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岸村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吉阳乡愁》 图书
唯一号: 200120020230003219
颗粒名称: 东岸村
分类号: K296.6;I267
页数: 8
页码: 157-164
摘要: 本文记述了三亚市吉阳区东岸村文化情况。其中包括文章潮起潮落间正在崛起的东岸、东岸湿地诞生记等。
关键词: 吉阳区 文化 东岸村

内容

潮起潮落间,正在崛起的东岸
  王娜
  潮起潮落,云走霞飞。
  潮起,村庄出现。潮落,村庄蛰伏。
  罗蓬水、半岭水、抱坡水……多条水流汇合,最终成为三亚河的东河。这是在《崖州志》《正德琼台志》中均有详细记载的水系。早在一两百年前,就出现了沿着东河居住而得名的村庄。
  那时,每逢枯水季节,当海潮涨起,海水逆着东河直上。从宽阔的水面一眼望过去,明亮的太阳从东边照过来,当地的黎族百姓据此为这个水边村庄取名“抱单港”,意即“东岸”。同样是因为逆河而上的海水,在丹州村一带,很早以前有十多户儋州渔民顺水来此居住,因而得名为儋州村,《崖州志》中亦有记载,至后世,方演化为“丹”字。
  东岸与丹州,共同组成了东岸村。这是一个位于海南三亚吉阳区中部,东至海罗路,西至凤凰路,南至迎宾大道,北至荔枝沟路的黎族村庄。这是一个在城市化进程中,不断见证和迎接巨大变化的村庄。这更是一个在海南自贸港建设浪潮中,即将走入这座城市明日中心的村庄。
  人类聚居的中心地,从四大文明起源地起,总是围绕着适宜人们生存的地区,那里有河流有平原。到了近现代,每一次城市中心的迁移,既是城市经济发展的真实写照,也是城市规划和定位的角力。
  从昔日的边陲小镇到今日的浪漫天涯,三亚城市中心的变化,同样呈现这一特点。东岸村由于其所处位置,在三亚发展的潮起潮落间,已逐渐从城市边缘步步趋向中心地带。
  在民国时期,崖县的三亚港市和三亚街,代表着当时海南城市贸易的两种类型,一种是以对岛外的进出口贸易为主,另一种则是以与周边地区进行贸易为主。三亚的重心逐渐从三亚街转移到三亚港市,这是近代城市发展的必然趋势。
  而作为传统农业经济和政治中心的崖县县城,则呈现了相反的趋势,因为没有更广泛的对外贸易的基础,20世纪30年代之后已经远远落后于被称为“三港一市”的三亚港、榆林港、藤桥港和三亚港市。此时,东岸村和其他黎村一样,在艰难生计和民族存亡中挣扎,城市发展的大潮还未到来就已渐渐沉寂。
  1954年,政府从崖城搬至三亚镇,主城区仅有一个港口、两条街道、一个电影院、一个菜市场。
  1984年,崖县改为三亚市,在之后的很长时间里,城区中心都围绕着解放路片区展开。
  1988年海南建省,“十万大军下海南”,几年内掀起开发大潮。东岸村最早的土地征用就发生在之后的1992年。
  1995年,《三亚市城市总体规划(1995—2010)》中,提出三亚城市建设的总体布局是“两轴”和“五个功能区”。迎宾大道是中心轴,两旁建设全市重要的旅游服务设施,成为金融、商业、文化娱乐区和居住区。
  东岸村,正位于当时被预测将成为“财富中心”的迎宾路。这个曾经以种地为生的村庄,变为处于夹缝中的城中村。这里留有村民对家园原初的记忆。椰影、夏天、贴满小广告的围墙、从屋顶升起的炊烟、热闹的农贸市场、鸡犬之声相闻的邻里、散不尽的尘土、半空中缠绕的电线、错综复杂的小巷……纷纭交织在一起,将渐渐远离村民的生活。
  2009年,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
  2014年,三亚撤五镇设四区,成为全国第一个全区覆盖的地级市。
  2015年,三亚成为全国首个“城市修补、生态修复”试点城市,双修双城建设如火如荼。
  2018年,在自贸港建设中,三亚开始推进总部经济及中央商务区建设,总面积约439.23公顷的四个单元将规划建设成为国家化的总部经济及中央商务集聚区、国际旅游消费中心的引领区。东岸单元作为首先启动区,将建设大型综合消费商圈和总部核心区。
  一浪接一浪的发展大潮带着充满希望的气息席卷而来,城市半径急需扩充,旧城改造势在必行。不知不觉间,东岸村走入城市中心的镁光灯下。东岸棚改,面积最大,涉及人数全市最多,成了其中浓墨重彩的一部分。
  自2012年以来,从东岸湿地公园一带的坡顶田,迎宾路对面的军田,卓达一带的山顶坡田,房地产交易中心到千古情一带的东海田洋,丹州小区部分土地……都留下了东岸村曾经的故事。在那一栋栋拔地而起的现代建筑里,都留下了每一个东岸人期待美好生活的付出和情怀。
