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亚市图书馆
三亚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三亚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明朝部分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崖州古文百篇》
图书
唯一号:
200120020230003388
颗粒名称:
明朝部分
分类号:
K877
页数:
39
页码:
045-083
摘要:
本文收录了明朝时期的古文,其中包括了粤剑编、崖州学记、盛德堂记、文庙铜爵记、游大小洞天记、同年会诗序、可泉序、《养生举要》序等。
关键词:
明朝
古文
崖州
内容
粤剑编(节选)
王临亨
椰子树,叶如凤尾,结实树端。肉附壳而生,厚三四分,色纯白,味微甘,稍带乳气。肉之中有汁,即所称椰酒也。汁之中复产一物,乃其萌蘖处,亦可食。椰子昔人呼为“越王头”。旧传林邑王与越王有怨,遣侠客刺得其首,悬之于树,俄化为椰子。林邑王愤之,命剖以为饮器。南人至今效之。当刺时,越王大醉,故其浆犹如酒云。
桄榔木,与椶榈相类,挺然拔起,别无傍枝,盖仅离草本耳,与木尚隔一尘。子在枝头,下垂可三四尺,状如缨络,复类美髯云。按嵇含《草木状》云:“皮中有屑如面,食之与常面无异。”今不闻。
葵树,绝类椶榈。广人取其叶以为扇,今天下通用之。
槟榔树,类椰子,高、雷之间有之。然二种多结子而不实,不能如琼产也。以上四种大略相类,皆高五六丈,下本不大,上枝不小,亭亭直立,森秀无柯,南方佳产也。
木棉花,二月中开。树高四五丈,花类山茶,而瓣尖大者如碗。其不及山茶者,著花时无叶耳。花落后,枝头另生一物,即攀枝花,吾乡所用为褥者也。
波罗蜜树,产于琼州,尝于高州见之。其实无花而生,大如斗,味甘而拗,不堪食。八月间熟。余尝食其蜜,清者亦不佳。广之南海神庙前,今有一株,盖百馀年物也。旧传梁时,达奚司空手植,恐非其故矣。土人云其实仅大如拳,盖由风土更变故耳。
蚺蛇,巨头方口,遍体绿色,不啮人。而性喜淫,见妇人必来逐。识其性者,随解一中衣与之,彼即恋恋此衣,不复逐人矣。腹中有二胆,其一如常,其一则护身胆也。人有见而击之者,此胆随所击处以为内护,必不能伤。惟取一葛绳投之,彼即伏,不敢动,旋以葛绳系其颈而牵之,俯首就戮矣。物性固有相制如此者。总戎黄君为馀言,尝至南澳,见一蚺蛇盘踞水次,视之有角,以为龙也,逼而视之,蛇乃吞鹿,鹿角出其腹外耳。馀忆《杂识》中有蚺蛇吞鹿角自腹肠而出者,以为诺皋妄语,今信有之。
龙涎香,大海中山岛下龙潜处有之,没人觅取,多为龙所害。致之甚难,不啻如颔下珠也。每两价值百金。广州府库向有数两,储以备官家不时之需,税使闻之,悉夺而进御矣。余闻是香气腥,殊不可近,有言媚药中此为第一者。
珠,产廉郡东南大海中。冬春开采,夏秋辍事。缘海之北岸皆山,冬春北风多,采舟始无虞也。昔战国时,魏居北鄙,去廉远甚,获有照乘之珠。隋时,宫中不用膏烛,悬珠数颗,其光如昼。今无论民间,恐内帑亦未闻有明月珠也。毕竟隋、唐以前,去古未远,民尚颛蒙,未解渔利,海中犹得留数百千年老蚌,所以夜光不乏。今海澨之民,家习窥池,富室又从而薮之,即重法不能禁,随产而随网去矣,安望其久远而发光也!近开采使示馀珠二颗:一如狮形,重七钱;一面圆而底平,重三钱。皆附壳而生者,不足贵也。然采使以为异实,亟以进御矣。
石蠏,出崖州临川水中。初采之,颇软,出水则坚如石矣。按《海槎馀录》云:石蠏生于崖之榆林港,港内半里许,土极细腻,最寒,蠏入则不能运动,片时成石矣。性能明目。
黎人在琼崖儋、万之中,椎髻跣足,文身以花,细者为贵。仇怨必报,时自攻杀。被创而死者,其家得尸则密瘗之,不为悲泣,盖讳其死,恐为敌人笑也。近颇猖獗,时拉中国人入洞索赎。余阅讼牒中,有以槟榔及鸡猪食物种种入赎者。
【提示】
文章节选自《粤剑编》,作者王临亨,字止之,号致庵,苏州昆山人,万历十七年进士。《粤剑编》是一部关于明中叶广东地区自然环境、政治时事、风土人情、物产分布等情况的地理类杂记,虽篇幅简短,但涉及内容丰富,为研究明代中期广东历史文化提供了重要史料。
崖州学记
丘濬
昔者圣人述经,于《诗》则惩荆舒,于《春秋》则外吴楚。所以惩之、外之者,盖以先王之道不行于其地故尔。抑孰知圣人百世之后,而其道又越荆楚舒吴而南数千里之远,以至于百越之墟、大海之外乎?孔子曰:“道不行乘桴浮于海。”其言盖至是验矣。凡天下郡国皆居海内。惟琼一郡颛颛居海之外。而崖在前代,再涉鲸波,非舟楫之利涉不可以通。今而释奠之宫、弦诵之所,与中州等,岂非圣人之道行于海之验欤?崖有学,肇于宋淳祐中,知军毛奎始创于城西。元泰定中徙城东,至正中又复其旧。入国朝来,虽屡更修葺,然皆苟焉而已。成化六年,丰城涂君伯辅,以广右宪副使者之节,专镇兹郡。按部至崖,慨学宫之卑陋,悯学校之废弛,乃命知州事诸暨徐君琦,拓其址而前之,视旧少西。凡学宫规制所当有者,咸一新之。其费一出于公,民弗与知。规模宏敞,藻绘绚耀,州人父老过者惊叹,以为昔所未有。徐守谓崖学创于宋,历元至今,未有文学之士为之记者,以书来征予文记其事。惟昔圣人兴浮海行道之叹,而继以从我其由之语。夫当圣人振铎之时,必欲其道之行于远,尚有赖于贤哲之士相与佐佑之。矧去圣人数千年,微言绝、异端起之后尚远乎?吾知圣人在天之灵,固不能不望于后世贤哲之士,相与佐佑而作兴之也。崖自入职方,千二百余年于兹,立为学校,又四百年于兹,圣道之行于兹土也,不为不久矣。然而风俗未至于纯美,人才未至于大振,夫岂无其故欤?意者佐佑而振作之者未得贤哲之士如仲由者欤?今崖学幸得宪副君作兴之于上,而又得徐守协力以怂恿之。自今而后,诵说有其地,休息有其所。而崖之士民,于此犹不知所以奋发勉励,以求渐进乎圣人之道,使风俗纯美,而人才大振焉,追原其咎,必当有任之者。因书以谂焉。且以示夫后之人。
【提示】
本文选自《乾隆崖州志》,作者为丘濬。丘濬(1420—1495年),明代海南琼山(今海口市琼山区)人,字仲深,号深庵,别号海山老人,著名政治家、思想家、经济学家和诗人。明英宗正统九年(1442年),乡试解元。明代宗景泰五年(1454年)复试礼部,置二甲第一(第四名)进士,授翰林院编修,奉诏修《寰宇通志》。后累官至礼部右侍郎,加太子太保,兼文渊阁大学士。弘治八年(1495年)二月卒于官,享年七十五岁。明孝宗赐“特进左柱国太傅,谥文庄”。有《大学衍义补》《琼台类稿》等著作传世。他提出劳动决定价值的论点,比英国古典学派创始人威廉·配第早174年。
本文叙述学宫的历史,以及这次修缮的原因,谁出钱修,修好之后的作用及意义,颂扬知州徐琦的功德。“自今之后,诵说有其地,休息有其所。而崖之士民,于此犹不知所以奋发勉励,以求渐进乎圣人之道,使风俗纯美,而人才大振焉。”
盛德堂记
冯炜
