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编 建制沿革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三亚海棠湾乡土人文录》 图书
唯一号: 200120020230004120
颗粒名称: 第一编 建制沿革
分类号: D922.1
页数: 46
页码: 1-46
摘要: 本文记述了三亚市海棠湾建制沿革的基本情况。其中包含:区域、建置沿革、古迹、商旅。
关键词: 三亚市 建制 沿革

内容

唐贞观二年(628)在藤桥墟建置的吉阳县县衙
  第一章 区域
  第一节 位置、面积、人口
  三亚海棠湾地区,地处北纬18°9′~20°11′之间,东经108°36′~109°48′之间,北与陵水县英州镇毗邻,西北与保亭县六弓乡、南茂和三道农场接壤,以大田岭群峰为界,南以回风岭、竹络岭和琼南岭为屏蔽,东面临浩瀚的南海。地形为西北高,东南低,属低丘陵、低海拔、小平原地貌。属热带雨林气候,年平均温度为25.64℃~22.9℃之间,年降雨量为1200~1400毫米,年日照时数为2490.4~2506.8小时之间,终年无霜雪,四季常绿。总面积384.2平方公里,其中镇为253.8平方公里,场为130.4平方公里。有耕地面积44192亩,其中水田20576亩、旱田6904亩、坡地17699亩。国营南田农场有土地面积20万亩,开发利用面积11.3万亩。经济结构以农业、橡胶种植为主,旅游拉动,全面发展。
  海棠湾地区是多民族聚居的区域,除汉族之外,还有黎、苗、侗、瑶、畲、土家等少数民族,汉、黎人口居多。总人口68000多人,海棠湾镇人口43481人,其中,汉族32717人,黎族10764人;在总人口中,男25386人,女18095人。国营南田农场人口24519人,其中,汉族14729人,黎族12429人,苗族4人,侗族9人,瑶族27人,畲族17人,土家族15人。
  第二节 地表状貌
  三亚海棠湾区域是盆地形地貌,西北高东南低,北、西、南三面环山,东面临海。从西北至东南分布着山地、丘陵、台地、河流、谷地、小平原地形结构。自北至南由白石岭——大田岭——仲田岭——回风岭——竹络岭——琼南岭连成一条横形绿色山界,将384.2平方公里的地域紧紧连在山脚下,自然形成了西北部山丘地、东部沿海平原两个地块。
  三亚海棠湾地区属新生界第四层地质,得天独厚,它集碧海、蓝天、青山、银滩、绿洲、奇岬于一身,斑斓灿烂,美丽迷人。有人说:海棠风光赛天涯。
  第三节 交通、通信
  三亚海棠湾处于日本至新加坡之间的西太平洋环形线上,与欧美国际航海线相距约250海里。与东南亚、非洲国际航海线相距约100海里。海路东至清澜港100海里,至海口港200海里。南至西沙永兴岛180海里,至南西沙太平岛296海里。北至香港311海里,至广州480海里,至上海1252海里。空中至海口234公里,至广州891公里,至上海2050公里,至北京2710公里。岛内交通四通八达,东线到陵水50公里,到万宁110公里,到加积180公里,到文昌230公里,到海口220公里;西线到三亚28公里,到八所160公里,到那大220公里,到临高260公里,到澄迈290公里,到海口310公里;中线到保亭70公里,到通什80公里,到营根150公里,到屯昌210公里,到定安270公里,到海口300公里。海榆东线高速和环岛铁路连段并列平行穿过,是三亚市的交通枢纽。
  程控电话、无线电传呼、移动电话覆盖全区域,信号强,听音清楚,方便快捷。在海棠湾区域里有南田、藤桥、林旺三片区均设置邮政所,递送邮件安全、方便、快速。
  第二章 建制沿革
  一、古代(628-1911)
  海棠湾历史悠久。
  1975年出土的藤桥番坡岭伊斯兰古墓群60余座,经国家考古部门考证,确为唐末时期阿拉伯商务船民遇风泛舟而来,居住于此,至今有1500年的历史。据此推考,阿拉伯商人在停留居住期间,曾经是唐时我吉阳县、藤桥古镇的庶民,后才搬迁。又据1957年考古遗迹发现新石器时代,藤桥东河近海港处两岸的遗物、文物遗存的夹砂粗陶等分析,在中原商周时期,就有人类生活在这里。据《南越小吏》、《广东新语》所说,从生活习惯、居住方式断定,越族就是海南岛黎族的祖先。由此可见,早期生活在这里的黎族也就是三亚海棠湾地区最早的土著居民。
  汉武帝元封元年(前110),平定南越后,在海南岛设置珠崖、儋耳二郡,珠崖郡下设县五:潭都县(定安一带)、玳瑁县(琼山境)、苟中县(临迈)、紫贝县(文昌)、临振县(崖县),海棠湾属临振县辖地。从此,海南岛正式列入了中国的版图,同封建中央政治发生关系。
  汉代三百年,魏晋至南朝约四百年,共七百年间,珠崖郡的建置屡有变迁,其下属的临振县或立或废,直至隋朝初年,仍有临振县名称。隋开皇十一年(591),冼夫人和抚百越有功,隋文帝赐临振县1500户为冼夫人汤沐邑,并追赠其子冯仆为崖州总管。
  隋大业六年(610),设立临振郡,领县五,其中三亚海棠湾属延德县境。唐武德五年(622),以其地分为高、罗、春、白、崖、儋、林、振八州,其中:崖、儋、振三州在海南岛,从此,开始了唐朝对海南岛的统治。唐贞观元年(627),在崖州设置都督府,督卒崖州、儋州、振州的军事,都督由崖州的刺史兼任。
  唐贞观二年(628),唐中央在三亚海棠湾藤桥墟设置吉阳县。天宝元年(742)改振州为延德郡。到唐末,海南岛共设置五州,二十二县,其中振州辖五县:宁远、延德、吉阳、落屯、临川。①德宗贞元六年(790),唐中央取消崖州都督,升琼州为都督府。
  五代十国时,海南岛归南汉。南汉仍唐制,但振州建制有所减少,只存宁远、吉阳二县。②
  宋太祖开宝五年(972),对南汉在海南岛设置的行政区划略作变动,将唐时振州改为崖州,领县二:宁远、吉阳。
  宋熙宁六年(1073),改崖州为珠崖军,改吉阳县为藤桥镇。③绍兴六年(1136)改吉阳军为崖州,复置宁远、吉阳两县。绍兴十三年(1143)复为吉阳军,领二县:宁远、吉阳。④
  元代元世祖至元十五年(1278),改吉阳县为藤桥镇。明洪武元年(1368)改吉阳军为崖州。藤桥设镇、营、巡检司。清沿明制。乾隆三年(1738)改藤桥镇为永宁乡。乾隆五年(1740)藤桥市设永宁巡检司,派崖州协水陆营千总一员驻扎防守。至光绪三十四年(1908)永宁乡管辖上中下三堡:
  上堡:藤桥汛、龙楼、竹角园、分界圹、河东、岭头坡、进士、走马园、北水、营头、旧市、海丰、城脚、军田二村(椰子园、军田)。
  中堡:番园、石姆龙、白土田、风塘、角枝、下坝、洪李、田尾、黎灶。
  下堡:龙江、庄头、大灶、灶子、港尾、新村、旧村、三合、沙尾、林旺、顶文。
  当时,三亚海棠湾的黎族山村归椰根峒,隶陵水县领管,峒弓各有总头目。分为:
  上堡十三村:洗身、赤田、河北图、高土、扁担丘、南头岭、田岸、仲田、北山、文针、临杏、湾坡、铁炉峒。
  过山峒十六村:田湾、黎场、岭脚、大免、墓山、过山、扛牛、良学、坡村、保境、大赞村、捞粟坡、明生、打漏、莆彭、南旦等,这些村峒多汉民杂居,属崖州永宁乡境内。清光绪十三年(1887),知州唐镜沅与陵水县界定,粮输崖州,人归陵水。
  从唐朝在三亚海棠湾藤桥墟设置吉阳县起至清末的1400年间,对促使三亚海棠湾区域的形成和区域经济文化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海棠湾古代建制沿革表
  二、中华民国时期(1912—1949)
  民国元年(1912),崖县设县议事会,议事会设议长1人,议员17人。后因当时政局不稳而停止活动,并于民国四年(1915)解散。民国五至十年(1916—1921),崖县设立县参议会,由于战事频繁,县参议会活动较少。至民国三十六年(1947),曾举行各界代表会议,选举吉章简为第一届国民代表大会代表。1950年崖县参议会随同民国崖县政府消亡。
  民国统治共37年,其间崖东三区(藤桥)机构建制是:
  民国元年至三年(1912—1914),崖州改称崖县,全县划分为五个区。三亚海棠湾地区为崖东三区。区辖五个小乡:永宁乡,乡长蓝来崇(龙楼村人),办公地点于广行会馆;龙宁乡,乡长孙秀夫(文昌市人),办公地点于藤桥市头;观海乡,乡长李奋南(洪李村人),办公地点于洪李村;接陵乡,乡长符忠育,办公地点于六行会馆;大新乡,乡长庞公兼。
  民国四年至六年(1915—1917),崖三区区长符忠育(赤岭人),辖区不变。
  民国七年至十一年(1918—1922),全县五个区每个区都设巡警署,崖三区区长符忠育。公安局长林天琛(市头人)。时撤五个小乡,推行保甲制,全区设16保186甲。
  民国十二年至十五年(1923—1926),崖三区区长李孙益,辖区16保186甲。
