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制糖业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历代史志中的海棠湾》 图书
唯一号: 200120020230003587
颗粒名称: 第三节 制糖业
分类号: F426.82
页数: 4
页码: 211-214
摘要: 海棠湾种甘蔗榨糖有悠久的历史。但有文字记载则为明代出现种甘蔗,用甘蔗榨汁熬成糖浆。甘蔗是海棠湾历史上主要经济作物。从小糖寮到大糖厂,制糖业是主要产业。本章辑录以崖州制糖业的发展为线索,重点突出藤桥的制糖业。
关键词: 制糖业 发展史 海棠湾

内容

编者按:海棠湾种甘蔗榨糖有悠久的历史。但有文字记载则为明代出现种甘蔗,用甘蔗榨汁熬成糖浆。甘蔗是海棠湾历史上主要经济作物。从小糖寮到大糖厂,制糖业是主要产业。本章辑录以崖州制糖业的发展为线索,重点突出藤桥的制糖业。
  一、甘蔗的栽种与制糖业的出现
  《三亚史》
  明代经济作物的种植,主要有棉花、桑麻和甘蔗等。。甘蔗有黄、紫、铁牛腿数种,用作果蔗也用以制“糖汁”,可能就是石榨蔗汁熬成糖浆。其时海南尚未有蔗汁结晶成块的熬制技术,成块蔗糖还要从海北贩来。
  《正德琼台志》
  甘蔗 有黄、紫、铁牛腿数种。小黄长节者名芒蔗,性凉,可解草毒。
  《三亚史》
  崖州是琼州重要的甘蔗产区,种植面积较大,长势良好,而且四时不绝,品种有蜡蔗、紫蔗、马鞭蔗(芒蔗)等,主要用以榨汁煮“糖胶”并结晶成糖,也有食用果蔗(藤桥是主要产区之一)。
  随着农产品的显著增加,出现了诸多加工农产品的手工业门类,如制糖、酿酒、榨油等。其中制糖业已成为崖州的重要行业,是当时琼州的主要蔗糖产区。所生产的蔗糖有乌、白、赤三种。光绪《崖州志》记道:“土人用石绞榨其浆,以煮糖。通琼以崖为上,而崖以中区(州城附近)为美。”崖州在明代已有糖蔗种植,但是制糖工艺落后,只生产糖浆,片糖还要从广东内地输入,入清之后才彻底改变这种状况。清代前期,海南蔗糖的生产和输出占本岛物品输出的首位,道光《琼州府志》记道:“琼之糖其行至远,白糖则货至苏州、天津等处。”
  《光绪崖州志》
  甘蔗,有节而肉白,长五六尺。佳者渣软如绵,味极甘清。有蜡蔗,紫蔗、马鞭蔗。客语名芒蔗。土人用石绞榨其浆,以煮糖。通琼以崖为上,而崖以中区为美。
  《三亚史》
  晚清时期每年从崖州输出的货物,主要销行江门埠,计有白糖万余石、黄糖300余石、糖水4000余石(包括销澳门)。
  二、民国时期制糖业的发展
  《三亚史》
  崖县的甘蔗种植为全岛之冠,所产蔗糖出口在全岛亦占有较大比重。民国初期,陵水县与崖县都是全岛的甘蔗种植大县。1919年,陵水发生牛瘟,影响榨蔗制糖,崖县即跃居全岛第一。崖县每年通过保平港输出的白糖达33万公斤,通过榕树分卡输出粗糖6万公斤。
  《三亚史》
  制糖业
  进入民国之后,随着对外交通的改进,外运能力增强,崖县的糖蔗种植和制糖业也有了较快的发展,成为另一支柱产业,至20世纪30年代已经在全岛占领先地位。此前,海南糖业的中心在陵水,后因战乱与自然灾害多次袭扰陵水市镇,导致陵水糖业的衰落。