盛德堂者,崖州裴氏之所居,宋侍郎澹庵胡公之所名也。裴氏系出唐晋国公度,世居河东之闻喜县。度十四代孙瑑,仕宋为雷州守,再迁吉阳。中原道梗,因家焉。崖之裴自瑑始。其子闻义,历官知昌化军。父子善政。宋之南,丞相赵公鼎以事谪于崖,常馆于义室。已而胡公铨继至,复馆于其所,因题其居曰“盛德”。盖高山景仰晋国,而喜其有后也。若曰唐有天下,至于宪宗。文武恬熙,藩镇跋扈,几于不振。幸得度以成淮蔡之举,乃底于宁。自是出将入相,身系国家之安危者四十年,而威望所及,夷狄慕之,岂非盛德者哉?宋至中业,胡虏暴横,二帝蒙尘,中原板荡。力非不足也,使得度以任焉,则国耻可雪,大驾可迎。奈何忘父子之亲,弃君臣之义,图任奸回,甘心和议,竟使公之忠言谠论不白于时。而且罹摈斥之祸。此有识者所扼腕悼惜而不能已也。公于是宁无望于晋公乎?此堂之所由名也。嗟乎,古今天下国家治乱安危之迹,固亦多术矣。然其切要者,未尝不以得人而理,失人而乱。唐惟得度以成中兴之功,宋用一桧而忠良窜逐,驯至于亡。而后继之者,犹或踵其覆辙而不知变。夫岂安其危而利其菑欤?亦在己昧取舍之几,所谓贤非其贤,人非其人也。此君子所以贵居敬穷理,而不使邪佞得以闲之,则贤俊登庸,幽远毕达,而太平之治可几矣。予来琼,遇裴之后人乡进士崇礼,为予道其事,且曰胡公所题手墨尚存,愿有以记之。于是乎书。
【提示】
作者冯炜,明代浙江慈溪人,景泰七年任琼州府教授。
崖州裴氏是唐代名相裴度后裔移崖一族。南宋绍兴年间,爱国名相赵鼎与名臣胡铨,相继遭秦桧构陷被贬到崖州。裴氏先贤以恤忠义举,将两人先后迎入水南村裴宅安置接济。胡铨获赦时,为感念崖州裴氏先贤大德大义之恩,特将裴宅命题为“盛德堂”。然而,自南宋至明景泰年间,“盛德堂”因地处遐僻,仍陋袭简,声名日渐隐退。为丕振“盛德堂”美誉,裴崇礼(裴盛之子)绍述前贤,襄举重修“盛德堂”,增新光扬“盛德”堂构。告竣后,他特请琼州府教授冯炜作《盛德堂记》,并举行隆重庆典,邀集省府、州县官员及文人学士前来观瞻赋兴。自此,崖州“盛德堂文化”肇开,声名益彰,成了“缙绅士夫往来于崖者”莫不瞻仰的人文胜迹。
文庙铜爵记
裴崇礼
珠崖学庙祭器,有古铜爵五。旧制无文而不载,经生学子传闻不之及。历世滋久,幸存不忘。春秋献享,虽尝用之,而不究何人何代之作。迨明成化之三年丁亥二月朔春丁,适郡守诸暨徐公琦新任主祭,予亦致斋陪位。及乎祭毕而饮,列职咸集。郡博天台许君端惠乃以铜爵献酬,而及于予,因道:“爵有五,其一大者有字刻于旁。”予取而观之,刻云:“大元大德丁未,吉阳军学学正齐孟坚造公用祭器。”凡二十字。计至今日,一百六十一年矣。因慨世之古器难存也,古人之名难泯也,见者不有以表章之,则终无闻于人矣,愿相与记之。夫上古礼器,尊罍俎豆,刳木陶瓦为之而已。中古惟永是图,至于范金。近世金或不足,继之以本,但完其数,匪直完其数,至于有秽敝遗亡而不足乎用者,惟视乎有司作为之力能与否,典守者之责慎与怠耳。然而孟坚齐先生铜爵之作,在当时不知取乎有司、取乎学廪,而其作也又不知几许,当不止此五爵也。此必遗亡之余也,不然,何止于五者哉?或曰:“此必先生之自作者,正配各一,其一正者差大耳。爵止五者无疑。”此予之兴慨,盖深有感于先生之有作,而无文以记其实也。而必欲记者,所以补先生之阙典也。然文弊词荒,不以贻笑于人为耻,第传其刻于爵者之名。噫,一姓字之寓于器,传百世之久,阅百世之人。百世之人见而称之,相戒而慎守之,庸有亡失者乎?爵之存不存,固未可必,而先生之名,得以永存,自今伊始。先生不知何许人。其爵状如船。其一大者面长四寸,阔寸五分,中横文绶,下分三足。次于大者四,其制则一云。
【提示】
作者裴崇礼,崖州水南村(今三亚市崖州区水南村)人,裴盛之子,瓯宁训导。在中国古代,青铜器主要是祭器和兵器。铜爵是中国青铜器中最具代表性的酒礼器,可以说是中国酒文化的代表,尤其是在商代,它是最典型、最常见和最基本的酒礼器,是当时等级、身份标志的青铜礼器组合的核心器(西周以后礼器组合的核心为铜鼎)。这一时期铜爵的这种特殊功能,来自夏人已将铜爵作为特殊身份的标志。
游大小洞天记
裴崇礼
大小洞天在鳌山之西南海滨,行十余里而至。路出城南渡水,经大疍利用坊,迤逦出小湾行,转出大湾,有巨石当道,榜曰“洞天胜游”。遵海而南,又行进大湾,入山路,榜曰“峰回路转”四字。行至一所,有大树阴翳,石列左右,可以稍憩,休仆马,榜曰“行休”。有石在北,名时辰石。又行至一所,出沙湾,有大刺桐树四五株,少南有石岩穴,出泉清洌,渴者掬饮,名石井。自此登山路,又行五十余步,至大刺桐树,有巨石二相近,一刻曰“渐入佳境”,一刻曰“水落石出”。又行数十步,至小洞岩,上刻曰“小洞天”,又于其额刻曰“大宋淳祐丁未秋九月,郡守富川毛奎率僚属黎植、黎民志、王怀开山”,共二十七字。岩下石,方平可坐,清凉涤暑。岩之前有石平偃,建亭其上,匾曰“岩瞻”。岩之西,登石磴,有石俯海,刻曰“钓台”。此则小洞天之佳境也。由小洞过山阿而南,面西临海,巨石如屋,可以登眺。立陵下,有泉一脉,沥下石穴,不干不溢。近上十余步,有石似船,长丈余。船之东巨石上刻“石船”二字,又刻《石船记》一百五十七字。船之北有巨石室,刻曰“海陵周康其人,与郡倅许源泽之、都领周邳承师武,淳熙丙午重九日来观石船,因以见山水之奇,可为海邦之盛纪也”,共四十六字。又刻《洞口记》二百有三字。石船少南有亭,匾曰“大洞天”。亭四楹,大字书刻对二。其前二楹对曰:“停骖騑于上路,访风景于崇阿。”其后二楹曰:“索远寻幽,直径行于十里;登高作赋,是所望于群公。”自亭入山,有石刻曰“洞门”。登山三十余步至石洞,其额上刻曰“海山奇观”,其下石壁刻《大小洞天记》三百二十一字。洞之右磴上,刻曰“仙梯”。转后石壁,有刻《大小洞天诗序》一百七十五字;诗一首,五言一韵一百字;和韵一首,字如其数。转东,山有石峰,刻曰“试剑峰”。此则大洞天之佳境也。出洞门直亭之前,海滨有巨石如覆舟,石下有穴,出泉清淡,刻曰“灵应泉”。景之盛者止此,故览者亦止此。
【提示】
本文是一篇从崖城到大小洞天游玩的详细游记,对于后人研究崖州以及大小洞天文化颇有裨益。
同年会诗序
钟芳
天下士散处岩穴,生异乡,学异师,比郡不能以相通,比邑不能以相从。及有司岁校以贡于省,省合有司所试凡数百人,试之加详,拔其尤而登之礼部,于是乡之俊彦始一会而齐焉,其预于是者盖益难矣。礼部又合省之所试凡数千人,试之如其省,拔其尤而登之吏部,于是天下之俊彦始一会而齐焉,其预于是者盖益难矣。夫士在天下如彼其涣也,而为会如此其难也,故合偕升者期集燕饮,为同年会,盖所以辨长幼,叙事契,萃其涣而一之,非苟为娱乐焉尔。唐人尤尚其事,燕名无虑十数,而曲江大会,长安坊市为之半空,天子至御楼以观。驯至我明有国之初,酌前代以立制,每科进士不过百馀人,其最盛者惟水乐甲申、丙申二科,自馀不过二百,成化乙未以还,始以三百为常,间增五十,则为异数。朝谒既毕,胥会中府,揆日而命事焉。皇上莅阼三年,实正德戊辰,进士仍三百五十,虽未及永乐甲申之盛,而历科以来未有过之者,是其为会之盛,宜乎数倍于昔也。而士心方且上惮综核之明,下谨意外之患,依违数月,莫敢首事,数百年衣冠之好,尼而不举,乃于其中择同庚者以为会焉。此皆私忧过计,虑所不虑,我国家昌明之运,必不以嘉好而致谴也。夫士穷而不能合,无足怪者,幸同升诸朝,又加盛矣,而一日之会,乃又不能同焉,则人生会合之难,岂不信然哉!且自释褐至今,曾几何时,去吾目者已若干人,则二三岁后,又可知矣,况人事代谢,忽忽如颓波者耶?于是皆咨嗟感怆,赋诗道志,分布赓和,辑而成帙,以附爱礼存羊之意。
