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后故事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大美亚龍湾》 图书
唯一号: 200120020230003250
颗粒名称: 博后故事
分类号: I267
页数: 6
页码: 146-151
摘要: 《博后故事》是高照清所作的吉阳杯大美亚龙湾征文比赛优秀散文。
关键词: 高照清 散文 当代作品

内容

在亚龙湾,有座民风淳朴的黎村,叫博后村。身为土生土长的黎家人,祖辈在三亚这片土地上生活,我竟然不知博后村是个黎族村,说来惭愧。为此,我专门翻阅了《崖州志》,想从古籍中寻觅博后村被岁月掩埋的印痕,可惜在整部《崖州志》中,竟然没有相关只言片语记载该村,反而六盘、大茅等村落,却有文字记载。后来下博后村采风,我才从村民口中得知,这个行政村是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组建的,由红旗、糖丰、新坡、红光等四个自然村落组成。
  亚龙湾这个地方很神奇,在这片山与海交接,海与山交融的土地上,流传着许多奇异的神话传说和诸多浪漫的爱情故事。其实,亚龙湾原名叫琊琅湾,在《读史方舆纪要》《琼州府志》《崖州志》等古籍文献中,均留下“琊琅”字眼的记载。现代文豪郭沫若先生在点校《崖州志》时,也记述道:“琊琅湾,在榆林港东三十里。内多礁石,浪甚险。”“琊琅”字音出自黎语,并蕴藏着一个久远的黎族神话故事。
  相传在远古时,天上七仙女偷偷来到人间游玩,后被王母发现,就严令不准私自下凡。七仙女中的大姐因迷恋人间景色,她瞒着众姐妹,悄悄下凡来到亚龙湾。大仙女被这片山水、这片海滩迷住了,她沉浸在椰风海韵中流连忘返,最终决定在此居住。大仙女心地善良,人们都喜欢她,孩子们称她为“阿琊”。后来,“阿琊”与一位帕曼相爱并结为夫妻,从此男耕女织,安家立业。
  黎语的“琊”字音,是伯母的意思;而“琅”字音,是漂泊之意,两字衔接,就成为伯母漂泊的地方,“琊琅湾”就此得名。而“牙龙湾”之名是从“琊琅湾”演变来的,也许人们为了读写方便,简化了字体,久而久之就约定俗成了。1986年,牙龙湾被规划为三亚市旅游开发区,为赋予开发区新的文化内涵,三亚市委、市政府决定将牙龙湾更名为亚龙湾。据时任市委书记朱家仁编著的《呼龙唤凤》一书载:“将牙龙湾更名为亚龙湾,从文字上看,只是一字之差,但其含义却有天壤之别。”“第一、从狭义来讲,‘亚龙’是三亚之龙;第二,从广义来讲,‘亚龙’是亚洲之龙;第三,中华民族都是炎黄子孙,是龙的传人,而‘龙’又是中华民族最崇敬的吉祥物。”1992年10月13日,海南省政府正式批准将牙龙湾更名为亚龙湾;10月15日,《海南日报》发表了关于牙龙湾更名为亚龙湾的报道。“亚龙湾”命名,一锤定音,尘埃落定,实现了从远古走向现代的时空跨越和历史性变化。而“国家旅游度假区”的定位,更使得“不是夏威夷,胜似夏威夷”的亚龙湾,成为世人瞩目的焦点,不仅谱写了新的历史篇章,还浓墨重彩地抒写了变革时代新的故事。
  在海南岛,在黎族人居住的地方,即便每一个峒寨,或者每一个村庄,追述起名字来源,均有一个久远的传说故事。只要揭开被岁月尘埃遮掩的面纱,你就会惊奇地发现,那些被挖掘出来的传说故事,不仅寓意深远,而且包罗万象。因为它们讲述的不仅是黎族部落长途跋涉迁徙的传奇,同时也述说着黎族族群逐水而居的历史。
  博后村村史渊源悠久,但这村名是怎么来的?我问过村里的年轻人,均摇头说不知道。那天采风,我问了村口卖槟榔的老阿婆,她说村庄的名字叫“抱落盆”。“抱落盆”是黎语,“抱”是村寨,“落盆”是村名。在黎族语法中,往往把村放在前,把名字放在后面,比如槟榔村,用黎语来称呼,就变成“村槟榔”了。“落盆”中的“落”字是虚词或是衬词,而“盆”字则是村庄的名字。从黎语字义上理解,我认为“盆”有两层意思:第一是指宽广、开阔、平坦的坡地,这种坡地土质较为贫瘠,水土流失严重,不适合种植水稻等农作物;第二是指树木,有一种高大挺拔的树木,黎语叫作“盆”,其实就是乌墨树。在我的家乡高峰,有个村寨曾因村前寨后、水田河谷旁都长满了乌墨树而得名,叫“抱扎盆”。
  博后村近海,根据其地理位置及气候环境等来推断,盐碱地上能生长出大片乌墨树,这种可能性不大,因此我断言,这个村子不可能因树而得名,其名字的真正来源,应为第一层意思的坡地。而博后这个村名,应该是新起的名字,追根溯源没有历史厚度,能彰显人文地理和文化底蕴的,非“抱落盆”莫属。