  民国十六年至十八年(1927—1929),崖三区区长陈忠儒(龙楼村人)。辖区不变。
  民国十九年至二十三年(1930—1934),全县推行“五家联保”制,崖三区设19保186甲。区长孙秀夫,后区长李裕汉。
  民国二十四年至二十八年(1935—1939),崖三区区长李孙益,后区长李裕勇。
  1939年3月17日,日军占领藤桥。
  民国二十九年至三十二年(1940—1943),全县推行维持会建制。崖三区维持会初期会长梁英标,后任维持会长符忠育,副会长林家会、李孙益。全区推行保甲制,编户籍,发“良民证”。
  民国三十三年至三十四年(1944—1945),崖三区改为永宁乡,乡长蒙国才。设19保186甲。
  民国三十五年至三十六年(1946—1947),永宁乡,乡长林树辉(崖县参议会常委),辖区不变。
  民国三十七年(1948—1949.4),永宁乡,乡长梁其明,辖区不变。
  1949年8月,永宁乡,乡长林树辉,辖19保186甲。
  1949—1950年5月,永宁乡,乡长陈善德。
  1950年5月,全境解放。
  民国时期崖东三区下属基层组织:
  (一)永宁乡、龙宁乡、观海乡属本境。大新乡(青田峒、大茅峒、三道、大本、三弓)、接陵乡(英州、赤岭、翁田等)。
  (二)19保:
  1保:(东溪)保长李尊保。
  2保:(市镇)保长符祥东。
  3保:(龙楼、营头、旧市、岭头岭等)保长陈德权。
  4保:(海丰)保长林家标。
  5保:(椰子园、城脚等)保长陈大奇、黄文章。
  6保:(军田、番园、白土田等)保长曹必焕、符文会。
  7保:(风塘、洪李村)保长占尊乙、陈石福。
  8保:(大灶、新村)保长陈克宽、陈传甲。
  9保:(林旺村等)保长林廷健。
  10保:(后海渔村)保长杨秀山。
  11保:(田湾片)保长李开忠。
  12保:(青田、北山、仲田等)保长苏亚汉。
  13保:(南旦、南山、付巾)保长。
  14保:(赤田、田岸片)保长。
  从15保、16保、17保、18保、19保系六盘、大茅和保亭三道、三弓地区及陵水县英州、赤岭,不属本境内。以上各保,又以一村为一甲,设甲长1人。
  三、解放后(1950—2009)
  1949年,崖县尚未完全解放。
  1950年5月,崖县全境解放。驻仲田岭的榆亚特别区撤销,政区拨归崖县。
  1951年,全县划为五个政区一个镇,三亚海棠湾地区划为崖三区,辖10个乡:藤桥、龙楼、田湾、龙海、洪风、后海、铁炉、林旺、大云、仲田。
  1952年12月,全县由小乡并为大乡,设中心乡。崖县并为6个大乡1个镇。崖三区改称藤桥区,由13个小乡并为7个大乡,藤桥辖区扩大到大茅。小乡并在大乡是:田湾乡、仲田乡不变;龙楼、藤桥、龙海并为藤桥乡;洪风、新龙、三灶并为洪风乡;江林乡不变;青田、长田并为青田乡;中廖、新河并为大茅乡。
  人民公社时期。1958年12月,崖县、陵水县、保亭县合并为榆林县(后称崖县)。海棠湾地区设置海燕公社、南田公社;1959年7月称藤桥公社、南田公社。1960年至1962年,井风井社,分设藤桥公社、林旺公社和南田农场。藤桥公社下辖8个大队:市镇大队、藤桥大队、东溪大队、龙海大队(包海丰、椰林、仲田)、赤田大队、保境大队、南山大队、付巾大队和一个渔业大队。
  林旺公社辖9个大队:风塘、洪李、新林、大灶、下丈、新村、林旺、青田、北山。
  1962年后出现“场并队”,南山、付巾、保境、赤田、仲田、田岸陆续并入国营南田农场。
  解放后1950年至2000年共50年间,在政体上有过“撤区并大乡”、“政社合一”和“场社分开”和“场并队”的演变,但海棠湾(三区)区域不变。1986年以后,林旺、藤桥改称区、镇。2001年8月1日,两镇合并成立海棠湾镇。
  海棠湾镇(含区、公社)历届党政建制沿革
  (一)党委建制
  1.解放初中共崖县第三区委员会
  书记:罗四维(1950.9—1951.12)
  麦伍平(1952.4—1954.4)
  容青臣(1954.3—1954.7)
  周芝美(1954.7—1954.11)
  副书记:麦树棠(1952—)
  孙家铁(1954.2—)
  苏盛义(1954.5—1954.11)
  中共藤桥区委
  书记:羊杰臣(1955.9—1956.10)
  林绳佑(1956.10—1958.3)
  副书记:周开基(1956.10—1958.3)
  林绳佑(1955.9—1956.10)
  附:直属下级地方党组织演变表
  (1950.6—9,1950.10—1955.4,1955.9—)
  藤桥乡总支委——崖三区委——藤桥区委
  中共洪风乡委
  第一书记:黎轩(1958.3—1958.10)
  书记:林绳孝(1958.3—1958.10)
  中共藤桥乡委
  第一书记:林绳佑(1958.3—1958.10)
  书记:肖英时(1958.3—1958.10)
  书记:邢家相(1958.3—1958.10)
  2.人民公社时期党组织建制
  注:1958年,在“一大二公”的思想指导下,全县撤乡,包括国营农场建立人民公社,设立党委(下称公社党委),海棠湾地区的公社党委有:
  中共海燕公社党委
  第一书记:孙坚(1958.10—1959.4)
  书记:朱仁安(1958.10—1959.4)
  林绳佑(1958.10—1959.4)
  董以惠(1958.10—1959.4)
  黄民芳(1958.10—1959.4)
  冯振刚(1958.10—1959.4)
  1959年4月10日,国营农场与农村合并成立的人民公社:
  中共藤桥公社党委
  第一书记:林绳佑(1959.4—1959.7)
  书记:陈干贤(1959.4—1959.7)
  黄民芳(1959.4—1959.7)
  黎忠恩(1959.4—1959.7)
  蔡衍儒(1959.4—1959.7)
  中共南田公社党委
  第一书记:朱仁安(1959.4—1959.7)
  书记:张恩(1959.4—1959.7)
  冯振刚(1959.4—1959.7)
  1959年7月30日,体制下放社、场分开,社、场调整后的海棠湾地区有:
  中共藤桥公社党委
  第一书记:林绳佑(1959.7—1959.11)
  书记:陈干贤(1959.7—1959.11)
  黄民芳(1959.7—1959.11)
  黎忠恩(1959.7—1959.11)
  蔡衍儒(1959.7—1959.11)
  1959年11月14日,建制调整后崖县政区的社、场党委有:
  中共藤桥公社党委
  第一书记:王绥策(1959.12—1960.4)
  书记:陈干贤(1959.11—1960.4)
  黄民芳(1959.11—1960.4)
  黎忠恩(1959.11—1960.4)
  蔡衍儒(1959.11—1960.4)
  中共南田农场党委
  第一书记:孙坚(1959.11—1960.4)
  书记:朱仁安(1959.11—1960.4)
  冯振刚(1959.11—1960.4)
  3.人民公社党组织的变更
  县二次党代会后(1960年),县属地方基层党组织变更。海棠湾出现藤桥公社党委和南田农场党委建制。
  中共藤桥公社党委
  第一书记:王绥策(1960.4—1961.5)
  书记:黄民芳(1960.4—1961.5)
  黎忠恩(1960.4—1961.5)
  蔡衍儒(1960.4—1961.5)
  肖英时(1960.4—1961.5)
  中共南田农场党委
  第一书记:孙坚(1960.4—1961.5)
  书记:朱仁安(1960.4—1961.5)
  冯振刚(1960.4—1961.5)
  孙瑶强(1960.4—1961.5)
  邹永任(1960.4—1961.5)
  1961年3月30日,县委对社队(原崖县政区部分)规模进行调整,决定将大公社分成小公社。藤桥公社分为两个公社:即青田、林旺、三灶、草厂、洪风、新龙等大队划为林旺公社;藤桥、龙海、南山、广西、东溪、赤田、付巾、保境等大队划为藤桥公社。
  中共藤桥公社党委
  书记:蒋益忠(1961.2—1962.9)
  王关应(1962.9—1965.2)
  蔡衍儒(代,1965.2—1966.4)
  黎忠恩(1966.4—1966.5)
  副书记:蔡衍儒(1961.8—1965.2)
  黎忠恩(1961.5—1966.4)
  陈学林(1966.4—1966.5)
  李明(1966.4—1966.5)
  周开基(1961.5—1963.8)
  中共林旺公社党委
  书记:符木生(1961.3—1966.4)
  黄学明(1966.4—1966.5)
  4.“文革”后党组织建制
