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远留住的“三亚记忆”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走进古崖州》 图书
唯一号: 200120020230003736
颗粒名称: 永远留住的“三亚记忆”
其他题名: 《走进古崖州》序
页数: 11
页码: 1-11

内容

魅力三亚,古之崖州。三亚市既是一座新兴的国际性热带滨海旅游城市,又是一座具有两千多年建置历史的祖国最南端的历史文化名城。
  从行政建置史上看,三亚市是古崖州的历史沿革,积淀了厚重的古崖州历史文化。久远的沿革历史,丰富的文化内涵,成了提升三亚城市品质的魅力因素之一,而《走进古崖州》,正是一部打开三亚历史记忆,认识三亚、感受三亚的历史人文读本。
  三亚市显现着海南岛历史上“崖州”地名的文化特色。
  自汉武帝开疆海南后,由于统治无力,一度放弃了中央政权对海南岛的管辖,使海南岛中断了与中原文明的联系。南北朝百越首领冼夫人深怀大义,请命朝廷,在海南岛上“置崖州”,亲自招抚,恢复郡县,使海南岛又重新纳入了中央政权的管辖,维护了民族团结和国家的统一。冼夫人在海南岛上设置的崖州,统辖着全岛,是当时海南岛废珠崖郡后的总称。从这一重大历史意义上看,“崖州”成了历史上海南重归中华文明的里程徽标,是体现中华民族统一和团结的历史性地名。此后,海南岛上的行政建置及名称多有变更,但“崖州”这一始自冼夫人的地名为
  历代所沿用。它的治所曾置于岛西、岛北,后迁徙岛南,与古代三亚结下了历史之缘。自宋代开宝五年(972年)始,“崖州”终于定格在三亚历史区域上,“古崖州”也便成了今日三亚市约定俗成的古称。
  自冼夫人“请置崖州”始,崖州在中国文明史上经历了一千四百六十年;自唐武德五年(622年)重置崖州至宋代开宝五年(972年),崖州在岛北设置了三百五十年;自宋代开宝五年(972年)至民国初年,崖州在古之三亚设置了九百四十多年。从这一特征上看,“崖州”这一历史地名,在海南岛行政建置史上有着悠久的生命力。从地名文化意义上看,它连贯着海南岛自南北朝至清代的历史文脉,是三亚历史文化的独特品牌。而今,当我们研究海南历史,挖掘三亚历史文化的时候,不能忽视“崖州”这一独特的历史地名的文化现象。
  三亚市历史上的古崖州,在中国边疆城建史上地位突出,具有独特的国家地理特色。
  三亚历史上,汉代置临振县,隋代赐临振县作冼夫人“汤沐邑”后改临振郡,唐代置振州,北宋置崖州,宋至元时期置吉阳(珠崖)军,明清置崖州,清末置崖州直隶州。在三亚这片古老的土地上,几乎荟萃了中国古代县、邑、郡、州、军、直隶州等行政建制的类型。这一现象,在海南岛上是唯一的,在国家地理上也是独特的。在研究三亚市古代行政建置沿革史方面,古崖州建制上的四大特点应引起关注。
  一是隋朝时期的“邑制”。冼夫人统一海南后,隋文帝于隋开皇十一年(591年),将“临振县一千五百户”赐作冼夫人“汤沐邑”。汤沐邑是一种有别于一般郡县的特殊行政区。自汉代后,所谓“汤沐邑”,是朝廷赐于皇后、公主及贵族等收取赋税及管理的封地。除国家对土地行使拥有权外,受赐封者享有一切特权,实际上成为了受赐封地的统治者和管理者。冼夫人获封为谯国夫人后,享有了皇后的地位。将临振县赐作冼夫人汤沐邑,使临振县不仅成了隋朝皇家封地,也成了冼夫人及冼氏家族在海南岛上的“邑国”。目前,在海南岛建置历史的研究上,对三亚历史上的这一与冼夫人文化紧密联系的“邑制”,仍没有得到充分重视,成了三亚历史文化的一个空白。
