地公园等观光胜地,区别于亚龙湾单纯的度假区,使其更加综合、更加富有活力。
  ——构建度假娱乐设施,大力发展高尔夫。黄金海岸有60多个高尔夫球场,夏威夷有70多个高尔夫球场,休闲度假方式与高尔夫运动是如此深度地契合;利用海棠湾向东为主,风浪较大的特点,如同黄金海岸、夏威夷海岸一样,建成冲浪者天堂;依托蜈支洲岛构建类似澳大利亚凯恩斯一样的潜水目的地。
  ——构建旅游度假小镇。世界著名的普吉岛巴东、澳大利亚凯恩斯就是典型的度假小镇。海棠湾将依托林旺社区规划建设一个有国际风格、多元时尚文化、空间品质优异、商业街区林立、夜生活丰富极具活力的度假小镇。
  三亚海棠湾将在国家海岸的主题下,做足海棠湾的深度与广度,吸纳世界著名旅游目的地的成功元素,以超越的自信,打造世界未来的旅游品牌。
  第三节 国家海岸,扬帆起航
  海棠湾“国家海岸”开发建设惠及海棠湾3万多人口增加收入,使人民生活更加殷实。海南省人民政府以琼府函〔2007〕72号文批复,同意三亚市人民政府关于海棠湾分区规划及城市设计,把海棠湾建设成为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国家海岸”——国际休闲度假区,给海棠湾注入了强大的活力。2009年10月上旬,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卫留成先后两次到海棠湾视察,提出把搬迁农民安置区的建设与新农村建设和海棠湾未来的发展结合起来,使其成为海棠湾旅游开发区的配套服务区域,加快开发建设步伐;2009年10月中旬,省委副书记、省长罗保铭曾先后两次到海棠湾调研时强调,要求坚持政府主导、统一规划、统一开发、统一配套、统一组织、合理搬迁、妥善安置的开发模式。省委常委、三亚市委书记江泽林多次到海棠湾视察,指出海棠湾的开发是三亚市的“一号工程”,一天也不能耽误,提出“两个24小时”的工作制度和“两个一律”的纪律要求。由于上级领导的关怀重视和指导,大大激励了海棠湾人民的热忱,确保海棠湾开发建设快速推进。海棠湾工委、管委和镇委、镇政府领导带头,全力以赴,风里来雨里去,日夜奋战在第一线。年迈的老人眼中流露出焦虑的盼望,希望在有生之年亲眼看一看海棠湾的地上龙宫,闭眼也就心满意足了。成年的村民更多的是充满豪情,把参与海棠湾开发建设,当作历史赋予的责任,是实现海棠湾镇祖祖辈辈梦寐以求而为之奋斗的理想,而感到光荣和自豪。
  海棠湾工委、管委和镇委、镇政府在副市长(2010年为市委常委)、工委、镇书记岳进带领下,认真领会上级领导的讲话精神,脚踏实地,调查研究,溯源历史,深刻认识到开发海棠湾从一千年前已经开始,立足如今,深刻懂得积淀已久的海棠湾在我们这一代重新开启,是国家和人民赋予的重任。于是,迅速组建起11个工作小组,坚决执行市委、市政府的决策方略,带领工作组发动群众启动“1+2+3+11”共17项工程,包括1个供水厂、2个污水处理厂,迁坟和3个安置区、11条市政道路,工程总投资为27.54亿元,取得了突破性的效果,此后,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王岐山、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书记处书记、中宣部部长刘云山和十一届全国政协副主席杜青林分别视察海棠湾,给“国家海岸”的建设注入了无穷的推动力。2011年3月18日,中央政治局常委、十一届全国政协主席贾庆林到三亚海棠湾视察。国家领导人的关怀和支持,大大地鼓舞了建设者们的意志,万众一心,打造海棠湾精神,创新海棠湾模式,创造海棠湾速度,掀起建设世界一流的度假天堂的热潮。
  海棠湾是富有革命优良传统的革命老区。海棠湾的开发建设反映了海棠湾人的愿望,每个海棠湾人都积极投身到如火如荼的开发建设热潮中,从村委会干部、村民小组组长到村民代表,人人识大体、顾大局,带领群众积极投身到海棠湾“国家海岸”的大开发、大建设中,使各项工作进展顺利。迁坟工作全部完成,征地共清点总面积28245.5亩;清点拆迁房屋590间,65000多平方米;拆迁房屋230间,26000多平方米;搬迁坟墓4700多个;清点虾塘32家,2615亩;拆迁虾塘16家,2110亩;拆迁鲍鱼池1个,31亩;征地补偿款发放4.57亿元,全部到位,确保了开发建设用地,实现和谐征地,和谐拆迁。
  市政基础设施项目:经批准投资建设的项目共35个,总投资64.71亿元(电信、燃气投资除外,下同),已开工建设的项目17个,总投资25.29亿元。新开工建设项目18个,计划总投资39.42亿元。海棠湾入口路(D路)、海棠湾E路已基本建成,正进行路灯、绿地和最后一层柏油路面等收尾工作。3、4、5号路、F、G路和两个污水厂、安置区等正抓紧施工中。东部供水、3号路立交桥、海棠湾大道、6号路等一大批项目也即将开工建设。现在整个开发建设正朝着“三年打基础、五年树形象、十年成规模”的建设目标向前发展。一个世界顶级的旅游度假天堂已在新千年日出的海棠湾海岸线上拔地而起。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别具风情的人文景观,景象万千,风姿绰约。21.8公里长的海岸线风光旖旎,均宽60米的沙滩带蜿蜒如梦,河道如网,绿洲棋布。碧海、蓝天、青山、湿地、秀湖、银沙、奇岬、河流、温泉等,水脉相通,自然的恩赐全部在海棠湾集中展示。现在15家超五星国际品牌酒店已动工并争先恐后地加快建设,2010年底凯宾斯基、康莱德、逸林希尔顿、万丽、悦榕庄等5家五星级酒店相继正式营业;解放军总医院海南分院2011年春节前即可对外门诊;奥林匹克湾、国际免税城、梦幻海洋不夜城、国家海岸湿地公园、国际风情小镇、国际会展中心等一批“世界级”的度假休闲项目有序前行。面对盛世美景,海棠湾人展望未来,豪情满怀,决心在三亚市和镇各级领导班子的带领下,信心百倍地乘风破浪,奋发前进,建设美丽富强的和谐家园!

知识出处

三亚海棠湾乡土人文录

《三亚海棠湾乡土人文录》

出版者:民族出版社

本书分为建制沿革、自然资源、乡土浩气、赤胆忠魂、民族民俗民娱、乡貌新姿、乡土名士录八编,介绍了三亚海棠湾区域、建制沿革、古迹、商旅、地质与地貌、气候、地产与特产、黎族人民抗日斗争等内容。

阅读

相关地名

三亚市海棠湾
相关地名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