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封闭的海岛与优越的自然环境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黎族习惯法》 图书
唯一号: 200120020230003848
颗粒名称: 二 封闭的海岛与优越的自然环境
分类号: K296.6
页数: 2
页码: 19-20
摘要: 本文记述了海南岛地理位置偏远,被大海天然隔绝,黎族人民长期处于相对封闭和落后的状态。然而,优越的热带自然环境和丰富的物质资源为黎族人民提供了基本的生活保障,使得他们生产的农产品富庶多样。封闭的生活环境和生命禁忌,保护了生态环境,丰富了黎族文化。
关键词: 海南岛 自然环境

内容

海南四面环海,琼州海峡将之与祖国大陆隔开,在古人看来,海南无疑就是天边。虽只一水之隔,却减低了黎族与中原的联系密度。黎族所居之海南,“海中洲居,广袤千里。(《汉书·贾捐之传》)周回二千里,径度八百里。(郦道元《水经注》)四州各占岛一隅。外环大海,中盘黎峒”。“南溟之浩瀚中,有奇甸数千里,历代安天下之君必遣勇者戍守。”①交通技术的落后和交通方式的简陋,使得海南与中原之间的往来成为艰难之事,中央政权欲对海南实行有效管理,也是一件十分艰难之事,只有勇敢者才能胜任。也正是大海的天然阻隔,使得汉初虽在海南建立珠崖、儋耳两郡,却并没有实行有效统治。路途遥远固然是原因之一,海岛的封闭落后也是封建中央统治者不重视海南的另一原因。
  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后,经过几千年的发展演变,至宋,封建中国的生产力已有很大提高,先进文化和科学技术推动了社会的发展,提高了中原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然而大海的天然屏障,却阻挡了中原先进生产力和文化的进入,整个海岛仍然处在较低层次的生产力水平之上。尤其是黎族居住地区,大山环绕,林深叶茂,与海岛上的汉族居民相比,海南的黎族则处于更加封闭与落后状态。他们主要集中在五指山地区,大山既是保护他们的天然屏障,同时也阻隔了他们与外界的交往。黎民不仅无缘广泛接触中原文化,而且与岛内的汉族和沿海居民也少有往来,他们仍然生活在刀耕火种的原始状态,生活在具有浓厚血缘联系的相对封闭的村峒里。中原地区的先进文化与先进生产力,在中央政权对黎族地区实行有效统治之前,对黎族人民影响甚微。
  虽然远离中原,与大陆隔绝,同大陆甚至是海岛的汉民族交往稀少,但这并没有影响到黎族人民的生产与生活,优越的热带自然环境为黎族人民提供了基本的生活保障,丰富的物质资源养育了世代黎族人民。海南的黎族主要分布在海岛的中部和南部,这些地区多位于北回归线以南,属海洋性热带季风气候,以暖湿为气候的主要基调,全年都阳光充足,雨量丰富,而且土壤肥沃,动植物资源丰富,更兼“中部高耸,四维低洼”的地形,使得河流纵横,编织了天然的灌溉网络,在这样优良的自然环境下,水稻在南部地区可以达到一年三熟,而玉米、番薯等主要粮食作物甚至可以终年种植,可以说黎族具备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
  刀耕火种的低层次生产劳动,维持温饱的低质量生活水平,近乎原始的落后生活方式,再加上中央政府无求海岛赋税,岛上居民少了中原地区居民缴纳赋税的生产压力。封闭的海岛生活,没有外力压迫的生产生活,使得岛上黎族人民比较满足于现状,如有反抗斗争通常也只是在黎汉之间或黎人内部,对封建中央政权难以产生大的影响和危害。正是这种封闭的海岛环境、大山阻隔和优越的自然资源,以及只需满足自身需要的生产,使得黎族发展缓慢,其生产力水平长期处于极为低下的原始状态。正是在这种缓慢的发展过程中,黎族产生了对自然的崇拜与禁忌,并以此为基础构建了自治秩序。

附注

① (清)李有益纂修《光绪昌化县志》卷十《人物志》“艺文”,海南出版社,2004,第314页。

知识出处

黎族习惯法

《黎族习惯法》

出版者: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本书以法律秩序为主线,分别从黎族习惯法的历史流变、内容与运行的角度,分析了黎族习惯法的秩序价值,其中还有关于黎族法制史的历史分期,黎族习惯法的团体主义、平等互助、诚实守信以及本分处事等特点的论述。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