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婚姻习俗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三亚海棠湾乡土人文录》 图书
唯一号: 200120020230004241
颗粒名称: 第五节 婚姻习俗
分类号: K892.3
页数: 8
页码: 217-224
摘要: 汉族旧时婚姻程序包括说媒、相亲、订婚、彩礼、拜堂、上轿、回门、探亲、拜堂告别、敬茶等步骤。其中,媒人发挥着至关重要的角色,相亲时女方一般处于“闺房”中,少出门。
关键词: 汉族 旧时 婚姻程序

内容

一、汉族旧时婚姻程序
  男大当婚,女大当嫁,是人类的共同习俗。中华民族汉族婚嫁传统习俗基本相似,但由于居住地方和语言不同的特点,在结婚的仪式上带有浓厚的地方色彩。在三亚海棠湾地区古往今来,婚姻提倡一夫一妻制。在旧社会,只有那些有钱有势的人才娶妻纳妾。在迎婚习俗上,虽在一块小区域里,但又有各自的传统习俗。
  藤桥片区汉人传统习俗是,迎亲回门一般要求在午前(路途远的也要在日落前回到家)。林旺片区传统俗例为迎亲回门不见日,一般要在日出前接新娘回新郎家。不论是午前或日出前都是寓意吉祥。
  在婚配上,程序有十几道:
  1.说媒。民间常说:“天上无云不下雨,人间无媒不成亲”,“明媒正娶”、“三媒六证”是汉人娶嫁的婚姻传统习俗。从古到今,每个汉族村庄都有能说会道、公开身份的媒人或称媒婆,有请必应,主动揽活,为男女双方牵线搭桥。媒人也可以是自己的婶嫂,受亲人之托,成全其美事。
  媒人说成一桩婚事,得到一些钱财,男方委托由男方家付,若女方家托,除女方家付外,男方家也付,称为“谢媒”。
  在结婚迎亲的前两三天,“媒钱”同其他物品(如鸡、布料等)送到媒人家。谢媒钱的多少,视其主家的经济状况自行决定,但无论多少,均须用红纸封好,称为“红包”或“包封”。媒人收“媒钱”后,第二天一定要到女方家引导定时接亲,称为“启媒”。
  2.相亲。古时,女子皆是“大门不出,三门不进”身处“闺房”难见芳容。就农家女来说也少出门,多在村里走动。经媒人说合之后,男女双方都会提出看一看的要求。在媒人的带领下,男方家先到女方家,进行初次拜访活动,称为“相亲”或“看婚”。若能打动对方心意,女方父母必将男方父母留下吃饭。若不冷不热,说明这桩婚事就将告吹,也可以说留有再“媒说”或“拜访”的余地,真正的告吹,双方会通过媒人说明。若女方家父母认可后,会提出拜访男方家,看看男方家的家庭状况;若女方家父母不愿意留下,执意告辞,表明这门亲事难以成功。相亲之前,作为主角的男女当事人,都应打扮得漂漂亮亮,以获对方好感。
  3.订婚(又称“答命”)。过去传统习俗普遍提倡娶嫁“门当户对”、“八字和合”。一般平民百姓人家,强调的是“八字”。经媒人介绍,男女双方认可后,就进行答命(正式订婚)。一般人家,男方备送一定数量的钱银和一条猪腿、60斤白酒、200对槟榔、20块糕点连同合(答)命用的一支笔、一瓶墨水和两张红纸由媒人送去女方家。女方家连“回礼”(送去的物资按俗例回礼15%~30%),由媒人带回男方家。女方家在接受“订婚”礼品当天或第二天,须宴请兄弟婶婆和三亲六戚,不收礼品,意在告诉诸亲,女儿将嫁给某地某人,开始新的人生。
  男方接到女方回礼后,将女方家女儿的生辰八字供在灶神的神前,供祭品、素果,点香请灶神定夺凶吉。后将女子“八字”请算命先生“算命”。查男女双方“八字”是相配或相冲相克,称“八字合婚”。经先生一算,有一事不合,婚事便没有成功的希望。但实际中,总是合者多,告吹者极少。
