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巢居”、“干栏”到“地居”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黎族文化溯源》 图书
唯一号: 200120020230003730
颗粒名称: 从“巢居”、“干栏”到“地居”
分类号: TU241
页数: 6
页码: 173-178
摘要: 本文记述了黎族的原始住宅为船形屋,经历了从“巢居”、“干栏”到“地居”的演变过程。黎族的住宅建造与当地环境、生产力发展和文化交往密切相关,适应性强。现代文明的影响下,黎族的住宅建筑也有了变革。
关键词: 黎族 建筑 住宅

内容

黎族是最早在海南岛上开垦、生息繁衍的民族,他们在这块热土上建筑的原始住宅——船形屋,独具民族特色。随着历史的推移,环境的变化,生产力的发展,以及汉民族文化的影响,黎族的原始住宅建筑,也起了很大的变化,经历了从“巢居”、“干栏”到“地居”的整个演变过程。
  对黎族的“巢居”和“干栏”建筑,在古代文献里早有记载:宋代范成大的《桂海虞衡志》里就记载有称黎族“结茅为屋,状如覆盆,上为阑以居人,下畜牛豕。”宋.赵汝适《诸蕃志》的“海南”条中云:黎族“屋宇以竹为棚,下居牲畜,人处其上。”宋.周去非《岭外代答》卷四《巢居》中写道“……”深广之民,结栅以居,上设美屋,下豢牛豕。栅上编竹为栈,不施椅桌床榻,唯有一牛皮为祵席,寝食于斯,牛豕之秽,升闻于栈罅之间,不可向迩,彼皆习惯,莫之闻也。考其所以然,盖地多虎狼,不如是则人畜皆不得安,无乃巢居之意欤?”卷十《蛮俗》谓“蛮俗…编竹苫茅为两重,上以自处,下居鸡豚,谓之麻栏”。苏东坡被贬到海南儋州后,也曾作诗云:“半醒半醉间诸黎,竹刺藤稍步步迷。但寻牛矢觅归路,家在牛栏西复西。”诗中所表现的正好是当时儋州地区黎胞人畜同居的映现。明,顾〓《海槎余录》记下了当时黎族青年男女原始公寓性质的房子,云:“凡深黎村,男女众多,必伐长木,两头搭居各数间,上覆以草,中剖竹。下横上直,平铺如楼板,其下则虚焉,登涉必梯,其俗呼日:‘栏房’。遇晚,村中幼男女尽驱而上,听其自相谐偶。”清代张庆长在《黎岐纪闻》里,也称黎族“居室形似覆舟,编茅为之,或被以葵或藤叶,门倚山墙,屋内架木为栏,横辅竹木,上居男妇,下畜鸡豚。”在这里,张庆长把“干栏”住宅描绘得更为清楚了。除了文字记载外,还绘有图形的清代永不足斋的《琼崖黎歧风俗图说》,将当时黎族所居的“干栏”式船形屋的图形绘下来。上述史籍里记载的“干栏”,当然不是黎族最古老最原始的住宅,而最原始的应该是“巢居”。相传黎族先民,最先的住宅是建在坡地树林中,他们在那里选好生长间距宜作屋桩的树木,砍掉碍事的枝叶,然后在树上搭架竹木,辅盖船蓬状茅草顶盖,建成“隆咩”(langmie)(楼屋)的。这就是所谓的黎族“依树积木,以居其上”的巢居。后来黎民才使用伐木栽桩的方法建造”干栏”式船形屋。这样的演变导致不少的研究者们认为,从船形的“巢居”到船形“干栏”,是黎族传绕住宅自身演变过程的第一个程序。至于,黎族的住宅为什么屋顶要呈船形?当然,这跟黎族漂洋过海的族源说,以及他们一开始就在沿海过捕捞生活有关,这里不作深入探讨。
  黎族从“巢居”到“干栏”的演变过程,到底有多长时间?目前无从考证。但是从古籍上的记载看,“干栏”式住宅的时间是维持比较长时间的,直到今天,五指山腹地,仍然留有着这样的痕迹。
  “干栏”式住宅,可分为“高栏”和“低栏”两种,宅们之间主要以是否可以圈住饲养一头牛为划分高低的标准。
