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畜牧业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历代史志中的海棠湾》 图书
唯一号: 200120020230003596
颗粒名称: 第十章 畜牧业
分类号: F326.39
页数: 7
页码: 237-243
摘要: 本章主要介绍了海棠湾(今三亚)地区历代的畜牧业发展情况。畜牧业是农业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上海棠湾人主要以养牛、养羊和养猪为主,并且数量庞大。文章主要分为起源与发展、清末民初两个部分,详细介绍了海棠湾地区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畜牧业品种、养殖方式、畜牧业经济等方面的情况。其中,还特别介绍了藤桥在民国时期畜牧业的发展状况,以及出口的牛皮数量。
关键词: 畜牧业 发展史 海棠湾

内容

编者按:历史上海棠湾人的畜牧,以养为主,各家各户放养,但数量很大。仅民国三年藤桥就出口的牛皮一万担,平均每天要杀27头牛,这还不包括输出活牛。
  第一节 起源与发展
  《汉书》
  地理志下
  自合浦徐闻南入海,得大州,东西南北方千里,武帝元封元年略以为儋耳、珠厓郡。民皆服布如单被,穿中央为贯头。师古曰:“著时从头而贯之。”男子耕农,种禾稻纻麻,女子桑蚕织绩。亡马与虎,民有五畜,师古曰:“牛、羊、豕、鸡、犬。”山多麈麖。师古曰:“麈似鹿而大,麖似鹿而小。麈音主,麖音京。”兵则矛、盾、刀,木弓弩,竹矢,或骨为镞。师古曰:“镞,矢锋,音子木反。”自初为郡县,吏卒中国人多侵陵之,故率数岁壹反。元帝时,遂罢弃之。
  说明:“民有五畜”,说明汉代海棠湾人就懂养牛、羊了。这就是海棠湾畜牧业的起源。
  《三亚史》
  临振县地处滨海地区,沿海交通较为便利,容易直接受到经岭南传来的中原先进文化的影响,当地黎族先民有条件较早与汉人进行接触和交流。在农业活动中,已出现铁制农具的使用和犁耕技术,农耕生产得到了较快发展。“男子耕农,种禾稻苎麻,女子桑蚕织绩。亡马与虎,民有五畜。”当时,黎族先民已开始形成男耕女织的社会分工,并在经济活动中出现了畜牧业生产。
  《舆地纪胜》
  及改吉阳军,乃创始于今吉阳县基。《琼管志》吉阳地狭民稀,气候不振,春常苦旱,涉夏方雨。樵牧渔猎,与黎獠错杂,出入必持弓矢。妇女不事蚕桑,止织吉贝。
  说明:“樵牧渔猎”为吉阳县老百姓的“四业”,畜牧其一也。
  《虞衡志》
  居处架木两重,上以自居,下以畜牧。婚姻折箭为定,聚会亦挝鼓歌舞。
  《三亚史》
  宋元时期黎族地区虽然存在不平衡的社会发展状况,但经济开发的趋势比较明显,黎汉杂居区和“熟黎”地区经济进步比较快。黎区中能耕种的土地得到垦辟,变为水田。朱初平在给朝廷的奏折中提议汉人“与黎人杂处共耕”,“黎峒宽敞,极有可为良田处”,指的主要是这些地区。黎人用土特产品与汉人交流贸易,换来汉区的牛、铁器等生产工具,提高了生产技术,懂得选育和改良稻种,使粮食增产自给。黎人的家畜饲养业也较为发达。《诸蕃志》记载,黎人祭神以牛、羊、鸡、彘,“多至百牲”。富者用以祭神的杀牲一次达到一百只,可见饲养业已有一定的规模。
  官府重视墟市建设,倡导黎汉互市,本为“通贸易”,但也是为了征税。万历二十八年(1600)征讨定安黎马矢之乱,为筹集军饷,各地通过墟市征收牛税(牛只交易税),后遂援为例;“间无牛处,收米谷猪鸡等杂货充之”,显然又不利于繁荣集市贸易。
  《正德琼台志》
  畜之属(州县同)
  牛有水、沙二种。水有黑、白二色,沙有黄、黑、虎斑等色。按《汉书》,高后于赵佗时出今曰:“毋与蛮、夷、越金铁田器、马牛羊。即予,予牡,毋予牝。”后广南牛马翻蕃。又苏子瞻《书牛赋后》云,客自高化载牛渡海,百尾一舟。遇风不顺,饥渴相倚以死者无数。既至海南,耕者与屠者常相半。今肇庆、新兴客反岁货牛于琼,以给广左右。
