崖州出了个黄道婆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走进古崖州》 图书
唯一号: 200120020230003741
颗粒名称: 崖州出了个黄道婆
分类号: K820.866.3
页数: 7
页码: 16-22
摘要: 本文记述了黄道婆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棉纺织革新家。早在七百多年前的元代,黄道婆走出海南岛崖州(今三亚市),将崖州当时最为先进的棉织纺车和棉纺织技术带进了松江乌泥泾,毕尽余生,相传授受,从而使古崖州人民的聪明智慧,变成了推进中原棉纺改革和现代纺织科技发展的先进生产力。由推广崖州棉纺织技术到不断改革创新,黄道婆以其突出贡献,奠定了中国古代女科学家的地位。
关键词: 崖州 历史人物 黄道婆

内容

黄道婆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棉纺织革新家。早在七百多年前的元代,黄道婆走出海南岛崖州(今三亚市),将崖州当时最为先进的棉织纺车和棉纺织技术带进了松江乌泥泾,毕尽余生,相传授受,从而使古崖州人民的聪明智慧,变成了推进中原棉纺改革和现代纺织科技发展的先进生产力。由推广崖州棉纺织技术到不断改革创新,黄道婆以其突出贡献,奠定了中国古代女科学家的地位。
  黄道婆的贡献属于中国,然而,她的名字始终与哺育她的那片神奇土地紧密地连在一起,这就是——古崖州。
  “乌泥泾(黄道婆)棉纺织技术”,现已成为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而这一棉纺织技术文化遗产,就源自——古崖州。
  “黄道婆文化”,已成为体现中华民族创新的精神文化,而这一文化的首页就写自——古崖州。
  《辍耕录》与黄道婆
  黄道婆是宋末元初,分别生活在古崖州和松江乌泥泾的民间纺织妇女,在正史中没有只言片语的记载。
  她在乌泥泾终老时,人们“感恩洒泣而共葬之”,并“立祠”奉祀她。然而,当时人们尚未知道这位“教我纱,教我布”的“黄婆婆”究竟来自何方。数十年后,黄道婆之名几乎“泯灭无闻”。
  黄道婆的名字及生平事迹得以重新叫响,不能忘记当时的一位名人——陶宗仪。
  陶宗仪,字九成,号南村。黄岩清阳(今属浙江黄岩路桥)人。元末明初史学家和文学家。他20岁离家赴考,因直言朝政而落第,后定居在松江,以开馆授课、垦田躬耕为业,曾四次拒绝元、明两朝皇家召旨,终身不入仕途,人称“南村先生”,誉为“立身之洁,始终费渝,真天下节义之士。”
  陶宗仪在教学闲暇,经常到田里耕种,休息的时候,便与学生们谈古说今,一有所得便把它记录在树叶上,放入瓮内储存起来,十年里积累了几十瓮。到了元代至正二十六年(1366年),陶宗仪才将之整理成《辍耕录》30卷。《辍耕录》所记的大多是历史琐闻,以元代为主,宋代次之,还有少许是以前朝代的史料。书中有大量的陶宗仪所见所闻,或摘抄前人史料,或作考证辨伪,诸如元朝典制、戏曲诗词、史事杂录、文化科技、风俗民情、农民起义等记事,为后人保存了丰富的史料。他一生治学严谨,不慕名利,唯以著书为乐。他的著作很多,以《辍耕录》著称,并以此奠定了中国历史上著名史学家、文学家的地位。
  当代行世的《黄道婆》传记,最早出自《辍耕录》。陶宗仪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关注黄道婆的人,《辍耕录》因之成为了中华典籍中为黄道婆立传之源。陶宗仪以耳闻目睹的事实,首次揭开了黄道婆身世之谜,他告诉世人,黄道婆正来自当时人们尚未完全知晓的地方——崖州。黄道婆的名字从几近泯灭中被重新认知,并从此与崖州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陶宗仪所撰《黄道婆》传,篇幅精短,通俗易懂,记叙明确,内涵丰富,已成为了研究黄道婆生平事迹的最原始史料。全文如下:
  闽广多种棉花,纺绩为布,名曰吉贝。松江府东去五十里许,曰乌泥泾,其地土田硗脊,民食不给。因谋树艺以资生业,遂觅种于彼。初无踏车、椎弓之制,率用手剖去籽,线弦竹弧置案间,振掉成剂,厥功甚艰。国初时,有一妪名黄道婆者,自崖州来。乃教以造做捍、弹、纺、织之具,至于错纱、配色、综线、挈花,各有其法。以故织成被、褥、带、帨,其上折枝、团凤、棋局、字样,粲然若写。人既受教,竞相作为,转货他郡,家既就殷。未几,妪卒,莫不感恩洒泣而共葬之。又为立祠,岁时享之。越三十年,祠毁,乡人赵愚轩重立。今祠复毁,无人为之创建。道婆之名,日渐泯灭无闻矣。
