蚺蛇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崖州古文百篇》 图书
唯一号: 200120020230003407
颗粒名称: 蚺蛇
分类号: K877
页数: 2
页码: 096-097
摘要: 本文选自屈大均的《广东新语》。蚺蛇,又名蟒、王蛇、南蛇、埋头蛇、王字蛇,分布于广东、广西、云南、福建等地。味甘,性温。功能祛风,杀虫。主治风湿痹痛、疠风、疥癣恶疮。
关键词: 蚺蛇 药材 清朝

内容

崖州多蚺蛇。新官至,黎人辄以蚺蛇为献。其长至丈,巨盈尺,秋时眼矇而休,茅草萌芽,自其腹出于鳞甲,春暖始可屈伸,行者视茅草盘旋即知之。性畏蓑披木,猝遇之,以蓑披木为御,人多则掊击毙之。首尾两分,犹奔腾数十里,以有水旱二胆转运周身,故逾半日乃死。其性淫,以妇衵衣置穴外,蚺蛇闻气出蟠伏,黎人以藤圈加颈上,逆鳞牵之。藤名蚺蛇藤,凡有蚺蛇之所,即有此藤,见此藤,即知有蚺蛇在咫尺间。黎人又以牛为饵,蚺蛇嗜食牛,其口小,见牛则啮其足,任牛所之,久之牛力绝,乃缩其身而吞焉。入水闭气,牛即毙。逾日肉骼融化,以尾挂树杪而吐其骨,黎人因击杀之。邝露云:“蚺蛇尾有钩,口无齿,其声甚怪,似猫非猫虎非虎,击之则鸣。其长九十丈者吞赤蚁,六十丈者吞象,三十丈至九丈者,吞豺、狼、虎、豹、鹿、豕及人。吞之法,始以尾钩之,继以气冲之,濡湿之。吞毕,悬树上,绞至糜烂。骨角悉从皮出,望之若神龙之蜕。”西粵土司,凡蚺蛇过三十丈者皆称龙。其拿龙部署也,缉妇人裙裾以为旗,斩乌盐以为枪,葛藤以为缆。凡蛇长一丈,旗一人,枪一人,弩五人,金二十人。蛇长十丈,人十之。长百丈,人百之。金者藤,藤以束之。枪者盐,盐以剥之。旗者酒,酒以劳之。旗者得胆,枪者得皮,金者得肉,弩者、牌者得眶。眶辟邪杀鬼,佩之吉祥。肉辟风寒,皮五采可绷鼗鼓。其过三十丈者曰龙皮,一端千金。波斯市之为鼓,声振百里。胆有三,旱胆能疗目疾,水胆止泻,护身胆随月,击其处则随而至。

知识出处

崖州古文百篇

《崖州古文百篇》

出版者:海南出版社

本书客观地把反映崖州的山、川、人、事、物的文章收集起来,选编成册,按时间顺序选取文章,还选有不少碑记、墓志以及历史文人笔记中记载的崖州“杂事”。

阅读

相关人物

屈大均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