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先秦时期到宋元时代的手工业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历代史志中的海棠湾》 图书
唯一号: 200120020230003572
颗粒名称: 一、先秦时期到宋元时代的手工业
分类号: F426.8
页数: 6
页码: 174-179
摘要: 本文介绍了先秦时期出现的手工业、汉代的手工业以及汉末至隋朝时期的手工业。先秦时期黎族先民从事农业生产的主要工具是有肩石器工具,并在石器上安装木柄使之成为一种复合工具;制作多种形制的网坠捕鱼工具;使用手制陶器;掌握纺织技术。汉代三亚地区的手工业已有长足进步,制陶业水平提高,纺织业处在较为发达的阶段,部分织物已成为朝廷的贡品,还开始使用青铜器,出现了以物易物的最初形态的商贸活动。
关键词: 手工业 发展史 海棠湾

内容

(一)先秦时期出现的手工业
  《三亚史》
  三亚宁远河和藤桥河沿岸黎族先民活动遗址中先后出土的有肩石斧、有肩石锛,是当地黎族先民从事农业生产的主要工具。宁远河和藤桥河一带气候湿润多雨,土壤肥沃,宜于农耕。古代居民在从事原始农业生产活动中,制作和使用较为进步的有肩石器工具,并在石器上安装木柄使之成为一种复合工具,以方便种植时砍伐和挖掘,不容易脱落。石器通身磨光,可减少使用时的阻力;有的器身加长,显然是为了翻土时挖得更深些。生产工具的改进,表明黎族先民在从事原始农业生产活动中,可以较大地提高生产效率。
  据考古发现,在黎族先民从事的经济活动中,还制作出多种形制的网坠捕鱼工具,如单腰、双腰、带槽等石网坠和单孔、双孔、带槽陶网坠,使用它们在河流或近海水域张网捕鱼。作为捕鱼工具的织网和网坠的出现,一次可以捕获较多的鱼类,表明当时捕捞技术已有了一定提高。
  制陶业的初步发展
  黎族先民在制作陶器时,一般采用手制方法,小型器物直接用手捏制成胚,大型器物则使用泥条盘筑法。烧造的夹砂粗褐陶器火候较高,外形也较为规整。器形主要有圜底釜、圜底罐、钵、盆、碗及纺轮、网坠等,基本上都是日常生活器皿和生产用具。其中十分流行圜底釜一类的炊煮器。在陶器表面装饰较多样式的几何花纹,纹饰比较简单,有方格纹、水波纹、弦纹、篮纹、划纹等。黎族先民烧制的几何纹陶器,表明百越族“族文化”的基本特征在三亚地区仍得到延续。
  纺织业的出现
  原始纺织业是黎族先民手工业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经历了从无纺织的树皮布到纺线和织布相结合的漫长历程。
  黎族先民在无纺织布的时期,制作树皮布来裹身遮体,这在当时是一项较重要的发明创造,表明人们已能利用天然物来加工制作衣服。树皮布是一种无纺织布,以植物的树皮为原料,经过浸渍拍打加工制成,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纺织品。
  以后,黎族先民学会了纺线,迈出了掌握纺织技术的第一步。三亚近邻的陵水县石贡、移辇遗址出土了较多的陶纺轮工具,表明当时的妇女已学会把植物纤维作为原料,使用纺轮来捻制出纺线。线不仅便于缝制树皮布衣服,也为今后的编织活动提供了条件,甚至还可以纺织出穿着的衣物原料。
  三亚地区有十分丰富的野生苎麻和植物纤维资源,黎族先民选用野麻和草本木棉为纺织原料,用纺轮捻出纱、线,再经腰机织成布,制作出日常所穿用的服饰。古代史籍中记载的所谓“岛夷卉服,厥篚织贝”,其中的“卉服”,指的便是这种用麻和棉之类的植物纤维制成的衣服;“织贝”即“吉贝”,此词源自梵语或马来语的音译,意为棉布。这说明早在先秦时期,黎族先民就以麻和木棉为原料制作成纺织品来做服饰了。
  (二)汉代的手工业
  《三亚史》