  4.迎亲。订婚后,婚姻基本缔结,择日迎亲。一般在农历十、十一、十二月的黄道吉。也有在上半年结婚的,称“半年酒席”。迎亲的队伍回到男方家,要做三件事:
  (1)憋性子。在能看到男方家时,停顿一下,或把喜轿放在门外,俗称“憋性子”,意思是把新娘的性格憋得柔顺一些。
  (2)避邪。在喜轿进门以后,撒一些谷物或豆子,用意是避邪,也称“撒谷豆”,它是一项比较古老的仪俗。宋以后就流行下来,明清时盛行。其用意在避“三煞”(青羊、鸟鸡、青牛之神),三煞忙于啄食,就危害不到新娘了。现代新娘一下轿(车)撒红条条,就是由此演绎而来的。喜轿到院子里,要从预先摆好的炭火盆上慢慢跨过,意思是烧去一切不吉利的东西,日后生活会越过越红火。落轿后,新郎要象征性地拍打喜轿三次,称为“桃花女破周公”,也叫“煞”,是避邪驱祟的意思。现代是以鸣鞭炮来代替。
  (3)传席以人。新娘从花轿里出来,又有传席之仪。所谓席,就是指新娘脚要踩在铺在地上的红毯上不能沾地,这种习俗始于唐代,盛行于明、清。轿子进大门,也就是“传席以人,弗令履地”,这种礼仪的用意,就是传宗接代,祝福新娘步步高,代代和好,平平安安。一般穷人家则由新郎背着新娘进洞房。
  5.拜堂。这是一项极为重要的仪礼,新郎新娘由媒人接引进大厅,面对神主牌,一拜天地,二拜高堂,三夫妻对拜。完毕,由喜娘送新娘回洞房。
  6.“坐帐”、“撒帐”。旧时男女结合多是经媒人介绍,父母包办,新郎新娘互相之间比较陌生。新娘进洞房坐在床上,俗称“坐帐”,由新郎揭去新娘的盖头,然后把喜糖撒在床上,或房里的地上,称“撒帐”。
  7.吃槟榔也称“华堂”。结婚之日,男方家设花烛礼于室内厅堂。拜堂完毕,即由喜娘或喜宾将新娘迎至礼堂,也称为“华堂”,与新郎并立向内行参拜礼,接着相对行交卺礼。礼毕,由喜娘领新夫妇入洞房。然后饮用糖水泡红枣的交杯茶或交杯酒,枣与“早”谐音,谓之早生贵子。合卺后,尚有告祖及见舅姑等礼节,也有的是在筵席后,新郎和新娘向贵宾敬茶或敬酒时进行,叫“吃槟榔”。吃“槟榔”的大都是上辈亲戚,新郎新娘双手共托一个放槟榔的大盘,亲戚捡一口槟榔就投放一个“红包”,从近亲到远亲,一直到献槟榔完为止。新郎的母亲在房边一一介绍其称呼。
  8.亲友宴,又称“兄弟子宴”。迎新娘回男方家,举行大典后的当天傍晚,在院子正中,把桌子排成长长的两行,称为“兄弟仔宴”(男方当事人的朋友召集人为新郎的首席伴郎)。新郎新娘坐正中首位,伴郎伴娘分别在两侧坐在新人身边。由首位伴郎主持致词后,新郎新娘举杯“欢迎诸亲朋好友”以示开席。围观人们非常之多,显得隆重而热闹。酒过三巡后,“兄弟仔们”提出耍新郎新娘各式各样的提议,如互相拥抱,二人用嘴吃一块喜糖,喝交杯酒,对唱琼剧或山歌等等,接着“兄弟仔们”用同样的方式开始耍伴娘和伴郎,尔后是“兄弟仔们”之间猜拳罚酒。闹到深夜,宴席收场,新娘进洞房,“兄弟仔们”乘着酒兴闹洞房,方式与酒宴上一样。
  旧时相传闹洞房能够让新郎新娘消除陌生感,为新婚生活开个好头。还可驱逐洞房狐狸精、鬼魂作祟。民间常说:“人不闹鬼闹”。可见闹洞房能增添热闹喜庆气氛,驱除冷清之感。这是传统婚姻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在闹洞房活动的时间,新郎牵着新娘手,作揖认朋友,送喜糖等等,这种方式寓意朋友遍天下,又使亲友彼此消除陌生感,增进亲友间的感情。闹洞房当晚不分大小辈分,新郎的父母往往会被“兄弟仔们”捉弄取笑,被捉弄人不能生气,闹洞房人不能出格,所以取笑显得自然和谐,闹洞房一般是一个半时辰,不能太久,影响新婚夫妇休息。
