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建置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历代史志中的海棠湾》 图书
唯一号: 200120020230003502
颗粒名称: 第二章 建置
分类号: K296.63
页数: 6
页码: 9-14
摘要: 本章介绍了海棠湾地区的各种历史遗迹,包括公署、会馆、文物、驿递、铺舍、墟市、书院、坛庙、祖山和桥梁。
关键词: 历史遗迹 公署 会馆 海棠湾

内容

第一节 公署 会馆 文物
  一、公署
  吉阳军署,北宋政和七年(1117年)因郡守吴况所奏改朱崖军为吉阳军。吉阳军城非崖与振之古城,乃朱崖军吉阳县基也。即原吉阳县公署所在地。唐建县时所建,宋吴况重修。 《舆地纪胜》
  后废,为宁远县儒学。清嘉庆二十二年(1817年)改建为藤桥六行会馆。
  《三亚海棠湾乡土人文录》
  藤桥巡检署,建于明洪武三十年(1397)五月,琼州府宁远县藤桥巡检司添设副检黄旗,以盘查过往行人,缉捕走私和逃军逃囚。清乾隆三年(1738)移三亚通运司驻藤桥改名永宁巡检司,动工建署,后裁。旧址于营头村,久废。
  永宁司巡检署,在州东北藤桥汛。旧在三亚街,为通远司。乾隆三年,移驻藤桥,改为永宁司,动项建署。
  《光绪崖州志》
  废太平驿,在藤桥村。东北去陵水县一百里,西去都许驿一百里。洪武三年,宁远知县甘义创于藤桥东。成化间,知州徐琦迁今治。隆庆戊辰年,并藤桥巡司兼理。后裁。
  《光绪崖州志·旧志》
  藤桥镇旧址。藤桥镇名称多有更变,但从明朝至清乾隆三年的五百多年间,都叫藤桥市。从建吉阳县起,它就是著名的古墟镇。
  《三亚海棠湾乡土人文录》
  二、会馆
  商品的频繁流通,带来了海棠湾经济文化的繁荣昌盛。此时,藤桥镇正街店铺多了起来,有福昌商行、公昌商行、叶成丰商行、福利隆、三合记及看病买药的药店。外来客商有些人落户藤桥。广州商人在藤桥陆续兴建了“六行会馆”、“广行会馆”。
  《三亚海棠湾乡土人文录》
  三、文物
  藤桥市劝诫客民碑。雍正四年(1726)崖州知州程哲看到藤桥墟市繁华,流动人口之多,于是就刻石立碑劝诫子民。(藤桥市劝诫客民碑文见艺文)
  《三亚海棠湾乡土人文录》
  第二节 驿递 铺舍 墟市 书院
  一、驿递
  都许驿在崖州怀义乡,西去崖州一百八十里。洪武初,知县甘义创。成化间,知州徐琦修。馆库夫马同上。隆庆戊辰年,并通远巡司兼理。
  太平驿在崖州藤桥村东,北去陵水县二百里,西去都许驿二百里。先,洪武三年,知县甘义创于藤桥东。成化间,知州徐琦迁今治。马夫十名,余同乌石。隆庆戊辰年,并藤桥巡司兼理。
  《万历琼州府志》
  驿传
  崖州太平驿在州藤桥村。 都许驿在州东一百八十里。
  都许驿在州怀义乡。 太平驿在州藤桥村东。
  藤桥巡检司在永宁乡,兼理驿事。
  《康熙广东通志·琼州府》
  二、铺舍
  本府四路铺舍共一百二十五所,国朝洪武三年创立。邮亭中设,翼以两廊,铺门前开牌额。外立宿房,居邮亭之后。日晷在邮亭之前。每铺额设铺司一名,专掌簿历,铺兵四名,常川走递。迨至宣德间,知府徐鉴于府门一铺特增兵二名焉。成化间,副使涂棐总修一新。司兵随铺增减。
  东山,大平近太平驿,德林,龙炼俱永宁乡,湳西,多银,都许近都许驿,郎凤俱怀义乡,新村东厢,南山,州门附崖州自陵水县门铺至此五百八十里。
  《正德琼台志》
  东路:东山,太平近太平驿,德林,尤炼俱永宁乡,南西,多银,都许近都许驿,郎凤俱怀义乡,新村东厢,南山,州门自陵水县铺至此五百八十里。
  《万历琼州府志》
  藤桥铺 小桥铺 榆林铺 三亚铺 打堡铺
  中火铺 深沟铺 南山铺 州前铺
  以上东路。自陵水县门铺至此五百八十里。
  东西路共设铺司九名。乾隆年间裁减铺司工食,雇觅千里马赍送省府文移,其铺司止送巡检及感恩文移。
  《光绪崖州志》
  藤桥铺。乾隆年间设,藤桥铺为东路九站之一。光绪十六年(1890),设藤桥铺兵1名,专送官府文移。旧址于藤桥市头,久废。
  《三亚海棠湾乡土人文录》
  三、墟市
  西门市 今迁四牌楼。 东门市 水南市 水南村
  三亚市 驿前 藤桥市 驿右 九所市 九所村
  黄流市
  《万历琼州府志》
  崖州
  西门市 东门市 水南市 水南村。
  三亚市 籐桥市 九所市 九所村。
  黄流市
  《康熙琼州府志》