【提示】
作者钟芳(1476—1544年),字仲实,号筠溪,明朝崖州(今三亚市)人。钟芳家境清贫,“祖孙三代以卖浆为业”。他自幼聪明异常,十岁就进入崖州州学读书。弘治十四年(1501年),二十四岁赴省参加乡试获第二名(亚元)。正德二年(1507年),三十一岁赴京应试,登进士第,中二甲第二(第五名)。他先后任翰林院编修、浙江提学使、江西右布政使、南京太常侍卿、南京兵部右侍郎、南京户部右侍郎等职。钟芳为官清廉,公正无私,宽政爱民,颇有政声。
钟芳和丘濬、海瑞等人是明代有全国性影响的海南岛著名人物。钟芳的名字,在海南世代相传,新中国成立前乡村建新屋时,在四个主柱分别贴上“东鲁孔夫子,西岐周文王,南山钟进士(钟芳故居面对南山),北海姜太公”,可见他在海南影响之大。
钟芳的祖先于宋朝从内地迁来琼州(今海南海口琼山区)占籍,后迁万州(今海南万宁市),他的曾祖父钟惠在明朝洪武年间迁崖州水南村高山所。钟芳于嘉靖十三年(1534年),年五十七岁辞官归乡,晚年迁居琼山府城,六十九岁卒于家,嘉靖诏赠都察院右都御史,赐国葬。
钟芳是明代有名的文学家、史学家。他博极而精,才华出众,“虽律、历、医、卜之书,靡不通贯”。明代大文学家李东阳说他的文章“雄浑精深,气随理昌”。他著作甚丰,有《学易疑义》《春秋集要》《崖志略》《小学广义》《筠溪诗文集》等传世。
同年会,就是现在的同学聚会,是科举时代称同榜及第者的聚会。翰林,是古代官名。课,就是科目。本文是钟芳在同学聚会时,为聚会诗集写的一篇序。
可泉序
钟芳
可泉,秦安胡子别号也。或曰秦自岐凤迤西,无名川,故泉名。或曰彼未足乎是也,故蒙未尽之辞而可名。钟子曰:噫,其然哉?言固有隐而彰,淡而腴者矣。人之生寄形而混物,因物而寓情。水五行之首,而泉则其始蒙而未汩者也。滃然出,湛然止,涓然流,纾徐萦回,物蒙其利而莫知所归,盖至理之橐也。夫滃然不竭者,浚也;湛然不杂者,澄也;行之以渐者,顺也;索纡如绘,可以憩玩,辟烦郁,延景况者,文也;可濯,可湘,可灌,可溉,可舟,可游者,利也;不息而走乎壑者,远也。夫君子者,中涵万物,象其浚;不干于伪,象其澄;动以正,往而不括,象其顺;敷而致之,绎而有章,象其文;达诸政而普也,象其利;不自盈而日至也,象其远。是故静专所以立本,积渐所以宏量。夫然后实充而誉流,无恃乎外而自足。君子之致乐于泉,有以也。故自彼而观之,则泉为可,自我而观之,则何往不可哉!胡子方求其可,以合乎泉之可,迹其所至,可谓宏而流,而无不足矣。名斋寄意,殆不出此。胡子闻之,蹙然避席曰:“非所及也。”
【提示】
《可泉序》采用海南地方文献丛书编纂委员会整理的版本,“提示”则采用周德光先生发表于1997年10月3日《海南日报》的文章,原标题为《明进士钟芳<可泉序>“回”三亚》。全文如下:
金秋八月,在香港回归祖国的喜悦中,珍贵文物《可泉序》印本也沾染着历史翰墨的芳香,“回”到三亚市。
《可泉序》乃钟芳著文并手书。钟芳,字仲实,号筠溪,明朝崖州人,二甲进士及第,累官至兵部右侍郎、户部右侍郎,赠都察院右都御史。居官清廉,颇著政声。他博学多才,精通诗文、经史、历法、医卜术数,号称“岭海巨儒”,为明代名臣之一。平生著述极富,有《钟筠溪家藏集》三十卷及《春秋集要》等收入《四库全书》。海南人士对他有“海前丘后论人材”的评价,说他上承丘濬,下启海瑞。
《可泉序》原本珍藏于香港中文大学。时任三亚市政协主席陈人忠获悉这一线索,就拜托其乡友、新华社香港分社港澳办主任李正慈先生(乐东县黄流镇人)就近访得详情,然后以市政协名义奉函与香港中文大学联系,承蒙文物馆馆长先生和直接负责此项工作的李志纲先生慷慨相助,无偿为我们精心拍摄了影印件,他们的服务精神非常令人感动。
钟芳擅长书法。但他留下来的笔迹很少。《可泉序》为传世孤本,凤毛麟角,弥足珍贵。原本共四页,字体为毛笔小楷;正文二十九行三百五十三字;题目一行三字,落款一行四字,共三百六十字。落款署“琼厓黄芳”,钤“仲实”“考功大夫”“戊辰进士”三方朱印。按:古“压”字同“崖”,“黄芳”即“钟芳”,他在戊辰年中进士,榜姓黄。他幼年家庭贫苦,寄养在外亲家,因而改黄姓,后来奏请朝廷,准获改复钟姓。此贴当是他在明正德年间任考功主事时所作。
《可泉序》是为秦安一位姓胡的人士写的。秦安县在今甘肃省天水市北。序的开头曰:“可泉,秦安胡子别号也。”古人习惯以所居地名、山名或林泉名作为自己的别号,这位姓胡的士子,大概就是将自己住地附近的山泉命名为“可泉”,并兼作自己的别号,以此寓托志趣情怀。钟芳以“可泉”二字立意为文,引喻义理,论世风人,赞扬胡子的道德文意,相勉以立身处世之道。主张君子之为人,应格物致知,澹泊宁静,志行高洁,像清泉一样“滃然出,湛然止,涓然流,纡徐萦回,物蒙其利”(丰沛地涌溢,澄澈地止息,脉脉细流,缓缓地萦回环绕,泽润万物);“可濯、可湘、可灌、可溉、可舟、可游”(川流可以洗濯,可以煎煮,可以灌溉,可以行舟,可以游观);深浚致远,中涵万物;“动”而“不括”“象其顺”,“敷”而“有章”“象其文”(流止顺畅,从容自在,章法整然,文采焕美);“静专”足以“立本”,“积渐”然后“宏量”(宁静专注地奔流,立本不变易,积集涓涓滴滴,然后成为大江大河);“实充”而“誉流”(务实有成然后扬名饮誉),无往而不“可”……整篇文章一气呵成,把“可泉”写活了,完全人格化了,或者说是把人格物理化了。不论是从作品的内容看,抑或从书法艺术的角度看,此贴均称得上理昌气顺,容止自若。所论主旨,实乃钟芳本人所持的养生哲理与处世作人的道德准则。如果剔除其中的士大夫清高自许的消极成分,那么,即使引之于我们今天的现实生活,似乎也是有其积极的教育意义的。
《可泉序》当年怎么流落到香港去,现在也无法讲清楚了。百年沧桑,可堪回头!作为钟芳家乡的后人,在四百多年后的今天,能够看到《可泉序》影印本“回”到它的作者的故土,实在值得欣幸。
《养生举要》序
钟芳
或问:养生诸书于保身定性为要,而诸儒以异端鄙之,何耶?曰:偏也。儒道大中至正,而杨墨无父无君,故耻言之。曰:释氏似墨,诱人以寂定,老氏似杨,诱人以长生,皆主于养神炼精,不为无益。如子之言,圣人不贵养生乎?曰:养生之说,吾儒备言之,而偏弊自私,吾儒弗为也。彼禅学者,谓儒劳而释逸,儒好名而释不好名,儒求仕而释不求仕,儒以闻见外驰,而释湛然冥然,灵觉顿悟,与吾儒无思无为相近,故学者翕然宗之。师老氏者其说有四,曰导引,曰吐纳,曰按摩,曰存想,近又助以恬和养神,清虚栖心,七情之动,无过其节,皆窃吾儒《学》《庸》之旨以润色之,遂谓生必可延,寿必可益,故宗之者尤众。然考其归,不过七八十年或九十余年,而乡人蚩蠢,习劳忍馁,往往有百年者,颜夭蹠寿,何预乎养。颜岂不知养耶?《吕氏春秋》曰:“长非短而续之,毕其数也。”此达理之言也。或曰:子谓夭寿有定,无预乎养,则将疲神糟粕,老死而不知止乎?曰:空寂固非也,疲神糟粕亦非也。六经更宋儒其说益烦,而我又为烦所误,徒损无益。然年弥增,事弥练,参伍旧闻,皆若亲历,校昔诵陈言者滋味远矣。晚景即此是乐,敢曰不厌云哉!
