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汉黎杂居扩大,民族团结增强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三亚海棠湾乡土人文录》 图书
唯一号: 200120020230004175
颗粒名称: 第五节 汉黎杂居扩大,民族团结增强
分类号: K514.2
页数: 3
页码: 71-73
摘要: 本文介绍了海南岛汉、黎、苗、回民族之间的相互融合,其中介绍了大陆汉族移民的历史和客商对黎族文化传播的影响。汉黎通婚现象得到逐渐增多,两族民风人情逐渐同化。同时,文章还强调了汉黎人民在海棠湾地区的团结友爱以及对封建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繁荣的贡献。
关键词: 汉黎融合 海南岛 客商

内容

随着汉、苗、回人的陆续迁入,海南岛逐渐成为汉、黎、苗、回人民的共同家园。据《五代史·南汉世家》记载:南宋进入海南岛的汉人仅10万多人,元朝则达到17万多人,明、清时期随官迁入或其他形式移民人数成倍增长。三亚海棠湾地区迁入人数约达1万多人。由于中原人士迁居海南岛,使大陆中原礼乐文化在海南岛得到传播,黎族社会的开明程度大大增强,民族之间的隔阂得到逐渐缓解。他们的经济社会形态同当地汉族一样。不少的黎族人民已经与汉族自然同化,被视为“黎裔汉人”。到清代,汉黎族杂居的地域不断扩大,汉黎通婚现象不断增多。随着商旅贸易的兴盛,汉族地区走村串寨的生意人(客商)增多了。据调查,永宁乡的上、中、下堡34个汉族村庄,几乎每个村都有5至7人做客商。他们肩挑鱼、盐、酱等日杂商品,二三人结队而行,一村过一村叫卖,从本境的黎族村寨铺开,向境外的陵水、保亭、三亚的广大乡村进发。他们以物易物,换回山兰米、玉米、山货等,拿到市场贩卖。客商们懂得尊重峒寨的风俗习惯,善于同当地黎族人民打成一片,日久“相与如至亲”。他们同经常落脚寄宿的黎族户主互认“同年”,结为兄弟,有的还让他们的儿辈们结为兄弟。每年的农历十至十一月,黎族“同年”便会挑山兰、玉米或其他山货,甚至还带儿女及峒里的几个“黎姑”到汉乡来,日间到海边参与拉地引网,晚上在村里同汉族男青年对歌,有的对唱通宵,投缘者订婚,结为夫妻,双方父母都认可。年复一年,你来我往,亲如一家。有的以姓氏认兄拜弟,到汉区来定居。汉族村庄的男青年也经常成群结队到黎族村寨同黎姑“放寮”(谈恋爱)。汉黎之间的民族风俗人情大多走向同化。清初,沿海一带清一色的汉族村庄,到清末则出现了汉黎杂居,且不断增多。如海棠湾镇的升昌园村、公昌园、城脚村,海丰狗仔村等就是汉黎杂居的村庄。汉族村庄普遍出现汉黎通婚的家庭,甚至连外地来藤桥市做生意的商人也娶黎族姑娘为妻,落户海棠湾地区。
  三亚海棠湾汉黎人民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团结友爱,同舟共济,为推动海棠湾地区封建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的繁荣,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知识出处

三亚海棠湾乡土人文录

《三亚海棠湾乡土人文录》

出版者:民族出版社

本书分为建制沿革、自然资源、乡土浩气、赤胆忠魂、民族民俗民娱、乡貌新姿、乡土名士录八编,介绍了三亚海棠湾区域、建制沿革、古迹、商旅、地质与地貌、气候、地产与特产、黎族人民抗日斗争等内容。

阅读

相关地名

三亚市海棠湾
相关地名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