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 胜迹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三亚海棠湾乡土人文录》 图书
唯一号: 200120020230004138
颗粒名称: 文物 胜迹
分类号: K878.1
页数: 3
页码: 39-41
摘要: 文章介绍了海南省三亚市海棠湾藤桥地区的一些历史文化遗址和建筑,包括古奇佛堂、伊斯兰古墓群、文物遗址、劝诫客民碑、仲田岭革命烈士纪念碑志、封侯第和新千年日出观光台。
关键词: 三亚市海棠湾 文物 胜迹

内容

古奇佛堂,位于蜈支洲岛。清光绪戊戌(1898),道人吴华存率徒在古奇州创建草堂。清庚子(1900)春,崖州知州钟元棣捐廉,在草堂后山创建庵堂,安放祀仓颉字祖及如来佛像。颜曰:“海上涵三观”。清癸卯(1903)夏在暹罗(泰国)华人、华侨资助下,吴华存主事等人在庵堂后山兴建佛堂,取名:“古奇佛堂”。后进正堂设观音殿,供奉金身观世音菩萨像和一对金童玉女像。观音殿两墙壁挂满书画。前进正堂设大雄殿,供奉如来佛、罗汉、仓颉字祖等神像,殿前供奉弥勒佛(均属华侨赠送)。时有持枪僧人轮流看护。吴华存死后,李守贤继吴主持佛堂,将后进正堂改称“功德堂”,挂吴华存画像和陈放道具(现已无存)。古奇佛堂是古崖州的佛文化基地。
  伊斯兰古墓群,遗址于海棠湾境内的藤桥海边番坡岭。一座沉睡千年的伊斯兰古墓群,1975年出土发现墓碑60余座。1994年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据国家有关部门考证,确为唐末时期阿拉伯伊斯兰商船遇风泛舟而来,散居此地,死后逐年埋葬而成的墓群,活着的人后迁移到番园村等地方,至今约有1500年的历史,是考证海棠湾藤桥古镇人文发展史的依据。
  文物遗址。1957年7月至8月,广东省文化局文物工作队与中山大学历史系合作普查,在藤桥东河湾处两岸的小山岗上,发现遗址内有较丰富的新石器时代遗物。文化遗存以平砂粗陶最多,还有泥质陶、几何印纹陶、水波纹红陶、灰陶片和残石器。说明在中国的石器时代,已经有人类生活在海棠湾这片土地上,为考证海棠湾发展史提供依据。
  藤桥市劝诫客民碑。雍正四年(1726)崖知州程哲看到藤桥墟市繁华,流动人口之多,于是就雕石立碑劝诫子民(藤桥市劝诫客民碑文见后)。
  仲田岭革命烈士纪念碑志。纪念碑位于镇西4公里,仲田岭东侧,三亚市人民政府1993年4月5日立。纪念藤桥武装暴动等英勇牺牲的烈士和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的革命先辈。碑高9米,宽2.7米,正面浮雕金字“革命烈士永垂不朽”,碑座嵌石长3米,镌“仲田岭革命根据地烈士碑志”。碑后左右建六角顶亭两座。“革命烈士永垂不朽”正面浮雕金字下是三亚市人民政府致的石版浮雕碑志(碑文见后)。
  “封侯第”,于三亚海棠湾镇龙海村委会番园村符文吏祖居。上祖有任福建莆田县令,清北平指挥使为户侯,六十七祖迁崖。以世袭户侯而筑居,曰“封侯第”。坐北朝南,清代建筑。由正房6米×4.2米,厢房3.6×4.2米,庭院、侧房和门楼组成,顶为硬山式,砖瓦结构。檐壁及室内顶壁,彩绘山水花鸟图。前格青砖砌方形两柱,底以台阶收敛又侧阶起柱,顶端雕饰莲花盛开穿枋,此特征在古崖州民居建筑中罕见。后代世孙符以仁,号刚毅,字寿山,应答题名虎帐,职崖营墩把总,在战海贼中立功,皇清敕授武德骑尉卿,赐永宁乡西一千户为以仁汤沐邑。但因伤病严重,诏书下前已故。葬于该村坝头坡,有碑刻记:武德骑尉卿以仁之墓。
  “四品军工之家”,系藤桥市头。清武监生陈如裕、陈如庆堂兄弟,上祖于福建清帝敕授为“四品军工赏花翎”,世袭。入崖居藤桥市头建造陈氏祠堂,安上“四品军工赏花翎”匾,连日军都下马叩拜。光绪二十八年(1902)二月如裕、如庆征西黎,钦授“八品军工”就补,从九部选用。如裕征西黎时拾一儿抚养,现有后人。
  新千年日出观光台,台址于海棠湾后海渔村,与蜈支洲隔海相望。2000年1月1日新千年的第一天早晨,中央电视台、凤凰卫视台等23家国内外媒体在这里直播“海棠日出”的盛况,使138个国家和地区观众看到了新千年的第一缕迷人的曙光,吹响了三亚海棠湾国家海岸将崛起的嘹亮号角。

知识出处

三亚海棠湾乡土人文录

《三亚海棠湾乡土人文录》

出版者:民族出版社

本书分为建制沿革、自然资源、乡土浩气、赤胆忠魂、民族民俗民娱、乡貌新姿、乡土名士录八编,介绍了三亚海棠湾区域、建制沿革、古迹、商旅、地质与地貌、气候、地产与特产、黎族人民抗日斗争等内容。

阅读

相关地名

三亚市海棠湾
相关地名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