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频发的自然灾害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黎族习惯法》 图书
唯一号: 200120020230003851
颗粒名称: 一 频发的自然灾害
分类号: K296.6
页数: 2
页码: 23-24
摘要: 本文记述了海南黎族人民生活条件与面临的自然灾害,以及他们对于自然力量的超自然解释和神灵崇拜。通过歌颂自然、崇拜神灵和遵循禁忌规则等方式,黎民试图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
关键词: 黎族 人民生活 自然灾害

内容

黎族居住在亚热带、热带地区,此地雨量丰富,气候湿热,大海环绕。独特的地理位置与气候条件,一方面造成剧烈的自然灾害多发,另一方面使位居深山的黎族人民生活条件比较恶劣。“周岁多东风,秋夏间飓风,或一岁累发,或累岁一发……发在秋夏,有云物之先驱,非青华为起。未几率然凌寻,飘忽怒号,极万籁之变,屋瓦皆飞,坤轴欲转,人物震慑,沆澥湃奔,幨帱倏吼,海鸟翔,天脚晕若半虹,则飓风。”①《方舆志》:“周岁皆东风,秋夏飓风。”台风是海南破坏严重的自然灾害,也是给人们带来恐惧的常见灾难。“雾露气湿,多毒草虫蛇水土之害。(《汉书·贾捐之传》)病无药饵,但烹犬牛祀神。(乐史《太平寰宇记》)”(②)关于海南的气候与自然条件,《康熙昌化县志》卷一《舆图志》“风土”中有如下描述:“一日之内,一身之间,冷热互见,是以人体疲倦,脚气之患不时有也。有蝇则无蚊,有蜈蚣则无蝎螫,此定数也。而海南诸种皆备,蝇无四时皆有。蚊有二种,有小而黑者,昼不避人,咿唔左右,闻为可厌;夜间流毒者,诸方所有也。……东坡云:海南风俗,食无肉,出无兴,居无屋,病无医,冬无炭,夏无泉,惟夏无蝇蚊则可喜也。”“地居炎方,多热少寒,时忽瘴云埋树,若非仁人君子,岂得而寿耶。”③在原始黎族社会里,影响其生产和生活的主要有两个方面因素:一是湿热气候及毒草虫蛇,使黎族人民生命健康时刻受到威胁,面对疾病,无医可诊无药可治,他们只能从自身找原因,求助于神灵保佑;二是自然灾害对农业生产的破坏,兽灾是最为常见的自然灾害,黎民辛勤耕种的粮食作物,经常在一夜之间就被山猪、猴子等野兽啃食破坏。水、旱灾害,台风也是每年多发的灾害,因为海南总体降雨量大(大多数地区年均降雨量在1800毫米至2000毫米),但降雨分布不均匀:降雨多集中在八九月间,容易发生水灾;二、三、四月则是旱季,多发生旱灾。对于病、虫灾,黎民多束手无策,只能以其原始的超自然的方式来解释。黎族没有先进的文化知识和生产技术,直到新中国成立初期,仍然没有改变靠天收的局面。例如,在1953年黎族聚居的乐东县遭受旱灾,其中包谷60%未有收获;1954年,自治区7县从6月至8月初又普遍受旱,其中乐东、东方受灾更为严重,大面积稻田无法插秧。①各种自然灾害,也是黎民生产力低下的一个重要原因。
  面对频发的自然灾害,以及人的生老病死等不可抗拒的自然力,黎民无法以其自身的知识进行解释,也无法以自身的力量来避免。因而,黎民求助于神秘的超自然的力量,用神灵意志来解释这一切,并通过各种神灵崇拜和禁忌规则,试图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避免自然力的无情伤害。

附注

① (清)方岱修,璩之璨校正《康熙昌化县志》卷一《舆图志》“风土”。 ② (清)和珅等纂修《乾隆续修大清一统志·琼州府》。 ③ (清)李有益纂修《光绪昌化县志》卷十《艺文志》。 ① 中南民族学院本书编写组:《海南岛黎族社会调查》(上卷),广西民族出版社,1992,第21页。 ②以拜山神为例,由于狩猎是黎族居民获取食物来源的最初方式之一,而狩猎又必须潜入深山进行,所以一些地区的黎族居民对山神非常尊崇,认为是他们生存下去的保障,在出猎前,大家要进行祷告,祈求山神保佑能够捕获到猎物。 ③自然崇拜的共同规律是被崇拜的对象都与农业生产和族群生活密切相关,天气日月循环往复,从不间断,这是黎族人所无法解释的伟大现象,只能认为是神明的安排,而至于水、火更是与生活密切相关。

知识出处

黎族习惯法

《黎族习惯法》

出版者: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本书以法律秩序为主线,分别从黎族习惯法的历史流变、内容与运行的角度,分析了黎族习惯法的秩序价值,其中还有关于黎族法制史的历史分期,黎族习惯法的团体主义、平等互助、诚实守信以及本分处事等特点的论述。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