  ——《辍耕录》卷二十四
  卢眉娘与黄道婆
  中国历史上,在被泛称为南海(今广东、海南)地区,曾先后出了两位纺织“奇女”,一位叫卢眉娘,一位就是黄道婆。
  早在黄道婆以前的唐代,南海有一位自幼慧悟,伶巧无比的织绣“奇女”,名叫卢眉娘。据《杜阳杂编》记载:“永贞元年(805年),南海贡奇女卢眉娘,工巧无比,能于尺绢上,绣《法华经》七卷,字之大小不逾粟粒,而点划分明,细于毫发。其品题章句,无有遗阙。更善作飞仙盖,以丝一缕分为三缕,染成五彩,于掌中结飞盖五重,中有十洲、三岛、天人、玉女、台殿、麟凤等像,再外列执幢捧节之童千余。盖阔一丈,重不足三两。顺宗赞其惊人技艺,称她为‘神姑’,并令其居住在宫中。元和(806-820)年间,宪宗赐以金凤环。卢眉娘不愿在禁中,遂度为道士,得放归南海,赐号逍遥。”
  卢眉娘有织绣之神奇,但她被作为“贡人”进入宫廷之后,皇宫便成了她的禁地。尽管她能织绣出巧夺天工的艺术珍品,并得到了皇帝的万般嘉赏和宠爱,但她的艺术才华却因禁锢而受到了扼杀,最终由织绣“神姑”沦为一名脱离世俗的“道士”。在正史中,卢眉娘虽有一席之地,而今却没人记起她,人与技艺俱泯灭。
  黄道婆,亦堪称南海纺织“奇女”,但她选择了与卢眉娘不同的道路。卢眉娘走进皇宫,黄道婆却走进民间;卢眉娘在皇宫被扼杀了才艺,黄道婆在民间使自己的才艺得到了传承、革新。当黄道婆在逝后才被确定其历史地位的时候,人们才悟出了这样的朴实真理——只有植根民间的技艺,才是永恒和光辉的;只有把聪明才智奉献社会,芳名才能永存。
  黄道婆当时不为世人所知,而今,人们却把目光更多地投向了造就黄道婆的沃土——古崖州。
  崖州与黄道婆
  黄道婆故事多,但大都是自陶宗仪为黄道婆立传之后所编撰的民间传说。近代还有人对黄道婆的研究陷入了诸如籍贯论、族别论歧途,甚至还提出了“黄道婆之谜”的玄虚论题。其实,陶宗仪在六百四十多年前,就已揭开了黄道婆身世之谜,而今,当黄道婆已成为中华民族创新杰出代表的时候,仍对其所谓籍贯与族别上的争议,那则是节外生枝了。
  崖州是黄道婆的故乡。黄道婆自幼生活在崖州,及至年老时才离开崖州。依《辍耕录》所记,黄道婆自崖州到乌泥泾时,已是五十岁以上的老“妪”。将她生活如此经年的崖州,称为她的故乡;将大半辈子生活在崖州的她,称为崖州人,这是令人信服的。
  古人站在松江府的地理位置上,说黄道婆“自崖州来”是准确的。陶宗仪是元代人,又在辖属乌泥泾的松江府定居生活几十年,且目睹黄道婆祠的废毁及重修,想必对黄道婆是颇多考证的。陶宗仪当年不可能料及黄道婆会得到如同今天的地位,他唯憾“黄道婆之名,日渐泯灭无闻”,才以一个正直史学家的历史责任感,秉笔为黄道婆立传,旨在告诉世人:这位“教我纱,教我布”,让乌泥泾由“民食不给”变成“家既就殷”的恩人,就是“自崖州来”的黄道婆。尽管有人对黄道婆生平研究仍有偏颇,但黄道婆“自崖州来”之说,已成为了史家学公认的定论。至于所谓“少沦落崖州”之说,那则是旁流而非本源了。
  黄道婆在中国科技史上的地位,对中国乃至世界棉纺技术革新的贡献,并不在于她的名字,而是她致力于推广的棉纺技术,是融入她聪明智慧的革新成就。如果将她为之奉献的成就看成是果实的话,那么,孕育这一果实的沃土和根须,就在古崖州。
  崖州是中国棉纺织技术的原生之地,植棉及棉纺织历史古老悠久。相传早在禹贡时代,崖州的土著居民就已学会种植棉花、纺织,所种植之棉在古籍记载中称为“吉贝”,用吉贝纺织的布就叫“吉贝布”。古代崖州人民尤擅棉纺,在春秋战国时期,仍处于原始社会的崖州,就能利用“吉贝”纺织出非常精美的布单。自汉代在海南实行封建统治后,崖州吉贝布及其织绣品,便一直成为了朝廷贡品。据《宋会要辑稿》记载,仅宋高宗年间,从崖州征调的棉纺织品就有24个品种。当时,中原还没有棉纺之布,崖州所出产的“吉贝布”输入中原后,都被冠以崖州之名,称为崖州吉贝布、崖州食单、崖州盘斑布、崖州被等。
  古代海南岛上,普遍植棉纺布,崖州尤为精伦。因此,凡出产自海南的吉贝布及其棉纺织品,不管进入宫廷,还是进入民间,一概视若崖州之出。“崖州被”、“崖州织锦”等,已成为了海南棉织品的专称,崖州因之与中国棉纺织史结缘。打开一部部有关中国棉纺织史典籍和科技论著,“崖州”无不跳跃字里行间。崖州,已成为了中国古代海南岛上吉贝棉纺织品的“商标”。
