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配合大军渡海作战解放海南岛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三亚海棠湾乡土人文录》 图书
唯一号: 200120020230004199
颗粒名称: 第五章 配合大军渡海作战解放海南岛
分类号: D252.9
页数: 12
页码: 126-137
摘要: 本文主要介绍中国共产党在解放海南岛的过程中所做出的贡献。在灵活避开清剿、北撤待机歼敌后,南区行署在仲田岭成立,托起胜利的曙光。随后,为了配合大军渡海作战,各基层组织积极筹粮筹款参军支前,并为解放军迎接解放大军、阻击南逃残兵等提供了帮助。最后,本章介绍了解放战争时期驻仲田岭的各级组织建制。
关键词: 抗日战争 基层组织 民主政府

内容

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人民怀着重建家园的美好愿望,被国民党蒋介石集团打破了。蒋介石坚持独裁卖国的方针,疯狂抢夺抗日胜利果实,加紧发动全国规模的内战,刚刚平息了抗日战争的烟火,又燃起了内战的硝烟。
  1946年2月,国民党第四十六军以五个团的兵力,分兵四路,以主力第188师及新编师各一个团,由万宁、崖县分别向保亭和乐东山区进攻,以配合主力清剿我革命根据地,我军被迫进行自卫还击,琼崖内战全面爆发。
  三亚海棠湾地区人民和全琼人民一样,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举起刀枪,决心以革命战争,打败国民党反动派,解放海南岛。
  第一节 灵活避开清剿,北撤待机歼敌
  抗战胜利后,陵崖保乐边区撤销,崖县仍分东西两块。为有力地阻击国民党四十六军的清剿,保卫苏区革命根据地,张开泰根据海南区党委指示,把所属崖县、乐东县政区改划入崖乐县,保亭县政区划为陵保县。
  1945年8月,崖乐县政府成立,县长张开泰、副县长孙已任、秘书陈生驻地铁炉岭。崖乐县辖区为崖县中、西部地区(四五联区政府),下辖:抱赤乡、雅林乡、千善乡、乐官乡、海塘乡、镜云乡、三亚乡、育才乡、浮信乡、回栏乡、榆红乡、藤桥乡、赤峰乡等地区。
  1946年初,国民党四十六军派出一个团进攻崖乐县民主政府驻地铁炉岭,崖乐县政府机关行政人员,在驳壳班和县中队60多名武装战士的掩护下,沿山向南撤退,向六盘山转移,遭敌军伏击,在岭上同敌人周旋。为扰乱敌军的视线,粉碎敌人的清剿阴谋,张开泰派3名战士到回风岭的古道出口处点火,诱敌军上了当,认为崖乐县中队已向北转移,便调兵追击。乘此有利时机,张开泰将军政人员分为5个小队迅速向仲田岭转移。张开泰和爱人韩岐姬抱着刚出生不久的革命女婴,在5名驳壳班战士的护卫下,转移到石龟村岭上,由两名水性好的战士泅水渡到后海渔村,在杨秀山的大力支持下,找来了两条小渔船,张开泰和爱人韩岐姬和战士们从石龟村下船转移到后海渔村,沿着海边转入大灶村。张开泰、韩岐姬为不拖累同志们,将女婴托付给大灶村的陈克会夫妇寄养(两个月后接回陵水县时病故),马不停蹄地转移到了湾应村,正好和前来增援的陵水县二区自卫队相遇,击退敌军追兵,顺利地登上仲田岭和同志们会合。为钳制敌军,保护革命群众,崖乐县中队和桥北、桥南乡游击队在队长符文育和朱仁安、梁福安的带领下,在北山村阻击敌军,打死打伤国民党匪兵8人,因敌军火力集中,我县中队董亚六等3名战士牺牲,吉亚和被捕遭杀害,我方因弹药不足而撤。敌军变本加厉地派兵围搜我革命村庄,在仲田村、北山村和藤桥、林旺沿海一带村庄,杀害我革命同志和群众50多人。中共崖三区委书记符铭华同志,去青田村一带发动群众筹粮,被国民党反动保长苏亚汉逮捕,送给四十六军用船运到亚龙湾港外沉海,英雄牺牲。
