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节 称谓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三亚海棠湾乡土人文录》 图书
唯一号: 200120020230004233
颗粒名称: 第七节 称谓
分类号: K892+1
页数: 3
页码: 201-203
摘要: 本文介绍了汉族和黎族人在称呼上的习俗和传统。汉族人对长辈和亲戚采取不同的称呼,如爷爷、奶奶、伯伯、姑姑等。另外,本文也介绍了八种常见的汉字称谓的来源和意义,如“丈夫”、“老婆”、“先生”等。对于黎族人,在不同成长阶段也会有不同的称谓,婚后则以娘家村庄的位置和方向来定称呼。文章还提到了黎族姓氏中常见的“琶”和“比”的用法。
关键词: 汉族 黎族 称谓

内容

一、汉族
  汉族人的称谓通常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和身份的改变而改变。婴儿满月开始起名字,读书时开学名。一般的称呼就像儿歌一样:爸爸的父亲叫爷爷,爸爸的母亲叫奶奶;爸爸的哥哥叫伯伯,爸爸的嫂嫂叫伯母;爸爸的姐姐叫大姑,爸爸的姐夫叫大姑丈;爸爸的妹妹叫小姑,爸爸的妹夫叫小姑丈;妈妈的父亲叫外公(姥爷),妈妈的母亲叫外婆(姥姥);妈妈的哥哥叫外伯,妈妈的嫂嫂叫外伯母;妈妈的姐姐叫阿妚母(外姑母),妈妈的姐夫叫妚爹(外姑伯)。并以此为序,按族氏长辈并根据大小称公、婆、爹、婶、姩、嫂、兄、弟、姐、妹等,族中称谓,不叫官名,而是按辈分称呼。对于外姓人也根据大小亲疏辈分关系称呼。
  此外,有八种称谓是常见的:
  1.“丈夫”的称谓。在民间,人们称及某位妇女的男人时,都称为“丈夫”,妻子则叫做“老婆”,这两种叫法习俗相沿至今。
  古代,在我国有些部落,有抢婚的习俗,而古时海棠湾的汉族村庄也有抢婚的风俗。女子选择夫婿,主要看这个男子是否够高度,一般以身高一丈为标准。当时的一丈约等于七尺(那时的一尺约合现在的六寸多),有了身高一丈的夫婿,才可以抵御强人的抢婚。根据这种情况,女子都称所嫁的男人为“丈夫”,也就是“大丈夫”的来由。刚过门的女人对自己的丈夫爱称为“宅爹”。
  2.“老婆”的称谓。“老婆”这个称谓,最初的含义是指老年妇女。后来王晋卿诗句有云:“老婆心急频相劝。”这一“老婆”是指主持家务的妻子。因此,后来称呼自己的妻子叫“老婆”。
  “老婆”与“老公”这类叫法,都含有结婚以来,恩爱长久的愿望。海棠湾地区汉人也称自己的女人为“宅母”。
  3.“丈人”的称呼。在家庭关系中,称妻子的父亲为“丈人”,也叫“岳父”或“外家父”。据史书记载,在魏晋以前,妻子的父亲被叫做“舅”或“妇翁”。“丈人”则是对上了岁数的男子的尊称。
  唐代文学家柳宗元《祭杨凭詹事文》中,开门见山写的是:“年月,子婿谨以清酌庶羞之奠,昭祭于丈人之灵。”宋朝人《猗觉寮杂记》和《鸡肋编》都据以为证,把妻子的父亲称谓为“丈人”、“岳父”,后人就沿着这种称呼至今。海棠湾汉人除称岳父外,也叫为“外家父”。
  4.“小姐”称谓。“小姐”这个称呼是男性对女性的尊称。我国汉族喜欢称年轻女子为“小姐”。但是“小姐”的称呼原本非美称,最初是指宫女而言。在南宋洪迈撰的《夷坚志》记载:“傅九者,好使游,常与散乐林小姐绸缪。”林小姐是个艺人。苏武也有《成伯席上赠妓人杨小姐》诗,这诗是指给妓女的,可见宋代妓女也称为“小姐”。宋、元时姬妾也常被称为“小姐”,后来才演变成对未婚成年女性的尊称。三亚海棠湾汉人称未成年的男孩女孩为“侬”。