【提示】
本文是钟芳为《养生举要》作的序。这篇序的特别之处在于,钟 芳以对话形式来阐述养生的意义,反驳那些认为人命天定无须养生的观点。《钟氏族谱》序
钟芳
古者别生分类,各从其宗,子孙虽百世不相弃捐,所以端本系,惇族属也。夫人本乎祖,一气相禅,故自云仍等而上之,世次虽甚辽邈,而姿貌有肖似者。譬彼卉木虽万变摧落,而色臭姿萼各肖其类,况庆源亹亹,传之罔艾者乎!吾宗自唐越国公以还,世居于赣,元末我高大父从宦沦落海峤,后乃讹籍于他姓者近百年,赖家乘有稽,得知攸自。不肖夙抱幽憾,莫能自振。既官广右,乃上复姓奏,展转勘覈逾五六年,仰戴圣明天涵日丽,事卒得直,而垂绝之绪,于是复续,岂非幸欤!琼距赣远,而崖又极琼南,相去不啻数千里,休戚不相闻者久矣。及予迁江藩,宗侄锷铉辈挟谱来谒,备载越国、龙图二公诰命墓铭,皆予旧所无,而苏文忠公所撰《钟子翼哀辞》,及先世克俊死义事,则予谱有之,而宗谱无焉。地隔世殊,有美弗彰,可惜也。尚幸残帙未泯,足征于后,其它遗佚不可知者多矣。夫自唐景云至宋元丰二百馀年,而有龙图公,自龙图至今又三百馀年,族则硕蕃,而未有显者,其将有待乎?乃小子无似,谬膺禄秩,无补于世。缅惟本宗义重,昔人固有无间疏戚,咸欲推上世之心,以爱利之者。然力诎则爱有弗周,势隔则情有弗逮,其间龃龉咈戾,盖有父不能得之于子者,而欲概而齐之,艰哉!君子于是亦惟自尽焉耳。自强于孝则爱立,而各亲其亲,自强于义则行立,而各兴其行。是故老有养,幼有教,吉凶有礼,服食有节,勤本而预事,周躬而恤匮,力所及者勉而致之,所不及者曲而佐之,其有颖异而克振儒绪者,则相与赞襄,俾得肆志于学而敦笃之,夫然后礼俗成而家其昌乎!苏明允谓亲尽则相视如途人,非真以途人视其宗也,正欲推仁,自近而远者可举尔,不然则仁者不外,其邻恶乎外?而宗谱旧无序,锷辈以请,予欲其辑所未备,且伤夫离易会难,而冀宗人知所勉也,故书。
【提示】
本文是钟芳为自己家族的《钟氏族谱》所作的序。开篇即阐明了家谱族谱的重要性:“子孙虽百世不相弃捐。”有了族谱,我们的子孙无论去到哪里都能“认祖归宗”,不会忘祖,否则可能导致“亲尽则相视如途人”。
冯道
钟芳
世以冯道为乡愿。呜呼!若道者浮沉取容,迎降卖国,小人之无耻者也,非孟子所谓乡愿者也。孟子所谓乡愿,似是而非,徇俗悦众而已,不谓贪冒无耻,而蔑君臣之大义也。自唐季纲维解弛,藩镇跋扈,人君徒拥虚位,仅如缀旒,然犹知有天子之尊,挟以为重,不幸至于播迁颠沛,而百官将吏奔走景附,如恐不及,犹可言也。若夫五季,则大坏极矣,将恃强而益横,兵恃恩而愈骄,虽倾竭府库,恩赉横施,终无厌饫。唐主从厚出奔,仅得五十骑自随,而宰辅禁近之臣,漠乎视其君,如传舍过客,朝更暮易,略不加戚。而冯道位列三公,方且急为迎降,率先劝进,高爵厚禄,享之恬然,以为得计,而自号长乐公焉,何其无耻之甚也!夫众人不知义,犹有望于武臣焉,武臣不知义,犹有望于士大夫焉,士大夫不知义,将何望哉?自开辟以来,纲常坏乱,莫甚于五季。而冯道臣事其间,周流皆遍,使万世君臣之义扫地无馀,道之罪大矣。列之穿窬跖硚彼且无辞,而顾以乡愿目之,既逭罪于生前,复逃责于后世,道也固多幸哉!