  二是宋元时期的“军制”。自宋代熙宁六年(1073年)至明代洪武元年(1368年)二百九十五年间,三亚历史上还设置了一种特殊的“军”建制,崖州因此改称为吉阳(珠崖)军。自北宋至元末,朝廷重视边防,在边疆、边防或要冲地区设“军”。因这些地区在巩固国防和安定边疆上战略地位十分重要,需要加强驻守,故其行政区曰“军”,以突出军事地理的地位。这种“军”建制,是具有军事管制性质的政区,直接由省一级最高军事机构管理。宋代全国有59军,元代减少至4军,而当时海南岛上就常设三军,即昌化(南宁)军、万安军、吉阳(珠崖)军,所设之军在机构设置及职官上均与其他州县有别。这一行政区建制,具有古代军事地理特点,突出了崖州在古代国防和边防上的重要地位。三亚建置史上这一独特的“军制”,也应成为古崖州历史文化研究的一个新课题。
  三是清末时期的“直隶州”。古代的州级建制有散州与直隶州的区别,散州隶属于府,而直隶州则直接辖于省。直隶州也是一种特殊的政区,其结构虽与府相似,但在行政方面比府广泛而具体,可以直接行使地方政务职权。清末,崖州升为直隶州后,与琼州府平行,但已不再受琼州府的管辖,而直接隶属广东省。崖州直隶州是海南岛建置历史上唯一的直隶州,这一建制上的升格,使古崖州成了当时海南岛上的又一特殊政区。宣统元年,宣统皇帝曾就崖州直隶州选调官员的任职条件时强调:“非精明干练”之员,“不足以资治理”。可见朝廷对崖州直隶州的重视。对此历史地位,在古崖州历史文化研究中不能被忽视。
  四是在中国历史上首辖“千里长沙”。古崖州是我国最早对南海群岛实行管辖权的地方政区。南海群岛,古称“千里长沙”、“万里石塘”等。据史料记载,早在唐代,朝廷就已经将西、南、中沙群岛划归海南岛的振州管辖。历宋至元,南海群岛仍归由崖州、吉阳军直接管辖。西沙群岛中的“吉阳礁”,是早在宋代中国政府用古崖州“吉阳军”地名对西沙群岛的命名,“吉阳礁”因此作为古崖州管辖西沙群岛的标志,也成为中国政府申张拥有南海诸群岛主权的历史见证。西沙群岛自明代后曾归万州(今万宁市)管辖,清末朝廷决定开发经营西沙群岛后,因崖州具有地理区位优势,决定将榆林港、三亚港作为经营西沙群岛的根据地,1911年辛亥革命后,孙中山领导的国民政府宣布把西沙群岛重新划归崖州管辖。从国家地理的意义上看,古崖州的辖域自古就延伸到了被称为“千里长沙”之外的南海诸岛,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的“海洋大州”。古崖州作为中国历史上最早管辖南海诸岛的地方行政区,与中国政府对南海诸岛国家主权的申张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在维护国家海洋主权和西沙群岛的开发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今天,只有从国家地理和国家利益的高度上审视古崖州历史,才能发现这一历史的光亮。
  三亚的历史文化在发展和传承中,既有文化典籍的记录、历史文物和非物质文化的承载,更有了延续的载体,这就是——崖州古城。
  古城,是人类历史进程的坐标,是凝固的地方历史文化史书。三亚市传承着古崖州的历史文脉,崖州古城留住了三亚历史文化的根,留住了“三亚记忆”。崖州古城,从广义上说,它是中国历史上的一座延续使用两千多年的古代边疆城市,在中国边疆城市建置史和城建功能上,曾发挥了独特的历史作用,具有特殊的历史地位。