  东关市 城东门外。 西关市 城西门外。
  三亚市 州东一百里。 三亚港市 州东一百二十里。
  榆林港市 州东一百二十五里。 藤桥市 州东二百里。
  《光绪崖州志》
  藤桥墟市。旧址早期在旧市村,后迁入新街尾重建开市。旧市村也因此得此名。明朝以前,振州(崖州),只有崖城和藤桥两个贸易镇,藤桥墟市仍是保亭三弓、三道地区和大毛地区及陵水县英州、田子一带和林旺一带人民的集贸中心。自古繁华。它集政治、教育、军事、经济、商旅于一身,盛名行远。
  铺子市。唐贞观六年(632),铺子市旧址于今旧市村河边,只有一字形的几间店面,后迁,旧址已废。
  《三亚海棠湾乡土人文录》
  四、书院
  龙山书院。清光绪十四年(1888),知州唐镜沅以没入李华堂宅,将所没田产变价,得铜钱四百千文,唐知州捐四百千文,并永宁乡绅民捐赞,共得铜钱一千余串,发放生息,为书院膏火。光绪三十四年改为永宁小学堂。民国初,改建为崖县第六高级小学,旧址已废。
  文昌阁,遗址于今藤桥中心卫生院处。于明成化十年(1474)广东按察副使涂棐南巡视,命令各州县择地建立社学,藤桥乡绅子弟李时、林方文、陈乐天、符高才等四人捐资兴建“文昌阁”社学,聘请长老卫修正为教读,明典史吴川(海棠湾人)为训导,主持社学,有学子40人。室形为“U”形,砖木结构四合院。面东,正厅为庙,殿中安置一个身着白长袍,手拿书册的白脸书生,木雕像,寓意学者,供学子祭拜,勉励青少年勤奋读书,效忠国家。室二侧为教堂、宿舍。后典入旧市田洋做膏火。因此,旧市田洋改称“文昌洋”。民国初被拆除。
  崖县(三亚市)藤桥中学。抗战时期,侵琼驻藤桥日军令藤桥乡维持会于1941年拆迁第六高级小学。旧日址于龙楼村(原龙山书院)。建藤桥中学。
  《三亚海棠湾乡土人文录》
  第三节 坛庙 祖山 桥梁 津渡
  一、坛庙
  藤桥观音庙,早期称观音阁。长7.6米,宽4.8米,高8米,砖石结构的单间式,殿供奉观音像。旧址于藤桥镇下市,藤桥小学处。
  关帝庙,旧址于合口港东岸边。建于明代,清道光十六年(1836)重修,光绪十二年(1886)补修,供渔民出海时祭拜,现重修。
  海棠神女庙。旧址于藤桥白土田村东。光绪十六年(1890),海棠湾(藤桥)发生地震,二十四年(1898)又流行瘟疫,是年十一月又遭飓风,乡民为保平安,于光绪二十五年(1899)创建此庙。单间庭院形,有殿台,供奉海棠女神像。
  外港内港庙,分别由藤桥市头和下市人管理。建于明朝成化年间,久废。
  侯王庙,位于海棠湾镇风塘村边。明崇祯元年(1628)建,后逐渐修补。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重修。为歇山顶,东西风火墙,面阔三间9.12米,进深6.7米,殿内有金色木柱4条,七架抬梁结构。正梁书:大清光绪岁次己亥年(1899)。庚子月丙子时园林市民重建。对联书画保存尚好。
  《三亚海棠湾乡土人文录》
  二、祖山
  藤桥市祖山——龙楼岭,位于镇府西一公里。因龙楼岭貌似状元帽,知州唐镜沅授龙楼岭为藤桥市祖山。
  《崖州志》
  三、桥梁
  下水桥回风岭下。
  贡扛桥距回风岭二里。
  《光绪崖州志》
  下水桥回风岭下桥。
  贡扛桥回风岭二里。
  《康熙琼州府志》
  藤桥,位于今东桥上游200米处。唐贞观年间,吉阳人用大红藤,从东河两岸的水秧树用藤连结,用网形的藤织为底线,铺垫竹排为藤桥,让东北来的行人进市,由此而藤桥得名。
  藤桥东桥。建于光绪三十三年(1907),在镇长老庞公的带领下,永宁乡绅民,捐资将东河藤桥下游100米处改建为木桥。
  《三亚海棠湾乡土人文录》
  四、津渡
  藤桥渡州东二百一十里永宁乡。
  东山渡州东二百十五里永宁乡。
  《康熙琼州府志》

知识出处

历代史志中的海棠湾

《历代史志中的海棠湾》

出版者:光明日报出版社

《历代史志中的海棠湾》,是对历朝历代正史及地方志书中涉及海棠湾的地理历史事实进行辑录。编辑原则包括涉及海棠湾的一切相关内容均要辑录,对于重复内容视情况删减,以整个三亚的史事为线索突出海棠湾的史事,不选择创作而是编辑历史书籍内容。本书按人文地理、手工业、工业、农业、林业、畜牧业、渔业、商贸、旅游业、教育、文化、民族关系、人物、艺文等篇章分门别类进行编排。所辑录的史料加上现行标点符号,一律改用现行简化字。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