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族纹身的起源及文化特征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黎族文化溯源》 图书
唯一号: 200120020230003713
颗粒名称: 黎族纹身的起源及文化特征
分类号: K892.29
页数: 19
页码: 29-47
摘要: 本文记述了黎族纹身的起源及文化特征是氏族的标志,纹身图案各支系不同,如润黎以方块纹和树叶纹组成纹身图案,而美孚黎妇女却以谷粒纹、泉源纹和几何方形纹等组成纹身图案。
关键词: 黎族 纹身 特征

内容

纹身这一习俗,世界上许多民族早已有之。如太平洋群岛奴蛮姑奴人,非洲大陆的土族人,美洲的印第安人,台湾的高山族,以及我国西南靠近缅甸边境的一些少数民族,海南岛的黎族等,均有这样的爱好。所以,纹身这个词已经不是陌生的名词,西文叫“打都”(Tattoo),语出南太平洋波里尼西亚(Polynesia),训剌染。黎族人叫“模欧”(Mu--pu)又称“打登”(Tatan)或简称为“登”(Tan)。海南汉语则称“拍面”,又语“书面”;在我国古籍上记载为“黥面”,也叫“涅面”、“绣面”。对于纹身习俗的记录,在我国的史册上是悠久的。有许多古籍早已有之。如《书.伊训篇》载:“臣下不匡其刑墨。”《吕刑篇》:“苗民爱始淫为劓、刖、掾、黥”。《史记——越世家》:“夏后帝少康之庶子,封子会稽,文身断发。”又按《来物起源》:“今世俗皆文身,作鱼,龙飞仙,鬼神等像,或为花卉,文字。旧云起于周太王之子吴大伯,避王季历而之句吴,断发纹身,以象龙子,避蛟龙之患”《太平寰宇记》:更有“文身国,梁时闻焉,在倭国之东北七千余里,人体有文如兽,其额上有三文,文大直者为贵,文小曲者为贱。”……黎族的纹身习俗,在我国古代文献资料中也占有很大的席位。如《琼州府志》就提到汉明帝时(公元58~75年)交趾刺史僮尹曾到珠崖,“劝谕其民母绣面颊。”《水经注》转引晋代王范所写的《交广春秋》提到当时海南岛的黎族“披发纹身”。宋代以后的文献中有关黎族妇女纹身的记载更多,更详细。清代文献中还绘有黎族纹身的图象。这些文献资料,都是我们研究黎族原始社会史的活的化石,我们从中可看到黎族纹身的起源,图腾崇拜和宗教信仰,以及他们对美的追求。
  那么,黎族纹身的起源如何?有什么奥秘?马克思认为“由于血缘的联系(尤其是一夫一妻制发生后)已经湮没,而过去的现实看来是反映在神话的幻想中。”见于(马克思《摩尔根<古代社会>一书摘要》第73页)黎族纹身的起源几乎都蕴藏在神话传说中,我们只有通过黎族纹身起源的神话传说的研究,才能揭晓其中的秘密。
  在黎族纹身起源的神话传说中,有兄妹婚配,姐弟相婚的传说,也有刘咸在《海南黎人文身之研究》一文中提及的关于黎族“涅面”起源于母子相婚和人狗婚配的神话(见于1936年《民族学研究集刊》第一期)。兄妹相婚说的是远古时代,凶猛的洪水吞没了大地,人间只剩下兄妹俩——天妃和观音抱住葫芦飘在洪水中,他们在洪水中飘泊到海南岛昌化江畔的燕窝岭旁,就被树杈卡住幸存下来。后来他们长大后就分头去寻找亲人,可是,找遍天涯海角,一个人影也没有,他们不知有多少次会面于燕窝岭下,眼看青春都快过去了,哥哥找不到女郎迎娶,妹妹找不到阿哥成亲。