  崖州古城(治所今三亚市崖城镇)是中国最南端的古代城市,是中华文明的历史坐标。依托两千多年的城建发展,崖州古城不断容纳了中原移民,并蓄了中原文明,在民族的融合过程中,逐渐成为了具有州级行政建制规模的中国最南端的古代边疆城市,成为了海南岛南部政治、军事、经济和文化教育中心。而今,曾作为古崖州主城区域和治所的崖城镇,正是积淀了古崖州历史文化源流而形成的古城镇。自西汉开疆海南后,历汉、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崖城镇便一直作为临振县、临振郡、振州、崖州、珠崖军、吉阳军、崖州直隶州的行政首府治所,不仅有了一座作为古代城市建筑标志的崖州古城池,而且使崖城镇成为了一座具有两千多年城市建置史的历史文化名镇,成了收藏和展示今日三亚历史文化的宝库和橱窗。崖城镇堪称“两千年建置史,八朝州郡治所”。而今,以一镇级政区承载两千年连绵不绝的州(军)政区治所历史,崖城镇在海南是唯一的,在全国范围内也是仅有的。走进崖城,你就是走进了古崖州,走进了三亚历史的天空。
  崖州古城在我国边疆少数民族发展史上具有促进作用。历史上,崖州是少数民族聚居之境。随着汉民族等民族的迁入,民族融合和文化交流,成为了边疆治理的突出问题。海南纳入中国版图并实行中央政府管辖后,古崖州管辖岛上的大部分黎境。历代封建统治者,正是依托着古崖州的行政建置,传播中原文明,扩大民族交融,发展文化教育,维护了边疆民族团结,促进了经济发展和文明进步。从这一历史意义上说,古崖州是维护边疆少数民族团结和促进少数民族地区文明进步的纽带。
  崖州古城在抗击外倭海寇和保护边疆安全上发挥了军事重镇的作用。自明代始,倭寇和海寇曾是海南岛的一大外患。古崖州沿海是倭寇侵掠海南岛的要冲之地,倭寇、海寇常自海上犯境,危害了海南岛边疆的安定和百姓的安宁。朝廷正是依托不断巩固的崖州海防,凭借崖州古城作为防御中枢,有效地抵御和防范了海寇、倭寇的侵掠,保境安民,维护了边疆的安定。明代东南沿海最大的倭寇海盗集团头目吴平,在逃过朝廷数十万官军的围剿后,终在崖州湾被歼。史志中记载的众多抗击海盗倭寇战例,充分说明了崖州古城在维护海南岛南部地区的安全和稳定上,发挥了军事重镇的作用。
  古崖州有着久远的历史,沉淀着丰富的历史文化。
  “天涯文化”是古崖州文化的综合表述,是古崖州地理特征、山川风物、民族风情、人文特色、语言习俗、宗教信仰等方面的总括。目前,在“天涯文化”的定位上仍没有得到统一,这也恰好反映了古崖州历史文化内涵的丰富性和多元化。例如,在山水文化上,古崖州先贤在宋代就溶入了道教洞天福地色彩,为崖州山水注入了浓郁的仙道文化主题,今日三亚旅游文化,在一定程度上正是传承和创新了这一古老的命题。在地缘文化上,古崖州的先贤在清代就营造了一个名符其实的“天涯海角”,使古崖州成为了中国“天涯海角”文化现象的载体,为今日三亚铸造了举世闻名的地理徽标和时尚三亚的历史名片。自唐代开元年间始,崖州便广造佛教坛庙,佛教盛兴,佛教文化源远流长。自北宋庆历年间始,崖州依托规制完善的崖州学宫,尊崇孔子,发展儒学,礼俗文明,耕读兴旺,人才崛起,崖州因之获“海外邹鲁”之誉。“天涯文化”不仅体现在物质上,更多的还体现在非物质方面,在首批公布的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中,就有崖州民歌、崖州竹竿(打柴)舞,与中国棉纺技术改革科学成就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就有崖州棉纺技术。只有通过不断的抢救、发掘、整理和保护,才能更多地熔冶出体现“天涯”内涵的古崖州精神文化。