【提示】
冯道,是唐末五代时人,历经四朝十帝在官场屹立不倒。他六十九岁的时候写了一篇《长乐老自叙》,认为自己“在孝于家,在忠于国”。而后世之人,却认为他是毫无节操、无耻之尤。
钟芳以此文论述冯道是“迎降卖国,小人之无耻者”。
乞休致疏
钟芳
江西等处承宣布政使司右布政使臣芳谨奏,为患病亲老乞恩休致事。臣见年五十五岁,生长广东崖州极边之地,中正德三年进士,冒入翰林,处非其据,谪居外郡,荐历今官。孤立寡俦,敢萌非分之望,迂疏何补,难逃旷职之讥。伏念臣年十二而丧母,二十有二而丧父,兄弟早亡,门户单薄。只有继母杨氏在堂,今年七十八岁,向因强健,臣尝迎养,近为衰老,不能远出,遥隔海外,无人奉事,万一不讳,臣有余责矣。臣闻事君者委质而不有其身,所以明人臣之义也。国家令典,孤子无兄弟者归养,所以遂人子之私也。义有所当致,私有所当笃,无公义非忠臣,无私恩非孝子。况我皇上德妙渊微,治弘熙洽,贤才汇进,各思奋庸。臣正宜夙夜淬砺,竭诚供职,以尽臣子之分,乃为至愿。奈缘禀气薄弱,素有咳嗽痰气等症,嘉靖七年冬间应朝北上,沿途感冒风寒,旧病不时举发。今年六月巡历所属瑞州府等处地方,天时酷热,吐泻并作,加以遍身疮毒,头昡目晕。心每切于报国,病独苦于缠身,虽强力以支持,终厚颜于尸素,进不能胜旬宣屏翰之任,退不能伸定省怡愉之情。有男允谦,已中嘉靖八年进士。父子两人俱在仕途,垂老而冥行不休,远违而祭扫俱废。臣欲援例终养,尤恐日就衰朽,图报无期,展转于衷,莫知所措。伏乞圣恩怜悯,敕下该部,将臣放归田里致仕,庶乎母得送终,苦思不伤于远隔,官无废事,贤路不至于久妨矣。臣干冒天威,不胜战栗待罪之至。为此具本,专差义男赍捧,谨具奏闻,伏候敕旨。
【提示】
所谓休致,即将职位还给朝廷的意思,也就是官员年老退休去 职。乞,请求的意思。
本文其实就是钟芳的“退休申请书”,从中可了解钟芳的生平, 是研究钟芳的翔实史料。此年,钟芳五十五岁,他于十三年后去世。自劾不职疏
钟芳
南京太常寺卿臣芳谨奏,为自劾不职,乞罢黜以答天变事。近该南京礼部准礼部咨,为午门西楼垂脊震霆示警,该部题奉钦依,行各衙门实加修省,备行到寺。除钦遵外,臣仰惟我皇上奉若天道,阴阳合德,宜乎和气熏蒸,祯祥毕至矣。而天之示警犹如此,实由臣下不职所致。窃念臣赋性最愚,居职无状,在内尝为翰林院编修,及南京部属,在外为推官、同知、副使、参政、右布政使,历官虽久,而无可纪之迹,窃禄徒多,而无补报之能。今又冒列正卿,谬司三礼,鳏旷之讥自愧,寅清之实全无。以此菲材,交于神明幽隐之中,必将有怨恫者矣。故非时之警虽难必于上天,而自知之明实难掩于方寸。伏望陛下将臣放归田里,免员明时,别选贤能,称兹清秩。臣不胜待罪战栗陨越之至。为此具本专差办事官钟赍捧,谨具奏闻,伏候敕旨。
【提示】
自劾,是指封建王朝臣子给皇帝上书自己弹劾自己,揭发自己的过失,请求卸任官职。垂脊,是中国古代传统建筑屋顶的一种屋脊。午门,是南京故宫的正门。钟芳认为午门西楼的屋脊有几声响动,是上天在警示自己工作失职,所以提出自劾,请求免除官职。
读书札记
钟芳
或曰:士尚志,尚志者以圣人为的,是故言必曰孔子,而汉以下诸儒不足言也。曰:德盛者无盈色,德薄者无卑辞。子之言志也,志则诚,言则欺,诚者不言也。故曰君子不自称,非以让也,恶其盖人也。公孙弘以周公自许,取诮当世,言而有孚难哉!
或曰:学贵自得,濂洛关闽之言,其刍狗乎?曰:理一而已。谷粟之味,啖之者知之,啖同则味同,味同则不言而契矣。若曰彼之啖者非谷粟也,而求奇以胜之,是将以酮酪为谷粟乎?侮圣言以恣臆说,而启人君慢士之心,曰孔孟以后无真儒,而概乎其夷之也,斯言启之矣。
夫理有常经,而无定在。经者人道之大闲,历千圣而不可变。若夫盘错之会,变通之宜,是非得失毫厘之辨,如观山者随步异形,岂有方体可执泥哉!
赜矣,夫天下之言也。奇则谲,浅则俚,角新竞胜,不根于理,盖其构意惟主于辞,而中无定执也。
或曰:气即有理,阴有阴之理,阳有阳之理,如曲直木之理,从革金之理。朱子认理气为二,非也。曰:理气混于一,而理为本。理则一,气则万殊。气有刚柔清浊,美恶不齐,而性因之以殊。故圣人立教,变异而归同,以本然之性无不同尔。诚若子言,则是人各为性,其本不同矣。本既不同,圣人岂能强而一之。或曰:理不能为气主,如何?曰:乾以君之,大德之敦化也,四时错行,小德之川流也。
而主宰在其中矣。气偏,用事者贱,圣人不能化,则有法以制之。
董仲舒为公孙弘所抑,退以著书为业,曰吾不仕故成业,不动故无悔,不广求故得,不杂学故明。汉武帝建元六年,辽东高庙、长陵高园殿灾,董仲舒居家推说其意,草稿未上,主父偃窃其书奏之,下仲舒吏,当死,诏赦之。《五行志》载其对曰:汉当亡秦大敝之后,多兄弟亲戚骨肉,骄扬奢侈恣睢者众,故天灾,若语陛下非以至公,不能治也。视亲戚贵属在诸侯远正最甚者,忍而诛之,如吾燔辽东高庙乃可,视近臣在国中处旁仄及贵而不正者,忍而诛之,如吾燔高园殿乃可云尔。其后淮南衡山王谋反,列侯二千石豪桀皆以罪轻重受诛,二狱死者数万人。
按:此章欲诛内外宗室,惨酷过于暴秦,与仲舒策对任德不任刑者大戾,绝非仲舒所为,意者出于亲厚以稿就正,既获罪,有难显言而直受之欤。抑偃奸凶酿成之也。即使仲舒忧国,岂无善图,而不仁若此之甚。或拟议未定,而偃讦之,罪在偃矣。是故仲舒令终,昌延于后,而偃族诛,偃固有馀辜哉。
汉武帝元封六年冬十一月甲子朔旦冬至,说者谓为历元,非也。按历元者,历之所始,岁月日时皆甲子,而冬至在子夜,方为历元。是年特月朔甲子耳,而冬至又在旦,非历元也。是年丙子,而儿宽以为上元甲子,亦诡顺之词耳。
萧望之云:“虽尧在上,不能去民欲利之心,而欲利不胜其好义也。虽桀在上,不能去民好义之心,而好义不胜其欲利也。”望之亦贤相也,然受少史贿润,廉声不闻。左迁太傅,腼颜在位,于守身之义何有?徒言而不能行,岂曰儒哉!
风俗之厚自士夫倡之。汉徐稚为太尉,黄琼所辟不就。及琼卒,归葬,稚徒步负粮到江夏,设鸡酒薄祭,哭毕而去。张曲江称其感义,有补衰世。及郑玄卒,自郡守以下尝受业者,衰绖赴会千馀人,盖闻稚之风而兴者。柳子曰:“凡号门生而不知恩之所自,非人也。”其有感也夫。侯芭受《太玄》《法言》于扬雄,雄卒,芭为起坟,丧之三年。荀淑高行博学,李固李膺等皆师宗之,淑卒时,膺为尚书,自表师丧。淑子爽为硕儒,司空袁逢举有道不应,及逢卒,爽制服三年,当时往往化以成俗。盖自前汉夏侯胜为孝昭皇后授经,胜卒,后素服五日,以报师傅之恩。汉风俗之厚有自来矣。及王莽杀吴章,欲禁锢其子弟门人,多更名他师。而平陵云敞幼儒为大司徒掾,独自劾吴章弟子,收抱章尸,棺敛归之,当时高其义,以比栾布。而敞竟以是名后世,与朱云相上下。方正学为之赞曰:“此可以为弟子事师遭变故者之法。”管子曰:“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自管仲有是言,而知己之恩殆与父母同也。
传称汉辕固、黄生争辨汤武革命。黄生曰:“汤武非受命乃杀也。”固曰:“不然。桀纣荒乱,汤武因天下之心而诛之,非受命而何?”黄生曰:“桀纣虽失道,君也,汤武虽圣,臣也,乃因过而诛之,非杀而何?”东坡罪汤武,谓当时有良史,南巢之事必以叛书,牧野之事必以弑书,汤武仁人也,必将为法受恶。
按:苏子言与黄生合,虽违经,而果于自信,守臣职之常者也。经言顺天应人以奉时义,达天下之变者也。权时之变而道济天下,非圣人孰敢任之。后世以汤武为口实,而莽操接迹于世,二子之说,其惭德遗意与!