  马汉《地理志》:海南无虎与马。又曰,民有五畜。师古曰:牛、羊、豕、鸡、犬,以无马,故不言六畜。《方舆胜览》:今小马实蕃,高四五尺者间有,多货自广右。
  骡少。 羊有黄、白、黑、麻数种。
  猪有花、黑、淮数种。 犬小者多种,大者传自海内。
  猫斑者多,黑次之。
  鸡又有乌骨、番毛、矮脚、雪里炭数种。其曰鸡即斗鸡。曰潮鸡,特小,潮长而鸣,李德裕诗“三更津吏报潮鸡”是也。
  鹅有苍、白二种,垂颈者传自淮。
  鸭《尔雅》谓之鹜。有一种群产于溪田者,俗呼海鸭,自成化初始有。后与家鸭群久变,有诸色而渐大。
  《琼州志》
  交易
  黎人资食于田,求蔬于山,钱钞无所用,惟视牛之多寡为贫富焉。故外贩恒赍绒线、布匹入黎,易其香、藤等物。以所无易所有,所谓相资为用者也。
  说明:养牛是藤桥黎人的主要副业,“视牛之多寡为贫富。”说明畜牧业的发达程度。
  《光绪崖州志》
  番鸭,似鹅而矮。嘴足皆黄,夹脑有红肉。
  梅绿鸭,大如家凫,重三四斤。肉香。
  水鸭,即凫鹭,状类家鸭。
  鸡,有数种,乌肉白丝鸡最良。小者为土鸡,大者为广鸡,稍大为苗鸡。又有绒毛、
  翠毛,种类各异。近有从外洋传来一种,大如鹅,颈翅尾毛皆稀,肥者重四五斤。
  《光绪崖州志》
  兔,《曲礼·疏》兔,吐也。明月之精,视月而生,故曰明视。《论衡》云兔舐毫而孕,及生子从口而出。形似猫,而耳大,尾短,喙尖,唇缩。喜视月。人乘机捕之。
  山猪,即野猪。寇宗奭曰形如家猪,但腹小,足长,毛色褐。作群行。其肉多赤,少白。食之,胜家猪。《本草纲目》
  牛,有二种。曰水牛,曰黄牛。俗曰沙牛、山牛。《府志》
  马,《汉书,地理志》珠崖、儋耳无马与虎。今则无虎,而马亦多产矣。
  第二节 清末民初
  《三亚史》
  晚清时期销行新加坡的有鸭蛋五六十万枚、生猪千余头;销行海口、江门的有虾米600石、牛皮兽皮4000张、黄豆黑豆干余石、鹿筋百余副等等。
  《海南岛志》
  畜牧
  本岛农民多以饲畜为副业,所饲牲畜除宰食外,并运销香港。然专业牧畜者则殊罕。以本岛之天然牧场,而不能善致其用,利源坐废,滋可惜已。
  (一)牛有水牛黄牛二种,本岛饲畜甚夥,尤于黎峒为盛。放牧山野,出每成群;颈系木铃,声振山谷。有代人牧牛者,以所育牛子彼此均分为条件。其畜牛之法,用坚木筑牛栏于屋外旷地中,留一门以为出入。每栏可容牛数头。黎人则放之山野,各于牛耳划割记号以为识别,用时始絷之而归。所饲之牛,除耕田拖车外,多售于市,以作肉食。水牛每天可耕二三亩地,黄牛力小可耕一亩。昌、感二属则多饲黄牛,其地牛车亦因而小。黎区牛最肥大。上牛价值30元左右,中下者10~30元。就中琼、文牛价较贵,上牛七八十元,中牛四五十元,下牛亦二三十元。此指水牛而言,若黄牛则比较低廉,10~20元不等。岛民嗜牛,屠宰不少,而黎民有杀牛治病之俗,所杀亦夥,故牛角、牛皮、牛骨甚多输出。
  (二)猪猪几于无家不畜,多饲以薯叶、米碎以及残余粥饭,蒸酒之家则饲以酒糟。日饲三度,皆冷食。不设猪栏,放于屋外。每头值二三十元不等,多输出香港。
  (三)羊羊以黑褐二色为多,皆饲作肉食,无为毛乳用者。放牧山野,采食树叶。以空室为羊牢,厚铺禾草以供卧宿。山无虎害,惟患蛇噬。万宁东山岭纵横数里,灌木莽苍,且石势巉岩,攀缘就食适合羊性,故牧是山之羊周年强壮,肥硕异常,且肉嫩味美。每日出牧不下万头,羊群之大此为第一,出口之羊亦以此处为多。
  (四)马本岛马匹以儋、崖、昌、感为多,用以代步。惟饲养不善,行走迟缓。有用以拖车者,皆矮小。寻常每匹约值二三十元。
  (五)鸡鸡以文昌、那大产最肥美。海口鸡店所售者,多贩自旧州、金江一带,每斤价约四五角。
  (六)鸭鸭以儋、临、澄三县所产最多,每日千百成群就食田间。东部各县饲鸭者略少。每斤价值2角。此外尚有番鸭一种,甚肥硕,重六七斤,以琼东之嘉积所产最为著名,每斤价约五六角。
  (七)鹅本岛农户多养鹅,就中以陵水黎区为多。但无饲养成群者,故鹅之出贩少。鹅之最大者重十二二斤,色有灰黑、灰白、纯白各种。雄者较大,雌者较小。