  崖乐县民主政府在张开泰的率领下,怀着沉痛的心情,在仲田岭驻地召开追悼会,向殉难的烈士们志哀!张开泰目睹了国民党反动军阀的血腥罪行,愤怒地疾呼:“消灭汉奸,打倒国民党反动派!”在他的感召下,同志们心似剑拔弩张,不约而同地愤怒地疾呼:“血债一定要血来还!胜利一定属于人民!”庄严的怒吼声,在山谷中回荡着。
  为了彻底粉碎敌人的清剿阴谋,保卫苏区,崖乐县民主政府组织6个工作组下各乡村,发动群众筹粮,动员青年参军,组织民兵配合“琼总”第三支队消灭国民党四十六军。县中队吴成和杨时仁、吴兰芬三位同志根据县政府的指示,下到八行(林旺)一带,在民兵的配合下逮捕枪决了叛徒符明利和汉奸欧登可。铲除坏人,鼓舞了群众的斗志,拥护共产党,打败国民党反动派,夺取革命胜利的信心大大增强了。工作组还在大灶村召开群众会议,宣传革命形势,动员青年参军。群众积极响应,纷纷拿出自家的口粮和物资支持革命,仅几天就筹集大米2000多斤,咸鱼300多斤,盐600多斤等物资。但由于叛徒出卖,有一次,在大灶村动员青年报名参军时,遭敌军袭击,当场牺牲两名青年,集会群众被打散,宣传发动工作被逼停止。县政府梁福安和高毓安下到老区赤田、田岸村,在共产党员苏运祥、高亚九的配合下,在大旱之年动员群众收集起大米300多斤、玉米1000多斤,派员用麻袋装好,从铁扛岭翻过仙园岭铁门坎,将粮食送到崖乐县仲田岭驻地。
  1946年,三亚海棠湾地区遭大旱灾袭击,粮食歉收,加上敌人封锁,县府机关和琼总运动作战部队供养不足,生活十分艰苦,但同志们斗志昂扬,挖山薯,采野菜充饥,克服重重困难,随时准备反击敌军清剿。六盘乡党支部书记曹统同志找不到上级党组织,派周成崑和6名民兵带着少量粮食,千辛万苦,走了三天三夜来到仲田岭找到了县府,张开泰激动地握着周成崑的手说:“成崑啊,你来得正是时候,雪里送炭,给我们送来了温暖啊!”
  面对敌人的清剿、封锁,缺粮、缺枪、缺药的严峻形势,县府决定派周成崑回镜云乡当乡长,朱仁安回藤桥乡当乡长,张开栋到赤峰乡当乡长,黎启辉到高峰地区协助乡长指导工作。从赤峰乡调翁月圆回县炊事班,充实县驳壳排和县游击中队。这一来,县府行政人员12人,炊事班(负责筹粮、炊事任务)16人,驳壳排12人,中队60人,共100人。每次派炊事班人员下村筹粮都遭白匪伏击,牺牲了几位同志。张开泰心如刀割,脸上愁云密布,在万般无奈之下,同各位军政领导商量,提出动员本地部分人员回家搞地下工作。同志们知道后,纷纷表示说:“我们已把生命交给革命交给党,愿与革命同生共死,同敌人血战到底,决不回头!”张开泰受到同志们坚定的革命意志感动,表示决心与大家在一起,战胜灾害,渡过难关,将革命进行到底!于是,派出县中队班长符亚和带领8名中队战士和炊事班6位女同志下村去筹粮。刚到文针田洋时,遭叛徒陈贤光(精仔)带敌军埋伏,班长符亚和中弹光荣牺牲,事务员亚弟被捕,被敌人用铁丝穿耳拉走了。余下的男同志和女同志退入山林,返回仲田岭驻地。