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笔村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吉阳乡愁》 图书
唯一号: 200120020230003231
颗粒名称: 落笔村
分类号: K296.6;I267
页数: 12
页码: 271-282
摘要: 本文记述了三亚市吉阳区文化情况。其中包括文章船岭与落笔洞的传说、说不尽的落笔峰等。
关键词: 吉阳区 文化 落笔村

内容

船岭与落笔洞的传说
  罗灯光
  一间别致的乡村茶肆里,一众文史爱好者一边品茗,一边谈文论史。说起落笔村、落笔洞,孙建平兴致勃勃,一吐为快,众人七嘴八舌,呼应互动,饶有兴趣,津津有味,对吉阳区落笔村这方热土交口称誉。
  这是一方古老的土地。落笔村菁菁良坎坡、巍巍落笔峰,一万年前就是我们祖先“落笔洞人”的乐园。祖先们在此打渔狩猎,闲暇之时爬上峰顶,好奇、疑惑地遥望远处茫茫大海,直至太阳渐渐沉入海中。落笔峰下,祖先们的套房落笔洞,离地面略高,洪水冲不进来,猛兽不易攻击,祖先们高枕无忧,吃喝玩乐,繁衍生息。
  这是一方神奇的土地,阳光、空气与水充足饱和。原先,落笔溪恣意奔腾,山泉水环谷绕溪,落笔洞里仙家笔尖滴下的仙水源源不断地流出,形成砚溪湖、落笔溪湖,清亮亮湖面,鹭鸶双双,荷花灼灼,祥云朵朵。原始雨林里,游荡着黑熊、豹子、豪猪、亚洲象、果子狸,流行着离奇的神话、美丽的传说和动听的歌谣。
  这是一方多彩的土地。2021年立春后,走过波光粼粼的砚溪湖,登上落笔洞万科森林公园小区16层楼顶,放眼望去,落笔村1986.6公顷景色尽收眼底,11个村小组在蓝莹莹的天空下星罗棋布。白色的民居,青翠的秧田,碧绿的菜地,风姿绰约的槟榔林,开着淡黄色、暗红色花朵的芒果园,呈现蓬勃的生机,洒满缤纷的色彩。
  视线由南向东,便见到三座葳蕤青山,形貌各异,特征鲜明,让人印象深刻。中间的,宛如奔跑的健硕的黄猄;南边的,仿佛倒扣的大龙船,船头指向东边的落笔峰。而落笔峰呢?傲然独立,酷似一枚硕大印章置于落笔村案头,因而被分别唤作船岭、印岭、黄猄岭。
  再次从“三岭”文物普查回来的孙建平,把沉淀在过去时光里的传说打捞出来,围坐着的一众人等,在品茗中尽情分享。这位中山大学人类学系文博专业的学子,参加过落笔洞遗址考古发掘的三亚市博物馆原馆长,对落笔村一带的传说,就像对落笔洞的每一块石刻、每一首诗词那样熟悉。他讲述的时候,眼里充满神圣的光芒。
  相传,落笔峰(印岭)乃玉皇大帝遗落人间的玉玺。
  一条古河自北向东南流经良坎坡,环绕落笔峰,从落笔洞前朝西南奔腾而去,河水滔滔,绿波荡漾。
  南海龙王对这枚玉玺垂涎三尺,日思夜想把落笔峰夺为己有,这一天派出大批虾兵蟹将,驾驶大龙船沿古河道浩浩荡荡杀来,气势汹汹,咄咄逼人。
  大敌犯境,良坎坡原住民毫无畏惧,纷纷拿起各色武器,迅速组织起来,义愤填膺,同仇敌忾,英勇迎战!他们曾因偶入落笔洞,遇到各种法力高强的神仙,获得渔猎耕种、草药治病等各种本领,落笔洞神仙就是他们的坚强后盾。
  夺印与保印之战异常激烈,开战三天三夜,打得天昏地暗,飞沙走石,双方死伤惨重,鲜血染红了古河流。