为了繁衍后代,妹妹只好暗地里拿定主意,在自己的脸上刻上花纹,哥哥认不出纹面的妹妹,于是他们便结为夫妻,生男育女。后来黎族先民为了纪念他们都进行绣面纹身。姐弟相婚的传说,说的也是远古时候,天翻地覆,世界上所有生物都被淹没了,人类只剩下姐弟俩人,他们相依为命。随着年龄的增长,尽管平时情同手足也无法婚媾,只好分道扬镳,去寻求自己的情侣。可是年复一年,无论何时都只有他们两个人相逢。天上的雷公看在眼里,记在心上,他化身为人,下到人间对弟弟说:今天我在此要你们结为夫妻。弟弟说:“姐弟不可婚配,否则必遭雷公劈打。”雷公说:“我就是雷公,决不会打你们”。但是弟弟仍然坚持自己的意见,又重新到外面觅妻。雷公无奈,只好将姐姐的脸划黑。不久,弟弟再遇着姐姐时已认不出面目全非的姐姐,他们便结为夫妻,繁衍生殖,生下了一个大肉团,雷公将其地割成五份,五块肉就成为后来黎族的五个支系。这些纹身起源的神话传说,乃是人类原始心理的反映,它们是从远古时代继承下来的,它们反映了人类对自身起源的朦胧认识心理。表面上似荒唐,然而,纹身起源的神话传说,与人类起源的神话相关,这只能说明纹身乃是一种古老的原始文化,它所反映的既是纹身的起源,也是人类最初的婚姻关系,应该说是当时人类现实生活的折射。
  那么,黎族纹身有什么文化特征?
  第一,在黎族社会里,人们把纹身看成是氏族的标志。黎族纹身自古有定制,不仅图有定形,谱有法则,而施术时期,受术者的年龄都有规定,各支系妇女的纹身图案是不一的,如润黎和美孚黎的妇女,润黎以方块纹和树叶纹组成纹身图案,而美孚繁妇女却以谷粒纹,泉源纹和几何方形纹等组成纹身图案。女子长到十二——十六岁,都要按祖先遗留下的特殊标记进行纹身,“毫不敢讹,自识死后恐祖宗不识也”(《外地舆图说集成》卷九十二)在《海槎余录》里,也记载着“黎族男女周岁即文其身,自云不然则上始祖宗不认其为子孙,而永为野鬼。”如有的女子因特殊原因不按时纹身,逝世后也要用木炭在纹身的部位上按氏族的纹身图案画上,才能将尸体放置棺木里。否则,连埋葬在黎族集体墓山的资格也设有。黎族纹身的氏族观念,与纹身起源的神话传说是一脉相承的,都是人类社会生活方面渊源甚早的文化特征,它的历史价值并非幻想小说和寓言那样属于假托,而是记载了那久已被遗忘的远古时代的文化特征。
  第二,黎族的纹身与图腾崇拜及宗教意识是联系在一起的。黎族图腾崇拜的遗迹不是单一的,既有动物图腾崇拜,也有植物图腾崇拜。黎族这种图腾崇拜意识,在纹身图案里到处都可以找到它的印记。青蛙是黎族最崇拜的动物之一,相传有“一妇人因吞吃神果而生下一青蛙”的故事,青蛙长大后很有本事,并与一姑娘成亲,他们的后代就是黎族的先民。后来,黎族纹身就以青蛙的图案为主,此外,他们制造的锣、鼓、土罐,都铸上青蛙或画上蛙纹。
  对于蛙图腾的标志,早在原始社会时期,就已经是我国远古祖先的艺术代表,它延续、发展,变化(如图1)最后蛙的形象变成代表月亮的蟾蜍。其蛙形文饰图案是从写实的,生动的,多样化的形象演化而成抽象的符号的、规范化的几何饰物,这种趋向和规律,不仅仅是一种形式的“装饰”“审美”,而是蕴含着氏族图腾神圣的深刻含义。无论从半坡期、庙底沟期到马家窑期的蛙纹,还是从半山期、马厂期到齐家文化和四坝文化的拟蛙纹……等,都象征着一个民族的信仰和传统观念。黎族纹身中的蛙形符号也是如此(图2)这些凝炼,浓缩的蛙形图案里,积淀着大量的社会历史的原始内容和丰富的含义。
