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纺织业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历代史志中的海棠湾》 图书
唯一号: 200120020230003574
颗粒名称: 第二节 纺织业
分类号: F426.81
页数: 8
页码: 185-192
摘要: 本节以崖州黎族人的纺织业为线索,集结了海棠湾及周边地区纺织业的兴衰历程,对比了不同时期的生产方式、技术水平、市场需求等方面的变化,揭示了这一地区纺织业的发展特点和影响因素,对于了解海棠湾及周边地区的历史经济与文化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 纺织业 发展史 海棠湾

内容

编者按:纺织是崖州黎族人的手艺,技艺精湛,历史悠久。所谓“崖州黎族”,当然包括海棠湾区的黎族人民在内。封建王朝历朝历代都向崖州黎人征收吉贝(黎布)为贡品。唐宋时代黎族人民,更以“吉贝”向商人换取生产、生活必须品。宋末元初,黎族妇女黄道婆改革纺织技术,使之达到顶峰,产量质量都大大提高。清朝时期,黎族的纺织业,受到江浙纺织业的冲击,加上交通不便,商人不再来崖购买“吉贝”,因而藤桥黎族的纺织业大受影响。到清代末年民国初年,大量进口洋布,藤桥黎族的纺织业除织给自家穿之外,也已没有市场。之后,藤桥黎族纺织品成为手工艺品、装饰品、旅游商品。本节辑录的史料以崖州黎族人的纺织业为线索,以表现海棠湾纺织业兴衰过程。
  一、起源
  《后汉书·南蛮传》
  及楚子称霸,朝贡百越。秦并天下,威服蛮夷,始开领外,置南海、桂林、象郡。汉兴,尉佗自立为南越王,传国五世。《前书》南粤王赵佗,真定人也。秦时为南海尉。佗孙胡,胡子婴齐,婴齐子兴也。至武帝元鼎五年,遂灭之,分置九郡,交趾刺史领焉。其珠崖、儋耳二郡在海洲上,东西千里,南北五百里。其渠帅贵长耳,皆穿而缒之,垂肩三寸。武帝末,珠崖太守会稽孙幸调广幅布献之,蛮不堪役,遂攻郡杀幸。幸子豹合率善人还复破之,自领郡事,讨击余党,连年乃平。豹遣使封还印绶,上书言状,制诏即以豹为珠崖太守。即,就也。威政大行,献命岁至。中国贪其珍赂,渐相侵侮,故率数岁一反。元帝初元三年,遂罢之。凡立郡六十五岁。
  《汉书·地理志下》
  自合浦徐闻南入海,得大州,东西南北方千里,武帝元封元年略以为儋耳、珠厓郡。民皆服布如单被,穿中央为贯头。师古曰:“著时从头而贯之。”男子耕农,种禾稻纻麻,女子桑蚕织绩。亡马与虎,民有五畜,师古曰:“牛、羊、豕、鸡、犬。”山多麈麖。师古曰:“麈似鹿而大,麖似鹿而小。麈音主,麖音京。”兵则矛、盾、刀,木弓弩,竹矢,或骨为镞。师古曰:“镞,矢锋,音子木反。”自初为郡县,吏卒中国人多侵陵之,故率数岁壹反。元帝时,遂罢弃之。
  《光绪崖州志·宦绩志》
  孙豹,会稽人。父幸,武帝末为珠崖太守,调广幅布献之。蛮不堪役,遂攻郡,杀幸。于是豹合率善人还,复破之。自领郡事。讨击余党,连年乃平。豹遣使封还印绶,上书言状。制诏即以豹为珠崖太守。威政大行,献命岁至。《府志》:“调广幅布”谓调取而增其幅也。《汉志》大人输布一匹,小口二丈,谓之宾布。则此恐即宾布,而幸广其幅耳。阮《志》按:“率善”官名,汉晋时西南夷及南蛮皆置率善长。“率善人”者,率善长所率之众也。
  《汉书·地理志下》