  博后村是依山而建、傍海而居的,就像一颗闪耀着璀璨光芒的明珠,点缀在亚龙湾翠绿色的山峦与蔚蓝色的海天之间。村民们受这片山水的孕育,受这片海湾的哺养,滋生出温厚善良、勤劳朴实的性格,他们就像脚下这片古老的土地,历经沧海桑田的变迁,饱含日月星辰的轮回。然而这片土地是贫瘠的,在过去的岁月里,博后村曾发生过多次海水倒灌事件,许多村民都记忆犹新,他们描述道,当发生海水倒灌时,海浪苍茫一片,重重叠叠,前赴后继涌上岸来,然后一路奔腾,一路咆哮,一路吞噬,所到之处均留下一片狼籍。
  脚下沃土,经海水长年累月不断地冲刷、浸泡和侵蚀,土地逐渐盐碱化,土质也越来越贫瘠,久而久之,就成了一片只长野草、不长庄稼的荒地。博后村拥有土地8000多亩,能耕种地仅为2300亩,余下的是种瓜不得瓜、种豆不得豆、种稻不得稻的盐碱地。可耕地减少,加上土质贫瘠,缺少水利设施,引水灌溉困难,村民一年只能耕种一茬水稻。在风调雨顺时,还能盼地里有个好收成,让日子勉强过得个温饱。若是遇上天灾人祸,为了不使田地里的水稻枯死,看天吃饭的人们不得不求雨,那个饱含辛酸字眼的“求雨村”,就此诞生。
  据说在亚龙湾北山脚下,有两口水塘,塘中住着一公一母两条龙,俗称公龙塘和母龙塘。水塘常年蓄积一汪清泉,雨季不见暴涨,旱季也不见枯竭。每当遇上干旱少雨的时节,村民便成群结队,扶老携幼来到龙塘边祭拜神龙,虔诚求雨。村民们诚心求雨、虔诚膜拜的故事,已延续了数千年,也讲述了数千年。但这片土地依然贫瘠,依然是长满野草的盐碱地。为了生存,人们不得不四处奔波,种田的、养猪的、打鱼的……但日子依然过得清贫,生活依然过得艰辛。
  当改革开放的潮浪波及到这块热土,亚龙湾凭借其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和独特奇丽的山海景观,向世人展示出无穷的魅力。俗话说得好:“栽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来。”亚龙湾的开发,使得凯莱、喜来登、希尔顿等知名酒店纷至沓来,慕名进驻。亚龙湾凤凰涅槃了!
  在短短几年里,“不是夏威夷,胜似夏威夷”的亚龙湾,一跃成为人人神往的旅游天堂和度假胜地。博后村近水楼台先得月,村民们目睹了这场轰轰烈烈的大开发、大建设。面对日新月异的新发展、新变化,他们感悟到唯有改变思想,转变观念,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做时代的弄潮儿。历经了反省与阵痛,博后人放下陈规陋习走出家门,大胆打破传统的生产方式,利用好土地资源优势,以租赁承包的方式,向社会招商。优越的地理环境,吸引了红峡谷高尔夫、玫瑰谷项目落地。博后村热闹了,昔日埋头田间劳作的泥杆子,成为今日各大公司企业的员工。
  时代变了,环境变了,村民生活质量也发生了巨大变化。苏洪武,一位土生土长的黎家汉子,作为博后村年轻人,他见证和亲历了这场社会变革。十多年前,生活在贫困中的他,不安于现状,凭着过人的胆识和敢拼敢闯的勇气,毅然携妻跨过琼州海峡,走上一条艰辛的创业之路。夫妻俩先在深圳漂泊,后来辗转珠海,紧接着北上广州等地,在举目无亲的异乡,为了生存,他们在街上摆起了小摊,做起了烧烤生意。夫妻俩起早贪黑,吃苦耐劳,勤俭打理,生意渐渐有了起色,他们赚到了外出谋生的第一桶金。后来,苏洪武又改行做起了海鲜生意,凭着老少无欺的良好口碑,他很快又打开局面,生意做得顺心顺手,越做越红火。苏洪武说过:“一人富不算富,全村富了才叫富。”经过多年摸爬滚打,率先富裕起来的他,没忘记博后村的父老乡亲,在事业做得蒸蒸日上之际,他又毅然携妻子打道回乡,带领乡亲们共同致富。苏洪武说干就干,他先从民宿入手,以合作、联营的方式,极力打造三亚独特亮丽的民宿风情村。博后精品民宿风情村建立起来了,优越的地理位置吸引来北京、上海、浙江等地的众多投资者,十多家民宿如期开张营业,尚有几十家正在加紧建设中。苏洪武成为村中的领头雁,他成立了博后村经济发展合作社,带头创立了三亚市首个民宿协会,并依托优惠政策,全面铺开美丽乡村的建设蓝图。努力终于得到回报,2018年9月,博后村被评为海南省五星级美丽乡村。
  山还是那座山,海还是那片海,而如今的博后人正在努力谱写新的故事。

知识出处

大美亚龍湾

《大美亚龍湾》

出版者:海南出版社

本书收录了吉阳杯大美亚龙湾征文比赛优秀作品,参评作品形式多样,有诗歌、散文、短篇小说等,参赛作品的主题围绕吉阳区展开,同时聚焦美丽乡村、人文风情,作品从多个角度、多个层次诠释吉阳的新风貌、新气象。本次赛事以文字为载体,全面展示近年来吉阳区经济社会发展所取得的辉煌成果、人民幸福生活的崭新面貌。

阅读

相关人物

高照清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