  “文化大革命”期间,各公社成立革命委员会,取代了公社的党、政、财、文大权,各公社党委处于瘫痪状态,失去职能作用。
  “四清”运动后期,“文化大革命”初期,新调整的公社党委领导成员:
  中共藤桥公社党委
  书记:黎忠恩(1966.5—1966.9)
  郭书香(1966.9—)
  副书记:陈学林(1966.5—)
  唐人新(1966.9—)
  中共林旺公社党委
  书记:黄学明(1966.5—)
  副书记:陈运绪(1966.5—)
  林树杰(1966.5—)
  说明:1969年1月以后,各公社革委会陆续成立党的核心小组,1969年底,县革委会以林旺公社为恢复公社党委的试点,恢复基层党组织的职能。1970年12月,县革委会决定分期分批恢复公社党委。
  中共藤桥公社党的核心小组(1969年3月5日成立)
  组长:郭书香(1969.3—1970.1)
  刘建兴(1970.5—1971.2)
  副组长:陈其育(1969.3—1971.2)
  中共藤桥公社党委(1971年2月8日恢复)
  书记:刘建兴(1971.2—1971.5)
  副书记:王春辉(1971.2—1971.5)
  中共林旺公社党的核心小组(1969年11月3日成立)
  组长:黄学明(1969.11—1971.5)
  副组长:陈运绪(1969.11—)
  中共林旺公社党委(1969年12月5日恢复)
  书记:黄学明(1969.12—1970.7)
  副书记:郭泽蓬(1969.12—1970.11)
  5.恢复后的人民公社党组织建制
  县的第三次党代表大会召开后,人民公社恢复党委制。
  中共藤桥公社党委(1972年11月1日改选)
  书记:刘建兴(1971.5—1972.9)
  王春辉(1972.11—1973.5)
  蔡水林(1973.5—1974.7)
  副书记:王春辉(1971.5—1972.11)
  陈其育(1971.2—1974.7)
  颜文起(1972.11—1974.7)
  中共林旺公社党委(1972年9月27日改选)
  书记:郭泽蓬(1970.11—1973.5)
  赵良茂(1973.5—1974.7)
  副书记:陈河山(1971.11—1974.7)
  黄学丰(1973.10—1974.7)
  中共藤桥公社党委
  书记:蔡水林(1974.7—1976.10)
  副书记:陈其育(1974.7—1976.10)
  颜文起(1974.7—1975.8)
  黎宗贤(1974.7—1976.10)
  中共林旺公社党委
  书记:赵良茂(1974.7—1976.10)
  副书记:黄学丰(1974.7—1976.10)
  蒲忠连(1975.2—1976.10)
  注:1976年10月“文化大革命”宣布结束后,公社党委职能得到运转。
  中共藤桥公社党委(1980年8月15日举行党代会选举产生党委会)
  书记:蔡水林(1976.10—1981.6)
  副书记:黎宗贤(1976.10—1978.12)
  陈其育(1976.10—1980.8)
  陈王理(1978.12—1980.8)
  周成和(1978.12—1981.6)
  陈卓文(1978.12—1981.6)
  陈学林(1979.12—1981.6)
  中共林旺公社党委(1980年8月15日举行党代会选举产生党委会)
  书记:赵良茂(1976.10—1978.8)
  郭泽蓬(1978.8—1981.6)
  副书记:黄学丰(1976.10—1980.8)
  蒲忠连(1976.10—1981.6)
  黄守武(1978.12—1981.6)
  朱朝正(1980.1—1981.6)
  注:县四次党代会后的人民公社党组织建制。
  中共藤桥公社党委
  书记:蔡水林(1981.6—1983.2)
  副书记:周成和(1981.6—1982.8)
  陈学林(1981.6—1983.11)
  陈卓文(1981.6—1983.11)
  肖和文(1982.8—1983.11)
  中共林旺公社党委
  书记:郭泽蓬(1981.6—1983.11)
  副书记:朱朝正(1981.6—1983.11)
  蒲忠连(1981.6—1982.12)
  黄守武(1981.6—1983.11)
  林树朝(1982.8—1983.11)
  6.社改区建制
  1983年11月实行社改区,原各社的行政区改称为区,原常委制,改为委员制。
  中共藤桥区委
  书记:肖和文(1983.11—1984.9)
  副书记:李朝忠(1984.9—1986.2)
  陈学林(1983.11—1984.9)
  朱朝正(1983.11—1984.9)
  陈卓文(1983.11—1984.9)
  中共林旺区委
  书记:林树朝(1983.11—1984.9)
  副书记:黄守武(1983.11—1984.9)
  吉文清(1983.11—1984.9)
  中共藤桥区委
  书记:李朝忠(1986.2—1987.2)
  副书记:林成大(1984.9—1987.2)
  陈学林(1984.9—1987.2)
  中共林旺区委
  书记:林树朝(1984.9—1987.2)
  吉文清(1984.9—1987.2)
  副书记:朱运伍(1984.9—1987.2)
  孙有斯(1984.9—1985.7)
  蒲开基(1985.7—1986.7)
  7.区改镇建制
  中共藤桥镇委(1987年1月区改镇)
  书记:李朝忠(1987.2—1987.12)
  副书记:吉木光(1987.2—1987.12)
  符贵武(1987.2—1987.12)
  中共林旺镇委
  书记:林树朝(1987.2—1987.12)
  副书记:朱运伍(1987.2—1987.12)
  8.三亚市升格为地级市后的基层党组织建制
  1987年9月2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23号文批准建立海南省三亚市由县级市升格为地级市。
  (二)区、社、镇、乡(场)政权建制(1950.5—1966.5)
  1.1950年4月30日,崖县全境解放,区、乡社、镇行政政权建制演变是:
  藤桥乡人民政府(驻地藤桥)
  乡长:朱仁安(1950.5—1950.9)
  崖三区公所(辖10个乡,驻藤桥)
  区长:朱仁安(1950.9—1952.3)
  周芝美(1952.8—1952.10)
  沈文艺(1953.5—1954.3)
  副区长:林承琪(1950.9—1952.8)
  罗家瑚(1952.8—1954.3)
  杜春雄(1953.5—1954.3)
  崖三区公所
  区长:沈文艺(1954.3—1954.5)
  占道志(1954.5—1956.8)
  副区长:杜春雄(1954.3—1954.12)
  苏元辉(1954.3—1954.12)
  罗家瑚(1954.3—1956.8)
  藤桥区公所
  区长:占道志(1955.9—1958.3)
  副区长:黎忠恩(1955.9—1958.3)
  周开基(1955.9—1956.10)
  洪风乡人民政府
  乡长:(无正职)
  副乡长:高永开(1958.3—1958.9)
  罗远才(1958.3—1958.9)
  藤桥乡人民政府
  乡长:肖英时(1958.3—1958.9)
  副乡长:陈保标(1958.3—1958.9)
  高应祥(1958.3—1958.9)
  2.人民公社权力建制:1958年9月22日至25日,州委书记王荫轩主持会议,将崖县、保亭、陵水三县,加上万宁的国营兴隆华侨农场合并成立新县——榆林县(三个月后国务院不批准新县名称,仍称崖县)。同年10月,全县由大乡成立14个人民公社(大社)。即:海燕人民公社、渔雷人民公社、天涯人民公社、炮艇人民公社、红旗人民公社、保亭人民公社、幸福人民公社、加茂人民公社、兴隆人民公社、红专人民公社、光坡人民公社、椰林人民公社、本号人民公社、新村人民公社,其中三亚海棠湾地区的公社有:
  海燕人民公社(驻地藤桥)
  社长:朱仁安(兼,1958.10—1959.4)
  副社长:(无配)
  说明:1959年4月10日,国营农场与农村合并成立的人民公社实行分开核算。原崖县政区的4个公社增加到7个公社,即海燕公社分开成立藤桥公社和南田公社等。
  藤桥公社
  社长:陈干贤(1959.4—1959.7)
  副社长:高应祥(1959.4—1959.7)
  南田公社
  社长:张恩(1959.4—1959.7)
  副社长:苏大祥(1959.4—1959.7)
  叶成栋(1959.4—1959.7)
  说明:1959年7月30日,体制下放社、场分开。
