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阳县古县衙旧址考证和藤桥名称的来由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三亚海棠湾乡土人文录》 图书
唯一号: 200120020230004139
颗粒名称: 吉阳县古县衙旧址考证和藤桥名称的来由
分类号: K878.1
页数: 1
页码: 41
摘要: 文章介绍了海南省三亚市藤桥地区的历史文化遗址——藤桥市的发展历程。最初,这里只有一条一字形的60米长4米宽的铺子市,称为正街。唐贞观二年(628),设置吉阳县,县衙最初设在今旧市村,后迁至正街中心建成面积1666平方米的县衙,并将正街改名为藤桥市。经历了元、明、清历代王朝的镇守,至清嘉庆二十二年(1817),六县商人合伙投资修理加固,改名为“六行会馆”,民国时期为区、乡办公场所,解放后为供销社招待所,1972年被拆除。
关键词: 三亚市海棠湾 古县衙 藤桥

内容

据民间流传,在唐初还没有藤桥这个名称,只有一条一字形60米长4米宽的铺子市,称正街。唐贞观二年(628),设置吉阳县,县衙初设在今旧市村。第二年(629),县官发现藤桥东河河面上,有人用河边的大红蔓藤架桥过河进市,于是就把县衙迁到正街中心建县衙,称正街为藤桥市。到宋绍兴六年(1135),复设吉阳县时,县长老发动绅民重新修建县衙。室的八卦称:“骑龙载凤,拜纳金辉”(寓意是龙楼岭为龙,岭头坡村那时叫凤阁村在后,意为凤)。次年终于建成了面向东,面积1666平方米,二层砖木结构的楼台古式二进四合院,前院为拱门,拱门后有露天庭约40平方米,两侧设有守兵厢房各两间,正中为县衙公庭,先后有四支雕龙刻凤和花鸟图纹的大红圆柱支撑,公庭殿台面积为200平方米,三级台阶上殿。两侧各有住房5间,每间200平方米。后院为厨房和露天休闲所,面积600平方米。二楼为木板铺垫,约800平方米,正中为会客厅,两侧各有二套房,每套房面积128平方米,供官员住宿。厅后有观光走廊。衙门入口为二层拱门楼,二楼上为岗哨。一楼由二叶厚木板门关锁。顶盖全为琉璃古式建筑。衙门前修一条长600米、宽4米的石级路面,直通官道,又一土路到铺子市(今旧市村)。此后,均为元、明、清历代王朝做镇、乡衙门。至清嘉庆二十二年(1817),由乡老同广东番隅、东莞等六县商人合伙投资修理加固,改名为“六行会馆”,并在左侧隔墙建平房6间和一间长400米、宽8米的货物仓库,有捐款备忘石碑记,立于前厅(废)。民国时期是区、乡办公场所。解放后仍为区、公社使用。1972年被拆除,改建成镇供销社招待所。

知识出处

三亚海棠湾乡土人文录

《三亚海棠湾乡土人文录》

出版者:民族出版社

本书分为建制沿革、自然资源、乡土浩气、赤胆忠魂、民族民俗民娱、乡貌新姿、乡土名士录八编,介绍了三亚海棠湾区域、建制沿革、古迹、商旅、地质与地貌、气候、地产与特产、黎族人民抗日斗争等内容。

阅读

相关地名

三亚市海棠湾
相关地名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