  昔年榨蔗制糖,都是地方土糖厂以牛为动力。1920年前的资料记载:“全琼各属,以西北部儋、临一带以及东南部万宁、陵水、崖县之地,为最宜于种蔗。而旧时糖业,亦以此等地域为最发达。此数县中陵水最盛。惟数年前因发牛瘟,糖业一落千丈。牛瘟之前,有糖房六十余家,每家每春出糖六百担;牛瘟之后,全部闭歇。现渐次恢复,亦仅有糖房十余家,每家每春出糖三百担,每年减额十分八九,计不下三万担。糖业之利虽厚,各资本家因受牛瘟之打击,几如惊弓之鸟,多改业他图,遂致既蹶之糖业,不可复振。可慨孰甚!推原其故,皆由知识缺乏,不知集中资本利用机器,有以致之。”
  另据其他资料记载:1925年前,“琼崖各属,向有栽培甘蔗,惟植以制糖者,则以西北部儋、临、澄三属,及东南部之崖、陵二属为最多,每属产额皆在万担以上。琼山、万宁、琼东次之,其余则寥寥无几矣”。
  《海南岛志》记载:“糖之产量,崖县最多,陵水次之,儋、临、澄、琼又次之,其余文昌、琼东各县,约产数千担。全岛合计,约产二十万担。”
  到了1929年2月,相关资料记载:“蔗有三种:一为竹蔗,专为榨糖之用;一为红蔗,一为甘蔗,均为生食之用。中以竹蔗栽培为最盛,各县均有出产,惟崖县最多,其次为儋县、陵水、临高、澄迈。以上各县每年出糖总在二万担以上,其余各县亦总在数千担。”此时的陵水又向下退了一位,而崖县依旧处于领先的位置。进入20世纪30年代后,崖县的糖业在岛内已经具有了压倒优势,这种趋势一直持续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
  虽然抗战前崖县糖蔗的种植与生产有了较快的发展,但是种植上采用传统技术与品种,榨糖的设施和工艺也停留在清末的水平上,精加工:能力还很落后。崖县所生产的糖制品主要是砂糖与片糖,这些制品虽然也可以直接食用,但基本上还是属于原料糖,多用于广州、上海等地糖果、糕点食品制作,还不是在国内外家庭比较普遍使用的精制糖,销售必然受到限制,价格也只是每百斤四五元。
  《琼崖志略》
  甘蔗和糖,在琼崖的农业上是个极大的富源,儋县、临高、万宁、陵水、崖县都是蔗糖业主要地。作者曾根据历年的《琼崖民国日报》中的纪载,造过一张各县蔗田的统计。
  这些数字,自然并不正确,但是至少可以指出各县的蔗产情形之一斑。依过去的情形来论,全岛蔗糖业最发达的,要算陵水,其次才是崖县。但陵水自民国八年的牛瘟潮发生后,就一蹶不振,到后来便算得上崖县了。
  《三亚史》
  制糖方面,战后的制糖能力甚至还没有达到战前的水平。据《海南岛志》记载,1928年崖县的制糖能力在4.5万担左右,而战后的1947年减至1.6万担左右。
  也就是说,战后全县的制糖产量约只相当于1928年的1/3,而且依旧是旧式糖寮,未有新式糖厂。

知识出处

历代史志中的海棠湾

《历代史志中的海棠湾》

出版者:光明日报出版社

《历代史志中的海棠湾》,是对历朝历代正史及地方志书中涉及海棠湾的地理历史事实进行辑录。编辑原则包括涉及海棠湾的一切相关内容均要辑录,对于重复内容视情况删减,以整个三亚的史事为线索突出海棠湾的史事,不选择创作而是编辑历史书籍内容。本书按人文地理、手工业、工业、农业、林业、畜牧业、渔业、商贸、旅游业、教育、文化、民族关系、人物、艺文等篇章分门别类进行编排。所辑录的史料加上现行标点符号,一律改用现行简化字。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