  藤桥公社
  社长:陈干贤(1959.7—1959.11)
  副社长:高应祥(1959.7—1959.11)
  藤桥公社
  社长:蔡衍儒(1961.5—1965.2)
  周振才(1965.2—1965.12)
  占尊仁(1965.12—1966.5)
  副社长:黄学丰(1961.5—1963.9)
  邢亚孔(1961.5—1963.9)
  林尤琼(1961.11—1966.5)
  陈学林(1963.9—1966.4)
  黄开民(1965.12—1966.5)
  陈其育(1965.12—1966.5)
  林旺公社
  社长:林树杰(1961.5—1965.2)
  邢友义(1965.2—1966.5)
  副社长:黄明昌(1961.5—1966.5)
  邢亚孔(1962.11—1963.4)
  陈端彩(女,1962.11—1966.5)
  符志宛(1966.1—1966.5)
  3.“四清”运动后的政府领导班子
  藤桥公社
  社长:占尊仁(1966.5—1968.8)
  副社长:黄开民(1966.5—1968.8)
  林尤琼(1966.5—1968.8)
  陈其育(1966.5—1968.8)
  林旺公社
  社长:邢友义(1966.5—1968.8)
  副社长:黄明昌(1966.5—1968.8)
  陈端彩(女,1966.5—1968.8)
  符志宛(1966.5—1968.4)
  4.“文革”期间的领导班子
  藤桥公社革命委员会
  1968年8月4日,县革委会批准成立藤桥公社革命委员会。
  主任:郭书香(1968.8—1970.1)
  刘建兴(1970.5—1972.9)
  王春辉(1972.9—1973.5)
  蔡水林(1973.5—1976.10)
  副主任:唐人新(第一副主任,1968.8—1969.3)
  占尊仁(1968.8—1970.1)
  陈其育(1968.8—1976.5)
  杨传江(1968.8—1970.3)
  黄其春(女,1970.6—1972.1)
  黎宗贤(1970.3—1976.10)
  卓耀光(1970.5—1976.5)
  李朝芳(1970.5—1971.5)
  颜文起(1971.5—1975.3)
  陈端彩(女,1972.1—1973.8)
  陈有柳(女,1974.2—1976.10)
  胡彩蓉(女,非脱产,1971.5—1976.10)
  林成大(1976.8—1976.10)
  林旺公社革命委员会
  1968年4月6日,县军管会批准成立林旺公社革委会。
  主任:黄学明(1968.4—1970.7)
  郭泽蓬(1970.7—1974.7)
  副主任:高育贤(1968.4—1970.3)
  符志宛(1968.4—1974.6)
  邢友义(1970.6—1976.7)
  孙鸿勇(1970.3—1975.1)
  黎子杰(1970.6—1976.10)
  陈河山(1971.11—1973.11)
  郑廷丰(1971.9—1971.11)
  李秀兰(女,1973.10—1976.10)
  蒲忠连(1971.5—1974.2)
  黄明昌(1974.2—1976.10)
  黄学丰(1971.5—1976.10)
  吉文清(非脱产,1971.5—1976.10)
  黄守武(1975.9—1976.10)
  朱运伍(1975.1—1976.10)
  藤桥公社革委会
  主任:蔡水林(1976.10—1980.8)
  周成和(1980.8—1981.3)
  副主任:黎宗贤(1976.10—1978.12)
  周成和(1978.12—1980.8)
  林成大(1976.10—1981.3)
  陈王理(1978.1—1980.12)
  陈学林(1979.12—1981.3)
  王克宏(1976.11—1979.1)
  陈卓文(1978.12—1981.3)
  陈有柳(女,1976.10—1977.11)
  李爱珍(女,1979.1—1981.3)
  胡彩蓉(女,非脱产,1976.10—1981.3)
  黄开民(1979.12—1981.3)
  卢鸿能(1980.8—1981.3)
  林旺公社革委会
  主任:赵良茂(1976.10—1978.8)
  郭泽蓬(1978.8—1980.8)
  蒲忠连(代,1980.8—1981.3)
  副主任:黄学丰(1976.10—1981.3)
  蒲忠连(1976.10—1980.8)
  朱朝正(1980.1—1981.3)
  黎子杰(1976.10—1980.8)
  刘家祥(1980.8—1981.3)
  黄明昌(1976.10—1981.3)
  李秀兰(女,1976.10—1981.3)
  吉文清(1976.10—1981.3)
  符仁良(非脱产,1976.12—1981.3)
  朱运伍(1976.10—1981.3)
  黄守武(1976.10—1978.12)
  说明:1980年底至1981年初,各公社先后召开人代会选举产生公社管理委员会,取代公社革命委员会,结束了“文革”以来的政社合一的体制。选举产生的公社管委会主任、副主任,到1981年3月,县委才正式批准。
  藤桥公社管理委员会
  主任:周成和(1981.3—1983.11)
  副主任:林成大(1981.3—1983.11)
  李爱珍(女,1981.3—1983.11)
  黄开民(1981.3—1983.11)
  林旺公社管理委员会
  主任:蒲忠连(1981.3—1982.11)
  副主任:吉文清(1981.3—1983.11)
  黄明昌(1981.3—1983.11)
  符仁良(1981.3—1983.11)
  藤桥区公所
  1983年11月,实行社改区。
  区长:朱朝正(1983.11—1984.9)
  副区长:朱运伍(1983.11—1984.9)
  黄明昌(1983.11—1985.5)
  符仁良(1983.11—1985.5)
  林廷标(1984.9—1985.5)
  说明:1984年5月19日,国务院批准撤销崖县,设立三亚市,以原崖县的行政区域为三亚市行政区域。1985年春,市委、市政府文件通知,将原崖县属下机构改为三亚市属下机构,并重新任命领导成员。1984年11月,撤销三亚镇,成立河东、河西两个办事处筹备组,1985年7月,正式成立河东、河西两个办事处。其余区乡政区不变。
  藤桥区公所
  区长:朱朝正(1984.5—1984.9)
  林成大(1984.9—1987.2)
  副区长:胡石昌(1985.5—1987.2)
  李爱珍(女,1984.5—1987.2)
  吉木光(1986.8—1987.2)
  林旺区公所
  区长:吉文清(1984.9—1987.2)
  副区长:林廷标(1985.5—1987.2)
  林桂元(1985.5—1987.2)
  符志宛(1985.5—1987.2)
  说明:1987年1月撤销区建制,设乡、镇和办事处。
  藤桥镇
  镇长:符贵武(1987.2—1987.12)
  副镇长:胡石昌(1987.2—1987.12)
  李爱珍(女,1987.2—1987.12)
  林旺镇
  镇长:吉希运(1987.2—1987.12)
  副镇长:林廷标(1987.2—1987.12)
  林桂元(1987.2—1987.12)
  谢爱民(1987.2—1987.12)
  (三)三亚市升格为地级市后的乡、镇、办事处政权组织
  原中共藤桥镇委、藤桥镇人民政府人员演变
  (1987年9月—2001年8月)
  中共藤桥镇委
  (1)
  书记:李朝忠(1987.5—1992.3)
  副书记:陈学林(1987.2—1992.3)
  吉木光(1987.2—1990.2)
  符贵武(1987.2—1992.3)
  蓝家利(1989.8—1991.10)
  朱运伍(1990.5—1992.3)
  (2)
  书记:卢家福(1992.3—2000.7)
  副书记:符贵武(1992.3—1994.3)
  朱运伍(1992.3—1998.12)
  陈子平(1993.3—2000.7)
  黄良平(1996.8—2000.7)
  (3)
  书记:陈跃(2000.7—2001.8)
  副书记:黄良平(2000.7—2001.8)
  张生平(2000.8—2001.8)
  藤桥镇人民政府
  (1)
  镇长:符贵武(1987.2—1996.1)
  副镇长:胡石昌(1987.2—1989.8)
  李爱珍(1987.2—1993.1)
