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民国初期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历代史志中的海棠湾》 图书
唯一号: 200120020230003607
颗粒名称: 第五节 民国初期
分类号: F729.66
页数: 3
页码: 272-274
摘要: 本节介绍了20世纪30年代海南南部城市藤桥市的商业发展和地位。根据历史文献记载,藤桥市是当时崖县最大的市镇之一,处于崖、陵两县交界处,黎汉商品交换的集散地,出口物品多样。虽然三亚市以盐、鱼为盛产,但商业发展相对不如藤桥。
关键词: 商业发展 民国时期 海棠湾

内容

《海南岛志》
  藤桥港藤桥港在崖县最东,与陵水交界。港口广大,港内窄小,宽约数十丈。潮落时巨船不能进口。有牛琪洲岛峙立港口。港西山脉折向南方。如由西边海岸筑一长堤与岛接连,则堤岛与港口之间成一良好外港,数千吨之轮船不难安全停泊。本港附近多属物产繁富地区,前有铁炉港,后有崖属十二村,左接陵水,右近三亚。即现在之藤桥市,已为崖属最大市场。如能筑港改良,前途殊有希望。
  《三亚史》
  11月30日凌晨,在李茂文、张良栋、张开泰、陈保甲等人的带领下,200多名农军在军田村祖庙广场庄严誓师,兵分两路开赴椰子园和龙家坡村,围攻土豪恶霸、反动民团团长龙鸿标和朱仕拔。12月1日,队伍向藤桥进发,包围崖三区国民党警察署。警察署署长趁乱逃跑,商团团长也逃之夭夭。商团武装队队长张昌浩事前日已为中共崖三区委所争取,按兵不动。警察署兵30多人全部被农军俘虏缴械。12月2日,中共崖三区委发动维持公正会会员农军500多人,扛着武器集结到藤桥墟游行示威,借此防止商团作乱。与此同时,派员到陵水新村港向东路琼崖工农革命军指挥部报告情况,请求派部队援助围攻藤桥墟商团。12月6日,在琼崖工农革命军东路军的配合下,农军团团參住商团,商团武装队队长张昌浩向农军交出50多支步枪和一批弹药。藤桥武装暴动取得预期胜利。
  说明:这则史料充分说明当年藤桥商业的繁荣。因为当年藤桥不但有商会,而且有保护商业活动的武装商团,商团有枪50多支。商业不如藤桥的三亚、崖城,仅有商会,而没有武装商团。藤桥商业发达的程度可想而知。
  《三亚史》
  但是同一资料在介绍“本岛十大市镇概况”时,列出了“海口、嘉积、便民、那大、藤桥”的名字,三亚市却名落其后。这种反差至少表明,三亚市在20世纪30年代中期,虽然在港口吞吐量、贸易数额方面有了长足的进步,但城市规模、人口数量在岛内的都市中还不占优势,甚至还比不上本境内的藤桥市。《海南岛志》中也说,三亚市“位三亚港北岸,为崖县重要市场之一,稍让于藤桥”。其可能的原因是,三亚市的营业状况以盐、鱼为最盛,“此二者均有一定之期,过时则甚形冷淡”。而藤桥市“在崖、陵之交,位于藤桥港之西北岸,为崖县一等市场。崖属东部十二村黎峒,陵水西南部,及保平以内各黎峒中货物,皆就此为集散场所。江门、澳门、安铺及本岛各港一二千担之帆船亦时来集此,春夏之间渔业旺盛”。《海南岛志》中还说:三亚市“往昔商业在三亚街,距本市十余里,今则渐移于本市。市内铺户共四百余间,附近盐场七十所,贩运盐庄十三家”。《海南岛渔盐调查报告书》中说:“(三亚港)居民五百余户,人口二千余人。经商者多来自各地,而本地人则作苦力为多,平均每月可得工金十六千文。”1935年,三亚商会成立,但只有会员20人,入会商店51家。由此可见,当时三亚商业还处于不甚发达的状态。