孔子将为鲁司寇,沈犹氏不敢朝饮其羊,公慎氏出其妻,慎惠氏骄奢,逾境而徙,鲁之鬻牛马者不豫贾。然则孔子必任刑乎,是申韩之政也,不任刑乎,则沈犹等奚为畏之若是?曰:刑威圣人所不废,然有不令而行者存焉。子产为政,而桃李巷垂者莫援,则非徒惠焉耳。
士莫贵乎知人,达莫要于荐贤。赵文子立若不胜衣,言若不出口,而举士于白屋下者四十六人,公家甚赖之。文子死,四十六人皆就宾位,是无私德也。相晋,天下无兵革者九年,用贤之效也。
明主任计不任怒,是故齐桓用雠,晋文用盗,然去九官十二牧远矣。
齐攻鲁求岑鼎,欲以柳下惠之言为信。下惠对鲁君曰:“欲岑鼎以免国也,臣亦有国于此,破臣之国以免君之国,臣所难也。”噫!古人一诺重于丘山,岂不然哉!然或真足以存国,则亦可以权变而渝乎?曰:死之可也。信不可渝也,惠固已言之矣。
晋李离为大理,过杀不辜,君再令无死,而必于死。其言曰:“信文墨不察是非,听他辞不精事实,则离之罪误也,非故也。”君赦之可以无死,而必死,古人重义轻生盖如此。虽然误而皆死,为理者亦难矣。
周监二代,曲为之制,事为之防,其究也文烦而俗敝。汉除秦苛法,未遑礼乐,几于易简,而或讥其为苟且之治。伊川曰:“先王以道治天下,后世只是以法把持天下。”噫!徒法非法也。善其事之谓法,善其事而无私焉之谓道。无法可守,于道何有?
古之教者使人安其所乐,而不强其所不乐。安其所乐,诗书礼乐是也。虽有美质,不长于文,而责之以文,强其所不乐也。科目所取,大率皆文学之士。司马光十科荐士之法,盖以佐科目之所不及,然行之匪人,反以滋弊,不如科目拔十得五为至公也。或曰:文能得士,何也?曰:临下在知,官人者将使之临下也。《易》曰:“知临,大君之宜。”试之文,所以观其知也。
古者天子颁朔,说者谓夏小正之属。今按《月令》一篇,帝王颁朔大概已可想见。所谓时正令善,此其遗意耶?汉惟丙魏数人知谨于此。今之所存者,惟冬至前行刑一事耳。而用兵尤刑之大者,则每以六月兴师,五月渡泸为比。噫!彼岂得已哉!得已而不已,以干天和,召疫疠,仁者弗为也。
东晋贱名检,以法理为俗吏,而目之曰兰熏之器。望白署空者皆名重海内,目为台衡。此王衍所以祸晋,而世道所以不竞也。玄虚与吾儒虚静最相似,吾儒虚而有,异端虚而无,不可不辨。
夫道穷则变,管仲营霸而圣门羞之,何耶?曰:穷则变以从道也,非以济其私也。伯术私也,君子宁无九合之功,而不可为诡遇之获。曰:卑管仲,谓其无本也。使能正身致主,则有本矣。于是变齐为富强,以建功于天下,奚为不可?曰:齐之不正,非特无本。其作内政以寄军令,以诈成功,人心蛊坏,至夫子时益甚矣。子未知天职乎?人君代天立极,必因民恒性而牗之,自二帝三王以来,未之有改也。管氏则反其性而导之以夸诈,纵其欲而诱之以功利,其民欢然趋之,相渐成俗,而性命之大闲决矣。故尊主攘夷,其功固大,而饰巧诈以开万世利欲之源,其害尤大。夫子谓一变乃能至鲁,盖必尽濯旧习而后王道可几也。有志于道者,其无以功利为心哉!
或曰:道尚变,鲁两生不为汉出,仲尼乃彷徨列国,奚不知变欤?曰:时有变,而道不可变。夫道犹川也,川无壅,则滔滔而赴海。春秋之世壅吾道者多矣,是故功利急则欲心炽,夸诈用则信义亏,詝言昌则正俗败,吞并起则王制隳,庶孽宠则国本摇,私门强则公室弱,凡此皆壅斯道而势所必变者也。夫子曰齐一变至于鲁,鲁一变至于道,变非夫子不能,而潜移默化,固有不令而行者。然积习颓敝,群情便之。而势家大族以为不便,则嫉而挠之者至矣。齐人归女乐,季桓子受之,其曰人乃在位当权者也。季氏柄鲁已久,与之相倚,归而受之,皆臣为主也。臣为主而用舍进退制于其手,夫子虽至圣,其若之何哉!
汉光武以张佚不难正朕,故用为子傅。唐太宗谓李绩不遗李密,故托绩以孤幼。盖忠谅笃厚,乃胜大任,自修者不可不谨于微!
天下之水因山而行,非出于一山也,记者举最先发者以名。其源若江曰岷山,淮曰桐柏山,皆是也。江淮之水实聚众流而后大。汉张骞穷河源,与元所谓星宿之海不同,盖各有所指尔,未可遽以张骞为非。
宋神宗愿治之君也,用安石而乱天下,何耶?曰:神宗功利之心急,而安石中其欲,安石刚愎之气盛,而神宗溺其偏。又曰:神宗徇名而不求实用,安石溺古而不达时宜。
四则饮齐视冬时,注云饮寒也。近世名医谓酒宜冷饮,不为无据。
或曰:更世既远,可以复姓乎?曰:古之人或因官为姓,因族为姓,即所居为姓,其本无二也。智果避智伯之难,易姓辅氏,非得已也。鲁襄公时莒以子为鄫后,《春秋》书曰“莒人灭鄫”,其为训严矣。马世荣避乱姓叶,至其孙晋而复姓马。晋牛金之子避患改为牢,又改为寮,寮氏名默者,乃请于朝而复姓牛。虞伯生曰:“昔人别氏于族者有之,蒙他人姓者无也。”心所未安,则复之,何言乎远哉!
日乌月兔,先儒谓乌尾翘,钟阳之精,兔唇缺,禀阴之精,故假二物以象日月,非也。日生于东,映在酉,为鸡,月生于西,映在卯,为兔,故各以光之所映者象焉。酉有毕月鸟,卯有房口兔。若谓尾翘为阳,则岂特乌为然哉?
秦焚天下之书以愚黔首,而掌在博士者自若也。萧何收秦图籍,不能并收,及项羽烧秦宫室,而先王典籍荡然无馀矣。故汉有口授之艰,唐有手抄之勤。及五代刻印既便,以至宋之中叶,真儒辈出,继者衍绎益繁,汗牛充栋,遂致学子耗精敝神,而忘其本真,此象山陆氏所以有助于程朱,有功于正学也。善学者取其所长可也。朱子答何叔京书曰:“若道可以多闻博观而得,则世之知道者不少。”又答刘子澄书云:“近觉向来为学,实有向外浮泛之弊,不惟自误,误人亦不少。”此皆为杂博者言耳。要之修德讲学,岂可偏废。
孔明自比管乐,喜申韩,以至祁山之役忧恚呕血,皆陈寿以私怨加诬,不可信也。
孔明八阵在新都沔阳金鱼复,四头八尾,隅落钩连,队陈相容,触处为首,寓先天心法之妙,至今尚存。
宋初未有学,天下惟书院。今则舍儒学而建书院。
明道为御史,不欲掇拾臣下短长,伊川则欲立检察士人行检法。盖掇拾短长,则吹毛求疵,有伤大体。全无检察,则规防荡废,易于纵恣。
今之好功名者,皆喜为萧何,不善为曹参,谓参守旧无能。然每一更张,吏胥乘之为奸,民受其弊。后来者又求奇而更之,弊愈甚矣。必也新其旧而上下兼利,虽变而民不知变,斯善变者乎。
白沙先生养气说,赠信丰俞通“至大至刚以直”为句,似主程子。谓朱说与程抵牾,非特句读文义之差而已。按朱说固为有据,程说亦自无害,而工夫至要全在集义,此固白沙之意也。今乃多嗜欲而谈义道,远矣。
董仲舒云:“性者生之质。”如义以为质之质,非资质也。又云:“质朴之谓性,人欲之谓情。”如孟子云:“五者之欲,性也”,“形色,天性也”,皆兼气质言。又曰:“明于天性,然后知自贵于物。”此犹孟子言性善,盖各有所指耳。其心术高明,卓然有见处,非诸儒所及,未可以博物洽闻例看。世乱则畏诛戮而名位轻,治久则尚门第而名位重,自唐歆科目以来,竞尚名位久矣。虽颜鲁公之贤,犹自叙世族官爵之荣,见于颜秘书碑刻,可考也。而或犹祖老庄遗意,谓名位不足荣,谬哉!然有命焉,积学而顺受其正,斯善矣。周子一部《通书》贯彻首尾,只是“无欲”二字为主,故以此始,以此终。
庄子曰:“伯夷死名于首阳之下,盗跖死利于东陵之上。”二人所死不同,其于残生伤性均也。呜呼!一夷跖,齐名利,此庄老欺世之言,儒者不言也。先正云:“好名则有不为,好利则无所不为矣。”旨哉!
