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荒零落振州的唐代良相李德裕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走进古崖州》 图书
唯一号: 200120020230003745
颗粒名称: 投荒零落振州的唐代良相李德裕
分类号: K820.866.3
页数: 6
页码: 41-46
摘要: 本文记述了投荒零落振州的唐代良相李德裕生平事迹包括佐国宰相投荒海南、贬所聚讼成悬案、州志有载觅遗踪等情况。
关键词: 古崖州 历史人物 李德裕

内容

佐国宰相投荒海南
  李德裕,字文饶,(787—850),唐代政治家、文学家。唐代河北赞皇(今河北省赵县)人,出身于山东世家大族,祖父李栖筠在德宗朝官至御史大夫,父亲李吉甫在宪宗朝两任宰相。李德裕幼有壮志,苦心力学,尤精《汉书》、《左氏春秋》,善为文,因不乐意参加科举应试,以门荫入仕。历任监察御史、翰林学士;浙江、剑南、西川、淮南等节度使、观察使;兵部尚书、门下侍郎同平章事。在唐代文宗大和七年(833年)、武宗开成五年(840年)两度为相。
  李德裕历事唐代宪、穆、敬、文、武、宣六朝。主政期间,推行政治革新,重视边防,力主抑制不服从朝命的藩镇,巩固中央政权,扭转了晚唐内忧外患局面。唐武宗会昌四年(844年)辅佐武宗讨伐擅袭泽潞节度使位的刘缜,平定泽、涟等五州。功成,加太尉赐封卫国公。李德裕有重大的政治建树,曾被李商隐誉为“万古良相”。
  李德裕推行政治革新,受到一批朝臣的拥护,史称“李党”。牛僧孺、李宗闵与李德裕持不同政见,其拥护者史称“牛党”。两派因政见不同,并由此展开了长达40余年争论,即史称的“牛李党争”。
  因党争失利,李德裕被诬为“谬断刑狱”,于大中元年(847年)十二月,被贬为潮州司马。大中二年(848年)正月,李德裕举家自洛阳经江、淮方抵潮州,九月,却又接《再贬李德裕崖州司户参军制》诏令。李德裕是一年内连遭两贬的,两次贬谪性质有所不同。再贬崖州是因“数罪未穷”,“积恶既彰”,将刑罚升为“移投荒服”。“投荒”是唐代一种刑罚,即流放到最偏远荒凉的地方。贬职是降为“司户参军员外置同正员”。
  唐代司户参军,在州一级是没有品位的管民口小官。“员外置”是无实职的编外“闲吏”。《唐大诏令》规定,谪官皆属“员外”,即既不知州事,也无衙门可居住。从皇帝对李德裕两次贬制上看,贬潮州司马只是异地降职,并未处刑,而再贬崖州则是处刑罚,在海南岛上,他是被管制的罪人,还需要服“投荒”刑,“同正员”只是薪俸待遇。
  大中三年(849年)正月,李德裕举家再经跋涉渡海才登上了海南岛。不知何因,李德裕一家没在当时的崖州治所(原琼山县)登岸,而漂泊到了振州(今三亚市),寓居振州宁远河出海口处的古村落毕兰村。经过两年的贬途奔波,风烛残年的李德裕在抵振州后未及一年,便于大中四年(850年)正月病卒于贬所,终年63岁。李德裕逝后,随同家属也便零落在海南岛振州境内。
  唐懿宗咸通元年(860年),右拾遗刘邺向皇帝上言:“李德裕父子为相,有声迹功效。窜逐以来,血属将尽,生涯已空,宜赐衰悯,赠以一官”。尔后,朝廷才准李德裕复官并许归葬故里。《旧唐书》有《李德裕传》。生前代表作有《会昌一品集》、《李文饶文集》等。《旧唐书》中对他的评价赞语是“功烈光明,佐武中兴”;“破虏诛叛,摧枯建瓴。功成北阙,骨葬南溟”。
  在海南岛上,李德裕虽投荒而犹倔,著书立说,奖善嫉恶,备受海南人民的敬仰,称为海南“五公”之一,历代奉祀在崖州(今三亚市)“五贤祠”和“名宦祠”内,后奉祀于海南“五公祠”。
  贬所聚讼成悬案
