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岛旅行记(节录)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崖州古文百篇》 图书
唯一号: 200120020230003478
颗粒名称: 海南岛旅行记(节录)
分类号: K877
页数: 6
页码: 259-264
摘要: 本文为作者从海南三亚至藤桥的山川物产以及交易的墟市、民风习俗等的记载,让人们可以进一步了解崖州三亚、藤桥。
关键词: 旅行日记 民风习俗

内容

由三亚埠至藤桥市
  四月十二日,天晴。八时,杨君请余下楼吃饭;同时陈巨隆君亦至。余见席中肴馔颇丰,且备有美酒;叩其故,始知系莫、杨、陈、吴四君合办以饯余之行者。余甚为惊异;何四君之多情如此也。畴昔之夜,余之所以邀四君前赴茶楼叙谈者,以余此次道经三亚,承数君都予以精神上之援助,而不接受余物质上之酬报,乃作此慰劳之举。今乃若此,诚非余初料所及,而使余却之既不恭,受之又有愧也。饭罢,与四君作别,彼此皆有临歧依依之感。出三亚埠,径向东行,约里许,渡三亚水,溯前日余与杨君由榆林港返至三亚埠时之原路,径至榆林港,再缘港之西北岸前进。时早潮已至,中途有须涉水始能通过者。沿港岸约三里许,有山突出港边,横截去路。余行至此,左为陡壁,右为深海;乃折回数武,横越小山。山中亦多荆棘,小道崎岖,仅可容趾。若徒手步行,当不至发生若何困难。惟余推车前进,颇感累赘。既过此山,抵榆林港尾之多银水口。自此沿多银水西岸北行,沿途盐田颇多。以天气炎热道路不良之故,每行数里,即须稍憩。至下午一时余抵红土坎。有榆林分团在焉。余入内小憩,承团中职员张景正、李标二君特别招待,并留宿夜。余以时间尚早,拟再进行一二十里,以是日所行太少故也。据张君云:“前去多系黎境,人烟稀少,如欲此时前往,必多不便;不如在此住宿一夜,明日直至藤桥为佳。”余聆其言,颇出至诚,因留宿焉。俄顷,团长董汉清君至,亦以此言相告,并偕余参观村中情形。村中有平地一块,上有许多木棉出晒。余检视之:外形狭长,略如蕉实;内则满藏白色之纤维,即普通所用以充实枕头、垫褥等之木棉也。继至该村新近成立之小学校参观,闻有黎族子弟数人亦在此求学;皆系张君等努力宣传之结果。惜此数日因事放假,故未得见。嗣有黎人某君来见,全身汉服,若非张、李二君之介绍,并不知其为黎人也。余与之略谈数语,皆由张君充作临时翻译。因余不谙黎语而彼亦昧于国音也。
  四月十三日,天晴。早饭后别董、张、李三君,径向藤桥进发。沿途间有公路路基可循。道经小桥至大茅,沿途多番薯。道右二十余武,有蓬厂一座。内有黎妇数人刨削薯片且似兼作守望者。余以口渴甚,立车道侧,趋前用手作式,索凉水止渴,伊等笑允之。嗣取出铜元二枚,得生番薯二颗,以资咀嚼。此种风味,非囿居城市者所得而享受也。更前进至竹六岭,憩于道侧之蓬厂内。主人系汉族。所搭之厂,乃系专为过路旅客中伙暂憩而设者,故厂中陈有干饭、盐蛋及酸梅汤等发卖。但日出则来,日入则去:观于厂中情形,可以知矣。余尽酸梅汤二碗毕,购得盐蛋四枚下饭。饭时忆及三亚港杨君等曾为余言:此间特产一种动物,名为“飞马”,可治风湿及催生之用,欲询之厂主人,但恐其不谙国语,难得要领,故欲吐而复吞者再。适另有一坐轿之老者来,似系知识阶级,亦于此就食;因与之攀谈,询以“飞马”事。据老者云:“此物多产于危崖陡壁处,昼伏夜出,捕之匪易。惟黎人知其性,较为易获,然亦须得其时,大约六七月间较多;平时则很少。且捕此物时,多在夜间。