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济亭热水池碑记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崖州古文百篇》 图书
唯一号: 200120020230003429
颗粒名称: 既济亭热水池碑记
分类号: K877
页数: 3
页码: 143-145
摘要: 本文谈论了对于理与物的关系,以及人们对于自然现象的解释和理解,提出了观察、感悟、保护、预防的态度。最后讲述了作者与同伴们建造“既济池”的过程与意义。
关键词: 格物致知 观象 既济

内容

圣人之教人也,以格物为致知之本,谓即物穷理,知始不丽于虚。其不可强格者,则曰生物不测,固不必硁硁然凿混沌也。自儒者以“一物不知为终身耻”,遂务为钩索,往往失于眉睫之间,而入于支离,抑何过哉?盖理具物中,而物有出理外者,虽圣人有所不知焉。孟子讥“缘木求鱼”,不知鱼之有集于树者,犹物理之偶异也。《大雅·桑柔》之诗曰:“谁能执热?逝不以濯。”固谓积阴之寒气为水,非濯之凉,不足解执之热也。孟子亦引之,无异词。庸讵知有氏井以汤、姓泉以温者,可以常理解耶?光绪丁亥夏五,余捧檄摄崖篆。闻城北四里许有热水焉。劳形案牍,未遑省也。己丑春正月既望,偕邑绅何竹筠广文、尹图南监州同官、蒋光甫都戎、卢光廷外戎,寻宋知军毛子文乡。先达南山洞天。越翌日,出城东观热水。群峰入望,簇簇若玉笋,蜿蜒数十里,叠为丘壑。形家谓崖城过脉也。越阡登部娄,清泉一眼,觱沸作漱珠状,染指如探汤然。曲沟涓涓,热始渐杀。夫东南多热水,恒倚石出,此独涌土阜,异矣。左有冷泉一线,暗流交融,否则沸当不止,尤异矣。相与诧笑而论其理。诸君以世称硫煤熏蒸者近是。余曰:“五行之有生克,理也。生者不克,克者不生,亦理也。以理则火生于木而克金,水生于金而克火。硫也、煤也,金属也,不为火克而生火。热泉也,火象也,不为水克而生水。志载五行变,妖异兴,何此水如常也?”诸君曰:“然则理果安在?”余曰:“守圣人格物穷理之教,仍安生物不测之天。必欲格理外之物,强致曲之知,无已,请舍理而观象。《易》曰‘水在火上既济’,是无水火相生之理,确有润下炎上之象。凡井之汤、泉之温者,谓之水火既济可也。然则同流而炎凉殊者奈何?曰阴阳分位,有未济之卦在。阴阳合德,犹不足为既济乎?佥曰唯唯,可辟而筑之。余召庶人之在官者,曰陈延年、林德让,鸠工淘汰,得古池半规。降一等,距二尺有咫,复得池如矩。碑志阙如,莫知其始。仍废制而增其式廓。下池长丈有缩,宽半之,深更半之,可濯可浴。中界为二,左寒右暄,曰“阴阳池”,示分位也。上池长宽如下,深倍之。池门五级,拭面皎然,浣巾胜胰皂。有暗窍通下池,使修禊者歌《汤盘》“日新”焉。占课晴雨,气蓬勃如釜上,候验若券。水口与下池分流而同泻,曰“合德池”,存既济之真也。观者日数十人,不可无憩游人所,距池二丈许建亭,翼然于上。中祀热水神以主之。榜楹曰“风浴春怀贤士撰,咏觞情叙永和年”。名是亭曰“既济”。经始于正杪,落成于春暮。联、额皆纪实也。规画多出何君,监修则尹君尤力。簿书之司,弟镜澧任之。工竣,请余记石。余曰,既济之卦,彼此为用,事之所以济也。乃君子以思患而预防之,则保济之功不可忽。前人之为是池,如《彖》所谓“小者,亨也”,得利贞之道焉。后之人,顿忘“六四衣袽”之戒,几淹废不可溯洄。今之视昔,惧不异后之视今也,则保济之望无穷矣。盖天下事之如此池者,比比也,可胜慨哉!抑余尤有感焉。昔子产之治郑也,曰“水懦则民玩,火烈则民畏”。然则水火之象,固具理民之理。苟非加教于既庶既富,而宽以济猛、猛以济宽焉,则既济之真失,奚以消益深益热之患也?而后叹圣人穷理取象之学,固包民物而无外者也,岂沾沾以亭池侈游观哉?吾知勉矣。

知识出处

崖州古文百篇

《崖州古文百篇》

出版者:海南出版社

本书客观地把反映崖州的山、川、人、事、物的文章收集起来,选编成册,按时间顺序选取文章,还选有不少碑记、墓志以及历史文人笔记中记载的崖州“杂事”。

阅读

相关人物

唐镜沅
责任者

相关专题

既济亭热水池
相关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