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住宅习俗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三亚海棠湾乡土人文录》 图书
唯一号: 200120020230004240
颗粒名称: 第四节 住宅习俗
分类号: TU-023
页数: 5
页码: 213-217
摘要: 本文介绍了海棠湾汉族人的住宅建造流程。在建房过程中,汉族人注重屋坐向、采光通风、金字顶造型和吉利等方面。在动土建宅之前,会请风水先生卜卦,定吉地,并根据主人夫妇的生辰八字选择吉祥日子。建宅整个流程分为起墙脚、安墙体、升梁等几个步骤,每个步骤都有相应的仪式。在升梁时,主人还要设宴请客、摆上自做的和亲戚朋友送来的糕点、苹果、橘子等食品,点灯烧香,祈求家宅平安吉祥,丰衣足食,世世代代。
关键词: 汉族住宅 建造流程 仪式

内容

安居是人类美好生活的象征。每个民族都会以自己所处的环境,根据本民族文化的特征,建造合适本民族的住宅。
  一、汉族住宅
  建房是老百姓一生中最重要的事,在建宅上,海棠湾汉族人基本上是按中原建筑文化理念融入南方通风透光特色建造。整个流程是:一是讲究屋坐向,一般都是坐西朝东或坐北向南为吉;二是讲究采光通风;三是金字顶造型;四是讲究吉利。因此,选地时先请风水先生卜卦,定吉地,并根据主人夫妇的生辰八字选择吉祥日子,才动土建宅。建宅整个流程分为以下几点:
  1.起墙脚,即打基础。动土时,必须按占卜先生定出的坐标,经过烧香点烛祭拜土地神,鸣炮后,根据卜算定的方位动土挖地基。整个地基挖好,主人要在挖好的地基里撒下把用黄姜染过的黄米(其意为平安康泰)之后方可垒石起基。
  2.安墙体砌至一定高度,就要择日安门,以安大门为主。如赶着砌主墙,可只安大门。按旧时习惯,要用红纸写上“安门大吉”字样,用橘子叶洒橘子水在大门上,表示吉利。尔后,在大门框两边上下放些铜钱硬币,称为门吊钱,意在招财进宝。
  3.升梁。升梁是建房中首等重要的事,不仅要选择黄道吉日,还要设宴请客,兄弟亲戚送红包、送米送谷,挂大红(红布)。梁木采用结果树木最好,意为多子多孙。有些人家在大梁上刻上或贴上“龙楼凤宿”字样。安梁时要举行安梁祭梁仪式,摆上自做的和亲戚朋友送来的糕点、苹果、橘子,点两盏小煤油灯,摆上三茶五酒,烧香点烛,鸣炮,这几项必不可少。做年糕意为将房子粘连牢固,苹果橘子意在今后平安吉祥,点灯是人丁兴旺。升梁开始,用两个橘水净过没有用过的小畚箕,用红纸铺底,再盛上墙泥,各备上一个红包(这红包是给左、右师傅的,钱多少不论)。之后主人将银元放在大梁底下,叫托梁元。大梁安稳后,师傅收起应得的红包,帮主人将贺梁红布披在梁上,如红布很多,就将大梁披得密密麻麻,显得主人很有面子。升梁点的煤油灯,要续油一直点至进宅后的第七天。
  有的人家在升梁时也摆酒席,一般是请近亲,以及较好的朋友,人数相对而言不会很多,这些前来的客人,来礼厚重,体现了一人做事众人帮的传统美德。
  4.新居落成。住进新房子之始,举行新居落成仪式,进宅前一天的晚上,要将准备好的煤油灯、年糕、大米、食盐、杆秤等放在房里,大米一箩,谷一箩,食盐一碗,年糕可备几盆。每个房间一盏灯,点开的灯要七天后才可以吹灭。每个门框都要贴上进宅对联,大门横批一般写“新居大吉”、“禧庆吉宅”之类,鸣爆竹,拜各方神明、祭祖之后才入住。
  5.“入宅酒”。现在多数的汉族人家,普遍在入宅这一天大摆筵席,称“入室酒宴”。宴请亲戚、朋友,庆贺入宅大吉。被宴请的宾客,入筵席前后要送礼金,登记姓名,意在今后回报,俗称“礼尚往来”。
  二、黎族住屋
  黎语根据语言和文化特征分为哈、杞、赛、润、美孚等五个方言。三亚海棠湾有哈、赛、杞三种,解放前普遍以同姓立村,后受到不同方言的影响,在保持基本方言的同时,有时各支系混合在同一个村子里居住,体现了黎族文化的兼容性,其旧时住屋基本相同。
  黎族居民点黎语称为“抱”(孝黎译音),有的称“番”(杞黎译音),译音都是“村”的意思。耕地面积较多的地区,“抱”和“抱”之间的距离为1~3公里左右,村的规模一般在30户上下,个别村达到70~80户。住在山区的村落之间的距离为3~5公里,因耕地面积少,户数一般在20户左右。
  黎族人民喜欢选择山谷中的小平原、河谷台地或平缓的坡地作为村落的地址。他们选址的原则是:靠近耕地,周围能种杂粮;尽量靠近河川或溪流,能解决饮水和引水进行灌溉;地势要高爽,地形有一定的坡度,天下雨时能将水和脏物排到村外,防止潮湿;地方要干净,野兽较少;不要太靠近交通干线,以确保安全。住宅地质表层多为砂质黏土层,下面多为砂土砾石层,土质良好,承载力可以满足建筑要求。
  黎族建筑村子后,要植树护林,让高大的阔叶林和灌木林围绕着,翠竹环抱,树阴覆盖。同时间种槟榔、椰子、榕树、芒果、酸梅、荔枝、龙眼、菠萝蜜、益智、胡椒、可可、木瓜等,富有亚热带的村落风光和黎寨的共同特色。
