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我的童年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三亚情》 图书
唯一号: 200120020230004020
颗粒名称: 一、我的童年
分类号: G642.4
页数: 2
页码: 3-4
摘要: 这篇文章记述了作者的出生背景、童年经历以及父母对他的教育期望。作者出生时,父亲相信生辰八字,认为他出生在财神赐福的好日子。由于家族曾是耕读传家,父亲希望他努力读书,不从事生意。作者在七岁时得了痢疾,父母失去治疗的信心,但吃小咸鱼竟然治好了他的病,感到十分惊喜和欣慰。童年时,作者在两位老师的教导下开始了私塾启蒙学习,父母和老师都希望他长大后能经世致用,光耀门庭。
关键词: 出生背景 教育期望 家族传承

内容

我是1931年2月(农历辛未年二月十六)出生的。按老百姓的话讲,这个日子很好。我父亲虽然未有读过“四书五经”,但他略懂一些“生辰八字”的常识,很相信人的“命行运程”,他说,二月十六是赵公明(财神)从天庭下凡赐福的日子。再加上我是申时出生,父母亲很高兴,认为儿子命好,希望从此为朱家人带来好运,光宗耀祖,兴旺门庭。
  “有田不耕仓廪虚,有书不读子孙愚。”我的老家在澄迈县城郊大坡村,原属于“耕读传家”门第。后来,祖父因侍奉本村财主烧“烟泡”而被动地染上了鸦片烟瘾,导致家道中落。到父亲朱儒星长大成人时,已经家无蓄积,指靠父亲终年往返临高、马袅等地运销盐等杂货,赚些运费及蝇头小利维持生活。也许是父亲亲身体会的经验总结,他嘱咐我长大后不要做生意,我也顺从了父母亲的意愿,从小就暗下决心努力读书。
  我七岁时,不幸染上了痢疾,二老把所有能用的药方都用过了,医治了半年,仍然未见好转,无休止的病痛把我折磨成面黄肌瘦,人不像人、鬼不像鬼的皮包骨。我父母似乎对我已经丧失了医治的信心,认为我病入膏肓,无法医治了。吃饭的时候,其他的东西我都不能吃,只能用盐巴拌饭吃。有一天,我父亲买回了一串小咸鱼挂在墙上,我看到后很想吃,向父母亲跪下,要求给我小咸鱼下饭吃。
  我母亲担心吃小咸鱼不利于治病,父亲说:“给他吃吧,该怎么样,就怎么样,听天由命了。”也许是小咸鱼很腥、很咸或其他原因,吃了几次小咸鱼之后,竟然止住了痢疾,接着连续半个月,母亲经常给我小咸鱼下饭吃。
  未想到,我吃小咸鱼下饭吃出了奇迹,竟然治好了我的“不治之症”,我父母亲既惊讶又欣慰地说:“没想到小咸鱼竟然成了灵丹妙药!”我的父亲和母亲都很忠厚,虽然不懂“道院迎仙客,书堂隐相儒”的哲理,但他却深知“子不教,父之过”等为人父母的责任。我记得在五岁时,就开始了“论交三世久,问字两儿趋”的私塾启蒙学习。
  童年,我的父母先后在村里请了两位名叫廖坤迫、廖守承的老先生当我步入书文的启蒙老师,这两位老先生熟读四书五经,精通诸子百家。从他们当时给我起的“朱家仁”学名,即可窥见一斑。按廖坤迫老先生讲,朱家得仁(即德仁)这个名字,是中国古代含义十分广泛的道德范畴,原本是指人与人之间相互亲爱,即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当然,作为父亲、母亲和老师,他们也希望我长大成人之后,经世致用,光耀门庭。比如我小的时候脑袋较大,他们就半开玩笑地说:“大脑袋聪明。”当然,我父亲不仅嘴上对我说,心里也是这样希望的。因此,我在五岁半时,父母亲就让我开始了“学海茫茫,五载索句,辑册成章,耳熟能详”的私塾学习生活。

知识出处

三亚情

《三亚情》

出版者:海南出版社

本书是首任三亚市委书记朱家仁的回忆录。书中以峥嵘岁月、和谐家庭、满腔热忱、呼龙唤凤、情系三亚、力铸忠诚、德润留馨、“三改”地名、未圆的缺憾和操守品德十章内容,记述了他的心路历程尤其是他在担任三亚市委书记期间的经历。

阅读

相关地名

三亚市
相关地名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