眼看断粮,枪弹奇缺,张开泰领导的崖乐县各位领导意识到,革命离不开人民群众,人民群众离不开党。为此,张开泰亲自上阵。他和县中队长符文育带领有战斗经验的8名中队战士下山,从白土田村和风塘村中间地带,以树林作掩护,直冲海边,走了一天,到了后海渔村同杨秀山接头。杨秀山知道仲田岭上的情况后,心情万分着急,就以保长这个护身符,接触各渔船主,很快收集起2担红鱼干、300斤大米、食盐,还拿出50块光洋、2匹蓝布、2支步枪、300发子弹,帮助县政府解决燃眉之急。傍晚,张开泰、符文育等人扮成渔民,由杨秀山用船运送他们到军田村前海面,通知军田交通站王传录派员接应,当天将粮物护送上仲田岭崖乐县府驻地。杨秀山筹粮支持革命的行动被汉奸告密,国民党派兵四处追捕。张开泰知道后,立即通知藤桥乡长朱仁安一定要找到杨秀山,护送上仲田岭暂时避难。朱仁安接到命令后,亲自带领驳壳班长梁福安到藤桥港渔村寻访,终于找到杨秀山,当夜护送上仲田岭革命根据地。
  战争是残酷的,战火是激烈的,是你死我活的斗争。张开泰和秘书陈生总结了长期作战的经验,认识到在敌强我弱的情形下,只能争取在战略思想上战胜敌军,赢得转机。于是提出“声东击西”、“引而不发”的战略战术,终于打破了封锁。一天傍晚,中队长符文育带领5名战士和6名炊事班女同志下山。由驳壳排长罗亚九带10名战士打先锋,到文针田洋时,发现陈贤光带伪军一个连追过来,符等退回山林隐蔽,由驳壳班边打边退把敌军引开。符文育趁敌军混乱之机,带领炊事班人员冲过田洋,到了林旺村征收地主林廷健2头水牛、2担大米和200斤盐,当夜返回仲田岭。经过不懈的努力和灵活的斗争,终于打开了新的局面。风塘、仲田、军田、白土田、田岸、赤田等村庄的地下党组织,组织群众通过三更天下地犁田之机,把粮食、物资送上仲田岭崖乐县府驻地,保持了党与人民群众的联系,为夺取解放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群众基础。
  1946年8月,传来了广东省委“北撤”的指示。张开泰、陈生奉命调回第三支队。张开泰在临走前,根据琼崖区党委北调的指示,为养精蓄锐,待机消灭敌人,指定藤桥乡长朱仁安和陈延昌带领县大队60多人和12名政劝人员,转移到兴隆一带山区休养充实,配合陵保县大队灵活打击敌军,消灭敌人,保存了革命的有生力量。
  第二节 南区行署在仲田岭成立,托起胜利的曙光
  1948年初,张开泰、陈生受命带领60名武装人员返回仲田岭革命根据地,和崖乐人民一起打击敌军。9月,琼崖党委(特委改为党委)和琼崖临时民主政府决定,在仲田岭成立琼崖边海区地委和边海区行政公署,符哥洛任地委书记兼专员,张开泰任副书记兼副专员,撤销崖乐县民主政府。10月,在仲田岭根据地成立榆三县,任命陈生为县长。1949年初,撤销榆三县,成立中共榆三特别区委员会(属南区地委领导),由陈侃、吉鲁汉、叶明代任书记,区委下属地方党组织:桥南乡支部,书记朱仁安;桥北乡支部,书记高毓安;榆红乡支部,书记戴泽运、文江瑶;回栏乡支部,书记刘礼仁、戴运泽;三亚乡支部,书记何多璋;藤桥乡支部(1949年6月桥南、桥北合并),书记朱仁安。
  琼崖边海区地委、边海区行署和榆三区委成立后,提出放手发动群众,动员青年参军参战,建立民兵武装,开展对敌斗争;组建救护队,配合部队作战;广泛开展征收军公粮,筹粮筹款,保障军需供给,做好迎接解放大军渡海作战,打败国民党反动军阀,解放全琼。