  获首批列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上海“松江棉纺技术”,亦源自崖州。古代崖州黎汉民族在长期的文化交融和棉纺织实践中,创造了当时最为先进的棉纺织工具和棉纺织技艺。近代文物考古和海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掘情况表明,陶宗仪在《黄道婆》传中所提及的棉纺工具和棉纺技艺,大都源自崖州。如纺织工具中的纺车,纺织工序中的“捍、弹、纺、织”,纺织技艺中的“错纱、配色、综线、挈花”,纺织品图案中的“折技、团凤、棋局、字样”等,都存留在早于黄道婆年代的“崖州织锦”历史文物中,并一直传承和延续在现代黎族纺织技艺中。
  当时,乌泥泾人民虽已从闽广引入植棉,但却无“踏车、椎弓之制,率用手剖去籽,线弦竹弧置案间,振掉成剂,厥功甚艰。”黄道婆是在乌泥泾棉纺生产力极其落后的背景下,从崖州走进乌泥径的。中原棉植业的发展,为黄道婆提供了用武之地,从而也使得源自崖州的棉纺工具、棉纺技艺在新的环境中得到推行、普及和创新。乌泥泾因得益于黄道婆推广和创新的棉纺技术,进而促进了植棉和棉织业的协调发展,一跃成为了中原棉纺织中心。当时的人们,并不知道黄道婆所带给他们的,就是崖州人民聪明智慧的结晶,而只是牢牢地记住一个恩人的名字——黄道婆,并将她尊为“棉纺女神”。
  当今,黄道婆已成为世界熟知的为人类做出伟大贡献的中国古代杰出女科学家。因黄道婆晚年在松江乌泥泾推广和革新了棉纺织技术,从而使松江成了中国棉纺改革的创新之地和纪念黄道婆的胜地。
  黄道婆属于中国。当“松江棉纺织技术”登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殿堂之时,我们亦可以自豪地说:崖州出了个黄道婆!
  “黄道婆文化”与今日三亚
  黄道婆从崖州走进乌泥泾,从乌泥泾走上“神坛”。而今,当黄道婆从“神坛”上走下来的时候,已演绎成了一种高尚的中华民族精神文化——黄道婆文化。
  “黄道婆文化”的核心是传承和创新。黄道婆将崖州棉纺织技术带到乌泥泾后,她并不因循守旧,而是适应了中原棉纺织业发展的需要,在致力于推广崖州棉纺织技术过程中,融入了自己的聪明智慧,不断革新,使崖州棉纺织技术在创新中变成了新的科技生产力,将“衣被天下”由神话变成了现实。
  “黄道婆文化”具有现实的启迪性。这就是改革创新才有出路,封闭与守旧只能导致停滞不前。海南及至崖州的棉纺织技术在古代可谓先进,然而,在封闭的海岛上,它只能以原始的形态保留和传承着。黄道婆走出古崖州,走出了封闭的天地,使得她在推广崖州棉纺技术过程中,与时俱进,在新的实践中得到了不断创新。当乌泥泾及松江成为了全国棉纺织中心的时候,当源自崖州的乌泥泾棉纺织技术在革新中催生了现代棉纺织科技发展的时候,海南岛上的棉纺织技术依然陈旧如初。所幸的是,崖州原始的棉纺织技术与黄道婆的革新及中国现代棉纺科技创新有着因果联系,中国“衣被天下”的史章,才书写了崖州劳动人民聪明智慧的一页。创新,才是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动力,这是黄道婆文化的启迪所在。
  黄道婆文化,是一种精神文化。黄道婆文化的内涵深刻,主题丰富,延伸到科学技术、现代教育、民间信仰、女性文化、工艺美术、经济贸易、非物质文化遗产发掘及当代旅游开发等方面。当前,黄道婆文化已成为了体现中华民族创新发展的一个品牌。这一品牌,属于中华,属于乌泥泾,属于古崖州,也属于今日三亚。
  三亚这片古崖州的土地,曾经是黄道婆生活和学艺的故土。当年黄道婆走出古崖州,顺应了历史的呼唤,在乌泥泾创造了“衣被天下”的神话。今天我们应理直气壮地将黄道婆迎回娘家——三亚,让“黄道婆文化”成为唱响三亚先进文化的主旋律之一。

知识出处

走进古崖州

《走进古崖州》

出版者:中国文联出版社

本书以西汉至清末两千多年中国历史为背景,叙述了历代与三亚历史相关的皇帝、宰相、名臣、贬官'名宦、名人、名贤等近百名历史人物及中国事典,兼及三亚历史沿革、政治、军事、经济、文化、风物等,为读者打开了尘封的三亚历史记亿,重视了三亚历史天空。全书以人物为专题,分类记叙,内容丰富,视野广阔,突出人文特色,是一部认识三亚的地方历史人文读本,颇具收藏价值。

阅读

相关人物

黄道婆
相关人物
陶宗仪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崖州区
相关地名
海南省
相关地名
三亚市
相关地名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