  解放前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黎族人民一直是居住在一些以茅草屋盖、竹木为架的简陋房屋里,居住和卫生条件都很差。他们的房屋愈接近汉族地区,受汉族影响愈大。直到解放后还保留了一种架空的船形屋,它的外形像一条被高架起来的船。门外有船头(即晒台),内部间隔像船舱,前后有门,但没有窗。整座房用木柱支撑地面,用竹片或藤条编成空地板,靠小梯上下,这是黎族现存最古老的一种住宅形式。黎族建筑住宅的发展,存在一个由“干栏”演变到地居的发展过程。船形屋作为黎族所特有的一种住宅外形,这种外形像个船的住宅,最初很可能是直接来自船或模仿船的形状建造起来的。就像黎族民间故事传说所讲的:建造船形屋是为了纪念黎族祖先坐船渡海来海南岛的。宋代范成大的《桂海虞衡志》中说:黎族“居处架木两重,上自居,下以牲畜,人处其上”;宋人周去非在《岭外代答·志蛮》中记载:“为水栈居之,离地二三尺,下养羊豕之类”;明人顾蚧在《海槎余录》中提到黎族的“栏房”时云:“凡深黎村,男女众多,必伐长木,两头搭屋各数间,上复以草,中剖竹,下横上直,平铺如楼板,其下则虚焉。登涉必用梯,其俗称曰‘栏房’。”干栏式住房兼备避湿热、防野兽的功能,是西南中国古代最流行的一种住宅,黎族的祖先普遍建筑“干栏”。清代张庆长在《黎歧纪闻》里说:黎族住宅有“高栏”和“低栏”之分。黎族现存的住宅也是这样,有一种架空的高脚船形屋,离地约2米,上面住人,下养牲畜。
  现在黎族住宅有纵向船形屋、横向式金字屋和砖瓦房三大类型。
  1.纵向船形屋
  这是黎族富有民族特色的传统住宅。船形屋平面是长方形,整个屋子由前廊和居屋两部分组成。屋顶呈半圆拱形,以竹木构架,藤条捆扎,茅草盖顶,屋内不隔间,两端开门,屋檐伸展,檐下为休息、会客和干活的场所。船形屋一般不开窗户,据说窗户会有“恶鬼”进入屋内,作祟人畜,引起疾病。不开窗户还有防风、防兽和保温的作用。但由于没有窗户,房间阴暗,通风采光都比较差。此外,还在船形屋内,除了床铺、堆放粮食和农具,还放三石炉灶或糊泥砖块马蹄形灶。黎族把炉灶放在屋内有以下好处:1.过去经济落后,生活贫困,冬天无御寒衣物,只好在屋内生火取暖。2.由于烟熏作用可以赶走蚊虫,使房屋不易受虫蚁蛀蚀。3.由于火种缺乏,在屋里整日燃烧便于照顾火种。这是上古传下来的保存火种的遗风。现在三亚海棠湾黎族地区旧时住屋和三石炉灶消失了。
  2.金字塔式茅屋
  金字塔式茅屋不是黎族原有的,而是黎族人民从汉族那里学来的,具有通风采光好、易排水等均显比较优越的方面。海棠湾黎族汉化较早,从新中国成立后的20世纪70年代起,同汉人一样,建造金字塔式的住屋。
  金字塔式茅屋,平面也是呈横长方形,在屋顶方面用金字塔式代替了圆拱形的船形顶,前后的檐墙已经升得很高,这对开门开窗很有利,正门改在屋前方。金字塔式茅屋设有单间、双间、三间、四间和庭院式等多种,随居住者的经济状况、人口多少和生活水平而定。
  金字屋由前廊、厅堂、卧室和厨房组成。入门后就是厅堂(客厅),厅堂两侧为卧室。在门廊一侧或离开金字屋另搭一小间作为厨房。房间以厅堂最大,一般约15平方米左右,卧室约10至12平方米左右。厅堂是全家和各种活动的中心,后墙正中有神台或神阁架,祀奉祖先。卧室内有木制或竹制睡床和其他一些物品。厨房置有炉灶、水缸、炊具、烘物架等。不论是船形屋或是金字塔式屋,三十至五十年换一次屋柱,屋顶茅草片三五年换一次。
  3.砖瓦房
  砖瓦房是解放后黎族人民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兴建起来的。这种住宅多是采用拼联组合的形式,有二三户拼联以至多户拼联,平面也有单开间的竹筒形和多开间的横长方形两种。目前,黎族地区已有40%左右的人家住砖瓦房。
  黎族建筑住宅,无论从平面布局、立体造型以及结构等方面,都是相似的,都是属于同一个系统,同一源流。但同时也存在差异,各有千秋。黎族各种类型的民居住宅,是在长期的生产斗争和生活实践中创造出来的。他们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在过去经济落后、生活非常困难的情况下,能够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利用简单的天然材料,建造出避风挡雨、隔热御寒、防避瘴疠、防御野兽蛇虫侵袭以及适应生产生活要求的住宅来,这正显示了黎族人民的劳动智慧。住宅的立体造型简单、朴素、美观实用,他们采用船篷状外形,完全是建筑和结构一致的手法,表现出浓郁的民族特色。

知识出处

三亚海棠湾乡土人文录

《三亚海棠湾乡土人文录》

出版者:民族出版社

本书分为建制沿革、自然资源、乡土浩气、赤胆忠魂、民族民俗民娱、乡貌新姿、乡土名士录八编,介绍了三亚海棠湾区域、建制沿革、古迹、商旅、地质与地貌、气候、地产与特产、黎族人民抗日斗争等内容。

阅读

相关地名

三亚市海棠湾
相关地名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