  1949年初,国民党军一个保安旅驻榆林港,分防田独矿区一个营,驻廖练据点一个连。这个据点是南区行署,榆三特别区从仲田岭通往崖西南地区各区乡的障碍,严重影响行署与区、乡的联系。为了消灭这个拦路虎,榆三特别区和在仲田岭根据地活动的五总四团,通过三牛坡小学校长李智民(藤桥人),探敌情,供情报,绘画敌人驻防图,送交四团。根据敌人驻防图,团长冯立才、团政委吴以怀、副团长林侠君带领一个营,由营长苏一坚带领三名战士摸到敌军据点附近侦察,绘出进攻草图。10月12日晚上,团部决定以优势兵力把这个据点拔掉。全团三个营,从四面把敌人包抄,不到20分钟就把敌军打垮。这是一次战果辉煌的战斗,被捕的敌军营长承认国民党大势已去,败局不可收拾。生俘营长以下官兵60多人,八二迫击炮1门,六零炮2门,轻重机枪4挺,长短枪80多支,军用物资一批,我军无一伤亡。
  林旺村,是我驻仲田岭根据地南区行署和榆三特区东面通往西南线的交通要道。国民党131旅两个连220人,分防于林旺村西路口一个连,另一个连驻扎在村中。1949年10月初,我琼崖五总四团,在藤桥乡政府的配合下,乡长朱仁安利用东溪村与该村保长林廷健有亲戚关系,从藤桥派两名武装人员化装成农民以探亲为名,深入该村侦察,掌握了敌人的布防情况,报告给部队。团部决定由副团长林侠君,第一营长苏一坚率领一个连和短枪排突入碉堡消灭敌人,由第三营长郭力波率领两个连埋伏于碉堡和林旺村中间阻击林旺村里的敌军增援。副总队长符中权、团长冯立才、政委吴以怀,率领5个连在青田村的指挥部待命。经战斗动员,全体官兵斗志旺盛,求胜心切。战斗打响后,发现事先准备的竹梯短,战士跳下壕沟爬不上土墙,突击队眼看受阻,紧要关头护士吴丽花心生一计,提出以人代梯,她带领护士龙爱梅、王爱花、胡玉姣4人当人梯,让战士们踏着她们的肩膀爬上去,一个连和短枪班全体指挥员及战士60多人终于越过土墙,突入敌军据点,发起攻击,20多名伪军全部被歼,我四团第一营在营长苏一坚率领下冲进敌军据点时不幸中弹牺牲,还有十多名战士战亡。敌军碉堡被冲破后,预备队在副总队长符中权、团长冯立才指挥下,发起全面总攻,拔掉敌人这个据点,败兵向海边溃逃回三亚港,我军缴获2挺机枪、16支步枪和一批弹药、粮食等物资。拔掉伪军据点,开通了琼崖边海区党委和边海区行署坐镇仲田岭指挥西南战场的通道,托起解放战争胜利的曙光。
  第三节 筹粮筹款参军支前,配合大军渡海作战
  藤桥乡是筹粮大户,位于沿海敌占区。藤桥镇、林旺村驻有国民党伪军,发动群众筹粮,是在敌人眼皮底下进行,难度很大。特别是藤桥阿六田炮台,驻扎国民党正规部队一个独立营的兵力,有两门远程射击炮。台长李懋辉藤桥岭头坡人,黄埔学生,是李懋文堂弟。青少年时同张开泰有过交往。内战爆发后,张开泰回到仲田岭,像兄长一样给他写了一封信要他深明大义,不要听信蒋介石的狂言,欢迎站到人民阵营中来。他目睹过藤桥起义,曾一度受李懋文等人的悲烈壮举所打动。1946年起李懋辉当台长是“身在曹营”,心向着海棠湾人民。抗战以来,从未向我党我军开过一枪一炮,保持着和善态度,使仲田岭和边区根据地赖于巩固和发展,为藤桥乡民主政府筹粮筹款减少了阻力。