  在皇帝诏令中,李德裕当年是自潮州再贬为崖州司户参军,刑罚为“投荒服”,这是历史事实。但李德裕抵海南岛后,是寓居在唐崖州(原琼山县)还是唐振州(今三亚市),其家族是否沦落在唐代后的崖州境内?由于正史无所翔证,故历来聚讼纷纭,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的李德裕贬所悬案。
  自唐代后一直有传闻,说是李德裕被再贬为崖州司户参军后,年逾六十的他已无意仕途。因此,他并未抵唐代崖州,而是到了海南岛南端的振州,择居在振州宁远河出海口处的毕兰村内,后卒于毕兰村。此后,随从子弟及家属中有一部分飘零振州,化为土民。
  清末洋务派首领、曾任翰林院侍讲学士、内阁学士、体仁阁大学士的张之洞,在任两广总督期间,于光绪十三年(1887年)出巡琼崖,曾命崖州(今三亚市)知州唐镜沅咨询崖州乡绅,以确定李德裕的谪贬居所。
  当时的清代崖州举人、福建候补道台吉大文受知州唐镜沅委托,亲历调查了李德裕贬所和寻访李德裕流落崖州后裔。经调查考证后,他向唐镜沅呈报了《上唐芷庵剌史书》。在这篇上书中,吉大文虽然主张李德裕贬所在唐之崖州张吴都颜村,但却又依据耳闻目睹的事实肯定:“其弟子移居,又为宁远,今日之崖州矣”。据传,唐镜沅当年还躬亲导访到了自称为李德裕的后裔两人,张之洞经辨认确信后欲将之带往广州,施以教育,膳养终身,以为良相之报,但李德裕的后裔却不愿再返中原。
  1962年,著名历史学家、考古学家郭沫若在崖县(今三亚市)点校《崖州志》时,针对吉大文的论点提出:“吉的原信颇长,立说虽辩而考证未精。……李德裕的谪贬地,究竟是在海南岛北部的琼山,还是在南部的崖县(今三亚市),是早就成为悬案,而未得到解决”。
  郭沫若为此曾亲自到唐崖州和唐振州故址,进行了详细的调查和比较,最后依据《崖州志》的记载和唐振州治所崖城镇的地理形势,作出考证结论,认为李德裕的贬居地就在唐代的振州(今三亚市),并据此写出了历史论文《李德裕在海南岛上》。
  1962年3月16日,《光明日报》发表了郭沫若《李德裕在海南岛上》一文后,使李德裕贬地在唐振州自成一说。1983年,广东人民出版社推出广东地方文献丛书,将郭沫若点校的《崖州志》列为丛书之一。首次正式出版的《崖州志》,还将郭沫若《李德裕在海南岛上》一文附后,并特加编者按强调指出:“唐相李德裕谪贬崖州,果为今之崖县否,历来聚讼未决。郭沫若同志《李德裕在海南岛上》一文,辩之綦详”。广东人民出版社力挺了郭沫若的立论。
  尽管对李德裕在海南岛上的贬居地至今仍有争论,但不可否认,郭沫若是历史上实地对唐代崖州和振州故址进行考察的第一人,其研究成果,当为李德裕贬所在唐振州的可信立论。
  州志有载觅遗踪
  1983年4月广东人民出版社在《广东地方文献》丛书出版说明中,对郭沫若点校的《崖州志》作出高度评价:“本书对于崖州从汉代至清末的疆士沿革、风土人物、典制文艺等,纂集颇详,是一部较有史料价值的地方志书”。在这部由郭沫若点校的《崖州志》中,有多处志记了李德裕在振州的有关史迹。兹录如下:
  毕兰村,相传于保平、港门之间。李卫公谪崖时,居此。(《崖州志·古迹》)
  望阙亭,在崖州城南二里许。唐李德裕为司户时建。(《崖州志·古迹》)
  郭沫若在此条目下作点评案语:吉大文“上唐芷庵剌史书”,说从黄《志》,然亦无确证。仅举望阙亭故址在琼为说。凡古代名人遗迹,傅会者多。即使琼山县有亭址,何可尽信?德裕子弟留崖化黎,安能如吉说由琼山而远徙宁远耶?谬甚。
  崖州学宫名宦祠,祀历代名宦十八人。李德裕奉祀其中。(《崖州志·释奠考》)
  五贤祠,在州城西门外,祀唐李德裕,宋赵鼎,胡铨,元王仕熙,明王倬。康熙十一年,知州张擢士修。久圯。乾隆十九年,知州宋锦重修。道光八年,知州袁斯熊迁建鳌山书院左。(《崖州志·坛庙》)