  武帝元封元年,遣使自徐闻南入海,得大洲,东西南北方一千里,略以为珠崖、儋耳二郡。民以布如单被,穿中从头穿之。民种禾稻、紵麻,女子蚕织。无马与虎,有牛、羊、豕、鸡、犬。兵则矛、盾、木弓、竹矢、骨镞。郡县吏卒,多侵凌之,故率数岁一反。
  (这几则史料说明:西汉时期,珠崖黎人以“布”进贡朝廷,由此可见,珠崖黎人的纺织技术早在西汉之前已有之,而且有较高水平,能“调广”布幅,织成进贡朝廷的“布”。)
  《新唐书·地理志七上》
  振州延德郡,下。本临振郡,又曰宁远郡,天宝元年更名。土贡:金、五色藤盘、班布食单。户八百一十九,口二千八百二十一。县五。宁远,下。以宁远水名。有盐。延德,下。以延德水名。吉阳,下。贞观二年析延德置。临川,下。落屯。下。天宝后置。
  《正德琼台志》
  唐贡,崖州金银二十两、珠二斤、玳瑁一具、高良姜,琼州金,振州金、五色藤盘、班布食单,儋州金、糖香,万安州金银二十两。
  二、发展兴盛
  《宋史》蛮夷传三·黎洞传(节选)
  朱崖环海,豪富兼并,役属贫弱。妇人服缌缏,绩木皮为布,陶土为釜,器用瓠瓢。人饮石汁,又有椒酒,以安石榴花著瓮中即成酒。
  《太平寰宇记》
  风俗
  有夷人,无城郭,殊异居,非译语难辨其言。不知礼法,须以威服。号曰生黎,巢居洞深。绩木皮为衣,以木棉为毯。性好酒,每酝酿,用木皮草叶代曲蘗,熟以竹筒吸之。打鼓吹笙以为乐。男人则髽发,首插梳,带人齿为缨饰。好弓矢,削竹为箭,镞锐而无羽。女人文领,穿耳垂环。病无药饵,但烹羊犬祀神而已。
  土产
  出剪沉、黄熟等香,苏木、蜜蜡、吉贝布、白藤、高凉姜、益智子、干栀皮。
  《方舆胜览》
  地狭民稀。《郡志》:吉阳云云。气候不正,春常苦旱,涉夏方雨。樵牧渔猎与黎獠错杂,出入持弓矢。妇女不事蚕桑,止织吉贝。
  《舆地纪胜》
  及改吉阳军,乃创治于今吉阳县基。《琼管志》吉阳地狭民稀,气候不正,春常苦旱,
  涉夏方雨。樵牧渔猎,与黎獠错杂,出入必持弓矢。妇女不事蚕桑,止织吉贝。
  《古今图书集成》
  崖州
  妇女不事蚕桑,止织吉贝。田畴一岁再熟,人多耕种,少有佣佃。
  崖地虽遥远,水土颇善。气候不正,春常苦旱,涉夏方雨。樵牧渔猎,与黎獠错杂,出入必持弓矢。妇女不事蚕桑,止织吉贝。家自耕植,田无佣佃。士多业儒,人重廉耻。郑廷鹄《志稿》:崖有迈俗、客俗。迈人不知所耻,语音与广州相似。客俗,闽人也,语音与潮阳相似。椰根、永宁二处,迈俗,客语,黎俗。民俗多尚朴茂,不喜华靡,衣服、宫室概从简略。农务种植,士兼耕读。田畴一岁再熟。无业者喜渔猎。妇女不事蚕桑,止织吉贝。
  《光绪崖州志》
  闽广多种棉花,纺绩为布,名曰吉贝。松江府东去五十里许,曰乌坭泾,其地土田硗瘠,民食不给。因谋树艺以资生业,遂觅种于彼。初无踏车推弓之制,率用手剖去子,线弦竹弧置案间,振掉成剂,厥功甚艰。元初时,有一媪名黄道婆者,自崖来。乃教以造作扦弹纺绩之具。至于错纱配色,综线挈花,各有其法。以故织成被褥带帨,其上折枝团风,棋局字样,灿然若写。人既受教,竞相作为,转货他郡,岁既就殷。未几,妪卒,莫不感恩洒泣而共葬之。又为立祠,岁时享之。越三十年,祠毁,乡人赵愚轩重立。今祠复毁,无人为之创建,道婆之名渐泯灭无闻矣。黄《通志》
  说明:黄道婆是从崖州去松江府(今上海市)的,她是哪里人?是黎族还是汉族?是崖城、水南、还是藤桥人?……
  《正德琼台志》