  藤桥乡乡长朱仁安,军田村人,人称“铁牛兴”。自幼失去双亲,参加革命后,像一头铁牛一样,不畏艰难险阻冲锋向前。他亲自带队下到八行(今林旺)在大灶村秘密召开骨干会议,同八行党支部书记陈廷烈一起宣传、发动群众,指定国民党保长杨传甲做“白皮红心”保长,不许做损害革命利益和群众利益的坏事。群众革命热情很高,捐粮筹款,积极支前。八行一带先后有翟国卿、杨传寿等7名青年上仲田岭参加第三支队,投入抗敌。朱仁安还带工作组回到他的家乡军田村,活捉国民党走狗周竹唱,勒令他交代绑架藤桥乡女干部黄玉英吊打虐待的罪行(黄玉英是周定婚未过门的未婚妻,黄玉英参加革命后,下村筹粮时被他发现,以“不守妇道”之罪名绑架),经过朱仁安严厉警告后,他表示悔改,拿出50块大洋赔偿。黄玉英得到组织解救后,带领胞妹黄亚五一起参加革命。军田片是富有革命光荣传统的老区,一经发动,群众筹粮筹物,捐献物资,参军支前行动起来了,出现了“三朵红花抗婚投军记”的感人故事。村中三姐妹:龙爱梅、王玉花、胡玉姣,幼年因父母包办婚姻,刚满17岁就被逼结婚过门,三人遭受丈夫殴打、虐待,受革命思想影响,相约一起离家出走,上仲田岭投奔革命,分配到部队当卫生员,参加过廖练和林旺战斗,成为优秀的女战士。
  朱仁安还按照上级组织的指示,吸收军田村占道志等5位同志入党,指定占道志、黄得芳、朱章连为藤桥乡地下“白皮红心”副乡长,配合筹粮筹款,做好支前。他们张贴标语,散发传单,宣传废除国民党反动派的一切苛捐杂税。藤桥乡根据南区行署的指示,组建起一支财税队伍,积极开展筹粮筹款活动,仅两个月时间,全乡借谷800担。征收营业税时,藤桥市布行老板黄隆兴不理睬,朱仁安亲自带领征收干部孙其雄和地下党员一起登门拜访,进行耐心教育,使他受到启发,承认了错误,主动缴纳税金700块光洋和一批布匹、纸张等物资。藤桥东溪开糖厂富户李行德,对革命有好感,接到通知后,一个榨季主动交税款70个光洋和10担红糖。开征鱼税,主要对象是庄头、龙海、灶子、大灶四个村庄做地引网的户主。一年征收一次,定死任务,共征收40担咸鱼和代金600至800光洋。计征盐税,对几个合股在林旺和渔村开办盐田的盐商和村盐户,一年收税二三百光洋,对小户只收食盐四五十斤。
  在大旱之年,筹集粮食是有限的,常遇到抗交的阻力,因此必须施展强硬的手段,才能确保筹粮等支前工作顺利开展。田尾村富户徐不宗抗交军公粮80多石(一石100斤),乡支前委员会主任、民兵中队长黎亚吉带领征收助理孙其雄等4人晚上潜入该村,把徐不宗扣回乡府(仲田老村),关押在小屋里,徐受不了苦,就写信叫他老婆来保释。他老婆来后哭哭啼啼求饶,乡政府决定对徐罚粮一倍的处分。第二天他老老实实补交了全部军公粮。惩治徐对社会震撼很大,原来态度恶劣的地主和富户纷纷主动补交了摊派的军公粮,当年晚造征收公军粮800至900石(计9万斤)。
  为了迎接大军渡海作战解放海南岛,藤桥乡政府积极开展借谷活动。在3个月时间,全乡借谷5万多斤,捐谷6万多斤。乡政府还积极开展打没斗争。洪李村伪保长王石福(我地下联络员),向榆三特区委报告,说国民党军队官兵四五天后,从三亚护送一汽车布匹至藤桥贩卖。特区领导要藤桥乡组织武装人员截击。朱仁安接到通知后,带领8名武装人员和征收员共10人,赶到洪李村前公路两旁伏击,将伪连长击毙,吓跑了其余士兵,缴获黑、白色布料40多匹。据不完全统计,藤桥乡在解放战争期间,打没、击毙击伤、活捉国民党人员十多名,缴获了一大批粮食、布匹、日杂、药品和光洋2000多块,为党政机关供养、支援部队抗战做出了贡献。