  战至第四天,原住民渐渐支持不住,节节败退。
  在这危急时刻,一直在落笔峰顶观战的神仙,向大龙船射出一支发光的神箭,“嗖”的一声,正中指挥将领前额,将领应声倒下,吐血身亡,船上乱作一团。群龙无首之际,河面上烟雾弥漫,洪波涌起,大龙船团团打转,左冲右撞,折腾来折腾去就搁浅了。神仙再朝大龙船方向吹去一口气,顿时狂风大作,暴雨倾盆,恶浪滔天,大龙船被打翻倾覆,动弹不得,久而久之,成了如今的船岭。
  大龙船倾覆了,而船首始终朝着落笔峰,相距千余米,显得几多无奈与不舍。
  今天,船岭已成为落笔峰西南向一座翠绿的屏障。
  “贪婪和霸凌不得人心,最终会被正义打败。”不待孙建平给船岭传说画上句号,众人又说开了。“亏得有神仙相助,不然良坎坡原住民必败无疑。”“哦,其实神仙不只是助原住民一臂之力,简直是站在原住民一边参战,保住了落笔峰。”“哈,那是落笔洞自己的神仙嘛。”
  虽说是初春,可吉阳大地无论季节,一样姹紫嫣红,草长莺飞,这间置身于大自然中的乡村茶肆,满是鲜花的芳香和绿草的气息。
  众人喝着乡村茶饮,显然还想把故事听下去:“那原住民是怎样遇到神仙的?”“落笔洞里又发过什么事情,还有没有传说呢?”
  的确,这许多人,儿时常常伏在奶奶怀里,听奶奶摇着葵扇讲她那一肚子故事。或者,就搬来水烟筒催促邻舍叔叔伯伯“学古子”,看着水烟筒烟火的明明灭灭捕捉“古子”里的人物与情节。长大些了,又会挤到村中大榕树下去,在上辈人的“古子”里收获精神的满足。传说、故事这样的乡村文化一直在熏陶乡下一代又一代人。
  呷了一口茶,孙建平讲起了落笔洞的传说。
  古时候,落笔村有一户孤儿寡母,无田无园,无牛无车,住破旧的船形屋,家徒四壁。母亲给头人家织布帮工,儿子阿勇18岁了,以打柴换米为生。
  母子俩相依为命,清贫艰苦,但心地善良,与人为善,宁可自己无米断炊揭不开锅,也要给邻居一位卧病在床的孤寡老阿婆送吃的。
  一日,阿勇到落笔峰附近山坡砍柴,瞧见一条金色的小蛇闪闪发光在面前爬行,顿觉好奇,心里想,我在这带山坡打柴十来年,从未见过这样的蛇。想着想着,阿勇不知不觉地跟在小蛇后面走,小蛇穿过荆棘,他也穿过荆棘,小蛇钻进一处十分茂密的藤蔓,阿勇也跟着钻了进去,匍匐着爬了一会,忽然发光的小蛇不见了,出现在他跟前的是一个宽阔的大石洞,深约十几米。他惊奇地把石洞仔细端详,只见洞壁上垂挂着粗壮的藤蔓,洞中央顶上有数根箩筐般大小的石笋垂直而下。反复打量后,他寻思着,揣摩着:这可能就是村里祖祖辈辈相传的那个神笔洞吧!突然,他感到脚跟被什么咬了一下,顿觉全身像被火炙烤一样难受,眼前一黑,倒下靠着石壁睡了过去。
  也不知道睡了多久,迷迷糊糊中,一个长白胡须的老人走到他跟前,对他说:“你我前世有缘,今世我将报答你。”接着问阿勇想要金银财宝,还是要读书登科。阿勇想,这老人一定是神仙,就说:“我要读书。”
  于是,老神仙和颜悦色嘱咐他,想要读书,那就于今年八月十五月圆之夜到此洞里,洞顶两根大石笔会滴下两滴水,一滴金色,一滴黑色,金色象征金银财宝,黑色象征学富五车,你要做好选择。
  遵照仙人的指点,阿勇待到八月十五日,走进落笔洞,用椰子碗接着石笔滴下的黑色的水并喝下,顿时感觉全身充满力量,精神抖擞,大脑像换过新的一样,想什么问题马上就明白了。