  汉代三亚地区的手工业已有长足进步。陶器的制作水平有了一定提高。纺织业则处在较为发达的阶段,部分织物已成为朝廷的贡品。开始使用青铜器。还出现了以物易物的最初形态的商贸活动。
  制陶业是当时较为重要的手工业部门。从陶器的烧造技术、成型工艺及使用功能来看,三亚地区黎族先民的制陶技术已有了较大提高,能烧制泥质几何印纹硬陶,且器物种类也有所增加。在三亚及邻近市县汉代遗址中都发现了泥质几何印纹硬灰陶,烧制温度很高,质地较坚硬。陶器装饰的几何印纹图案采用较先进的拍印技术,主要有方格纹、米字纹、水波纹、菱形纹、篦纹、弦纹等种。
  纺织业是当时最重要的手工业生产部门。汉代三亚生长的木棉属于热带锦葵野生植物,纤维细长,平滑而有光泽,抗拉力较强,是纺纱织布的上好原料。黎族先民在发展本民族古老的纺织工艺技术中,又有所创造。妇女们用这种野生木棉纤维织成布料,即所谓的“广幅布”。这种宽幅布料深受中原地区人们的喜爱。珠崖郡太守孙幸为牟私利对“广幅布”苛征无度,激起民变。“广幅布”是海南盛产的一种代表性纺织品,一直被作为朝廷贡品。
  黎族先民在“广幅布”的基础上,后来又进一步改进,用植物浸渍染出五彩斑斓的颜色,被称为“五色斑布”。
  (三)汉末至隋朝时期的手工业
  《三亚史》
  五色斑布、鲛绡
  三国时期,黎族先民还利用木棉制作出“五色斑布”。三国时人万震所著《南州异物志》中载:
  五色斑布,吉贝木所作。此木熟时,状如鹅毛,中有核,如珠绚,细过丝绵。
  人将用之,则治其核。但纺不绩,任意小轴牵引,无有断绝。欲为斑布,则染之一色,织以为布,弱软原致。
  可见,其时黎族先民已能加色印染。
  五色斑布之外,还出产一种奇特的纱材——绡。传说是“鲛人”所织,故名鲛绡。西晋的左思在《吴都赋》中写道:“穷陆饮木,极沉水居。泉室潜织而卷绡,渊客慷慨而泣珠。开北户以向日,齐南冥於幽都。”南朝梁任昉《述异记》卷上对“泉室潜织而卷绡”做过更详细的演绎:“南海出鲛绡纱,泉室潜织,一名龙纱。其价百余金。以为服,入水不濡。”唐李善在为左思《吴都赋》作注时,直接指出这是海南岛的一种物产:“朱崖海中有渚,东西五百里,南北千里……水居,鲛人水底居也。俗传鲛人从水中出,曾寄寓人家,积日卖绡。绡者,竹孚俞也。”今天看来,所谓“水底居”的“鲛人”,实即水居蛋民;绡,大概是古代海南疍民用竹白之类材质做的一种轻薄防水的纱。
  (四)唐代的手工业与土贡
  《三亚史》
  唐代振州地区的手工业,现在能够根据文献查知的有:制盐业、金银锻造业、藤编织和角木器加工业等。产品大多作为当时的特色土贡,或是闻名海内,因而得以在史籍中留下记录。更多的则湮没无闻,无可查考。当时的手工制作规模很小,难以形成产业,大多是自给自足的物什器具。
  1.藤器编织
  《新唐书·地理志》载:“唐贡……曰五色藤盘,曰斑布食单。俱振州。”《北户录》“五色藤筌蹄”条载:“琼州出五色藤盒子、书囊之类,细于锦绮,亦藤工之妙手也。”此处琼州当指代整个海南。《隋书·地理志》载:“昌化有藤山。”正德《琼台志》卷九《土产下·工作属》载:“藤作出万州,穿织俱精致,擅名天下。”隋代昌化和明代万州地域与唐振州或毗邻或重叠,唐贡品中具体指明只为振州所产。
  红藤箪,见载于唐段公路《北户录》:“琼州出红箪,一呼为笙,或谓之蘧篨,亦谓之行唐。其色殷红,莹而不垢。”正德《琼台志》作“红竹簟”,且说“惟万州万宁、陵水产”。可见《北户录》之琼州泛指整个海南岛,而具体乃是在唐万安州、陵水一带,而陵水一度属于振州。
  据鉴真弟子所记见闻,当时海南地区人们“男着木笠,女着布絮”。可见,木斗笠也是他们的日用之物。
  2.角木器加工
  角木制品以兽角、果壳、木材为原材料,经过加工制作成各种实用或装饰用品。