不为名而为善,愈于畏名而为善。为名而为善,愈于不为名而不为善。为善而不为名,求自慊也。为名而保名者,必畏义,畏义则不敢为不善。为名而希禄利者必伪,伪则无不至矣。
地天偶也,而尊天。月日匹也,而主日。五岳宗岱,百川宗海。是故两大不并隆。
势均则敌,欲交炽也。声同则应,理相感也。
毋暴怒,毋忮害,毋訾毁,毋自文。自饰其清,反显其浊。欲笃其交,反致其疏。好辨而不入,屡变而求胜,皆诚意不足而其言枝也。
智者知多而所守者简,故明。愚者智少而所务者烦,故昏。
兵二。法制之师,太公、管乐、诸葛是也。法不足而用谋,谋不足而用诈,孙吴是也。
秦之力不足以敌诸侯,故利于割地,不利于战,而示天下以好战之形,阴使说士道之以和。诸侯之力足以敌秦,而轻于割地,重于战,示秦以怯斗之情,此其所以亡也。
曹参为相,日饮醇酒,不事事。王导辅佐三世,无日用之益,而岁计有馀。自叹曰:“人言我愦愦,后当思我。”谢安石不存小察,经远无竞。唐之房杜,传无可载之功。赵韩王得士大夫所投利害文字,皆寘二大瓮,满则焚之。李文靖以中外所陈一切报罢,云以此报国。此六七君子真名世英宰也。
唐明皇同日拜宋璟、张说、源乾矅三故相官,帝赋三杰诗自写以赐,其意盖以比萧张等也。说与乾曜,岂璟比哉?明皇可谓不知臣矣。廉颇老而能饭,披甲上马,自示可用,而卒困于郭开之口。汉武帝大击匈奴,李广已老,数自请行,而卒有东道失军之罪。宣帝伐先零,赵充国年七十馀,自任可将,即驰至金城图上方略,虽全师制胜,而祸及其子印。光武讨五溪蛮,马援年老请行,披甲据鞍以示可用,而卒致壶头之尤。李靖因吐谷浑寇边,即往见房乔,自任为将,既平其国,而有高甄生诬罔之事,几于不免。郭子仪年八十馀,犹为关内副元帅、河中节度,不求退身,德宗册罢。诸公皆人杰,而犹不免此,可哀也已。
或曰礼从宜。礼之不可变者三纲五常,万世无弊,其可变者文质,异宜者耳。然繁缨也,隧也,朱干也,两观也,八佾也,皆末节耳,而君子谨之,不敢毫发僭差。至于纲常大伦,乃或轻变以济其私,废君则曰行权,拒父则曰尊祖,崇妾母曰夫人,刃同气曰定乱,居丧纳币曰用礼,如此之类不可殚纪。岂所谓变以从道者,固将不计是非,而一以从俗为宜耶?
鲍叔牙清廉正直,而闻人之过,终身不忘,隘也。隰朋丑不若黄帝,而哀弗己若者,弘也。
阴阳相荡,各以其渐。邵子曰:“春为阳始,夏为阳极,秋为阴始,冬为阴极。”四月乾卦,纯乎阳矣,然必至五月一阴生,六月二阴生,而暑乃盛。十月坤卦,纯乎阴矣,然必至十一月一阳生,十二月二阳生,而寒乃极。故岐伯曰:“寒暑温凉盛衰之用,其在四维春夏秋冬,各差其分。”
吉凶悔吝生乎动,吉一而已。惩忿窒欲,改过迁善,善一而已。
去谗远色,贱货贵德,徳一而已。是以君子乐善,必谨其防。
居暗则能照明,居明则不能见暗。故君子静以检身,晦以藏智。
心无物而后能烛物,加之意则多事,今之法家,申韩之馀习也。
关尹子曰:“情生于心,心生于性。情波也,心流也,性水也。”佛氏云明心见性,盖佛老之教皆以性为本体,心为知觉,情为发见处。其言道则窈冥昏默,不可知不可见,犹吾儒言太极也。但言心生于性,则性无顿处。
司马光谓静虑以养神,潜心以实下。盖神为主,神驰则气上升,故静虑使神安于内,则气下降,而根本实矣。杨子所谓“潜心于渊,美厥灵根”是也。
阴阳不测之谓神,天地之神也。在人则心为神,阴阳之会也,生理具乎此矣。
偶阅历天道南行、东行等说,因思其义盖取月建三合,旺月取摹,馀月取旺也。
杨文懿公守陈,天庭有黑子七,宛类北斗。宋文公及陈白沙皆面有七黑子。相书谓面无善黡,岂足据耶?
昔宋儒陈同甫于宋淳熙戊戌春上孝宗书有云:“丙午丁未岁,石晋失卢龙一道,以成开运之祸。明年艺祖始从郭太祖征伐,卒以平定天下。其后契丹以甲辰败于澶渊,而丁未戊申真宗东封西祀,以告太平,盖极盛之时。又六十年而神宗即位,国家之事于是一变。又六十年遂为靖康之祸。今者去丙午丁未近在十年间,天道六十年一变,可不有以应其变乎?”盖劝孝宗乘丙午丁未以恢复有为也。其于戊申又上书云:“乙巳丙午之间,虏人非无变乱。”故又云:“臣今者非以其言之小验,而再冒万死以自陈,实以宗庙社稷之大计,不得不决于斯时也。”
愚按:人臣告君,惟当匡之以义,不当眩之以天数也。
古今文体不同,同归于实。理,实理也,事,实事也,载之以辞则至文也。岂必曰韩欧不足学,吾其班马,班马不足学,吾其左氏、《檀弓》,左氏、《檀弓》又不足学,吾其简奥如《易》,聱牙如《盘庚》。体制拘而识趣寡也,误哉!且著述与应酬不同,著述尚宏深,发明大道,不为徒作,应酬惟取达意斯已矣。或乃殚心力,效古书篇为之,情实何有?
元帝为太子,谏宣帝持刑太深,宜用儒生。帝怒谓汉道杂王霸,奈何纯任德教。此盖以德教为王,刑名为霸,非惟不知王,亦不知霸也。王者性仁义,霸则假之以济其私。虽尧舜之圣,不能弛刑,刑者义之用,所以辅仁德者。仁之施,所以行义,非王偏任德,霸偏任刑也。宣帝深刻寡恩,似义非义而害仁,下于霸者也。元帝优柔不断,似仁非仁而害义,则嬖幸用事,斨贼忠贤,无可言矣。乃徒以数赦为煦煦之仁,曾谓儒者之用如是哉!