  日后,阿勇上府城去应考,考得第一名,最后赴京考中进士。功名考取,衣锦还乡,成为一方奇闻美谈。
  消息传到一位财主恶霸耳里,这位财主恶霸带着家丁打手把落笔洞围起来,横蛮地说这是他们家的财富,今后谁都不准进洞。次年八月十五晚上,这位财主恶霸兴冲冲来到洞里,看到洞顶的石笔闪闪发光,哈哈大笑说:“我发大财的机会到啦!”说着用一只大盆接住滴下的金水,一口喝进肚子里。岂料,财主恶霸立马浑身疼痛难忍,变成一只怪物往洞口外跑,没跑多远就被家丁打手捉住,一阵混乱棍棒把财主恶霸给打死了。更没想到,这只怪物又变回财主原形,家丁们大吃一惊,以为洞里有什么妖怪,慌忙跑进洞来。洞里空空如也,只见头顶上两支石笔闪闪发光,恼怒的一众家丁就将这两支闪闪发光的石笔打断。
  倏地,洞外雷声阵阵,电光闪闪,狂风呼啸,暴雨倾盆而下。与此同时,洞内升腾起一团白色的云雾,云雾飘移处,传来一个苍老的声音:“你们打断了神笔,要遭报应的。”霎时,这声音与云雾一并消失,无影无踪了。果不其然,随后每年的这一天,那些仗势欺凌百姓作恶多端的家丁打手一个个相续身亡。
  此后,每年的这一天,落笔村民都到洞内焚香点烛祭拜神仙,祈求神仙将神笔接上造福一方黎民百姓。每到这个时候,落笔洞内就会隐隐听到阵阵雷鸣和读书声:峒深深,地荒荒,男儿强,攀印山,落笔尖,读书郎……
  惩恶扬善、因果报应、读书求学、改变命运的理念,渗透在这一古老传说之中。
  空气清新的乡村茶肆里,这样一场传说分享鉴赏,在形成共识之中结束:传说、神话、故事、歌谣乃乡村文化的密码,在新的传媒方式兴起的今天,仍然需要我们去破译,释放其大量贮藏的人生哲理、理想追求、价值取向等传统文明精粹,发挥其独特的教化、认识、娱乐功能和作用。
  说不尽的落笔峰
  罗灯光
  落笔峰个头不算高,海拔110米吧,但格外醒目。蓝天之下,旷野之上,落笔峰傲然挺立,一峰独秀,传说乃玉皇大帝的玉玺掉落凡间化成的山峰。远远望去,落笔峰就像一枚硕大的印章戳在因山得名的落笔村的良坎坡上,《崖州志》称之为“印岭”。
  原先,落笔峰这片地儿,热带雨林,密密匝匝,云蒸雾绕,充满着神秘的气氛。坡垒、子京、青梅、苦梓、陆均松等古树名木随处可见,山鸡、野猪、坡鹿、蟒蛇悠然出没。偶有人类脚步响动,鸟虫欢叫,悠扬悦耳,响彻山谷。如今环境发生了较大变化,但作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之地,尽管少了些高大乔木,仍然郁郁葱葱,绿荫匝地。
  走近去仰视,落笔峰不仅让人生出壮观的感觉,还让人生出仙境的错觉。它由岩石和传说堆垒而成,孑然耸立,岩层嶙峋,从地面一直延伸到山顶,岩壁陡峭,岩洞深藏,《崖州志》称“别有十余洞”,一洞一景,一洞一个传说。岩石间嘉木挺翠,山花摇芳,猿啼猴闹,蝉噪蝶忙。峰顶怪石遍布,嵯峨林立,像马如犬,若猴类鹿,栩栩如生,更有似罄之石,敲击则声音清越。真是鬼斧神工,天然奇致。
  落笔峰的洞,最为出名的首推落笔洞,大凡游者几乎没有不走进去的。
  这是一个宛若古城门的溶岩石洞,坐落在落笔峰东南侧岩壁下,离地面约2米高。洞口高约12米,宽8.8米,洞深18米,洞顶往里逐渐升高至20米。幽深阴森,空旷凉爽,偶有如梦似幻青烟飘移,偶有丝丝缕缕山风吹拂,引人浮想联翩。
  进洞者大抵是冲着传说中的那支仙笔来的。