  “高栏”一般离地1.6——2米高左右,上面住人,下面养牲畜;低栏一般离地0.3——0.5米左右,其底层不再养牲畜。“高栏”建筑多数选有一定坡度的坡地上,垂直等高线布置。坡度不宜太斜,一般保持在坡度5——10度。高栏屋由“庭”(晒台)、厅堂、卧房、杂用房等几个部份组成,从山墙左侧入口,“庭”的最前面,有简单的木梯上落,“庭”里适用于晚上乘凉,白天晒谷物;杂用房放在后面,直接接触地面。在许多高栏屋里,还特别设置一根作为结构件的木桩,黎语称之为“柒祝”(Chizhu)的树,整幢房子主要以宅作为依据点,据说,这是一种吉祥树,种在地里容易长出绿叶,既保佑全家平安,又能使家里的五畜兴旺。
  “低栏”基本上建在平地上,由前廊、居室和后部杂用房三部份组成。
  黎民建“干栏”住宅,完全是从适应自然环境,生活、生产发展需要出发的。过去,黎族过着刀耕火种,流动式的原始化生活,正如黎族谚语里说的“我们好比山鸡种,(黎山上的野鸡)觅食一山过一山”。他们每到一个新的山头,每到一块山林,他们都要建造“高栏”住宅,“上以自居”避署气,瘴疠和“毒草及沙虱蝮蛇”,“下居牲畜”避免牲畜遭到野兽的侵害。可是,后来为什么又将“高栏”改为“低栏”呢?这跟农业发展与人口增多有关。随着锄耕、犁耕地的增加和居住地的相对稳定,加上黎民狩猎技术的提高,靠近人群驻地附近的野兽减少了,凶猛的野兽逃进深山了,黎民就慢慢的将高栏的木脚缩短为“低栏”的木矮脚,牲畜另外圈养住宅外。这样,黎族住宅的演变又向前进了一步。
  那么,什么时候黎族的“干栏”屋才去掉栏脚,直接在平地上建造呢?根据刘耀荃编的《海南岛黎族的住宅建筑》记载,黎民开始改住“地居”,大约在近代,尤其是清末民初的时候。不过,不同地区、不同系的情况不同,我们认为,在五指山的外围地区,由于跟汉族接触多,受汉族文化的影响,就比较快一些。而五指山区的中心地带,住宅的演变就缓慢了,有些地区可以说直到解放后才开始。因为到本世纪五、六十年代,我们在白沙县南溪洞一带,(本地黎的聚居地)还看到保存着有一种外形象被高架起来的船形屋,整座房子用木桩支撑着离开地面。架空地板是用竹片或山藤编成的,旁边倚小木梯上落,黎胞称“隆咩”。架空船形屋前后场有门,唯独没有窗。从演变比较快的方面来看,原因无非有三条:一、生产力发展,黎民生活相对稳定,他们不愿再过昔日那种频繁的流动生活;二、黎民搬迁到山地相对比较平坦的地方;三、可以节省建屋的人工和材料;四、受汉族文化的影响,在黎汉交往中,黎民吸取了汉族造床而睡,避免地面湿气的办法。就这样,“干栏”式的住宅逐渐被“地居”所替代。这是黎族住宅建筑又一次重大的变革。
  后来,随着黎汉文化的频繁交往,黎族地居式船形屋,又出现船蓬顶盖和金字顶盖并存的现象。有些地区还建起仿汉式金字顶半船形屋,有的甚至完全脱离了黎族传统住宅的原始形式,完全变成了汉式金字顶。到了今天,黎族住宅由于受到现代文明的影响,有的已经建起了砖瓦屋和石瓦屋,在现有的住宅地,再也找不到原始住宅的印迹。
  黎族住宅的演变,本身就是黎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从住宅的演变,我们不仅看到一个民族生存和发展,而且也看到他们的模仿、改革、振兴,永不满足的执着追求……

知识出处

黎族文化溯源

《黎族文化溯源》

出版者:中山大学出版社

本书记述了邢植朝《黎族文化溯源》这本书既从各个侧面介绍和探究了黎族文化的源流和状况,又娓娓动听地描述了各种对更多读者来说是闻所未闻的风俗世情,把学术性、趣味性、通俗性融于一炉,适应了各个层次读者的要求。

阅读

相关地名

海南岛
相关地名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