  六盘乡从抗日以来,一直是仲田岭革命根据地物资供养的主要来源阵地之一。1946年底,周成崑受命从仲田岭根据地回六盘乡后,积极开展活动。他接到区委关于筹粮支持南区行署的指示后,在短短的时间里征收大米60担和咸鱼等一批物资,因粮食物资数量多,陆路运输用大批人员,目标大,加上从田独到竹络岭一带已被四十六军封锁,经请示上级同意,通过海运,把粮食运送到林旺港尾村,由武装人员和运输队接应。一天下午1时左右,周成崑、李雄、李民三位同志组织了五十吨位船只一艘,随船押运。下午4点钟抵达铁炉港口外,因退潮船进不了港,只好在港外抛锚搁浅,幸好在后海渔民的帮助下,船才开进铁炉港。忽然枪声四起,国民党军海上巡逻队追赶一艘渔船,周成崑急中生出一计,交代船主如敌军追查就说是做大米生意的。尔后,他们三人下船游到南岸准备迎击敌军。当敌军船只离运粮船200多米时,发现一条渔船扬帆向深港逃窜,把敌人引开,敌兵用机枪扫射,渔船才在深港离运粮船400米外停下,敌兵蜂拥而上,发现是做海渔民,就强迫船民把敌兵运往石龟村,运粮船才安然脱险(后才知道是后海交通站长杨秀山有意识安排诱敌之计)。晚上,周成崑等人将大米装上三条小船,摇橹把粮食运到港尾村上岸,武装人员和运粮队50多人已在那里等候,胜利完成了这次任务。
  琼崖边海区党委和边海区行署,还派出四个工作组,和区、乡政府一起宣传发动群众筹粮,动员青年参军上前线,充实部队兵源。在海棠湾地区有付巾的杨文贵当地下交通员、长田蓝召宏、北山董亚简、南头岭周亚发、青田村吉亚和、仲田村周亚核、洪李村符亚蛟、林旺新村黎启文、田尾黄守文、番园村符学权、藤桥新街王永红、风塘村黄德祥、军田村龙鸿光、潘井等80多人。青年参军参战几乎遍及海棠湾每个村庄,群众捐粮参军支前热情非常高涨,为打败国民党反动派,解放海南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第四节 迎接解放大军,阻击南逃残兵
  1949年底,国民党军队遭到中国人民解放军的沉重打击,各个战场惨败告急。1950年4月16日,历史性的解放大军渡海进琼作战拉开了序幕。第四野战军渡海作战,消灭了国民党猬集在海口的军队,解放海口,敌军已全线崩溃,纷纷南逃榆林港登舰逃台。
  为了更好地配合部队阻击南逃残兵败将,藤桥乡、六盘乡在朱仁安、周成崑的带领下,互相配合,组织乡驳壳班和民兵在竹络岭阻击逃敌,打死打伤敌军40多人,缴获冲锋枪、自动步枪、卡宾枪40多支,摧毁军用汽车两部和一批物资。
  1950年5月,南区行署各区、县、乡政府积极配合第三总二团、四团和独立团行动,扫除琼南东线顽军据点,全力以赴,在预定地点迎接第四野战军渡海作战,完成了解放海南岛的光荣任务。解放大军从海口追击国民党南逃残兵,藤桥乡民主政府沿途布置各村庄设立6个供应食品摊位,备有大米饭、玉米、椰子、开水等,亲切慰劳渡海作战的解放大军,迎来了解放战争的全面胜利。
  第五节 解放战争时期驻仲田岭的各级组织建制
  抗日战争胜利后,崖县政区仍然分为东西两大片,原有党、政、军、群两个序列同时存在。县、区、乡各级党组织在反对国民党清剿的斗争中,经受锻炼,战胜重重困难,迅速发展壮大,迎接全琼解放的曙光的到来。
  边区撤销后的东部地区党组织