  在黎族妇女的纹身图案中,除了蛙形等动物图案外,还有桔树叶纹,槟、椰树纹,谷粒纹等植物图案,这些都是他们纹在身上的图腾符号,同样都是作为氏族制度的附属物而出现的,他们所崇拜的这些动植物,都被他们视为本民族的共同始祖。赋予这些动植物以鼻祖和庇护者的意义。于是,它们便被视为是神灵的、神圣的。在这种灵魂观念的支配下,信仰附于图腾这一骨架之上而表现为原始宗教,也就是相信人与某种动植物有密切的亲族关系,这些动植物就是他们本氏族最为神圣的始祖。正因为如此,黎族的先民一直都把祖训视为神的意旨而不敢违抗,并经常举行祭祀活动,供奉神灵,祈求神灵保佑。他们赋予纹身以祖先灵魂附身庇护的深意,因此,施纹前他们总要由纹婆举行隆重的宗教仪式,以祈求灵魂附身,受到祖先的庇护。施纹前的宗教仪式是这样进行的,由纹婆主持,杀鸡摆酒设祭品,先向祖先神灵报告受纹者的名字,祈求保佑平安。接着由纹婆用树叶在施纹的场地上扫一遍,赶邪凶,然后将树叶挂在门口表示忌讳。施纹期间,不许纹者洗澡,不得同外人接触和讲话,要保持身体的圣洁。等到受纹部位的皮肤上显示出永不褪色的黑蓝色纹身图案后,才说明纹身成功了。看到女儿身上成功的纹身图案,父母亲欣喜欲狂,他们大摆酒席感谢祖先赐于女儿的附身魂灵。倘若施纹失败了,他们会感到如大祸降临,惊恐万状,认为这是鬼魂的捣乱,一方面敲锣打鼓驱赶邪恶;一方面要再杀牲祭祖先鬼,祈求祖先赐于受纹者再次成功的机会。在整个施纹过程,纹婆充当了魔法师的角色,他们纹身施术前所举行的祷告,以及纹身失败后所进行的祈求,都是想千方百计赢得神灵的庇护。正因为有了上述意念的支撑,所以,即使纹身施术时要忍受极大的痛苦,甚至会葬送自己的生命,有的仍然一次不行,还要分二次或三次进行,有的甚至花三、五年功夫才能完成纹身术。可是,黎族先民都在忍受着,忍痛剌之,不敢违背。黎族先民除了从肉体和精神上表示自己对纹身的诚挚外,还设计了许多表示神灵的画图,他们把划于脸部两颊的双线点纹,几何线纹,泉源纹等,称为“福魂”图案;划于上唇的画纹,称为“吉利”图案;划于下唇的纹,称为“多福”图案;另外,还有臂纹中的“保平安”。图案,“财富”图案;腿纹中的“护身”图案,身躯上的多子女“福气上身图案等等。这些表示吉祥象征和带有原始宗教色彩的图案,都是黎族先民受万物有灵的意志支配下所形成的一种信仰,所演化出来的一种神灵观念。他们以此驱除乖邪,保护祥和。对于这个问题,如拉法格曾经阐述过,他认为在生命中和自然中都存着许多谜,这些谜常常占据着人的脑力,一当人们开始思想,他们就试图来解答,并且尽可能和按照他们的知识所允许的氛围内解答了他们。原始人的这些解答许多次都不得不是错误的,却变成了无可争辩的真理,作了思想的结构的基础。黎族的纹身图案里,同样可以体验到黎族原始宗教信仰的历史轮廊。
  三、黎族纹身是一种美的追求,具有装饰之动机。黎族姑娘是爱美的,黎族妇女的审美意识在一些问题上是不相同的。但是,在某一个问题上又是一致的。如通什地区的妇女,她们认为最美的部位是自己的小腿,所以,每当妲日东升,朝霞满天时,人们就会看见她们成群成伙地坐在小溪旁的石头上,用又圆又滑的卵形石粘溪水擦自己的小腿,把小腿擦得又洁又白。