  藤桥是海南南部的重要都市,因其与外界交流便利,清末民初,其地位甚至超过了当时的崖县县城甚至三亚。据《海南岛志》载,藤桥市为崖县最大的市镇,住民共300余家。所有崖县东部、陵水西部及保亭营一带黎峒的出入口货物,均集散于此。出口货物以木料、椰子、谷米、鱼类、牛皮、木耳等为大宗。直至20世纪30年代,藤桥作为琼南商业中心仍然有着突出的地位。
  1933年的《琼崖实业调查团工商调查报告书》中列举了海南的五大市镇,藤桥即在其中。这五大市镇是:琼山县的海口,琼东县的嘉积,文昌县的便民,儋县的那大,以及崖县的藤桥。
  1933年的《视察琼崖报告书》也说:“藤桥市在崖陵之交,为崖县一等市场,所有陵水西南部及保停(亭)营以内各黎峒,崖属东部十二村黎峒之货物,皆以此为集散场所,江门、澳门、安铺及本岛各港一二千担之帆船不时来集此。春秋两季渔业旺盛,渔船广集,居琼岛渔业主要出产区之一。输出品以木材、藤札、柳子、薏米、木耳、牛皮、米谷、咸鱼为大宗,赤糖、麖皮、山甲、牛猪、榔玉、沉香等次之。
  上述所列举的琼崖五大市镇,固然有兼顾全岛东西南北各有所举之意,但其中并无三亚,可见三亚在当时的地位尚不如藤桥。三亚虽有渔盐之利,然而渔盐的生产都是有季节性的,其贸易必然时聚时散。藤桥的商业在渔盐之外,主要是依靠其接近黎族地区,是黎、汉进行商品交换的市场,因而具有一定的稳定性。
  除盐场经营商业外,三亚商铺尚少,规模也都不大。从行业来看,渔业、盐业、山货店占大部分,杂货店并不多,可能还是由于藤桥市的牵制,外来杂货可以在藤桥就近销售。同时,没有出现旅店业,表明流动人口过少、消费能力过低,也反映了城市的发展水平不高。
  《琼游笔记》
  旋,税关委员魏湘琴(堃,福建人)来访,言此间(藤桥)出口大宗木板、黄藤、白藤,大约进出口税共五千余元之谱。庞揖五以五指山茶心二包、薏苡一包赠余,以土产不便,辞也。晚,复备盛膳相款。
  《海南岛旅行记》
  抵区公所,由该所常务委员李懋辉、蒙国梁二君出而接待。稍憩,承二君导游全市。市为崖县最大之市镇(藤桥),住民共约三百余家。所有崖县东部、陵水西部及保停营一带黎峒之出、入口货物,均集散于此。出口货以木料、椰子、谷米、鱼类、牛皮、木耳等为大宗;赤糖,薏苡(俗名玉米,以之熬酒,则称为玉米酒)、黄藤、白藤、山甲、猪、牛、槟榔、木棉等次之。特产除玉米酒外,有琼南香、水满茶(出自五指山水满峒)、鹿茸(供男人用,每只值银百余元)、鹿胎(供妇女用,每只值银数十元)及海棠鱿鱼(出白海棠头港,香味胜于他处,颇著名)等。
  《琼崖志略》
  藤条:系琼崖之特产,过去每年之出口极大。琼东、乐会、陵水、崖县均系产藤名地,尤以崖县为最。

知识出处

历代史志中的海棠湾

《历代史志中的海棠湾》

出版者:光明日报出版社

《历代史志中的海棠湾》,是对历朝历代正史及地方志书中涉及海棠湾的地理历史事实进行辑录。编辑原则包括涉及海棠湾的一切相关内容均要辑录,对于重复内容视情况删减,以整个三亚的史事为线索突出海棠湾的史事,不选择创作而是编辑历史书籍内容。本书按人文地理、手工业、工业、农业、林业、畜牧业、渔业、商贸、旅游业、教育、文化、民族关系、人物、艺文等篇章分门别类进行编排。所辑录的史料加上现行标点符号,一律改用现行简化字。

阅读

相关人物

李茂文
相关人物
张良栋
相关人物
张开泰
相关人物
陈保甲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藤桥镇
相关地名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