  崖州唐为琼山县,振州乃今崖州。故迁谪诸人只载振州,而于崖州从略。惟韦执宜、李德裕,《旧志》相沿已久,且祀名宦。而(李德裕)子孙亦皆在崖,又难定非今之崖州也。故存之。(《崖州志·谪宦》)
  李德裕谪崖,居于毕兰村。后故,归葬。其弟德禧寓崖,因水冲毕兰,徙抱班。后又见抱劝田地肥饶,移居焉。今其村李姓百余家,俱化于黎。德裕遗物尚存。副使李德至崖,招出验之,再三叹息。(《崖州志·遗事》)
  李赞皇之南迁也,卒于崖州(今三亚市),子孙为獠族。明正德间吴人顾朝楚为儋州同知,以事至崖召见其族,状与苗獠无异。耳缀银环,索垂至地,言语亦不相通。德裕诰敕尚存。(《崖州志·遗事》)
  抱劝,即多港峒。李德裕弟德禧,从抱班迁居于此。今村中有李阁老祠。(《崖州志·村峒》)
  上述志记,均为历代编纂的《崖州志》相沿所载,而原唐崖州治地(原琼山县)方志,李德裕遗事并不多见,故《崖州志》所志述李德裕在唐振州的遗事可信度较高。此外,《崖州志·艺文》中还载有多首历代名人在崖州凭吊李德裕的诗文,较有佐证价值的有以下三首:
  其一,明代文学家汤显祖被贬为徐闻典史时,曾听说了李德裕后裔在崖州化为黎人遗事。后来,他自徐闻过琼,并为之写下了一首《琼人说生黎中先时出有李赞皇诰轴遗像在岁一曝之》诗:
  英风名阀冠朝参,麻诰丹青委瘴岚。
  解得鬼门关外客,千秋还唱梦江南。
  其二,清代崖州拔贡王瑞瑄,是地方名贤,他曾深入到李德裕后人迁徙居住的抱劝黎寨,见到了李德裕后人为纪念李德裕所建的李氏祠屋,并为此写下了一首《唐李卫公德裕》凭吊诗:
  将相当时任独专,勋名谁似两朝贤。
  天南出谪一万里,朋党相倾四十年。
  海畔孤亭空望阙,蛮村遗裔有荒烟。
  千年祠屋苍崖里,断碣残碑咽暮蝉。
  其三,清代崖州举人、福建候补道台吉大文,是当年奉张之洞之命寻访李德裕后裔遗踪的当事人。他虽依据地名所考,指出唐代崖州确在琼山境,但依《崖州志》所志,又在原唐振州境内的抱劝黎寨亲眼看见了如志所载的“李阁老祠”。因此,他肯定了李德裕弟子移居之地就在清代的崖州,并为此写下了一首《多港黎村李丞相祠》诗:
  万里投荒客,今生入鬼门。
  朝端无党羽,海外有儿孙。
  冠带唐家宝,丞尝李氏村。
  孤寒空下泪,南极望归魂。
  李德裕在投荒崖州道上及寓居振州时,曾写下不少悲愤之作,也写下了记录当时海南岛上山川风物的佳篇,较著名的有《贬崖州司户道中》、《望阙亭》,为历代名人入琼的最早诗作之一。
  新编的《三亚市志》未将李德裕列入三亚市古代名贤,似有遗珠之憾。也许,从正史的研究上,李德裕的贬居地之谜永远无法解开,那就从俗吧。郭沫若尚能力排众议,坚持己见,作为拥有众多李德裕贬居地信息资源的三亚市,也应叫响李德裕的名字——三亚历史上的古崖州,是李德裕的贬居之地。

知识出处

走进古崖州

《走进古崖州》

出版者:中国文联出版社

本书以西汉至清末两千多年中国历史为背景,叙述了历代与三亚历史相关的皇帝、宰相、名臣、贬官'名宦、名人、名贤等近百名历史人物及中国事典,兼及三亚历史沿革、政治、军事、经济、文化、风物等,为读者打开了尘封的三亚历史记亿,重视了三亚历史天空。全书以人物为专题,分类记叙,内容丰富,视野广阔,突出人文特色,是一部认识三亚的地方历史人文读本,颇具收藏价值。

阅读

相关人物

李德裕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崖州区
相关地名
浙江
相关地名
剑南
相关地名
西川
相关地名
淮南
相关地名
河北赞皇
相关地名
海南岛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