门人记明道之言,要须察识。如云天地中无物不有,何尝有心拣别善恶,一切涵容覆载。若善者亲之,不善者远之,则物不与者多,安得为天地?按此言君子存心公恕,兼包并蓄则可,若当事任,进贤退不肖,或和如春,或肃如秋,时乃天道,恶恶不严,则好善不笃。明道告君欲明善恶之归,辨忠邪之分,正是此意。后人不知,乃倡为调停之说,正邪并用,而正人卒受其害,可叹也。
传称孔子厄于陈蔡,七日藜羹不糁,而弦歌鼓舞不绝。子路讥其无耻,孔子解之,更瑟而弦。此不知君子者也。君子于琴瑟以动荡其和平之音,虽困极不易,固有之矣,而其所以乐者不在是也。如以瑟为乐,舍瑟将何乐乎?在厄难而逾乎其素,则不情,虞从者之疑而强焉以宁众,则近诬。是皆动乎内者也,夫子不为也。或曰:孟氏门人不闻以礼乐器自随,何也?曰:有之,无因故不及。
或问:《宋史》如何?曰陋。自唐以来竞尚润笔,以扬亲之美为孝,修《元史》者皆登之,事无奇特,则杂鬼卜妖妄以骇听闻,皆可删也。《唐书》经欧、宋二公手笔,故事增于日,文省于前,此作史要法。脱脱等不知此义,故《宋史》冗而陋。然则有善不书可乎?曰:善可为法,恶可为戒,则书,关名贤名臣言行则书,自馀泛泛,略之可也。
余以古文为三等,周为上,七国次之,汉为下。周之文雅,七国之文壮伟,其失骋,汉之文华瞻,其失缓,东汉而下无取焉。
文学之用微矣。搜遗抉隐,组绘葩丽,琢字句,炫故实者,其华也。质任坦素,黜巧不事,镇重如崇岳,瀞深如巨汇,如车徒数万,董以渠帅,部分整峻,望之神慑而意阻者,其大体也。中和内融,包钜烛微,探贤圣之秘,启天地之藏,〓濆盈旁溢,而不可御者,其精实也。上士务实,大体从之,下士务华,实斯病焉。《易》《书》《诗》《礼》《春秋》之文,实宏而体备,足乎内而盎乎其外者也。
水阴也,阴宜静,而水体则动。火阳也,阳宜动,而火体则伏。火以气为用,微之显也。水以质为用,静之动也。故君子柔贵能行,刚贵藏用。宋之盛时,居台谏者为人所疏,其后台谏之门挥汗成雨,一徙它局,可张爵罗,风俗媮薄甚矣。
文内多缀古人姓名,自昔讥为点鬼簿。然孟子称王豹绵驹华周杞梁,太史公谓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赋《离骚》,左丘失明撰《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此类甚多,岂足为訾?文之要有四,曰理也,气骨也,典也,实也。若夫为奇为怪,为藻为丽,文多而用寡,特组缋之小巧耳。
或曰:先祖,人鬼也,鬼则不神,外神威灵,故民媚而畏之,是不然。心合于气,气合于神,神祇人鬼皆阴阳之灵,吾之精诚随感而应,内外一也。夫孝,百行之首也。能孝必能敬身,能敬身则能事人,能事人则能处物我而无间,处物我而无间,则能与神明合矣。故曰孝弟之至,通于神明,此理之至微者也,非仁人孰能知之?或曰:古者祭祀不祈,祸福自我,神何预焉。曰:祀者致吾诚而已,徼福妄也,淫祀谄也。《礼》曰百顺之谓福,致吾所祀,顺之至也,而冀鬼神我私,惑也。天道福善祸淫,能敬必有福。曰:福固可祈乎?曰:礼有六祈,周公祈代武王之死,何暇论理之有无?若弃人道而委命于巫祝,则谬矣。
声音与政通,风淳则语多浑朴,虽文彩未足,不害为真率。若《击壤》之歌,《康衢》之谣是已。风漓则语多雕刻,譬之剪彩镂冰,徒炫姿媚,若徐庾温李之类是已。况才有工拙,德有浅深,感有顺逆,酌文质之中,适节奏之宜,以不失乎性情之正,则存乎其人焉。
师保之任,在于辅养君德,镇躁消邪。故《卷阿》称君德曰“岂弟”,称其得贤曰“冯翼孝德”,老成重厚之风,可想见矣。萧望之谓张敞材轻,非辅导之器,真知言哉。
礼乐,由心生者也。性情之德,情之中和也。礼以道中,神明生焉,乐以导和,协气流焉。验诸身心日用之间,而礼乐之全体可知矣。中也者,敬以直,内之体乎?和也者,义以方,外之用乎?
吴临川元仁宗时进司业,乃损益程文公学校奏疏,胡文定公大学教法、朱文公学校贡举私议,为教四条,一曰经学,二曰行实,三曰文艺,四曰治事。于《易》《书》《春秋》《礼记》各有纂言,可谓勤矣。然在今世,书籍议论满天下,不患不知,患不能行,诚不如象山之学得曾子三贵遗意。
荆公《洪范传》论五行一段,言五行于物,水为精,火为神,木为魂,金为魄,土为意。又曰:“神从志从,意志致一之谓精,唯天下之至精,为能合天下之至神,精与神一不离,则变化在我而已。”此虽出于通玄修真等书,而与持志养气之说相表里,小用之则生气运行,大用之则制天下之务,皆此志也。
杨文懿公传云:“圣门之学,以精思力践为要,博文强记,辅此而已。”真名言哉。
韩柳文。按韩文篇篇气象广大,不为私小偏徇之言,皆关天下之故,最得《春秋》之旨。柳则精矣,而伤于刻削,其气象大不如韩。近世惟王守溪得韩文宗旨。
昔人云天下之美不得两兼,实美者无好花,花艳者无佳实。故富于文辞者,其家必贫,富于赀货者,其子必不肖,天也,亦人也。然工文辞则志有所专而利轻,故贫,饶货财则心有所恃而过多,故不肖。虽然贫者所以成之,恃者所以败之,莫非天也。
皋陶明刑弼教,成天下之大业,六蓼乃其后也,为楚所灭,时适然尔,岂足议刑官无后哉!子羔卒免于难,于公庆延于世,厚德之报固如此,欧阳子泷冈阡之文祖之。
杨慈湖云:“董仲舒告其君曰愿设诚于内,而致行之。谓诚岂可设,设则非诚,仲舒尚不明己之心,何以启君之心。”愚按,仲舒正谊明道之言,卓然非诸儒所及。设之一字,恐非本文,疑是致字之误,其致行“致”字衍文耳。
东莱云:“孟子深斥杨墨,以其似仁义也。”同时如唐勒景差辈,浮词丽语,未尝一与之辨,道不同故也。讲正学而务辞章,岂曰儒哉!
圣人之心湛然与神明通,学者洗心,日进乎高明,神其几矣。诗曰:“陟降厥士,日监在兹。”言神之体物,可畏如此。祭以交神,特暂时事,君子因之以日澡其德,故尤谨乎致齐。
黄庭坚《道院赋》谓江西惟筠州独不嚚讼,然与南康、庐陵、宜春三郡并蒙恶声。是宜春旧以嚚讼闻,今则惟庐陵为甚。是在长民者化之有要,上喜讼则讼愈多。追摄不体,株连蔓引,乃申于上曰某到官问囚几何,军犯几何,死刑几何,追赃罚几何,积谷几何。以简静为无能,计多寡为殿最,深刻者为公道,惨暴者为风力,上以是求,下以是应,孰知以无讼为贵哉?昔黄霸在颍川,八年无重囚,史称其务在成就全安之。霸设心如是,宜其无重囚也。今欲追龚黄之治,而不变申韩之习,难哉!
曾子固请令长贰自举属官一札,诚为有见,中间未必无私厚,然公论自在也。
《余襄公集》谓罗浮有五色雀,各被方色,非时不见。若士大夫将游是山,则先日群翔,寺僧以是为候。嘉靖乙酉有鸟五色集于徐闻山巅,百鸟从之,人争视以为凤,意者即此雀乎?
【提示】
本文为钟芳的《读书札记》。所谓“札记”,乃读书所作的摘录要点和心得,即读书笔记,是一种体裁,也是一种读书的方法。文章对历朝历代的书,名人名言,做一些必要摘录,而且提出自己的见解,很有独特之处,值得一读。
知识出处
《崖州古文百篇》
出版者:海南出版社
本书客观地把反映崖州的山、川、人、事、物的文章收集起来,选编成册,按时间顺序选取文章,还选有不少碑记、墓志以及历史文人笔记中记载的崖州“杂事”。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