  还有椰子酒杯。椰树乃热带海岛土产,果汁果肉供饮食之外,椰壳也成为加工利用的重要材料。唐陆龟蒙在《奉和袭美寄琼州杨舍人》诗中写道:“酒满椰杯消毒雾,风随蕉叶下泷船。”当时已用椰子壳做酒杯了。据明代唐冑在正德《琼台志》中描述:“椰树有一种专产小子,壳坚厚,剸制为杯。”至晚到明代,这种酒杯还会用银镶嵌装饰。明曹昭著《格古要论》载:“或银或金镶之,小者贵。”据说可以防毒,有毒即裂,此即唐陆龟蒙诗所谓的“消毒雾”。
  3.冶炼锻造
  冶炼锻造方面的记录并不多,但因为振州贡金,其冶炼也必不可少。《投荒杂录》“韦公干”条载“有镕锻金银者”,可见当时锻造手工业还是有一定规模的。
  《三亚史》
  至于土贡,上文所举《新唐书·地理志》载明有金、五色藤盘、斑布食单。其中五色藤盘和斑布食单“俱振州”所贡。
  《通典》卷六《食货六·赋税下》载:“延德郡贡藤盘一,今振州。”
  藤器的制作,穿织精致。《北户录》说:“五色藤盒子、书囊之类,移于锦绮,亦藤工之妙手也。”虽然体现了制作者的才智妙手,同时也费尽了劳苦。到明代时犹且“官司货贡无时,军民苦之”。
  (五)宋元时代的手工业与赋税
  《三亚史》
  宋元时期黎族最负盛名的手工业,当是棉纺织业,许多织物成为外界追求的工艺品。有人记述黎族的织布方法:“复其经之两端,各用小圆木一条贯之,长出布阔之外。一端以绳系圆木,而围于腰间,一端以双足踏圆木两旁而伸之,于是加纬焉。以渐移其圆木而成匹,其亦自有匠心也”。用这种方法生产的织品,在当时已经达到相当高的水平,其中有“黎单”、“黎锦”、“黎幕”等。“黎人得中国(中国内地)锦彩,拆取色丝,间木棉挑织而成,每以四幅联成一幕”,这就是“黎幕”。黎族妇女制作的这些棉织品以精良细密、色彩鲜明、图案美观、形式多样而闻名于世,不仅作为贡品受到朝廷的青睐,而且在内地十分受欢迎。“桂林人悉买以为卧具”。
  黎族的纺织技艺在汉族和“番民”(回民)聚居区也流行开来,使棉纺织品成为崖州的名产;后来黄道婆将崖州的纺织技艺和工具传至松江乌泥泾,在江浙一带发扬光大。
  黎族与汉人交易的商品,有沉香、黎锦、黎幕、槟榔等土特产品。当时宫廷、官府、寺院、豪宅焚香木成风,对沉香的需求量激增。
  当时海南(包括吉阳)输往大陆的土特产品主要有沉香、黎帜、青桂木、花梨木、海梅脂、琼枝菜、海漆、高良姜、鱼鳔、黄蜡、石蟹等。最大宗的商品要数槟榔和吉贝。“惟槟榔、吉贝独盛,泉商兴贩大率仰此”。
  《三亚史》
  崖州的纺织业
  中国很早就懂得使用丝、麻纤维制作衣料,在纺织技术上处于世界领先地位。跨海而来的黎族先民,很快便利用海南的植物所产制作出了有地域特色和民族特色的广幅布,受到广泛的欢迎,进而成为汉代朝廷的贡品。
  广幅布什么时候开始出现已不可考。史籍记载:“武帝末,珠崖守会稽孙幸调广幅布献之,蛮不堪役,遂攻郡杀幸。”从“蛮不堪役”可以看出,当时广幅布很受欢迎,统治者需求量很大,搜索无度,成为民众的沉重负担。这表明至少西汉时广幅布已经广为流行。
  据考古发现,早在新石器时代,黎族同胞就已经掌握了以植物纤维为原料的纺织技术,进而制作和使用最早的纺织工具——纺轮和原始纺织机——腰机。据专家考证,汉代黎族同胞所织广幅布的宽度为70厘米左右,这是非常难得的。考虑到当时农业发展水平和交通条件,广幅布的制作原料应当是就地取材,即本地的野生麻或者海岛棉(也称为树棉)。

知识出处

历代史志中的海棠湾

《历代史志中的海棠湾》

出版者:光明日报出版社

《历代史志中的海棠湾》,是对历朝历代正史及地方志书中涉及海棠湾的地理历史事实进行辑录。编辑原则包括涉及海棠湾的一切相关内容均要辑录,对于重复内容视情况删减,以整个三亚的史事为线索突出海棠湾的史事,不选择创作而是编辑历史书籍内容。本书按人文地理、手工业、工业、农业、林业、畜牧业、渔业、商贸、旅游业、教育、文化、民族关系、人物、艺文等篇章分门别类进行编排。所辑录的史料加上现行标点符号,一律改用现行简化字。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