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节 穿饰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三亚海棠湾乡土人文录》 图书
唯一号: 200120020230004232
颗粒名称: 第六节 穿饰
分类号: K892.1;K892.2
页数: 2
页码: 199-200
摘要: 本文介绍了汉族和黎族的传统装饰和穿着,随着时代的变迁,汉族的服饰也在不断转变,而黎族的传统发饰和手镯则保留至今。
关键词: 汉族 黎族 穿着

内容

一、汉族
  汉族的穿着和装饰,基本上是与时代合拍。从唐代起,女服的穿戴款式:穿袖衫襦、长裙。袍服的款式,各个时期不尽相同,早期的袍服袖大,腰宽,而采取紧裹双臂的窄袖。到清朝时期留长辫,穿马褂,民国时期提倡男留短发,穿中山装、学生装,妇女穿长袖,打边纽,长裤宽脚筒,发髻脑后,插银钗,打雨伞。手戴银、玉镯、金、银戒指,颈戴珍珠链,脚穿绣花鞋,女孩缠小脚。解放后,汉族服饰几乎是随时应变,时尚装饰。
  二、黎族
  妆饰分为:
  1.发饰。妇女结髻于脑后,除结婚和其他重大事需要盛装外,不插发簪。妇女一般用一条长约80厘米的黑头巾套盘在头上,择吉日洗发时方解下。解放前妇女结髻于额前,缠头中,背后拖一长一短两条黑色的垂带。长的垂至背后腰间,短的仅及脖颈或与肩齐,额髻仍露于头巾外。解放后,多数妇女都不用了。
  男子亦结髻于额前,不插发簪(除道公外),用黑色头巾盘结于头上,留长辫。辛亥革命初期,汉族黎族都被禁止留辫子。现在男女青年都已走向时尚,只有老年妇女才保留原来的民族发饰。
  2.项饰、首饰。黎族妇女喜欢戴手镯,常见的有玉镯、瓦镯(似玉镯石)、银镯。小孩用红黑线缠手,以示驱邪保平安。解放后,只有结婚时尚戴一个圈在胸前的银项圈。
  3.衣饰。解放前,男子服装的传统式样是下装为前一块后一块的遮羞布,称为“吊幢”,粗麻布,大部分染成黑色。上衣是粗麻织成的对开胸,长袖无领无纽,胸前以一对小绳代纽扣的上衣。解放后改穿汉族衣服。
  妇女的上衣开襟,有领有纽,长袖窄口,有祺夹,黑色无花纹。赛黎妇女的上衣比较特别,一般是无领有纽有扣开对胸,衣边上缝有白色布条,下装是长至小腿的裙,上下端分别织有不同的几何花纹图案,有的用蚌壳镶进花纹里,上端约占全裙的四分之三长度,黑色或浅蓝色。这裙长而宽,故在臀部打一褶纹,佩布织腰带。解放后,妇女多买现成的黑布同织好的花纹布缝成裙。除结婚、节日和丧事穿民族传统服装外,年轻人日常生活中着装与汉族无异。

知识出处

三亚海棠湾乡土人文录

《三亚海棠湾乡土人文录》

出版者:民族出版社

本书分为建制沿革、自然资源、乡土浩气、赤胆忠魂、民族民俗民娱、乡貌新姿、乡土名士录八编,介绍了三亚海棠湾区域、建制沿革、古迹、商旅、地质与地貌、气候、地产与特产、黎族人民抗日斗争等内容。

阅读

相关地名

三亚市海棠湾
相关地名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