  1945年7月,陵崖保乐边区撤销,所属崖县、乐东县政区改划为崖乐县,所属陵水、保亭县政区改划为陵保县,崖乐县1946年10月撤销。1948年10月崖二、三区(羊栏、马岭、红塘、藤桥)与乐东县(立才乡一带地区)及保亭(首、二、三弓、志妈、布什)又合并设立榆三县,同年12月撤销。这两个县的建制存在的时间不长,且只设置县政府,没有成立县委。1949年1月,榆三县改称榆三特别区(县级),设区委和区府,隶属于南区地委和行署。上述此段时期的东部政区党政机关均驻在仲田岭。
  中共琼崖边海区地委
  书记:符哥洛(1948.9—1950.5)
  副书记:张开泰(1948.9—1950.5)
  琼崖边海区行政公署
  专员:符哥洛(1948.9—1950.5)
  副专员:张开泰(1948.9—1950.5)
  一、中共榆三特别区委员会
  书记:陈佩(1949.3—1949.5)
  吉鲁汉(1949.6—1950.5)
  叶明华(1950.5—1950.7)
  委员:陈佩(1949.3—1950.7)
  蔡大元(1949.3—1950.4)
  文江瑶(1949.6—1950.2)
  谢玉芳(1949.6—1950.7)
  王若彬(1949.6—1950.7)
  吉鲁汉(1949.6—1950.7)
  二、区委下属地方党组织
  1.桥南乡支部
  书记:朱仁安(1949.1—1949.6)
  桥北乡支部
  书记:高毓安(1949.1—1949.6)
  回栏乡支部
  书记:刘礼仁(1949.1—1950.2)
  戴泽运(1950.2—1950.7)
  2.榆红乡支部
  书记:戴泽运(1949.1—1950.5)
  文江瑶(1950.2—1950.7)
  3.三亚乡支部
  书记:何多璋(1949.1—1950.7)
  4.藤桥乡支部
  1949年6月桥南、桥北合并。
  书记:朱仁安(1949.6—1950.7)
  崖乐县民主政府
  (东部地区)
  1945年8月成立。
  县长:张开泰(1945.8—1946.3)
  副县长:孙已任(1945.8—1946.3)
  秘书:陈生(1945.8—1946.3)
  榆三特区的乡民主政府
  (1949.1—1950.7)
  桥南乡民主政府
  乡长:朱仁安(1949.1—1949.6)
  桥北乡民主政府
  乡长:高毓安(1949.1—1949.6)
  藤桥乡民主政府
  1949年6月由桥南、桥北乡合并成立。
  乡长:朱仁安(1949.6—1950.7)
  副乡长:高毓安(1949.6—1950.7)
  回栏乡民主政府
  乡长:刘城堂(1949.1—1950.2)
  戴泽运(1950.2—1950.7)
  榆红乡民主政府
  乡长:戴泽运(1949.1—1950.2)
  文江瑶(1950.2—1950.7)
  副乡长:周成崑(1949.1—1950.7)
  三亚乡民主政府
  乡长:何多璋(1949.1—1950.7)

知识出处

三亚海棠湾乡土人文录

《三亚海棠湾乡土人文录》

出版者:民族出版社

本书分为建制沿革、自然资源、乡土浩气、赤胆忠魂、民族民俗民娱、乡貌新姿、乡土名士录八编,介绍了三亚海棠湾区域、建制沿革、古迹、商旅、地质与地貌、气候、地产与特产、黎族人民抗日斗争等内容。

阅读

相关地名

三亚市海棠湾
相关地名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