君如欲必得,须在此间稍住,雇请黎人捕捉;少则一二日即可如愿以偿,多则须延至数日始克办到:非可一呼即应也。君能稍候乎?”余以种种关系,连摇头示以不能。客继云:“此物生性颇奇,无论何时何地,雌雄必成对,生死不离。若毙其一则其配偶虽死不去;故每捕亦必双得。然亦必成双,始可供药;若仅取其一,则失效矣。”饭毕,别老者前进数里,即下竹六岭,遥见铁炉港,水波茫茫。时有雷公马一,横越余前而过,余不忍再杀生,任其自去。既下至平阳地,村庄较多。抵连汪村,村外有黎妇二人,憩于树荫。见余车至,甚为注目。其旁置有番薯二担,余复向之购得二颗以嚼。继彼以手作式,令余骑行。余择较平处,略骑十余武,以偿其愿。次经一高台地,颇长;口渴甚,绕入民家,索水解渴。时村妇正在煮稀粥,粥中参以薯片。见余索水解渴,乃舀此以飨余。余仅饮其汤汁,酬以铜元数枚而去。继至龙江村对门,以天色已晚,谅难赶至藤桥,乃径入该村假宿。既抵村内,见有一龙江分团,因投刺焉。当由团长黄守儒、职员符大纬、符儒焕等三君出迎。略尽寒暄,即行入浴。饭后,三君各手持电筒引余参观龙江小学,并飨余以槟榔多颗,盖该地风俗以此为重也。当承符君等告我以该地风土情形颇详。其有不甚明了者,则用笔书之,亦颇有趣。据云:“当地特俗,除嗜食槟榔外,又喜食一种米茶——系用米炒焙,冲水即成。”又云:“落笔洞之水井,暗通六盘黎村之龙塘而入海。相传‘昔有人曾以椰子干为记,放在井中;数日后,见该椰子干在龙塘出现,继入大海’云。”余是夕即宿于该校内。
  四月十四日,天晴。早饭后,承黄君特派团丁二人,代余携取行李,兼充向导;余甚为感谢。道经江前村,憩焉。由此直送至藤桥市区公所。
  藤桥市与藤桥港
  抵区公所,由该所常务委员李懋辉、蒙国梁二君出而接待。稍憩,承二君导游全市。市为崖县最大之市镇,住民共约三百余家。所有崖县东部、陵水西部及保停营一带黎峒之出、入口货物,均集散于此。出口货以木料、椰子、谷米、鱼类、牛皮、木耳等为大宗;赤糖,薏苡(俗名玉米,以之熬酒,则称为玉米酒)、黄藤、白藤、山甲、猪、牛、槟榔、木棉等次之。特产除玉米酒外,有琼南香、水满茶(出自五指山水满峒)、鹿茸(供男人用,每只值银百余元)、鹿胎(供妇女用,每只值银数十元)及海棠鱿鱼(出白海棠头港,香味胜于他处,颇著名)等。至于该处所产之瓢瓜(即葫芦瓜),径至尺余,高犹过之,尤为他处所未经见。市东有山曰“龙楼”,更东有岭曰“白石”,高可千尺,睥睨全市,颇为雄伟。时市中有推车卖烤玉蜀黍(俗称玉蜀黍为“苞麦”)者,道经余侧,余颇为注目。盖玉蜀黍一物,在他处多系煮食(指新鲜者而言),从未见有烤食者;今乃见于此,余因此又学得一种食玉蜀黍之方法矣。继回至区公所,二君为余言及当地风俗,可分为市镇与乡村二种:市俗人情冷暖,变幻不常。虽亲戚朋友,初逢甜似胶蜜,转眼即变为路人。或有远方来往客人,招呼颇为周到;但不若乡人之虽淡薄而真诚也。市中男女,除客籍商民外,多沉溺于烟、酒、赌博之中,不能自拔;时有胡闹事情发生。倘当地机关予以惩戒或警告,则密结党羽,把持一切,甚为专横,实为地方之隐虑。婚费极昂,除各种礼物外,常须致送聘金光洋二三百元于女家,始克成婚。乡俗敦厚质朴,敬老怀幼,饶有古风。亲戚朋友,虽久不疏。即远方客人初莅兹土,若一经认识,甚为亲敬。惟家族观念甚深,重男轻女之风亦盛,故父权及夫权之旧制度及男女授受不亲之旧礼教等,在社会上犹具有绝大之权力。婚姻大事,全由家长作主,子女不能过问。聘金不过百元,但婚后每多不睦;女子方面所受之痛苦,当较男子为尤甚。因此投水、自缢等惨剧,时常发生。藤人嗜好:男子多以吃狗肉及山猪、黄麖、鹿、狐狸等野兽之肉以为快。