  (八)鸽鸽多供玩赏,农家常饲之。饲养之法,普通用木箱或竹织箱为鸽巢,箱侧开门,箱内荐以禾草,以为卧宿产卵之用。每日给食三次,分早午晚给之。其饲多用米谷,和以食盐。每年生育8~12次,每次育雏两只或一只。鸽之种类有白灰黑等色,灰色黑色较大,白色较小。土人喜食雏鸽,故其价值以雏鸽、母鸽为特贵云。
  (九)蜜蜂本岛植物繁茂,最适于蜜蜂之饲养,崖、陵、澄、定各属农村饲养者多。每年蜂蜜产额约数百担。蜂巢则以制黄蜡:取蜜后,以蜜脾底煎溶,滤入水中,其上浮如油者,候凝,即成蜜蜡。查最近三年间由海口输出之蜂蜜,十五年163担,十六年57担,十七年39担。
  《琼崖志略》
  畜牧经济的现势
  琼崖岛地广人稀,旷野平原草木茂盛,真是一个绝好的畜牧所在。其于今的畜产,在输出方面已占其主要地位。依客观环境而论,尚未发达到百分之一。
  牛,是琼崖畜牧业中在今日最发达的一种,主要的产区是崖县和陵水。其次为猪,主要的产区是崖县、乐会、琼东、陵水。家禽也是琼崖的主要畜类,最有名的是“嘉积鸭”,产地即琼东的嘉积市。鹅鸭等亦繁。万宁、陵水也是家禽的名产地。此外崖县尚产马。
  畜牧的副产品,如牛角、牛皮、牛骨、鸡蛋、鸡毛等等,其出口之数量亦多。现在分别叙述如下:
  (一)牛牛主要产地是崖县,其次是陵水。在过去,以牛皮、牛骨等输出的居多,现在虽然还是这样,但是又有大帮活牛出口了。(二)猪猪的主要产地是崖县的藤桥、保平、佛罗、三亚,乐会的博鳌港,琼东的官围铺,陵水的陵水街。民初几年有衰落之势,但近年来出口数却激急增高。
  (三)家禽家禽的出口,有鸡鸭鹅的输出,有鲜蛋和咸蛋的输出,生鸡出口极少,蛋类出口量极大。
  《三亚史》
  但是同一资料在介绍“本岛十大市镇概况”时,列出了“海口、嘉积、便民、那大、藤桥”的名字,三亚市却名落其后。这种反差至少表明,三亚市在20世纪30年代中期,虽然在港口吞吐量、贸易数额方面有了长足的进步,但城市规模、人口数量在岛内的都市中还不占优势,甚至还比不上本境内的藤桥市。《海南岛志》中也说,三亚市“位三亚港北岸,为崖县重要市场之一,稍让于藤桥”。其可能的原因是,三亚市的营业状况以盐、鱼为最盛,“此二者均有一定之期,过时则甚形冷淡”。而藤桥市“在崖、陵之交,位于藤桥港之西北岸,为崖县一等市场。崖属东部十二村黎峒,陵水西南部,及保平以内各黎峒中货物,皆就此为集散场所。江门、澳门、安铺及本岛各港一二千担之帆船亦时来集此,春夏之间渔业旺盛”。
  藤桥是海南南部的重要都市,因其与外界交流便利,清末民初,其地位甚至超过了当时的崖县县城甚至三亚。据《海南岛志》载,藤桥市为崖县最大的市镇,住民共300余家。
  所有崖县东都、陵水西部及保亭营一带黎峒的出入口货物,均集散于此。出口货物以木料、椰子、谷米、鱼类、牛皮、木耳等为大宗。直至20世纪30年代,藤桥作为琼南商业中心仍然有着突出的地位。
  1933年的《琼崖实业调查团工商调查报告书》中列举了海南的五大市镇,藤桥即在其中。这五大市镇是:琼山县的海口,琼东县的嘉积,文昌县的便民,儋县的那大,以及崖县的藤桥。
  1933年的《视察琼崖报告书》也说:“藤桥市在崖陵之交,为崖县一等市场,所有陵水西南部及保停(亭)营以内各黎峒,崖属部十二村黎峒之货物,皆以此为集散场所,江门、澳门、安铺及本岛各港一二千担之帆船不时来集此。春秋两季渔业旺盛,渔船广集,居琼岛渔业主要出产区之一。输出品以木材、藤札、柳子、薏米、木耳、牛皮、米谷、咸鱼为大宗,赤糖、麖皮、山甲、牛猪、榔玉、沉香等次之。”

知识出处

历代史志中的海棠湾

《历代史志中的海棠湾》

出版者:光明日报出版社

《历代史志中的海棠湾》,是对历朝历代正史及地方志书中涉及海棠湾的地理历史事实进行辑录。编辑原则包括涉及海棠湾的一切相关内容均要辑录,对于重复内容视情况删减,以整个三亚的史事为线索突出海棠湾的史事,不选择创作而是编辑历史书籍内容。本书按人文地理、手工业、工业、农业、林业、畜牧业、渔业、商贸、旅游业、教育、文化、民族关系、人物、艺文等篇章分门别类进行编排。所辑录的史料加上现行标点符号,一律改用现行简化字。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