  9.喜盗新人语,又称“偷听洞房话”。旧时男女婚合是经媒人介绍的,在首夜洞房中,男方家的父母亲非常关心,闹洞房后,更深夜静,男方的家父家母就一起偷偷走近儿媳洞房门外,偷听他们的对话和举动,如已交合就安心了,如无动静或发生口角,就连续偷听至交合为止,反映出“天下父母心”。
  10.回娘家,也称“回门”。其他地方称“三朝回门”,三亚海棠湾地区是“二朝回门”。结婚大典后第二天,由女方家的小舅小姨来引领姐夫和姐姐同伴郎一起双双回娘家,称“双人返娘家”(路途远的,小舅小姨随迎亲一起来第二天引带回娘家)。回娘家通常是拿水果、礼饼或砂糖和芝麻糖、米糖,最主要的是带槟榔。一般回娘家的答礼,是让女儿带回“米糕”和“桃”(桃形的面饼)到婆家。
  回娘家,对娘家来说是第一次正式招待女婿,所以要把女婿介绍给全族人见面,并且寒暄致意,女婿要彬彬有礼。随后开设筵席款待。在新郎到达岳父家的当天,要分别赠送岳父母、舅子、姨妹与侄辈等人红包。钱数的多少随每人的辈分和身份的不同而不同。
  新娘回娘家“做客”,都是午前出发,路近的赶到娘家吃午饭,一般是当天晚上回到婆家。新娘在回婆家时,还要带着“领路鸡”。领路鸡必须是一公一母两只小雏鸡,顶多也只能拿三个月大的半大鸡,到婆家绝对不能杀了吃,要好好饲养长大,下蛋以后要继续繁殖。此外,还要赠送娘家土产,如根叶齐全的甘蔗、香蕉、果子等等。多的可以吃,但一定要留下部分栽种,以便继续繁殖,象征以后子孙代代相传。
  11.认族亲。首年春节初五、初六日,由其母亲或长嫂领新婚的新郎、新娘到氏族长辈家燃香参拜祖宗,由领队人一一介绍族亲长辈的称谓,被认的亲族长辈吃槟榔时要赠送红包。钱多少,视其本人经济状况自定。俗称“认族亲”。
  12.离婚。旧时,离婚也是由父母支使的,一般是不能生男育女或脱轨不受约束的女性,丈夫写下白纸黑字的“休书”后就被赶出家门,算这桩婚姻破裂了。现代是通过政府、法院判决离婚。离婚后,双方经过反省,可以复婚,一起生活。
  13.再婚。旧时,丈夫死了,寡妇一般要守孝三年才允许再嫁。但在有一定社会地位的家族中,出嫁必须经族长允许,否则就得守寡一辈子。现时一般是一年后才自由嫁娶。
  二、黎族婚姻
  黎族婚配避同姓。婚姻基本是一夫一妻制。青年男女在13~14岁时便可结交异性朋友。黎族男女成年后和父母分居,自搭一间小草屋居住,黎语称为“隆闺”。夜晚男女青年便三五成群到别的村姑娘“隆闺”中去,邀请姑娘到村庄附近的树林空地上对歌,物色意中情侣。通过对歌认识后,有意者继续交往,恋爱时间长短不一,短则一二个月,长则一二年。结婚的程序有:
  1.订婚。青年男女恋爱成熟后,由父母请媒人问亲。媒人带槟榔去拜访女方父母或家人。男方带去的槟榔女子不能吃。女方父母或亲人没有异议,就可确认定亲关系。男女双方可以相互往来,男方叫“琶隆”,女方叫“姆隆”。第三次提婚时,若女方父母同意,女子本人可以吃槟榔。第四次提亲时,媒人带上槟榔、银元和烟丝到女方家,同女方父母商议礼聘。礼聘多的要60个光洋,少的要30~40个,牛一头,槟榔1000个,青篓40扎,烟丝30~40包,两套短衣服,一套长衣服,猪肉10斤以上。解放后的婚俗基本上与过去相同,订婚最多跑三趟,女方不同意的情况下,女子就会单独拿槟榔退还男方家,不吃饭就走。若女子同意就带上一个女伴带槟榔来男方家“看家”,吃饭后才回家。