女子则多喜食檬果、酸梅、橘、柚等带有酸甜味之果实,此则无市镇与乡村之别也。四时余,复由李、蒙二君邀集友辈数人导余游藤桥港。港在市之西南约四里许。余等由市起程,往西南行,经过三四个椰子树林,始抵港滨。港口外西南海中有一蜈蜞洲岛,距港岸约五里。岛中亦多椰子树。据李君云:“岛上并无居民,以无淡水可资饮料也,其中之椰子树,皆系此岸居民所植。”是时清风徐来,微波荡漾;霞鹜齐飞,水天一色。余等同行数人,童心犹在,睹此情景,心花怒放。因就海滨作各种技术上之竞赛,有持石投远者;有射击海面浮物者;有以拳术角胜者。某君尤为特出,忽于沙地上表演齐天大圣之绝技,大翻其筋斗,惹得其余各人哈哈大笑。已而决定全体竞走;结果,由某君夺得锦标,就此回市,盖余等所定竞走之最终目的,即在近藤桥市一方面也。查藤桥港在春、秋二季,渔业颇盛。所产鱼类,以尤鱼、乌鱼(即墨鱼)、沙鱼等为最多而有名。
  由藤桥市至陵水县
  四月十五日,天晴。以脚车汽胎刺破多处,无胶修补,不能推行。因托区公所代雇一人肩挑行李,送往新村埠。九时,由藤桥市起程,涉藤桥水东行,循藤新路基(由藤桥市至新村埠)前进。过一岭,闻有人在山中唱歌,歌声悠扬,如泣如诉,如怨如慕。询诸挑夫,据云:“此即黎人歌也。”噫!民族不振,竟形诸歌声,岂果有所谓“亡国之音”者乎?何音韵如此凄切委靡而令人不忍卒听耶?前进至六村,口渴甚,向村民购得新鲜椰子二颗解渴:一与挑夫,一则自食。食已,复向之购得二颗,将外皮斫去,留待中途应用。再前进至英州坡。向村民购食充饥。村在一椰子林内,距路基约半里许,旅人鲜至,宛若桃源。余入内时,村人如惊渔郎之骤至,老少咸集,纷纷询问挑夫关于余之一切。挑夫乃将其所知及其所意度者,一一告之。据余所闻者,不外“是个湖南客人……由崖州来,到陵水去……是藤桥区公所叫我送到新村去的……一路东盼西望,大概是个测绘地图的吧……那倒不会,是有来头的呀……”一类说话而已。继由挑夫向村民张罗,结果,购得稀饭一钵及盐菜一碗,乃与挑夫共食。继复向村民购得椰子三颗,以备不虞。计自藤桥市至新村港共六十里,此适为中途,然旅人鲜至者,盖以陆地极行荒凉,来往商旅,皆取海道故也。食罢稀粥,稍憩。继续前进十余里,口复渴,乃取出椰子二颗。每颗各钻穿二孔如小指大,以一孔对口饮之,一孔则用以通气,使椰壳中之汁水,受空气之压力,而源源流出。五时余,抵新村埠,径投新村区公所,当由常委陈宏渊君接见。是时所中人员业已餐毕,陈君略事寒暄后,即吩咐厨役热水浴身,炊饭果腹。饭后,陈君导余周览港埠情形。港分内外二层:内港形如葫芦,坐东北而朝西南,北岸有笔架山,三峰突出,形如笔架。东端余脉转南而西,环抱内港。其尾闾与新村埠隔水相望,一苇可航,称为“新村岭”。南端稍突出,名曰“陵水角”。外港甚宽广,帆樯颇多。新村埠濒临港口北岸,迤长成一“一”字形。住民共约百数十家。出口货以木料、椰子、槟榔、谷米、蔗糖、鱼类等为大宗;红藤、白藤、木棉、益智等次之。木料、红藤、白藤、木棉、益智等,多产于黎地。椰子、槟榔、蔗糖、鱼类等,多产于汉地。谷米则黎、汉两地,俱有出口。余等自东徂西,复自西返东,又适逢妇女与妇女争闹之恶剧二起,吼声甚厉,威风不小。于此益证明余前言(见第四六节)之不谬也。

知识出处

崖州古文百篇

《崖州古文百篇》

出版者:海南出版社

本书客观地把反映崖州的山、川、人、事、物的文章收集起来,选编成册,按时间顺序选取文章,还选有不少碑记、墓志以及历史文人笔记中记载的崖州“杂事”。

阅读

相关人物

田曙岚
责任者
田曙岚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