  仙笔其实是两支。据明《正德琼台志》记载,洞顶向下垂伸两根钟乳石柱形如悬笔,笔尖滴水连珠,长年不断。落笔村民传说这是神仙挥笔疾书,写到精彩处,得意忘形失手遗落下来的笔。又有一说是,神仙在洞中作出锦绣文章后留下的笔。清崖州知州钟元棣就“信是仙家呈妙才,洞遗石笔绝尘埃。”神仙落笔极大地激发了文人骚客的灵感与遐思。清举人吉大文认可这支笔为神仙之物:“一支高耸神仙迹,五岳惊摇造化工。”钟元棣称这支笔:“四围露液随时蘸,五色云笺任意裁。”清拔贡王瑞瑄更是希冀:“最是名山饶著述,千秋彩笔壮崖东。”
  后来,仙笔成了断笔,笔杆尚在,笔尖却没了踪影,水滴也干涸了。由此又衍生出诸多传说,其中之一是:笔尖仙水有灵,不是那么容易接到的,谁能接到仙水,谁就发大财。一贪婪十足的土豪,兴冲冲双手捧口大盆伸向仙水,仙水顿时停住了,直到他手酸脚麻,一滴也没有接到,一怒之下,带家丁用大锤把笔尖打断了,仙水从此断流。
  今落笔村党支部副书记李振华认为,仙笔是侵崖日军闻说之后进落笔洞砸断的,是日寇蹂躏我们家园的罪行铁证。
  如今进得洞来,最为醒目的当是洞口东壁镌刻的“落笔洞”三个大字,每个字大尺余,两旁各有一行小字,原先模糊不清。20世纪80年代,《海南岛古代简史》作者杨德春先生曾三次进洞验证,三个大字尚能认得,两行小字却无法辨认。连《崖州志》也说:“落笔洞”三字“未知何人题。旁只有‘维山’二字,余模糊莫辨。”杨德春先生因此质疑:“落笔洞”刻于何时?为何人所刻?是否以此得名?”
  一连串“得得得”的马蹄声从元代响过来,正好回应“杨德春三问”。
  骑者非等闲之辈,乃昭勇大将军、广东海北海南道宣慰使、元朝派往海南的第一任军政最高长官云从龙。
  这是1283年,南宋灭亡四年之后,云从龙骑着高头大马,威风凛凛,慕名来视察落笔洞。四周寂静,悄无鸡犬,只有荒草浸淫的弯曲古道响着清脆的马蹄声。他找到烟遮雾绕的洞口,放开坐骑,健步进洞。
  驰骋琼崖,云从龙深感南溟奇甸辽阔雄奇,忽必烈大帝成就如此广阔强盛的大元帝国,身为朝廷命官、成吉思汗曾孙,他倍感自豪,心早陶醉,此刻恍若置身于煌煌宫殿之中。他寻寻觅觅,希冀能见到古人蝉蜕飞仙的痕迹,而迎着他如炬目光检阅的是一些诗文题刻。一代进士将军,默默地熏陶在神仙境界酿造的文化氛围中,静静地分享着宋倭倭才等前人的诗情,渐渐产生共鸣,心潮彭拜。仙风阵阵,山岚雾气飘动,仿佛看见仙子驾鹤归来,他正想拜访安期呢。挟“扶绥有方”之功,他踌躇满志,解下随身所带兽皮酒囊,仰头“咕噜”一下,浊酒下肚,顿时激情满怀,豪情万丈!于是挥毫泼墨,写下“落笔洞”三个苍劲有力的大字,又趁兴赋诗一首。诗曰:地极南溟阔,洞天琳宇奇。好山如绣画,野路自逶迤。不见飞仙蜕,空留谪客诗。清风驾归羽,乘此访安期。
  在洞壁上镌刻的宋、元、明、清历代诗词七首,云从龙这首诗也一样以景抒情,但气度不凡,与众不同。
  1984年1月,三亚市博物馆专业人员进洞拓片,反复验析,确定“落笔洞”三字右旁的题识是“至元癸未”,左旁的落款是“维山云从龙”(云从龙号维山),终结了一宗文史悬案,更正、充实了《崖州志》有关条目的记载,并漆红一新。