  与中国历史相联系的崖州贬官文化。崖州贬官文化在中国古代流放史上地位突出。古崖州地处海岛南疆,“炎州此去更无城”,为“天下第一偏僻”,因此成为了封建朝廷贬谪流放重大“罪臣”之地。据可查史料不完全统计,唐宋元时期被诏贬古崖州的所谓“罪臣”有30多位,大多为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宰相、名将、名人。其中,到过古崖州的有—唐宋两朝代的著名宰相李德裕、赵鼎、卢多逊、韩瑗、崔元综、李昭德、丁谓等;中国历史名人胡铨、王仕熙、刘纳言、唐地文、耿著、张伯麟、曹泳、惠洪、时希孟、陈衍、翁应龙等;皇室名人李灵夔、武元爽、李茂、贴木儿不花等。这些历史名人大都寓居在古崖州治所(今三亚市崖城镇),有的还出任崖州地方官,他们在古崖州传播中原文明,倡导民族团结,开拓文化教育,为古崖州的早期文明开发作出了历史的贡献。古崖州,因之成为了中国历史名人的荟萃之地,演绎成了独具地域特色的崖州贬官文化,从而使三亚的历史文化变得更为广阔和深厚。
  体现世界民族交融的古波斯穆斯林文化。古崖州是海南岛上唯一的海外穆斯林国家移民聚居地。经考古发现,古崖州沿海一带分布着多处古波斯墓葬群,为古波斯及海外穆斯林国家泊来民族活动遗存。据史志及考古发现表明,早在唐宋元年间,就不断有海外穆斯林国家民族泊来,原散居在海南岛四周沿海,后逐渐聚居崖州,形成了独特的海外穆斯林民族村落,并正式纳入了崖州行政建制,成了崖州原居主体少数民族之一。“三亚”一词,就最早使用在崖州回族聚居村落,称“所三亚里”。古波斯及海外穆斯林移民文化,拓展了古崖州历史文化的外延,古崖州“番客之谜”,成为了三亚独具异国风情的人文特色。
  崖州历史文化是丰富和多元化的,其中不乏闪光的亮点。
  古崖州曾是隋朝赐封给冼夫人的“汤沐邑”,冼氏家族是开拓古崖州文明的先驱,冼夫人是古崖州历代祀奉的“郡主”。当“冼夫人文化”成为当代爱国主义教育精神财富的时候,三亚成为了海南岛上纪念中国古代最伟大的巾帼英雄冼夫人的胜地。
  唐代鉴真为弘法传教,六次东渡日本,而第五次东渡最能体现了鉴真舍身求法的百折不挠精神。古崖州是鉴真第五次东渡海难的拯救之地,鉴真携中日僧人在古崖州砥砺东渡壮志,壮行天涯重返扬州后,终于取得了六次东渡的成功。在鉴真东渡日本弘法的历程中,古崖州是不可磨灭的里程。鉴真带给古崖州的,并不只是佛教文化,而是一种伟大的民族精神;鉴真留给今日三亚的,并不只是历史的足音,而是缔结中日文化交流的纽带。古崖州是鉴真化险为夷六渡成功吉祥之地,是中日文化交流史上最值得纪念的光辉驿站。
  黄道婆是古崖州劳动人民的杰出代表。黄道婆走出古崖州,在中原推广了先进的崖州棉纺织工具和棉纺织技术,使崖州棉纺织技术在改革创新中变成了先进的生产力,奠定了现代科学棉纺织技术的基础。“黄道婆文化”已成了中华文明创新进步的精神文化。而今,“松江(黄道婆)棉纺织技术”已成为了中国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而作为中国棉纺织技术革新发源地和黄道婆故乡的今日三亚,更应唱响“黄道婆文化”的主旋律。
  研究三亚历史文化,是一项开掘性的文化工程。《走进古崖州》首次通过人物专题的形式,多侧面地触及了本文以上所阐述及提示的内容,在整合和挖掘三亚历史文化方面,作出了探索和尝试。希望有更多的学者和文史爱好者,多层次、多角度地重新审视和研究三亚历史文化,使三亚历史文化得到全面的挖掘、系统的整理、科学的归类和准确的定位,得到传承和创新,为打造时尚三亚增添内涵丰富、文脉久远的历史人文魅力。
  写人是为了彰人、记事、叙史。一个地方的历史文化内涵,无不与重要的历史人物、重大的历史事件相联系,体现在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和文明进步上。久远的历史,丰富的文化内涵,众多的历史名人胜迹,才能彰显出高尚的城市人文品质。《走进古崖州》至少具有如下方面的特点:
  一是突出专题。本书以专写人物为主,通过人物带出与三亚历史相关的政治、经济、文化、胜迹、风物、民俗、历史、沿革等,凸现了三亚历史人文特色。三亚历史上的古崖州,虽然地处“海外蛮荒”,但由于地理区位重要,历代都视为边陲重镇,南国要疆。因此,才有了佐国宰相在这里怀惠远民,封疆大吏在这里建功立业,文臣凛然风采,名宦开拓文明,鸿儒歌赋颂咏。古崖州的发展和进步,与中华的文明进步紧密联系在一起。
  二是全面挖掘。贬谪与流放,是具有突出特色的古崖州历史文化,也是本书的重点内容。由于《崖州志》志述多有遗漏,这一贬谪流放文化现象没有得到全面反映。本书力求搜集,依据正史和有关典籍记载,拾遗补缺,收录了唐宋及元明朝代与三亚历史有关的谪宦流寓人物,为进一步研究三亚历史上的贬官文化提供了新的历史资料。此外,有相当部分与三亚历史有关的历史名人,因《崖州志》没有为其立传,或仅散见于《崖州志》各篇章等原因,历来没有引起关注,使三亚历史人文有遗珠之憾。为此,在此次编写中,都注意给予挖掘整理,化简为详,补缺以全,使零星分散的三亚历史人文,得到重新组合,点点滴滴发出光彩。
  三是形式新颖。录入本书的历史人物,大都重新整理编写,增加新的史料。对每一位历史人物,都给予重新定位,单独成篇,力求突出人物特点、主要事略及在古崖州的事迹,给人以完整的人物形象。大部分的人物及其在古崖州事略,都是首次以人物专题的形式反映。此外,在写作手法及表现形式上,对重点人物,适当反映相关联的中国历史大事,以增加历史文化知识,丰富信息含量,增强可读性。
  四是体现特色。三亚的历史与中国历史是一脉相承的,三亚历史的发展和进步,是华夏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和文明进步的一个缩影。历代名人进入古崖州,是中国历史的一个印足,是中华史诗的一个章节。本书将三亚历史人物放在其所处的中国历史背景上加以介绍,力求反映人物的来龙去脉,给人以“全人”的形象。同时,将三亚历史同中国历史溶为一体,拓展了三亚历史的天空,使三亚历史足迹更为广泛,历史记忆更加深远。
  五是文风朴实。本书采用写实记叙的手法,不作渲染臆断,不妄加评价,力求真实和准确。所录入的人物资料,均以《崖州志》、《三亚市志》、《中国二十五史》及国家正式出版的图书、地方志书和文史资料为主。为突出史实和叙述的严谨,不唯文学表现,只求文字扎实,行文平实。总之,通过阅读本书,能由此了解三亚历史概貌,丰富三亚历史文化知识,加深对三亚的认识,增添三亚旅游文化内涵,撰写本书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由于史料的缺少等原因,本书在对三亚历史人物的反映上,还不尽全面;有不少重要的历史名人,对其在三亚历史上的事迹,发掘还不够深入,有见人不见事之不足。历史人物在古崖州发挥的历史作用及对现实的启迪作用,仍没有得到更科学的概括和准确的定位。此外,对历代仕崖名宦及地方历史名贤的反映,仍显缺失。这些不足,在地方历史文化研究中,都应引起重视。
  《走进古崖州》是开掘三亚历史文化的一朵新花。谨愿在三亚文化事业发展的春光中,三亚历史文化艺苑更是百花齐放、争妍斗艳。
  留住“三亚记忆”,让古崖州文化为新三亚增添魅力。
  2006年9月

知识出处

走进古崖州

《走进古崖州》

出版者:中国文联出版社

本书以西汉至清末两千多年中国历史为背景,叙述了历代与三亚历史相关的皇帝、宰相、名臣、贬官'名宦、名人、名贤等近百名历史人物及中国事典,兼及三亚历史沿革、政治、军事、经济、文化、风物等,为读者打开了尘封的三亚历史记亿,重视了三亚历史天空。全书以人物为专题,分类记叙,内容丰富,视野广阔,突出人文特色,是一部认识三亚的地方历史人文读本,颇具收藏价值。

阅读

相关人物

林葆玉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