  林成大(1989.10—1993.3)
  陈治邦(1991—1993)
  黎辉国(1993.4—1996.1)
  柯益民(1993.3—1996.1)
  符元海(1995.8—1996.4)
  (2)
  镇长:陈子平(1996.4—2000.7)
  副镇长:黎辉国(1996.2—1999.1)
  柯益民(1996.2—2000.7)
  高美英(1996.4—1999.4)
  陈关章(1996.4—1999.1)
  钱海(1999.1—2000.7)
  林伟(1999.1—2000.7)
  苏德东(1999.3—2000.7)
  (3)
  镇长:张生平(2000.8—2001.8)
  副镇长:柯益民(2000.8—2001.8)
  钱海(2000.8—2001.8)
  林伟(2000.8—2001.8)
  苏德东(2000.8—2001.8)
  藤桥镇各届人大
  主席:卢家福(1992.3—1995.4,1997.7—1999.1)
  孙勤(1995.4—1997.7)
  黄良平(1999.1—2001.8)
  副主席:朱允富(1999.1—2001.8)
  原中共林旺镇委、林旺镇人民政府人员演变
  (1987年9月—2001年8月)
  中共林旺镇委员会
  (1)
  书记:林树朝(1987.2—1989.8)
  副书记:吉熙运(1987.2—1989.8)
  朱运伍(1987.2—1989.8)
  (2)
  书记:李家才(1989.8—1990.10)
  副书记:罗焕昌(1989.8—1991.1)
  林长富(1989.8—1990.10)
  (3)
  书记:麦少光(1990.10—1993.4)
  副书记:林长富(1990.10—1993.4)
  高庆光(1990.8—1993.4)
  (4)
  书记:黎月鹏(1993.4—2000.7)
  副书记:陈吉光(1993.4—1994.5)
  韦师丰(1994.5—1996.4)
  张雷(1993.4—2000.7)
  陈其健(1994.5—2000.7)
  (5)
  书记:陈其健(2000.7—2001.8)
  副书记:张雷(2000.7—2001.8)
  陈钊(2000.8—2001.5)
  林旺镇人民政府
  (1)
  镇长:吉熙运(1987.2—1989.8)
  副镇长:林廷标(1987.2—1989.9)
  林桂圆(1987.2—1989.8)
  谢爱民(1987.2—1989.8)
  (2)
  镇长:林长富(1989.8—1993.4)
  副镇长:林桂圆(1989.8—1990.5)
  谢爱民(1989.8—1992.5)
  赵光运(1990.5—1993.4)
  (3)
  镇长:陈吉光(1993.4—1994.5)(代理)
  副镇长:陈其健(1993.4—1994.5)
  李军(1993.4—1994.5)
  (4)
  镇长:郑通卫(1994.5—1995.5)
  副镇长:陈其健(1994.5—1995.5)
  李军(1994.5—1995.5)
  王秀姣(1994.5—1995.5)
  (5)
  镇长:陈其健(1996.4—2000.8)
  副镇长:李军(1995.5—1999.1)
  王秀姣(1995.5—2000.8)
  黄永彪(1996.4—1999.1)
  周业宁(1996.4—1999.1)
  李玉宁(1999.1—2000.8)
  曾文(1999.1—2000.8)
  蒲盛明(1999.1—2000.8)
  (6)
  镇长:陈钊(2000.8—2001.5)
  副镇长:王秀姣(2000.8—2001.8)
  李玉宁(1999.1—2001.8)
  曾文(2000.8—2001.8)
  蒲盛明(2000.8—2001.8)
  (7)
  镇长:陈钊(2000.8—2001.5)
  副镇长:王秀姣(2000.8—2001.8)
  李玉宁(1999.1—2001.8)
  曾文(2000.8—2001.8)
  蒲盛明(2000.8—2001.8)
  林旺镇各届人大
  主席:罗焕昌(1990.11—1993.4)
  黎月鹏(1993.4—1996.3)
  苏其祥(1996.3—2001.1)
  张雷(2001.1—2001.8)
  副主席:周标(1999.1—2001.8)
  四、新政区建制
  中共海棠湾镇委、海棠湾镇人民政府人员演变
  (2001.8—2011.3)
  中共海棠湾镇委
  (1)
  书记:黄魁林(2001.8—2003.4)
  副书记:陈跃(2001.8—2003.4)
  高碧川(1989.8—1990.10)
  黄良平(2001.12—2003.4)
  张雷(2001.8—2001.12)
  张生平(2001.8—2001.12)
  委员:张生平(2002.1—2003.4)
  邓锋(2002.1—2003.4)
  周标(2002.1—2003.4)
  黎照香(2002.1—2003.4)
  胡海燕(2002.1—2003.4)
  纪委副书记:钱海(2001.8—2001.12)
  苏凌(2001.12—2003.4)
  (2)
  书记:陈跃(2003.4—2006)
  副书记:曾文(2003.7—2005.7)
  高碧川(2003.4—2005.7)
  副书记、纪委书记:黄良平(2003.4—2006.11)
  委员:张生平(2003.4—2006.11)
  委员、组织员:邓锋(2003.4—2006.11)
  委员、武装部长:周标(2003.4—2006.11)
  委员、妇联主席:黎照香(2003.4—2006.11)
  委员、团委书记:胡海燕(2003.4—2006.11)
  纪委副书记:苏凌(2003.4—2006.11)
  挂职副书记:陈文军(2005—2006)
  周家聪(2006—2007)
  周标(2006.11—2008.8)
  委员、纪委书记:谭秋桂(2006—2008.8)
  委员:刘琼龙(2006.11—2008.8)
  委员、组织员:杨锐(2006.11—2008.8)
  委员、妇联主席:林天兰(2006.11—2008.8)
  (3)
  书记:岳进(2008.8—至今)
  副书记:李骥(2008.8—至今)
  赵雷武(2008.8—至今)
  陈向奋(2008.8—2009)
  周标(2008.8—至今)
  委员:韦迪伟(2008.8—至今)
  委员、纪委书记:谭秋桂(2008.8—至今)
  委员:刘琼龙(2008.8—至今)
  委员、组织员:杨锐(2008.8—至今)
  委员、妇联主席:林天兰(2008.8—至今)
  挂职副书记:陈玲飞(2008—2009)
  刘莉(2010—至今)
  王振炳(2010.6—2010.12)
  挂职镇委委员:王德林(2011—至今)
  海棠湾镇人民政府
  (1)
  镇长:陈跃(2001.8—2002.2)
  副镇长:张生平(2001.8—2002.2)
  林伟(2001.8—2002.2)
  曾文(2001.8—2002.2)
  彭伟然(2001.8—2002.2)
  李玉宁(2001.8—2002.2)
  刘琼龙(2001.8—2002.2)
  科技副镇长:黄泽纬(2001.8—2002.8)(挂职)
  符赛刚(2001.8—2002.8)(挂职)
  (2)
  镇长:陈跃(2002.2—2003.4)
  副镇长:张生平(2002.2—2003.4)
  曾文(2002.2—2003.4)
  林伟(2002.2—2003.4)
  李玉宁(2002.2—2003.4)
  彭伟然(2002.2—2003.4)
  刘琼龙(2002.2—2003.4)
  科技副镇长:黄泽纬(2002.8—2003.4)(挂职)
  (3)
  镇长:曾文(2003.7—2005.7)
  常务副镇长:张生平(2003.4—2006.1)
  副镇长:李玉宁(2003.4—2006.11)
  刘琼龙(2003.4—2006.11)
  彭伟然(2003.4—2006.11)
  林伟(2003.4—2006.11)
  黄泽纬(2003.4—2006.11)
  挂职副镇长:刘元(2005—2006)
  许雄文(2006—2007)
  (4)
  镇长:陈向奋(2005.7—2008.8)
  常务副镇长:刘琼龙(2006.11—2008.8)
  副镇长:苏凌(2006.11—2008.8)
  林伟(2006.11—2008.8)