  5.“先生”的称谓及来由。“先生”这个称呼由来已久,不过历史上对“先生”这个称呼是针对不同对象的。《孟子》:“先生何为出此言也。”这一“先生”是指长辈而有学问的人。
  第一个用“先生”称呼老师的,始见于《典礼》:“于先生,不越礼而与人言。”
  汉代“先生”前加上一个“老”字。清初,称相国为老先生,到了乾隆以后,官场中已少用老先生这个称呼了。
  辛亥革命后,老先生这个称呼又盛行起来。交际场中彼此见面,对老成的人,都一律称呼为老先生。传至今日,“先生”或“老先生”这种称谓,有了多种含义,不只是尊称,有时还含有戏谑和讥讽的味道。
  6.“丫头”称呼的由来。古代女孩子到及笄之年,头上都要梳着两个“髻”,左右分开,对称而立,像个“丫”字,所以称为“丫头”。唐代刘禹锡《寄赠小樊》诗云:“花面丫头十三四,春来绰约向人时”。传至民间,百姓们都习惯于把少女子称叫“丫头”或“侬”。女儿长大或弟妹多,或出嫁,族里的长辈都称她为妚大、妚次等,根据排行加“妚”字称呼,是一种爱称,沿至今天。
  7.“老百姓”的称谓及来由。“老百姓”这是中华民族常常挂在嘴边的自称。在战国以前的时代,“百姓”是指有姓之人。
  到了战国以后,在贵族的奴隶之间出现了一个既不是贵族(可能祖上是贵族后来没落了)也不是奴隶(可能祖上是奴隶,后来被主子给放生了)的一个阶级,他们的人数慢慢地比贵族和奴隶还要多了起来,因为他们没有姓,所以“百姓”和“黎民”、“庶民”就变成一回事了,所以史书上就有了“黎民百姓”的词语。又因为“黎”字也有年纪大的意思,所以,百姓们就自称为“老百姓”,算是在官老爷面前自称小民的一点补偿,由此而来,“老百姓”的称谓就一直叫到今天。
  8.“边村”、“东村”的称谓。女子结婚过门后,男方家会根据女子娘家坐落的村庄,给媳妇一种公共称呼,有的叫“东村嫂”、“田湾嫂”、“田尾嫂”等等,一直沿称至20世纪50年代末。如今只叫名字,如“玉珠嫂”等等。媳妇称弟为“二官”或“二爹”。
  二、黎族
  黎族人的名字称谓和汉族近似。通常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和身份的改变而改变,婴儿满月后开始起名字。男子前面加上“老”字或“阿”字,结婚生孩子的妇女称“琶”(qa135)的称谓,含有昵称的意思。女孩通常加上“阿”字,如阿香、阿兰等,类似汉族的“妚”字,妚香、妚兰。成家后,婆家根据新媳妇娘家村居的位置和方向、距离和环境来定称谓。如“边溪的”、“东村的”等,岳父母对女婿的称呼为“边溪的兄”、“东村的兄”。只是双方父母对儿子仍呼旧名。有孩子之后,人们就根据这对夫妻所生的第一个孩子的名字冠于“琶”(父亲)和“眉”、“比”(母亲)来称他们。如老安的父亲被称“琶”,意指安他爹,比安即老安他娘,这一称呼一直沿用到去世。没有孩子的夫妇到中老年后分别被叫做“琶什合”、“比什命”。这里的“琶”与“比”不是指父亲母亲,而是用来区分男女性别,“什命”是命运不好的意思。
  解放后,黎家子女进学校读书、起学名和汉族无异。在村庄里的各种日常称谓仍然没有变。

知识出处

三亚海棠湾乡土人文录

《三亚海棠湾乡土人文录》

出版者:民族出版社

本书分为建制沿革、自然资源、乡土浩气、赤胆忠魂、民族民俗民娱、乡貌新姿、乡土名士录八编,介绍了三亚海棠湾区域、建制沿革、古迹、商旅、地质与地貌、气候、地产与特产、黎族人民抗日斗争等内容。

阅读

相关地名

三亚市海棠湾
相关地名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