毛阳地区的妇女,喜欢穿盛装,她们以在脖子上戴上大捆蓝白小玉珠串,腰间系挂着精美的小藤篓,头上戴着宽大的葵叶笠为美;加茂地区的妇女,爱用椰子油把头发梳得油光发亮,打上发髻,然后插上银钗,再缠上一条五尺长的黑头巾,让巾尾在背后飘动着,以此来炫耀自己的姿态;番阳地区的侾黎妇女,以戴又重又大捆的耳环,项为美;美孚黎妇女,以穿五颜六色的花桶裙为美;黎母山地区的黎族妇女,以修整弯眉秀目为美……这些不同的审美意识都无时不表现在不同支系,不同地区的原始艺术里。但是,他们对纹身的认识是一致的,其审美意识也是相同的,他们所追求的共同美就是绣面纹身。周去非早在《岭外代答》卷十中就指出:“海南黎女,以绣面为饰,……其绣面也,犹巾州之算边。女年及算,置洒会亲归,女伴自施针笔,为极细花卉飞蛾之形,绚之以编地淡栗纹,有晰白而绣文翠者,花纹晓了,工致极佳“学者刘咸也认为,“纹身为装饰之动机”。“试视各种纹身图谱、多为几何图案,不无美欢可取之处。”的确,黎族的纹身图案与他们衣服上的饰物图案一样,都是五颜六色,多姿多彩的。在他们的头巾,上衣、〓裙、花带,胸挂等纺织品里,就有一百二十多种图案,有水波纹,藤条纹,彩虹纹,云雾纹,方块几何纹,星月圆点纹、草纹、树纹、竹纹、牛鹿风鸟纹、槟榔树纹、谷类纹、青蛙纹……等等。而在黎族妇女的纹身图案中,光是面纹就有三十七式,手臂纹十四式,上腿纹及下腿纹十式。面纹多数在两颧和颏部,呈线形纹,其纹有时延长至颈项,而划在颏上的多为园形纹,.有的比较简单化,有的甚至演变成其他的形状如(图三);手纹,由手臂纹和手指纹两种组成,纹理简单,多为园点纹(图四);腿纹比手纹复杂,分布在围下腿,或股上,两条腿上的花纹图案是对称的(如图五)。特别值得指出的,是纹身中的纹素和图谱,黎族的纹身纹素及图谱可分为四类:(1)斜纹类(如图六)共有二十七式,其纹理有单直线,双直线,曲线,圆线和
  三角形,由于这些纹理几乎都是划在面部两颧,少数绘于胸部,所以对称呈做斜状;(2)横纹类(如图七)有十七式,纹理几乎都在腿部,上臂及平背等处,其结构以横纹为主,十分整齐。(3)圆纹类(如图八)共二十五式,都是纹在颏部,比较繁杂,细致,特别是那些几何图案,如圆形、椭圆形、半圆形、外圆形、三角形、四角形、六角形等的演变步骤更为明显。(4)文字类(如图九)都是一些没有规则的几何图案,他们属于一种有规向的文字,尽管意义不明,难以辩识,但是却很有趣味和价值。此外,还有一些图案是难以定型的,有些动物图案跟动物原形是很相似的。从这些繁杂斑澜的图案里,我们既看到旧石器时代末期的造型艺术中出现的之角形纹,也看到了新石器时代装饰纹样中的几何形纹。黎族妇女身上的这些极为原始的装饰艺术图案,都是一种美的标志,美的象征,它表现了一个民族爱美的自我意识和对美的共同追求,这是研究原始艺术发展的一种不容忽视的现象,它具有极其重要的美学价值。尽管纹身的现象现在越来越少,甚至绝迹。但是,这种原始艺术的图案和画面,都使人们忘不了在那个时代,黎族先民与大自然、与自然崇拜、图腾崇拜及祖宗崇拜浑然一体的审美意识及追求。

知识出处

黎族文化溯源

《黎族文化溯源》

出版者:中山大学出版社

本书记述了邢植朝《黎族文化溯源》这本书既从各个侧面介绍和探究了黎族文化的源流和状况,又娓娓动听地描述了各种对更多读者来说是闻所未闻的风俗世情,把学术性、趣味性、通俗性融于一炉,适应了各个层次读者的要求。

阅读

相关地名

海南岛
相关地名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