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鳌山集》 图书
唯一号: 200120020230003953
颗粒名称:
页数: 3
页码: 145-147

内容

我和游师良是同饮宁远水、共仰鳌山峰的崖州水南人,两家相距半里地,时常来来往往吃酒吃茶谈天说地。两人从小至今几乎形影不离。藏书一起分享,写诗作文互为第一读者。性情意趣十分投合,天地人间所见略同。
  家乡水南自古以来一直是民物丰饶、人文繁盛之地。唐宋时,朝廷在这里设郡、州、军、县治所,贬谪相臣寄身于兹,入崖名人寓居于斯。20世纪70年代,水南还是一派盎然古意,古宅座座,古木苍苍,古风浩浩,千年民俗被田夫农妇传承演绎成浓郁的乡愁。游师良生活在氤氲的人文历史环境中,少小时已被久远的气息悄然润入肌肤融入血脉。五、六年级时,他从神龛上翻找出《封神演义》《三国演义》《红楼梦》等十多本古代和现代的家藏书册,津津有味地捧读一本又一本。我也从那时起,腋下夹走他家一本又一本纸页泛黄之书。人文历史的浸润,民俗文化的熏陶,古典文学的濡养,化育成游师良生命中的古典情怀,使他后来写作的笔头,情不自禁地伸向苍茫的岁月深处。翻开《鳌山集》,3卷诗文中,有20多篇都是历史题材。其他书写今日的篇章,也飘荡着昨日的云霓烟霞,无论是何种体裁形式的作品语言,都散发出一种醇厚古雅之气。
  游师良广采博览,知识面广。对写作不仅有强烈的冲动,而且怀有一种宗教式的虔诚。他的散文《鳌山红豆》是在水南我老家的书房写的。写作时,他竟然沐浴净身,置炉焚香。我从此呼他游夫子。这种营造意境入静专注的行为对写作确有帮助,但对于带着一身烟火气忙里偷闲写作的人是多此一举,他后来也觉得多余而作罢。游师良毕竟是个凡胎俗骨,生命并非全由自己把握,有部分要搭在社会的繁杂事务上,岁月不会慷慨地让出一整块一整块光阴供他侍弄自己喜欢的事情。他只能利用时间的碎片,写一段算一段,成一篇是一篇,几十年间攒得100多篇诗文。然而,这100多篇涉及历史、民族、民俗、旅游等内容的作品,有一部分是市内市外各部门各领域特约的文稿,他不将这些费功甚艰之作置于自己名下。这些具有多元价值的作品没有辑入《鳌山集》,我感到十分遗憾。
  游师良的作品弃绝杯水风波,讲究价值内涵,一经发表,就被人们关注和收藏。朋友们建议并期待他的作品结集出版,然而他却淡然处之。他认为自己的作品已发表,就交给读者和社会了。直到大家劝得多催得紧了,他才吐露心思,说是作品数量不多,且未达到他所追求的境界,一旦印行,有违初心,愧对世人。其实,这是他谦逊。自古以来,文章皆以质论高下,不以量说长短。唐人张若虚平生仅作诗二首,其中一首《春江花月夜》收入《全唐诗》,艺压群芳,备受推崇,流传千古。游师良的作品量少质重,完全可以结成一集。其中数首诗词,尽得唐宋风韵;几篇小说散文,足见文采风流。散文《鳌山红豆》获得全国年度大奖,摘取文坛高处的果子,有品有位了。可喜的是,游师良终于不再执拗于追求完美,着手整理他写于时间碎片中的诗文,选编《鳌山集》。
  我对游师良的作品一直十分赞赏,但极少公开评说,多是与他私下交流。2005年,他的散文《鳌山红豆》,被省、市两级报纸副刊评委选送全国报纸副刊评委评选,获全国报纸副刊作品二等奖。按规定,各省、市选送的参评作品须附上200字左右的推荐意见,我受报社之约,为《鳌山红豆》写了如下推荐意见:
  从在鳌山采撷红豆到将红豆撒归鳌山,作者实现了时空的跨越和心灵的回归。历史传承的美好习俗,在现实社会生活中升华了,作品的意趣因此超拔高远。
  红豆是相思物,作者把它写得美丽、神圣;遍生离离红豆的鳌山,作者把它写得灵秀、神奇。它们引发作者丰沛的感情潮水纵横流动,丰赡的人文情怀上下逸飞,思绪绵长悠远又辽阔深邃,因而作品内容异彩纷呈,文化含量大,艺术境界高,篇幅短而格局大。多样的表现手法转换自然,结合紧密,神凝气贯。故事、画面、意境十分优美。语言凝练,古典色彩斑斓,诗意盎然。作品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审美价值。
  这个推荐意见,是我对《鳌山红豆》的评述。我以为,这个评述既适合《鳌山红豆》,大体上也适合对《鳌山集》作品的艺术评价。

知识出处

鳌山集

《鳌山集》

出版者:中国华侨出版社

这本书讲述的是一部以历史题材为主的文学、文史及学术作品合集。文学作品有小说、散文、诗歌(新诗和旧体诗词),文史及学术作品有随笔、答问、论著等,形式多样。作品内容涉及社会多个层面,时间跨越古代、现代和当代。作品基调积极、健康。

阅读

相关人物

王隆伟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