  2.结婚。解放前,一般结婚年龄是14~16岁,解放后稍提高一些,一般在16~18岁以上。婚礼习惯在每年旧历十一、十二月间举行。结婚这一天,男方穿上新的民族服装,吃完饭后在家等候新娘到来。媒人选长辈两女挑槟榔和礼品到女方家接亲。接亲的女人要穿上黎族传统盛装,并从头到脚戴上金银首饰和鞋等,到女方家迎亲。女方家也同样穿上民族传统新衣服,严加重妆。吃完饭后,由迎亲队伍和女方派的四男四女一起送新娘到男方家,同村青年也跟去,并打着八音陪送;送到男方的村子后,男方就派人将预先准备好的两把稻草点燃,新娘要从火堆上跳过,一男子则将一个鸡蛋抛过火堆打破,意在驱邪。新娘入门后,不鸣炮,不拜祖公。只是由新郎和伴郎等人站在门口堵住入房门口,新郎拿一把由树叶编织成的扇子在新娘头上轻轻拍打,这时新娘的伴娘等上前去将新郎支开,让新娘入房。这种拍打,意在女人要做贤妻良母,夫妻白头偕老。吃饭时,男方找来的四男四女同女方陪新娘来的四男四女一起对坐,吃饭时,双方女子互相敬酒,仪式完毕,后吃饭,饭后将新娘送回房间休息。习惯当夜不同新郎同睡。送亲来的青年男女的诸亲友一起喝酒对歌,通宵达旦。两天后,新娘和陪送的人一起回娘家。
  过去,黎族各支系普遍存在结婚后“不落夫家”的习俗。女子回娘家居住,可以在村中的“寮房”里和不同血缘的男子发生性关系,不受社会舆论责备,妻子在“不落夫家”期间与别人“放寮”生的孩子,带回家中丈夫也不虐待和歧视,当作自己的孩子抚养,同其弟妹一样享受同等的家庭待遇。“不落夫家”时间有长有短,长则十年短则一年半载,一般是在怀孕或生孩子以后才长期住在夫家(这个旧俗,现在已废除)。这一习俗,反映了黎族传统文化生活的宽容。
  3.出嫁妇女死了之后,必须将尸体抬回娘家埋葬,遗物也归娘家继承。解放后,这种习俗渐渐淡去,婚配融进了汉族文化,结婚同汉族基本相同。
  4.离婚。解放前,不管是男方向女方或是女方向男方提出离婚,都要杀猪,送酒给头人,请他代写休妻书或作证,证明男婚女嫁互不干涉,便算离婚。离婚后子女及财产的处理:不管是男离女或女离男,只要男子同意的,则子女仍属男方;至于财产,如果是男离女,男方除给妇方一件衣服外不再给其他财产;如果是女离男,女方要看经济情况,退还一部分以前男方给的礼聘。
  5.寡妇出嫁。黎族普遍有一种“兄死弟得其嫂为妻”的习俗,弟不接纳,嫂以寡妇身份重寻配偶,再嫁时,一般不要礼聘。男方娶了寡妇后,要设宴请村里人吃,意在表明他们已重新建立新的家庭。
  解放后,三亚海棠湾地区汉族和黎族已深度同化,结婚仪式有极大变化。现代人恋爱出现同居、试婚阶段,投缘才办结婚登记手续,结为百年和好。婚礼掺入了西方文化,出现了旅行结婚“度蜜月”,集体婚礼等。离婚也有新的道道,先是分居,互相忏悔,重新认识对方,认为“互克”就彻底分手(办离婚手续),认为是某方错了,向对方道歉,重归和合,继续一起生活。
  三亚海棠湾地区汉族、黎族结婚常用的乐曲是一致的,有六首:
  迎亲曲
  逗娘曲
  敬酒曲
  大团圆

知识出处

三亚海棠湾乡土人文录

《三亚海棠湾乡土人文录》

出版者:民族出版社

本书分为建制沿革、自然资源、乡土浩气、赤胆忠魂、民族民俗民娱、乡貌新姿、乡土名士录八编,介绍了三亚海棠湾区域、建制沿革、古迹、商旅、地质与地貌、气候、地产与特产、黎族人民抗日斗争等内容。

阅读

相关地名

三亚市海棠湾
相关地名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