  挂职副镇长:程建华(2007—2008)
  王金玲(2007—2008)
  (5)
  镇长:李骥(2008.8—至今)
  常务副镇长:刘琼龙(2008.8—至今)
  副镇长:韦迪伟(2008.8—至今)
  苏凌(2008.8—至今)
  林伟(2008.8—至今)
  挂职副镇长:苏东波(2008—2009)
  徐文艳(2008—2009)
  时亚南(2010—至今)
  王德林(2011—至今)
  海棠湾镇各届人大
  (1)
  人大负责人:胡成忠(2001.8—2002.2)
  王秀姣(2001.8—2002.2)
  (2)
  主席:高碧川(2002.2—2005.7)
  副主席:胡成忠(2002.2—2006.11)
  王秀姣(2002.2—2005.12)
  (3)
  主席:张羽飞(2006.11—2008.8)
  副主席:胡海燕(2006.11—2008.8)
  (4)
  主席:赵雷武(2008.8—至今)
  副主席:胡海燕(2008.8—至今)
  海棠湾工作委员会
  书记:岳进(2008.8—至今)
  副主席:李骥(2008.8—至今)
  赵雷武(2008.8—至今)
  委员:陈向奋(2008.8—2009)
  韦迪伟(2011—至今)
  委员、纪工委书记:童爱华(2010—至今)
  海棠湾管理委员会
  (1)
  主任:曾清泉(2007—2008.8)副主任:陈治邦(2007—2008)
  张羽飞(2007—2008.8)黄兴海(2007—2008.8)
  (2)
  主任:李骥(2008.8—至今)
  副主任:陈向奋(2008.8—2009) 韦迪伟(2008.8—至今) 严连勇(2010—至今)
  调研员:邢打胜(2010—至今)
  总会计师:陈运明(2009—至今)
  总规划师:陈汉华(2009—至今)
  海棠湾开发建设有限公司总经理:黄兴海(2007—2008)
  董事长:陈川乐(2009—至今)
  代总经理:翟存林(2008—至今)
  五、国营南田农场建制沿革
  南田农场的前身是长田垦殖场(编号6001场),创建于1952年1月22日。地处保亭县付巾乡,属华南垦殖分局保亭垦殖所管辖。同年9月16日开始种植橡胶。1954年4月,崖县垦殖所并入保亭殖垦所,崖县所的田湾垦殖场(编号为5001场)也并入长田垦殖场,归保亭所管辖。1955年4月保亭所撤销,原保亭所的南旦垦殖场(编号6002场)也并入长田场,仍称长田垦殖场。同年底,由海南垦殖分局明令定名为国营南田农场。
  1958年8月,归侨投资的侨福、华联两个胶业公司通过清产核资,采取折价定息办法并入南田农场。
  1958年10月,农场与崖县的藤桥乡、陵水县的英州乡、保亭县的南山乡、新民华侨垦殖场合并成立海燕人民公社,归当时榆林县管辖。1959年5月场社分开,农场划归崖县境属,同时保亭县付巾乡长田大队(含长田、南相、海口、南旦、双绞石5个自然村)并入。
  1960年8月,又因县界的重新划定,将国营三道华侨农场属崖县境内的黎场、侨南两个作业区划入南田农场。
  1965年秋,原藤桥公社属下的红阳大队(共辖黎场、大村、中村、坡村、广西、毛新、长枕上、中、下村共9个自然村)并入农场。长田、红阳两个大队并入农场时,仍属集体所有制,1977年2月,经通什农垦局批准转为全民所有制。
  1969年4月,广东农垦改制为生产建设兵团,隶属广州军区。南田农场被编为三师八团,1974年10月兵团建制撤销,恢复农场建制又复名为广东省国营南田农场。
  1981年3—5月,由于历史原因,场社发生了土地纠纷,后经省、州、县三级工作组的协商,决定将地处南田农场周边原属崖县藤桥公社管辖的富巾、南山、保境、赤田四个大队和仲田村、田岸村共37个自然村,陵水县英州、田仔两公社的加福、公新、加马、马调、响水5个自然村并入南田农场,属全民所有制,至此,农场地域基本定型。
  1988年海南建省,农场按省属定名为海南省国营南田农场。
  场部地址:建场初期,长田场场部设在现长田队。1956年迁到现长锋队。1958年公社化时迁到藤桥镇,1959年场社分开后迁到现东方红队,1968年迁到海棠湾镇藤桥东河北岸,现住址。
  随着开荒定植面积逐渐扩大,为便于管理,农场设场派出机构——林区,负责对其所属生产队职工进行思想教育,进行生产检查、指导,督促贯彻、落实农场的规章、制度、措施、指示,指导生产队搞好经济核算,完成国家计划。
  1954年,长田场分设四个林区,每林区管辖几个生产队。1955年南旦场并入后,经调整仍设四个林区,即一林区(田湾)、二林区(长田)、三林区(响水)、四林区(南旦)。同年将林区改为作业区,后农场扩大开发,1956年增设丰收区,1957年至1959年又增设七一、侨福、龙楼、海燕区共9个作业区,1960年增设侨南区和黎场区。1963年10月,侨南区并入侨福区,龙楼区并入黎场区,仍为9个作业区。1966年底将原9个作业区重新组合,成立6个分场,即东风分场、黎场分场、爱国分场、红旗分场、长田分场和响水分场。
  1969年兵团时期改为团、营、连建制。分场改为营,一营为东风分场,二营为黎场分场,三营为爱国分场,四营为红旗分场,五营为长田分场,六营为响水分场。
  1974年10月恢复农场体制后,营又改为作业区。1975年8月增设新田作业区(1980年撤销),管辖工交基建各厂、队。1976年重建海燕作业区。
  1981年并入4个农村大队的42个自然村后,调整了作业区,即东风区分为东风、丰收两个作业区,黎场区分为黎场、黎光两个作业区,并入农场的42个自然村组成生产队,随地属划入各作业区,原大队建制取消。至此,全场有9个作业区。1991年又将东风、丰收合并,黎场、黎光合并,仍是7个作业区。
  1992年底,作业区改为分场,1994年随着经营管理体制改革,缩小核算单位,在原有7个分场中,黎场分场分为黎场、黎光两分场,爱国分场分为爱国、爱泉两个分场,红旗分场分为红旗、红星两个分场,全场共10个分场直至现在。分场(作业区)下设生产队。生产队是农场的基层单位,担负职工思想教育,落实生产任务措施,开展社会活动,提高职工素质,搞好职工生活,保证按时、按质、按量完成生产指标的任务。1955年全场有生产队12个,1958年15个,1962年34个,1978年63个,1981年85个,1990年增至89个。近年来撤并了一些队,至2000年为85个生产队。
  第三章 古迹
  海棠湾藤桥镇是三亚市著名的古乡镇,多有往迹湮灭,现择要谒备。
  公署 乡镇
  吉阳县旧址,已废,建于唐、宋时期。清嘉庆二十二年(1817)改建为藤桥六行会馆,今改为镇供销社招待所。
  藤桥巡检署,旧址于营头村,久废。建于明洪武三十年(1397)五月,琼州府宁远县藤桥巡检司添设副检黄旗,以盘查过往行人,缉捕走私和逃军逃囚。清乾隆三年(1738)移三亚通运司驻藤桥改名永宁巡检司,动工建署,后裁。
  藤桥镇旧址,于今海棠湾镇供销社招待所。藤桥镇名称多有更变,但从明朝至清乾隆三年的五百多年间,都叫藤桥市。从唐朝起,它是著名的古墟镇。
  津渡 营铺
  驿(栈)旧址久废。唐贞观二年(628)建太平驿于藤桥东(今市头)。明洪武三年(1370),宁远知县甘义创建驿于藤桥东(今市头),徐子金(本境人)当驿承。清沿用。明隆庆戊辰年,并藤桥巡司兼理。后裁。
  藤桥铺。乾隆年间设,藤桥铺为东路九站之一。光绪十六年(1890),设藤桥铺兵1名,专送官府文移。旧址于藤桥市头,久废。
  藤桥营,旧址今营头村。建于明嘉靖十六年(1537)小营,万历二年(1574)改建大营。清道光十二年(1832),新改营制,藤桥营汛驻扎右哨把总1员。久废。
  藤桥渡,旧址于今旧市村,久废。建于明朝,清沿用。
  炮台,旧址于藤桥东溪番坡。建于道光十七年(1837),防海匪,现有炮墩,已废。
  阿六田炮台。建于民国二十九年(1940),已废。
  学宫 书院
  龙山书院,唐时创办于龙楼村。清光绪十四年(1888),知州唐镜沅以没入海匪李华堂宅,将所没田产变价,得铜钱四百千文,唐知主捐四百千文,并永宁乡绅民捐赞,共得铜钱一千余串,发放生息,为书院膏火。光绪三十四年改为永宁小学堂。民国初,改建为崖县第六高级小学,旧址已废。
  文昌阁,遗址于今藤桥中心卫生院处。于明成化十年(1474)广东按察副使涂棐南巡视,命令各州县择地建立社学,藤桥乡绅子弟李时、林方文、陈乐天、符高才等四人捐资兴建“文昌阁”社学,聘请长老卫修正为教读,明典史吴川(海棠湾人)为训导,主持社学,有学子40人。室形为“U”形,砖木结构四合院。面东,正厅为庙,殿中安置一个身着白长袍,手拿书册的白脸书生,木雕像,寓意学者,供学子祭拜,勉励青少年勤奋读书,效忠国家。室二侧为教堂、宿舍。后典入旧市田洋做膏火。因此,旧市田洋改称“文昌洋”。民国初被拆除,解放后建中心卫生院。
