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山岭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三亚海棠湾乡土人文录》 图书
唯一号: 200120020230004155
颗粒名称: 第一节 山岭
分类号: P931.4
页数: 2
页码: 53-54
摘要: 本文记述了海棠湾镇周围的山峦包括龙楼岭、白石岭、回风岭、仲田岭、竹络岭、琼南岭等。这些山峦不仅是自然风景的组成部分,而且还承载了历史和文化的厚重。其中龙楼岭是当地的祖山,白石岭则被传说成龙楼岭的对头。回风岭是古崖州东路第三重关隘,仲田岭则是驻扎了许多革命党派的重要场所。竹络岭则是镇的分界岭,望之可畏。琼南岭则是海棠湾的屏障,而蜈支洲则是大海中的宝岛,被称为“大海摇篮”。
关键词: 海棠湾镇 山峦 历史

内容

龙楼岭(又名状元岭),镇西800米。相传和白石岭是一对相克之山。唐贞观年间,赐此山为吉阳县藤桥市祖山(《崖州志》)。古时山上有望星岩,岩西有石穴,泉流如醴。峰峦耸秀,型如状元帽,为诸峰之最。龙山书院由此山命名。
  白石岭(又称白虎岭),位于镇东2公里,是三亚市东门第一山。清时为永宁乡屏蔽。原貌,山势高昂,山中有白石高15米,如虎踞状,传说是龙楼岭克山。它状如虎,长年累月,守望着海棠湾,说是海的保护神。今山腰开发种上芒果,山脚已建成水果收购仓库。
  回风岭,镇西约16公里,高80米。古人说:以寒风不过此岭而得名。横截镇西,道隘峰横,隐蔽天日,是古崖州东路第三重关隘,古道口。明成化初,知州徐琦修路作记,勒石。弘治初,副将陈英委知州林锋重修。清雍正六年(1728)知州程哲、乾隆十九年(1754)知州宋锦相继修。山上有喜思泉,下有温泉两处,乌首盘旋,曲折幽邃。大茅峒环居其下,东铁炉峒居其东。古道久废,今为国道隧洞。
  仲田岭,距镇西6公里。山势似一寨门,平均高度400米左右。两岭对峙如门,中间仄经深140米,涧水如泉,多石。南接回风岭,后靠甘什岭,北连仙园岭,东面山脚是仲田水库。山深峰险,巍峨壮观。为入大茅、南林咽喉,易守难攻。1927年起,是崖东三区委、苏维埃政府、农会和陵崖县委、陵水苏维埃政府、琼崖边海区党委、行署和榆三县委和红军、农军等党政军群组织驻地,现列为国家森林保护区。它见证了海棠湾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持23年红旗不倒的光荣历史。
  竹络岭,镇西约18公里,左通回风岭,右连琼南岭(枷楠岭),是镇的分界岭。四面高岗,中有田园百余亩,势如桶形。田独镇居前,铁炉坡居其后,乌道穹窿,徒步难行,岭上有大石如屋。过3公里,即至林旺村。往东南8公里,便是亚龙湾景区。
  琼南岭又称枷楠岭,于镇南端,后海渔村南。西连竹络岭,与蜈支洲岛一衣带水,高400米以上,从海边挺立,白石重叠,望之可畏。绝顶南望可见亚龙湾,是海棠湾的屏蔽。
  蜈支洲,距海棠湾镇20公里,南境大海中。距陆地水程2.4公里,东西长1500米,南北宽1100米,面积1.5平方公里,山峰最高海拔78.3米,地势东高西低。远视,横黛形如“一”字,峦壑清幽,石壁奇峭,被称为“大海摇篮”。

知识出处

三亚海棠湾乡土人文录

《三亚海棠湾乡土人文录》

出版者:民族出版社

本书分为建制沿革、自然资源、乡土浩气、赤胆忠魂、民族民俗民娱、乡貌新姿、乡土名士录八编,介绍了三亚海棠湾区域、建制沿革、古迹、商旅、地质与地貌、气候、地产与特产、黎族人民抗日斗争等内容。

阅读

相关地名

三亚市海棠湾
相关地名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