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生活和生产习俗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三亚海棠湾乡土人文录》 图书
唯一号: 200120020230004238
颗粒名称: 第二节 生活和生产习俗
分类号: K892.291;TS218.91
页数: 3
页码: 210-212
摘要: 本文介绍了中国汉族和黎族的日常生活、饮食习惯、传统生产方式以及特有的文化传统和习俗。汉族主要以稀饭为主,以三餐为日常饮食,黎族主要食用稻米和山兰香糯,以日食三餐为主。黎族还有独特的野炊方式和腌肉习俗,喜欢使用葫芦瓜和小竹箩,过去以种植山兰为特长。同时,黎族还保持着宽容传统和“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社会风尚。
关键词: 汉族 黎族 饮食习惯

内容

一、汉族
  汉族人日常生活的饮食习惯,一般是日食三餐,主要粮食是大米,其次是番薯、玉米等杂粮,以稀饭为主,一天煮两次,早煮供午用,下午再煮供晚用,吃剩余饭喂猪狗鸡,有的当作第二天的早餐。农忙时,随身带到地头,午饭在田间地头吃。解放前,东方鱼肚白,下地犁田,十时收工,下午三点左右再犁田,四点半收工,其意是让牛有时间吃草。
  汉人在生产习俗上,一般习惯于一年二造,也称“两熟”,即早造、晚造(现在收获晚造后,普遍整地种冬季瓜菜)。在耕作技术上,一般三犁三耙,深耕细作,施肥除草、灌水、灭虫,力争丰收。家家户户有牛车(木板轮、牛桅等全是木制)。大的物资靠牛车装运,一般物资多是肩挑手提。解放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黄牛退休,铁牛上岗”,牛车消失了。科学种田,机械化生产,农家不再为误农时而发愁了。农业结构的调整,农业机械的应用,使劳动效能大大提升,富余劳力普遍进城打工赚钱,有人把这称为“农民工”。
  三亚海棠湾地区汉人,居住在沿海平原一带,新中国成立前,大部分是属半渔农。在日常生产、生活中,除了耕田种地,还下海捕鱼。捕鱼有多种方式,有小网围捕、手摸、箩扎捕等等。浅海作业,是拉地引网。网栏主有个人和股份两种。网丁(指为网主拉网的劳动力)按不同工种有上船摇橹的和岸上拉网的,根据年收入多少,按工日分红。平时每次都根据捕获鱼数量多少,摊出一部分或全部按丁分配,各得一分,体现了劳动成果共享的宽容传统。
  二、黎族
  日常生活的饮食习惯,一般是日食三餐,主要粮食是稻米,其次是番薯、玉米、木薯等杂粮,山兰香糯是黎族的珍贵特产,清香可口。解放前,他们往往是一天煮一次饭供全天食用。杞黎有独特的野炊方式,砍下竹筒装进适量的米和水,放在火堆里烤熟,剖开竹筒取出干饭,便可食用,这就是闻名的竹筒饭。烤竹筒饭是一种特殊的煮食方法,多用于上山砍山兰或狩猎的时候。过去黎族家中以三石为灶,用陶锅煮食,挑水使用竹筒或陶罐。黎族宰食禽畜多用火烧去毛。杞黎喜欢将鱼肉生腌,腌肉时和以米粉、野莱等,长期贮存以备为招待客人的上等佳肴,黎语称“腌肴”。烟和酒是主要的嗜好品,男子喜欢抽烟,烟叶以自种为主,多使用竹制水烟筒吸食;妇女喜欢嚼槟榔,用贝壳灰和蒌裹着吃。男子喜欢饮酒,过去杞人有用竹管吸酒敬客的习俗。如今他们认为,大家共用一根竹管吸食不卫生,容易传染疾病,于是改为用杯子或碗饮用。赛黎、哈黎一般喜欢用碗饮酒。
  过去三亚海棠湾地区的黎族大多居住在江岸河边,没有桥梁船只,交通不便,过江过河全靠涉水或以大型的葫芦瓜壳作为助浮物,因此,葫芦瓜便成了黎族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必用品:过江过河时少不了要用葫芦瓜渡水;生产劳动中碰到下雨,可将衣物装进里面;打鱼时还可装鱼,种山兰可背水上山,可装种子、装生活用盐等等。可见葫芦瓜对黎族来说用途非常广泛。过去每家每户都要种植葫芦瓜,若谁家不种,别人家是不会借给的。随着时代的变迁,改用竹织小筒箩,装砍刀,装野菜、鱼虾等鲜食品。如今黎家人使用葫芦瓜和小竹箩的已经不是很多了,取而代之的便是现代工业制造的塑料制品。
  在传统的生产和生活习惯上,过去三亚海棠湾地区的黎族同胞不种菜,采摘树叶当菜。现在水果、瓜菜,家家户户都种,是农贸市场的货物重要来源之一。种山兰是黎族的独特生产特长。黎族种植山兰稻,采用刀耕火种的原始耕种方式,春天把树砍倒,放一把火焚烧,三四月份天下雨后,用木棍在山坡上戳一个小穴,把谷种丢下去掩埋,任它自然生长,除两三次杂草,九十月间成熟,用“摘穗”的方法进行收割。如今政府提倡保护森林,严禁砍山兰。因此,砍山兰这种原始的种植方式渐渐消失。
  集体狩猎(俗称“赶山”)是黎族的习惯。解放前,每年的一、二月或十一、十二月农闲时进行。按照习惯由有经验的猎手做领队。事先,要以“鸡卜”或“蛋卜”的办法来占测吉利和挑选领队。谁的鸡卜吉利,就让谁来当头。择吉日时,集体围山,枪手守山,用狗去赶。
  猎物分配方法是:凡出猎者每人一份,首中猎物者分得野物的前后腿肉各一份,另一前后腿则分与猎狗的主人,其余野物肉才平分给各人。一般是,内脏和头脚混合煮熟了叫全村来吃。单独打猎的,猎获得大的猎物时,一般路过看见的人都能得到一份,黎语称“见者有份”,显示了黎族传统文化传统的宽容大度。
  海棠湾地区的黎族人民习惯于春则荡秋千,冬则打猎,或击鼓享祖。常和汉人来往,结交朋友,结拜“兄弟”,互通有无,相与如至亲。
  黎族从古至今保持着“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遗风。如果谁看中一棵植物或一个鸟巢、一块荒地,只要在旁边打个草结,就不会有人再来侵占或提取,呈现出黎族团结、安定、祥和的社会风尚。

知识出处

三亚海棠湾乡土人文录

《三亚海棠湾乡土人文录》

出版者:民族出版社

本书分为建制沿革、自然资源、乡土浩气、赤胆忠魂、民族民俗民娱、乡貌新姿、乡土名士录八编,介绍了三亚海棠湾区域、建制沿革、古迹、商旅、地质与地貌、气候、地产与特产、黎族人民抗日斗争等内容。

阅读

相关地名

三亚市海棠湾
相关地名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