  布帛属(州县同)
  葛布 会乐、万、陵佳。《汉书》:近海多果布之凑。韦昭注:布,葛布也。
  蕉布 似葛,价劣。 麻布 琼、澄多,货易外州县。
  兼丝 经麻或棉,纬丝。 丝䌷 纯丝者。
  水䌷 出蛾茧,灰水煮,擘撚为丝,以布余泮货缠烛心。
  棉布 儋州及琼山烈楼多精者,遍地家织自用。
  胡椒布 眼如胡椒。 双〓布厚实如被,比帐房而幅窄。
  鹅毛布 棉织,纬间点鹅毛。上三布俱染青。
  吉贝布 即木棉织者,亦为被,不见重,儋多。《宋史·崔与之传》:琼人以吉贝织为衣衾,工作皆妇人役之,有至期年者,弃稚遗老,民尤苦之。与之皆为榜免。
  广幅布 即汉孙幸调献者。《外纪》:未审此布先有广尺之名,或取夫里之布而增其尺。今无。按:上十二布。《汉书·西域传赞》:孝武睹犀布、玳瑁则建珠崖七郡,又近海多果布之凑。师古注曰:布,诸杂细布皆是。
  被,曰素,即雪被。郑延《谢惠诗》:蛮工织出机中素,白似吴棉重如布。将军为我劳购求,筐篚盛来见情愫。并刀裁作合欢被,不短不长齐尺度。藤床纸帐雅相称,蜀锦淞绫肯轻妒。娇儿求许踏里裂,座垢何由得沾污。茅檐日高睡方稳,五尺瘦躯烦拥护。白云窝里春融融,不管霜风逼窗户。新诗谩咏谢池草,清梦不入阳台路。报君未有金盘陀,聊把余情托诗赋。曰青,曰油红,以上三被,儋州佳曰花,曰假锦。俱出琼山。
  帐房 即被。官司岁派买,令织宽厚且长。民甚苦之。
  土䌷 染红供彩用,出琼山〓洲。
  帨 即手帕。有素,有花,有假锦。
  黎幔 一名幕,金丝者为上。崖番亦为之。
  黎桶 即黎人着者。州县得之相遗,以为帕袱。上三物即《虞衡志》所谓黎锦、黎单、鞍搭之类者。
  说明:元明时代崖州黎族所产之“布帛”种类多达十多种,可见技艺之精,产量之多。说明纺织业之兴盛发达。
  三、衰落
  《三亚史》
  纺织业是崖州的传统手工业,久具盛名。其形式仍然是与农业相结合的家庭手工业,生产的产品主要是传统的棉纺织品吉贝布。汉族地区的妇女主要从事吉贝布纺织,名牌产品有“斜纹花布”;黎族地区的纺织品则兼有麻布和吉贝布两种。此外,藤器业、竹器业、皮革业等也较为发达。
  《三亚史》
  清朝政府开放海禁后,崖州的商业贸易也兴旺起来。东界的藤桥市,北路的千家,都是汉黎民众物资交换和商业活动兴旺的重要集市。在墟市上交流的物产,除了米、谷、油、糖、酒、瓜果类、豆类、蔬菜类、肉类等农副产品和海产品外,还有沉香、木材、布匹、藤器、竹木器等土特产品和山货。
  《三亚史》
  晚清时期,崖州经济的最大特点就是半殖民地半封建化。
  鸦片战争前,崖州的经济是典型的以农业为主的自然经济。农业以生产粮食为主,主要种植水稻,高旱区则多种植番薯、玉米、山禾。经济作物除了各种瓜菜外,还有棉花、甘蔗、槟榔、椰子、花生、烟草、蓝靛、桑、麻、竹子等。其中棉花、甘蔗、花生、桑、麻、烟草、竹子,是崖州地区纺织业、制糖业、榨油业、烟草业等小手工业的重要原料。手工业除了市镇上的各种个体手工制作之外,还有广大农村的家庭副业——棉纺业。各市镇与内地交通要道出现不少墟市,但商品经济很不发达。在商业贸易活动中,崖州地区输出的仍然以土特产品为主。与大陆的贸易大部分由广东南海、东莞、“四邑”“五邑”(新会县、新宁县、开平县、恩平县、鹤山县)的商人所垄断。