  崖县(三亚市)藤桥中学。抗战时期,侵琼驻藤桥日军令藤桥乡维持会于1941年拆迁第六高级小学。旧址于龙楼村(原龙山书院)。建藤桥小学。1958年扩建为藤桥初级中学,1990年后改为藤桥职业中学。
  桥梁 道路
  藤桥,位于今东桥上游200米处。唐贞观年间,吉阳人用大红藤,从东河两岸的水秧树用藤连结,用网形的藤织为底线,铺垫竹排为藤桥,让东北来的行人进市,由此而得藤桥此名。
  藤桥东桥。建于光绪三十三年(1907),在镇长老庞公的带领下,永宁乡绅民,捐资将东河藤桥下100米处改建为木桥。1952年,在原桥上游100米处架设新桥,全长143米,1970年建成通车。
  藤桥西桥。解放前为船渡。1954年建成木桥,1968年改建,全长122.8米,1972年建成通车,现改建。
  藤桥—三亚土路。民国十五年(1926),永宁乡长庞公和符福州发动乡民修土路通三亚。民国二十三年(1934)修崖城—藤桥(陵水交界处),全长76公里通车。年底藤桥—保亭道路建成。
  墟市 店铺
  藤桥墟市。旧址早期在旧市村,后迁入新街尾重建开市。旧市村也因此得此名。明朝以前,振州(崖州),只有崖城和藤桥两个贸易镇,直至解放后60年代前,藤桥墟市仍是保亭三弓、三道地区和大毛地区及陵水县英州、田子一带和林旺一带人民的集贸中心。自古繁华。它集政治、教育、军事、经济、商旅于一身,盛名行远,被誉为“小南洋”。
  铺子市。唐贞观六年(632),铺子市旧址于今旧市村河边,只有一字形的几间店面,后迁,旧址已废。
  祖山 坛庙
  藤桥市祖山——龙楼岭,位于镇府西一公里。因龙楼岭貌似状元帽,唐知州授龙楼岭为藤桥市祖山(《崖州志》)。
  藤桥观音庙,早期称观音阁。一间长7.6米,宽4.8米,高8米,砖石结构的单间式,殿供奉观音像。旧址于藤桥镇下市,今藤桥小学处,1957年拆除。
  关帝庙,旧址于合口港东岸边。建于明代,清道光十六年(1836)重修,光绪十二年(1886)补修,供渔民出海时祭拜,现重修。
  海棠神女庙。旧址于藤桥白土田村东。光绪十六年(1890),海棠湾(藤桥)发生地震,二十四年(1898)又流行瘟疫,是年十一月又遭飓风,乡民为保平安,于光绪二十五年(1899)创建此庙。单间庭院形,有殿台,供奉海棠女神像。1957年拆除,建龙海大队畜牧场。
  外港内港庙,分别由藤桥市头和下市人管理。建于明朝成化年间,久废。
  侯王庙,位于海棠湾镇风塘村边。明崇祯元年(1628)建,后逐渐修补。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重修。为歇山顶,东西风火墙,面阔三间9.12米,进深6.7米,殿内有金色木柱4条,七架抬梁结构。正梁书开:大清光绪岁次己亥年(1899)已朔庚子月丙子时园林市民重建。对联书画保存尚好。
  文物 胜迹
  古奇佛堂,位于蜈支洲岛。清光绪戊戌(1898),道人吴华存率徒在古奇州创建草堂。清庚子(1900)春,崖州知州钟元棣捐廉,在草堂后山创建庵堂,安放祀仓颉字祖及如来佛像。颜曰:“海上涵三观”。清癸卯(1903)夏在暹罗(泰国)华人、华侨资助下,吴华存主事等人在庵堂后山兴建佛堂,取名:“古奇佛堂”。后进正堂设观音殿,供奉金身观世音菩萨像和一对金童玉女像。观音殿两墙壁挂满书画。前进正堂设大雄殿,供奉如来佛、罗汉、仓颉字祖等神像,殿前供奉弥勒佛(均属华侨赠送)。时有持枪僧人轮流看护。吴华存死后,李守贤继吴主持佛堂,将后进正堂改称“功德堂”,挂吴华存画像和陈放道具(现已无存)。古奇佛堂是古崖州的佛文化基地。
  伊斯兰古墓群,遗址于海棠湾境内的藤桥海边番坡岭。一座沉睡千年的伊斯兰古墓群,1975年出土发现墓碑60余座。1994年被列为
  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据国家有关部门考证,确为唐末时期阿拉伯伊斯兰商船遇风泛舟而来,散居此地,死后逐年埋葬而成的墓群,活着的人后迁移到番园村等地方,至今约有1500年的历史,是考证海棠湾藤桥古镇人文发展史的依据。
  文物遗址。1957年7月至8月,广东省文化局文物工作队与中山大学历史系合作普查,在藤桥东河湾处两岸的小山岗上,发现遗址内有较丰富的新石器时代遗物。文化遗存以平砂粗陶最多,还有泥质陶、几何印纹陶、水波纹红陶、灰陶片和残石器。说明在中国的石器时代,已经有人类生活在海棠湾这片土地上,为考证海棠湾发展史提供依据。
  藤桥市劝诫客民碑。雍正四年(1726)崖知州程哲看到藤桥墟市繁华,流动人口之多,于是就雕石立碑劝诫子民(藤桥市劝诫客民碑文见后)。
  仲田岭革命烈士纪念碑志。纪念碑位于镇西4公里,仲田岭东侧,三亚市人民政府1993年4月5日立。纪念藤桥武装暴动等英勇牺牲的烈士和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的革命先辈。碑高9米,宽2.7米,正面浮雕金字“革命烈士永垂不朽”,碑座嵌石长3米,镌“仲田岭革命根据地烈士碑志”。碑后左右建六角顶亭两座。“革命烈士永垂不朽”正面浮雕金字下是三亚市人民政府致的石版浮雕碑志(碑文见后)。
  “封侯第”,于三亚海棠湾镇龙海村委会番园村符文吏祖居。上祖有任福建莆田县令,清北平指挥使为户侯,六十七祖迁崖。以世袭户侯而筑居,曰“封侯第”。坐北朝南,清代建筑。由正房6米×4.2米,厢房3.6×4.2米,庭院、侧房和门楼组成,顶为硬山式,砖瓦结构。檐壁及室内顶壁,彩绘山水花鸟图。前格青砖砌方形两柱,底以台阶收敛又侧阶起柱,顶端雕饰莲花盛开穿枋,此特征在古崖州民居建筑中罕见。后代世孙符以仁,号刚毅,字寿山,应答题名虎帐,职崖营墩把总,在战海贼中立功,皇清敕授武德骑尉卿,赐永宁乡西一千户为以仁汤沐邑。但因伤病严重,诏书下前已故。葬于该村坝头坡,有碑刻记:武德骑尉卿以仁之墓。
  “四品军工之家”,系藤桥市头。清武监生陈如裕、陈如庆堂兄弟,上祖于福建清帝敕授为“四品军工赏花翎”,世袭。入崖居藤桥市头建造陈氏祠堂,安上“四品军工赏花翎”匾,连日军都下马叩拜。光绪二十八年(1902)二月如裕、如庆征西黎,钦授“八品军工”就补,从九部选用。如裕征西黎时拾一儿抚养,现有后人。
  新千年日出观光台,台址于海棠湾后海渔村,与蜈支洲隔海相望。2000年1月1日新千年的第一天早晨,中央电视台、凤凰卫视台等23家国内外媒体在这里直播“海棠日出”的盛况,使138个国家和地区观众看到了新千年的第一缕迷人的曙光,吹响了三亚海棠湾国家海岸将崛起的嘹亮号角。吉阳县古县衙旧址考证和藤桥名称的来由
  据民间流传,在唐初还没有藤桥这个名称,只有一条一字形60米长4米宽的铺子市,称正街。唐贞观二年(628),设置吉阳县,县衙初设在今旧市村。第二年(629),县官发现藤桥东河河面上,有人用河边的大红蔓藤架桥过河进市,于是就把县衙迁到正街中心建县衙,称正街为藤桥市。到宋绍兴六年(1135),复设吉阳县时,县长老发动绅民重新修建县衙。室的八卦称:“骑龙载凤,拜纳金辉”(寓意是龙楼岭为龙,岭头坡村那时叫凤阁村在后,意为凤)。次年终于建成了面向东,面积1666平方米,二层砖木结构的楼台古式二进四合院,前院为拱门,拱门后有露天庭约40平方米,两侧设有守兵厢房各两间,正中为县衙公庭,先后有四支雕龙刻凤和花鸟图纹的大红圆柱支撑,公庭殿台面积为200平方米,三级台阶上殿。两侧各有住房5间,每间200平方米。后院为厨房和露天休闲所,面积600平方米。二楼为木板铺垫,约800平方米,正中为会客厅,两侧各有二套房,每套房面积128平方米,供官员住宿。厅后有观光走廊。衙门入口为二层拱门楼,二楼上为岗哨。一楼由二叶厚木板门关锁。顶盖全为琉璃古式建筑。衙门前修一条长600米、宽4米的石级路面,直通官道,又一土路到铺子市(今旧市村)。此后,均为元、明、清历代王朝做镇、乡衙门。至清嘉庆二十二年(1817),由乡老同广东番隅、东莞等六县商人合伙投资修理加固,改名为“六行会馆”,并在左侧隔墙建平房6间和一间长400米、宽8米的货物仓库,有捐款备忘石碑记,立于前厅(废)。民国时期是区、乡办公场所。解放后仍为区、公社使用。1972年被拆除,改建成镇供销社招待所。
  林旺名称的来由
  清光绪(1875)之前,还没有林旺这个名字出现过,人们只知道“八行”(林旺的前身)。