  显然,云从龙并不是洞名“落笔洞”的发明者,但他根据传闻率先把这个洞名题刻下来,为三亚山水留下了点睛之笔,使落笔洞声名远播,影响久远。清代开列崖州八景,尔后予以调整,出炉新八景,落笔洞入列,景名“落笔凌空”,一直传颂至今。他到落笔洞时,官阶正三品,后累升至正一品,朝廷赐他长眠于广州白云山下。对这样一位历史人物,三亚应予以纪念,无论对他的“文治武功”作何评价。
  无疑,落笔洞的文化遗存极其丰富,大凡到此者都会有不同的收获。
  据媒体报道,广东省博物馆、中山大学人类学系、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和古人类研究所等机构,分别于1983年初、1992年2月和10月、1993年11月,对落笔洞进行考古发掘,先后采集和出土了古人类牙齿、动物化石和大量的石、骨、角制品,以及人类生活用火形成的堆积层等文化遗存。尤其令学界兴奋的是,运用现代科技手段,确定了其中13枚古人类牙齿化石属于“落笔洞人”,距今一万余年了。
  “落笔洞人”是“外来户”还是“土著居民”呢?曾参与落笔洞考古发掘的三亚市博物馆原馆长孙建平著文认为:由于第四纪冰期的作用,落笔洞人沿着琼州海峡的冰期陆桥来到海南岛,从而成为海南、三亚最早的原住民(见孙建平《落笔洞遗址的考古价值和文化地位》,下同)。
  那么,这些原住民的生活怎么样呢?本土作家孔见在他的著作《海南岛传》(第七页)中,以出土的动物化石为依据描述:“除了漫山遍野采集来的花果,他们还能够吃上很好的烧烤,包括豪猪、豹子、黑熊、豺等凶猛的动物,甚至还有天上飞翔的许多业已灭绝、近似于凤凰的鸟类。”祖先们的日子过得挺滋润。
  落笔洞的考古发掘,还发现了两块被火焰熏烧过的虎骨化石,经科学鉴定为华南虎下颌骨,这又令人感到格外振奋!
  不是说,自有文字记载的汉代起,海南岛上有熊无虎吗?
  而孔见认为:“海峡对岸的雷州半岛,却是华南虎出没之地,历史上频有老虎行凶吃人的事件发生。”“尽管两块骨头,极有可能是从岛外带进来的。毕竟,在没有火器的时代,打死老虎是值得炫耀的履历;在原始信仰中,以虎骨来避邪也是常见的事情。”(《海南岛传》第三、四页)
  孙建平则认为:“华南虎下颌骨化石的考古发现,证实了在冰期作用下,华南虎走过第四冰期陆桥进入海南,成为海南动物群谱系中最为重要的一员,也改写了海南没有虎的动物学观点。”孙建平指出:“三亚千古情开场落笔洞人猎杀老虎,这一情节是真实的艺术再现。”
  相对来说,人们对落笔洞那些神秘的传闻兴趣更浓。
  据传,有高僧看中这古木参天、鸟鸣山幽之地,于功德圆满之后在此禅化。明代王佐诗曰:“老僧尚有栖禅迹,游客时闻击磬声。”既有僧家,哪能少得了经书呢?所以传说有真经入洞,封于岩层深处,日后若遇知音便自行开启。还有一说,古代曾有饱学之士在洞中办学,希冀借助神仙落笔的灵气培养栋梁之才。此等善事,地方史志未见评介,倒是说洞中“又有巨人足迹”,多首同题诗就虔诚袒露了寻仙问道的祈愿:“空有石衔仙体骨”(宋倭倭才),“石扃深锁忆仙踪”(清王瑞瑄)。其实,“仙家景象人难道”(清王佐)哪!
  佛、道、儒相处一洞,和睦融洽,使这里成为人们心中的神圣之所,不可多有。