  鸦片战争后,随着外国资本主义势力的侵入,崖州地区开始了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过程。首先,外国资本主义势力通过琼海关榆林分卡控制崖州的内外贸易,一方面源源不断地向崖州境内倾销商品,占领本地市场,另一方面掠夺崖州境内的廉价原料。据《崖州直隶州乡土志》记载,晚清时期崖州每年入口的货物,海关登记的达四五十种,主要有:绸布万余匹,鞋袜万余双,洋纱200余石,洋巾百余石,烟土五百余石,水油(煤油)5000余箱,火柴5000余箱,线绒丝带30余斤,茶叶百余石,面粉、线面2000余石,纸料2万余石等等。这些入口货物主要采自于江门、海口、澳门。
  《海南岛志》
  清末民初,海棠湾的家庭纺织业在进口大量布帛的冲击下从此衰败,一蹶不振。
  论曰: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是古代黎族先民在制作衣被时创造的一种手工织染技艺,主要流传于海南岛中南部黎族聚居区,已有约3000年历史,是中国乃至世界上最为古老的棉纺技艺之一。它在2006年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中,“三亚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于2012年入选第四批海南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历史悠久。春秋战国时期,黎族先民开始用木棉纤维和苎麻纤维纺织衣被,史书记载“岛夷卉服,厥篚织贝”。西汉时期,黎族先民纺织的“广幅布”,为中央封建王朝所征调。三国时期,黎族先民已会用吉贝棉(海岛棉)制作精美的“五色斑布”。宋代,黎族的纺织技艺已达到很高水平。宋末元初,黄道婆学习崖州纺织技艺,后来回到故乡乌泥泾(今上海),将海南的纺织技艺传播到松江一带,对发展中国的棉纺织业作出重大贡献。到明清时期,黎族织锦已是棉织品中的珍品,被誉为“机杼精工,百卉千华”。
  黎族的纺织品主要有黎锦和服饰等,图案多样,内涵丰富,工艺精细。其中,黎锦之一的龙被最为驰名,工艺难度最大,文化品位最高,是明清崖州进贡朝廷的珍品。
  黎族纺染织绣技艺一直延续至今,为研究中国棉纺史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织品的纹饰图案,包含古代黎族的生产、生活、社会习俗和审美观念等诸多信息,从一个侧面反映了黎族历史、社会、文化的发展,具有很高的价值。黎族人民发明和创造的纺染织绣技艺,对中国古代纺织技术及工具的进步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知识出处

历代史志中的海棠湾

《历代史志中的海棠湾》

出版者:光明日报出版社

《历代史志中的海棠湾》,是对历朝历代正史及地方志书中涉及海棠湾的地理历史事实进行辑录。编辑原则包括涉及海棠湾的一切相关内容均要辑录,对于重复内容视情况删减,以整个三亚的史事为线索突出海棠湾的史事,不选择创作而是编辑历史书籍内容。本书按人文地理、手工业、工业、农业、林业、畜牧业、渔业、商贸、旅游业、教育、文化、民族关系、人物、艺文等篇章分门别类进行编排。所辑录的史料加上现行标点符号,一律改用现行简化字。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