  清光绪年间,铁炉港北岸一村叫湖圯村。有一姓林的人家,于宋嘉定年间(1208—1217)入崖,林氏唐代有人当过琼山通史,世袭,系侯门之家,传至十世林鹤龄。一天傍晚,林鹤龄在铁炉港岸边转悠,一对白鹅立在田间的一块乌石上,引颈朝他连叫八声,他不以为然,继续漫步。当白鹅叫得更欢时,他驻足朝白鹅微微一笑,白鹅腾空飞起,一边盘转一边“旺旺”连叫八声,然后向南飞去。这一来引起了他的注意。经过沉思,他悟出:白鹅叫旺,寓意“林家要兴旺”。时正值朝廷下诏征方物特产,林便将自家备用的八条花梨格木送给州府,进贡朝廷。光绪帝敕授保举林鹤龄为钦恩贡加六品衔,赐州地1000户为林鹤龄汤沐邑,世袭(《崖州志》)。这一来,林家成为崖州永宁乡辖地的千户侯,占地20亩,大兴土木,建起清式建筑,三进四合带花园式庭院,派兵把守(已废)。还请风水先生放卦问吉利。风水先生说:林家宅居铁炉港为龙尾,要让“龙池”积水无量,必须引来龙头之水(指龙楼岭为龙头),改村名为林旺村,林家才能永世昌盛。林鹤龄一时不明其意,便请先生明示。先生受人钱财,不好推辞,便告诉他:林家如能娶得进士村卫氏或东溪李氏闺秀,便是门当户对,福禄盈门。于是,林鹤龄就把湖圯村改称林旺村,并派出媒人为其儿英炳娶媳,一拍即合。迎亲时派去马队和四顶花轿,大办酒席,新娘进村时,从村外铺红地毯直至庭院大厅。此举曾传为佳话。林家是州地六品恩贡,声望很大,渐渐人们就暗淡了“八行”(林旺的前身)这个名字了,林旺成了“八行”的化身传开了。外地人只知道林旺,本地人也渐渐把“八行”、“下堡(本地)”这个名字淡化了。1961年林旺从藤桥公社分列时,就以“林旺”此名挂牌叫“林旺人民公社”。
  据老人回忆,林旺坡原是一片荒凉的干旱坡地,没有大树林。过去认为林旺因树林茂盛而得此名的说法,与史实不符,应以此矫正。
  第四章 商旅
  第一节 墟市与贸易
  三亚海棠湾藤桥镇,自唐贞观年间起至唐末,是吉阳县所在地,至五代十国、宋朝、元朝,吉阳县时建时废。明清以后改称藤桥镇、巡检司、营、永宁乡。一千多年来,随着古代政区的建置沿革,无疑也就促成了藤桥古墟市同大陆和本岛各地进行广泛通商,不断推动了本地区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
  三亚(崖州)古代被称为边陲、“鬼门关”。在陆地交通闭塞的年代,水道交通占了主导地位。藤桥合口港,藤桥东、西两河,与大海相连。一百年前,河流畅通,河道深宽,河床水域面积广,潮汐涨落,平均落差2.5米,水域对岸宽度平均为16米,水深平均为2.5米。港中心区至海长度约为4公里,最深处约16米,宽22米。可泊中小商船60多艘,可避12级以下台风。铁炉港在镇南端,水域面积433万平方米,水深平均4.5米,可避11级以下的台风。该港连接后海湾,可停泊商船60多艘。铁炉港通达江前港。唐时对外贸易发达,波斯、阿拉伯等国的商船每年往来于中国各地港口,海棠湾是必经之道,藤桥合口港、铁炉港、后海湾,自然成为来往商船加料和避风场所。本地又盛产热带山货和土特产,越来越受到外国商贾的青睐。传说海棠湾的椰子是人们与阿拉伯商贾进行货物交换中引种扩种发展下来的。
  据史书记载:唐天宝年间,鉴真和尚东渡日本,遭台风袭击漂流
  到海南时,就幸得四个商人引路和帮助,送至振州。鉴真和尚经过万安至崖州的途中,在万安州大首领冯若芳家中居留三天,亲自见到若芳的财富,堆积如山。“每年常劫取波斯船三、二艘,取物为己”(孙尉权《鉴真和尚东渡记》附录)。《琼州府志》也记载:海南村户,在唐时已称极盛。李赞星诗云:“鱼盐家给无墟市,禾忝年登有酒樽”,据此可以想见当时的贸易业非常之兴盛,带来了海棠湾地区商业贸易的繁华。唐时,海棠湾有两个墟市:一是藤桥、二是后海湾,以藤桥墟市为旺。唐初,藤桥墟市设在旧市村至合口港河岸一带,称铺子市。至明朝洪武年间,天下屯田,铺子市被垦为文昌洋。墟市迁移到藤桥镇新街尾,占地约20亩,盖起土木结构,面积约1600平方米的空心室,为中心集贸市场,两旁是多间草室,组成日杂百货摊。至乾隆年间,墟市已形成规模,有正街铺面和墟市摊位形成了大小市之分:逢一、六(星期一、星期六)为大市,逢三、五(星期三、星期五)为小市。
  藤桥的商业港口允许外国船只入港停泊。许多客商通过藤桥港来往于澳门、江门、越南及本岛各口岸,进行异地货物交易。藤桥货物充足,输入的有漆器、铁器、钢锻、银制手工艺品,铁具、盐、面粉、绢、纱、瓷器等。输出的有竹、藤织品和木质制品,有鹿茸、香料、槟榔、椰子、赤白藤、黄蜡、高良姜等等。流通方式:汉族以货币交易,黎族则“以货易货”。宋代以来驰名的黎族纺织品黎锦、黎单、黎幕等,到了清代质量提高了,商人评价这种纺织品为“机杼精工,百卉升华”。黎族妇女择取吴越绫锦的色丝,间以鹅毛之锦,组成了有人物、花鸟、文字的各种手工艺品,奇瑰绚丽。汉族各类工匠的制作在巧手之下,出现了采矿业,铁、银、铜、皮等生产用品和海棠油、酱油、水酒、蔗糖、食盐等生活食品。藤桥薏米酒驰名遐迩,成为海南岛的特产之一。大陆中原和本岛汉族地区的客商云集到藤桥墟市上,把抢购黎贝和珍珠、玳瑁及热带香料、草药等视为珍品。为了尽早得到更多的商机,许多商贾还深入村峒采购。有的通过后海湾入铁炉港、江前港收购土特产品,同时贩卖铁器、丝绸等。明代以前墟市是朝集午散,到了清代出现了全日不散的墟市。既有外国商船往来,又有内地和本岛客商云集,也有本地保亭新政、加达、三道地区和陵水英州一带村民及本境八行(林旺)群众赶集,出售农副产品。黎族群众集队而来,吹牛角为号,结队而归。
  商品的频繁流通,带来了海棠湾经济文化的繁荣昌盛。此时,藤桥镇正街店铺多了起来,有福昌商行、公昌商行、叶成丰商行、福利隆、三合记及看病买药的药店。外来客商有些人落户藤桥。广州商人在藤桥陆续兴建了“六行会馆”、“广行会馆”。客商们都说:“有钱去南洋,没钱来藤桥。”由于藤桥墟市的繁华,就有了“小南洋”之称。
  雍正四年(1726)藤桥墟市极为繁荣,知州程哲曾于此立“藤桥市劝诫客民碑”。词曰:
  勿嗜酒而沉醉,勿见色而贪淫。
  勿因风而晓坐,勿被露而夜行。
  勿因饥而饱食,勿因渴而多饮。
  勿因垢而晨沐,勿因倦而昼寝。
  第二节 旅游
  三亚市海棠湾藤桥古镇,地处崖县(三亚市)与陵水县交界处,交通十分方便,可以接纳四面八方的商旅游客,古来便有旅游之乡的美称。“六行会馆”、“广行会馆”是集大陆客商、游人的旅馆,每年成千上万的商旅往返,促成了旅游购物和产品推销,热闹非凡。他们有的在古镇上建置酒店、旅店,有的结队深入山村,搞起旅游购物。据《三亚市志》考证,1919年间,各黎峒货物出入均以此市为转运枢纽,远销江门、广州、越南。藤桥时有店铺30余家,小旅店十余家,酿酒坊6家,旅游业促使藤桥的薏米酒远销至香港等地区,同时促进饮食产品的发展,促使藤桥的炸鱼酥、炒粉等风味,普及行远。
  海棠湾地区区域有限,旅游空间窄小,然而因有了旅游业文化的底蕴,从唐朝起,一千多年来,从未断层而长兴不衰。时至今天,已拥有美丽的海棠湾——国家海岸、神奇的南田温泉、风趣的大海摇篮——蜈支洲岛、王母瑶池式的椰子洲岛等景观。据不完全统计,每年前来三亚海棠湾旅游度假观光的客流量不下700万人次。
  第三节 集贸市场
  林旺农贸市场,建于1985年,总面积316平方米,其为钢筋水泥结构,140平方米。主要销售蔬菜、鲜鱼、虾、大米、猪肉、鸡、鹅、鸭、花生油和其他副食品等几十种。平均每天集市人数约1000人。(《三亚市志·农贸市场卷》536页)。现林旺镇公路两旁,办起了建材、百货、饮食、娱乐、美容、海鲜等各类店铺,旅游购物方便。
  藤桥农贸市场,建于1990年,总面积8058.6平方米,建筑面积967平方米,总投资120万元。主要销售鲜鱼、虾、咸鱼、猪肉、牛肉、鸡、鹅、鸭、花生油、蔬菜、大米和其他副食品等100多种,其中,藤桥薏米仁为海南著名土特产之一。该农贸市场日均赶集2000人次,每逢星期一、星期六为集市期,每集约8000人次。1990年全年销售总额达26.4万元。藤桥现有商店222家、食店15家、旅店10家。(《三亚市志·农贸市场卷》536页)
  南田农场市场,建在场部前,集农贸、饮食、批发、运输、娱乐于一身,现已发展成为全日市。
  目前,来自全国各地的客商在本境内设冬季瓜菜、水果收购点达128家,年调运瓜菜达6万多吨,水果达3万多吨。产品销往日本、俄罗斯、韩国和全国30多个地区和城市。

附注

①唐时在边远地区设都护府或都督府,以下虚设州县,任命地方首领为都督、刺史等,实行自治。 ②《新唐书》载:在天宝年间,振州各县平均户数在130~160户。 ③县长为知县,镇、乡设长老,镇设置镇官。 ④《宋史·地理志》卷90。

知识出处

三亚海棠湾乡土人文录

《三亚海棠湾乡土人文录》

出版者:民族出版社

本书分为建制沿革、自然资源、乡土浩气、赤胆忠魂、民族民俗民娱、乡貌新姿、乡土名士录八编,介绍了三亚海棠湾区域、建制沿革、古迹、商旅、地质与地貌、气候、地产与特产、黎族人民抗日斗争等内容。

阅读

相关地名

三亚市海棠湾
相关地名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