  出了落笔洞,东行20余步,峭壁底下,便是仙郎洞,《崖州志》称“仙姑洞房”。婚房圣地,洞口宽而矮,人进入必须稍低头以示敬意。洞里宽约16米,深约11米,洞底地面平坦,洞顶如水泥平顶屋楼板般平整,中无立柱支撑,并无坍塌之虞。更为奇异的还有,洞内有一悬石,好似仙姑尚在对镜梳妆。落笔村流行这样一个爱情传说。一仙女不甘天宫寂寞,下凡良坎坡,爱上了一位英武的黎族小伙子,携手成亲,以洞为家,男耕女织,恩爱满满,羡煞众人。这个洞天福地传说,促成了不知源自何时的“游洞节”,为附近村寨年轻人造就了一处择偶佳地。
  从仙郎洞再往东走,小路崎岖,攀藤而上,至半山腰,就到了仙女洞。这是仙女的闺房,阔绰而有品位,宽敞远超落笔洞,镌刻岩壁的诗词平添了浓郁的人文气息。众多钟乳石高高悬挂,流光溢彩,琳琅满目,形似精心布置的帷幔纱帐。洞底一石床酷似芭蕉树,那便是仙女温馨奇特的“芭蕉床”了。洞内还有洞:洞顶上有幽洞通山顶,攀登上去别有一番景色;洞深处洞连洞,洞套洞;洞尽处有深井,《崖州志》称“深不测,昔有人刻木为志,投之,后于大海浮出。”20世纪50年代,落笔村民以椰果刻上记号抛下深井,这些椰果分别在大东海和亚龙湾龙塘浮现。
  落笔峰到底有多少个洞?至今尚缺准确数字。1933年,有个叫田曙岚的旅行家,跟着黎族向导,始自崖城,步行三天,来到落笔峰考察探险,一个洞一个洞搜寻,找到了8个洞,却再也找不到第9个洞。有人因此质疑《崖州志》记载的“别有十余洞”。其实,把仙女洞中的支洞一起算,那“十余洞”就坐实了。
  落笔村及附近村民,把落笔峰视为“神山”,把落笔洞、仙郎洞、仙女洞视为“仙洞”。原先每年春节,村民呼朋引伴到落笔峰来,张灯结彩,载歌载舞,年轻人眉目传情,缘定三生,谓之“游洞节”,沿袭了一定年月。为了保护文物,落笔洞遗址已实行封闭管理,平日不再对外开放,“游洞节”怕是暂停了吧!
  吉大文曾问:“何人掌握如椽大,点缀文章碧落中?”
  这支“如椽大”的落笔洞仙笔,落笔村早已“掌握”手中,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去奋力书写与时俱进的大文章了。
  “笔下烟云常自起,想应多是济元元。”(明纪纲正)落笔村自强不息,奋发有为,倾力搞好民生福祉,不断提升4000多村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5个自然村11个村小组旧貌换新颜,处处见丰饶,家园尽朝晖,展翅正高飞。神仙福地,龙脉呈祥,令人“欲上雕鞍不忍归”(宋倭倭才)。

知识出处

吉阳乡愁

《吉阳乡愁》

出版者:中国华侨出版社

这是一本反映吉阳村落文化的书籍。翻幵书页,一股散发着油墨清香的乡土气息扑面而来,那么熟悉,那么亲切,那么爽朗!靠着葱葱绿绿的群山,临着清清粼粼的河水,还有一片片的田野坡地,一座座依山而建、临水而居的村落,在蒙蒙烟雨中,留存着三亚城市久远的历史,记录着三亚城市的发展与变迁,也将见证着三亚一座座现代新城的崛起。本书写法新颖,风格独特,图文并茂,史料翔实,既有对历史的深入挖掘和考证,对传说故事、典型人物的褒奖与歌吟,也有亲临其境的走访、参观和体验,内容真实可信,文字感人至深。相信一卷在手,读者定会受益匪浅。

阅读

相关地名

吉阳区
相关地名
落笔村
相关地名

相关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