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陀的“草莓”——说《一个寓言》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月亮雨》 图书
唯一号: 200120020230003969
颗粒名称: 佛陀的“草莓”——说《一个寓言》
分类号: I267
页数: 4
页码: 62-65
摘要: 本文解读了佛陀所讲的一则短小而隽永的寓言,分析了其中隐喻的含义,探讨了其中所蕴涵的深邃人生观、宇宙观和禅宗所追求的人生极致。同时,作者也结合了其他思想家的观点,呈现了宇宙与人生的悲剧性真谛。
关键词: 佛教寓言 人生观 宇宙观

内容

有一篇小小的寓言,其长不过百余字,却给我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据说它是佛陀释迦牟尼在一部经里讲的:
  一个人在荒野遇虎,拼命奔逃;逃到一处悬岩之上,两手攀藤,身体悬空。抬头一望:跟踪追至的那只虎向他怒吼;朝下看去,又见另一只虎张开血口蹲在那儿等着他,使他惊颤不已。此时一只白鼠和一只黑鼠又一点一点地啃蚀他赖以攀系的那条枯藤。他忽见附近有粒鲜美的草莓,便腾出一只手采来送入口中,品尝了一下:味道好美呀!
  篇幅很短,却包藏着复杂的意蕴和丰富的内涵。其结构精巧玲珑,环环相扣;内容则波澜迭出,奇峰突起。最后一笔,更是出人意料。绝妙的隐喻包含着深邃的人生观、宇宙观,形象而集中地概括了佛教对于此岸世界的看法。在许许多多短小而隽永的佛经寓言里,它应算是出类拔萃的一篇。
  要理解这则寓言,先得弄清那几个形象的含意。
  我认为:此中的“老虎”象征着厄运和死神,“枯藤”隐喻生命,“荒野”与“悬岩”也即我们所处的生存环境。而“白鼠”和“黑鼠”呢?它们隐喻流逝的时光——“白鼠”意味着白天,“黑鼠”意味着黑夜。“草莓”的蕴藉较复杂些,它象征着从枷锁到自由的艰难而轻松的超越,象征着透明圆通的“无我”的精神境界。
  寓言一开头就讲到人如何遇“虎”而奔逃:他在求生本能的驱使下,力图摆脱“虎”的追踪。然而人类所有的智慧和本领,在死神的面前都是无能为力的。我们可以延宕它的行期,却绝对无法拒绝它的到来。“纵有千年铁门槛,终需一个土馒头”。连古印第安人都知道:人一出生就开始走向死亡。现实,就是这样无情这样严峻。
  因此,逃上“悬岩”仍然是无济于事的。人终归无法摆脱“老虎”也即死神的追踪:他的上头吼着“虎”,下方也蹲着“虎”。在惶乱与惊恐的颤栗中,又发现黑白二鼠在一点一点地啃噬他赖以存活的枯藤——时光消蚀着他的生命,他总有一天要掉入“虎”口。阳寿有终,一死难逃,这反倒使他镇定下来并勘破了人生。心海的风涛由是平息,归于宁静与安详:他“参悟”了。
  就这样,他得以“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全副身心腾向“无我”的虚空,无牵无挂、有滋有味地品尝草莓的甘甜!咬噬枯藤的鼠和向他怒吼的虎都不存在了,天地间只剩下这粒草莓。而他已告别了旧我,同时告别了一切的恐惧和不安,“于生死岸头得大自在,向六道四生中游戏三味”②,完成了一次人格与灵魂的升华。
  这种升华,也即禅宗所追求的人生极致。禅师们努力修炼的目标,正是超脱生老病死的痛苦而进入不生不灭、无悲无喜、非圣非凡的境界。在这种境界中,人和“清纯绝待”的永恒的宇宙精神归于同一,在亘古的静虚中找到了那个永远的自我,从而摆脱“死”的魔爪,同时离却“生”的烦脑。
  这种境界是否真能达到,谁已达到?因无法去“西方乐土”采访佛陀,只好存疑。但他在这寓言中所表现出来的对死亡与现实世界的无奈,却是古往今来许多思想家都有同感的。
  庄子说:人无所逃于天地之间。老子则进一步阐明了宇宙与人生的悲剧性真谛:“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③当代美国学者里夫金和霍华德的《熵:一种新的世界观》又以具体的材料和雄辨的呼喊,向我们阐述了宇宙不断走向“热寂”也即毁灭的不可避免的进程。而上述几位古今学者的观点,我们都可以从佛陀这个小小的寓言中看到端倪。
  可见哲人的智慧总是相通的。他们的思想,自能超越时空与派别的阻隔而殊途同归。只是老庄们太悲观了。《熵》的作者也未能提供什么出路。而佛陀,这个自甘放弃王权与骄奢的生活,为“普渡众生”愿吃尽苦头的伟大的释迦族圣人,却给了人间一粒“鲜美的草莓”,试图为“无所逃于天地之间”的可怜的人们,提供一条最后的遁途。于是便有了佛教。
  然而这出路仍然是渺茫的。佛陀的草莓虽甜,但毕竟沾有灵魂的麻药。我不主张逃避现实,也还不大相信“六道轮回”,不大相信人死了还有来生。死了也就罢了,只是活着就要活得实在:为一个崇高的理想去努力奋斗,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这才是一种清醒的大无畏,也是我们精神的“草莓”——它与佛陀的那一粒成分不同,作用也是大不一样的。1989年11月12日中午—22日凌晨
  于广州晓园常惑斋

附注

〔注〕①《一个寓言》,参见《禅的故事》(北方文艺出版社1987年6月版)第15页。 ②见正果《禅宗大意》(中国佛教协会1986年12月版)第109页。 ③见《老子》第五章。

知识出处

月亮雨

《月亮雨》

出版者:广东旅游出版社

本书讲述作者与散文家跃虎的交情,以及对其散文集《月亮雨》的评价。跃虎生长在海南岛,曾经经历贫穷和困难。他秉承着乡土文学的精神,将其深厚的亲情和乡恋融入了自己的散文中。作者认为,跃虎的散文以其情真意切、具有哲理性、充满爱国主义和爱乡主义等特点,展示了中国传统的民族心理和文化精神。尽管跃虎工作繁忙,但他依然能够在夜间精心创作,展现了对文学的执着和追求。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