  2019年,《三亚市中心城区控制性详细规划(修编及整合)》出台,确立了三亚中心城区“一核、一轴、一带、山水廊、多组团”的功能布局结构。“一核”指自由贸易与城市综合服务核心,其中再次提出包括建设“东岸海罗经济总部与国际服务核心功能”在内的规划。
  东岸CBD,核心商圈,中央公园,黄金中轴线的中段,这里将在不远的未来串联起整个城市的发展脉络,将在虹吸效应中重新定义三亚熠熠闪光的中心。
  走过棚改的东岸村民,正大踏步走向新的生活。这个承载了太多三亚人老故事的地方,有着令人留恋的过往,也有着令人向往的未来。
  潮起潮落间,这个走过平静走过沸腾的黎村,这个从城市边缘走向中心的小村,也正是三亚从小渔村到国际滨海度假城市发展历程的一个缩影。
  潮起潮落间,依然云走霞飞。
  潮起,前行。
  潮落,依然前行。
  东岸湿地诞生记
  王娜
  1970年,在三亚一片沼泽地的野稻丛中,“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团队成员从齐腰深的淤泥中,发现了天然野生稻种“野败”,由此开启了足以载入史册的杂交水稻培育之路。
  沼泽,是湿地自然生态的一种。这片沼泽,就在如今东岸湿地所在的三亚北部一带。而与之相邻的东岸湿地的由来,就是从那山、那水和那经久时间的相互合作中逐渐形成。
  抱坡水库的一个分支从抱坡岭南麓婉转而下,向西南汇成小河道,又往东岸村西侧而去。恰逢东岸此处地形较低,日久天长间,水流不息,疏云密雨,常年浸润于抱坡溪水中的这块湿地诞生了。在湿地以东,水经河道出口,过东岸村、迎宾路,汇入被称为临春河的三亚河东河。东岸湿地,西邻金鸡岭、凤凰路,东靠三亚东河。
  极富生物多样性的湿地,是人类最重要的生存环境之一。被自然偏爱的三亚,同时拥有森林、海洋、湿地三大地球生态系统。海天一色、雨林葱茏,但在很长时间里,唯独湿地,并不为人所熟知所重视。
  2017年,海南三亚河国家湿地公园成立。在三亚河滋养下的丰富湿地资源中,千亩东岸湿地,为城区最大的淡水湿地。始建于2016年以东岸湿地为主体的公园,在建成后则成为三亚河流域乃至城市中心的一块迷人碧玉。
  但这块碧玉在绽放光芒之前,曾经度过了长长的很“受伤”的岁月。
  这里曾经是一片稻田,后来稻田弃耕。几十年来,三亚城区崛起,村庄周围原有的农耕格局向城市化转变,城市水系格局随之改变,周边水系汇聚在弃耕后的这块湿地。旁边的房屋越盖越拥挤,围湖造地、污水直排、泥沙淤积,与东河相连的涵道变得极为狭窄,一有下雨此处动辄即为泽国。住在湿地旁的东岸村民吕秀妹,曾于采访中描述了他们在湿地臭味和拥挤空间里生活的过往,他们渴望着改变。
  就和大多数地方的城市化进程一样,先是带着推倒、抹去、求新、求大色彩的大开大合,推倒老建筑,填上旧河流,造地造景,走上了已有许多发达国家曾走过的城市建设曲折老路。
  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也许如同一起跳探戈的双方,进退之间,张弛有度,才能美妙共舞。大开大合的城建,是对自然的过度侵占,是舞蹈一方过度具有侵略性的舞步,所以,在到达某个节点后,一切出现了逆转,城市建设的重心向自然中的城市和城市中的自然转移。
  留住城市的乡愁,留住人们和其他生物栖居的诗意。以自然景色见长的三亚成了全国首个“城市修补、生态修护”试点城市。东岸湿地公园,则成为三亚双修双城工作的重点示范段。
  一座拥有湿地的城市,吞吐吸纳、辗转腾挪间也会平添了几分淡定和从容。
  杭州西溪湿地自声名鹊起,既是杭城居民继西湖之后又一热爱的去处,也云集诸多旅游、文化、科技产业聚其周边,这是一片湿地修复后引发的正向集群效应,那么,东岸湿地又如何重焕新生?
  在规划之初,因东岸片区城市中心的定位,处于黄金地段的东岸湿地公园也随之被定位为城区中央公园。屡获国际大奖的土人设计公司承担了修复东岸湿地的设计工作。身为创办人和首席设计师的北大教授俞孔坚,在多年的设计中见过了太多城市破而又立的案例。在一直坚持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的他的主导下,东岸湿地公园成了土人近年来的经典景观修复设计之一。
  修复湿地,棚改拆迁是必然,也是难点。东岸村民渴望有良好居住环境,却也对离开祖辈栖居的故土有无限忧虑。负责此项工作的政府工作人员与村民之间反复沟通,用心解决问题,村民如约搬迁,项目顺利推进。
  走进如今的东岸湿地公园,会发现这温润清凉的湿地美景中,藏着错落有致的奥秘。背景林是秀丽的凤凰木,间或点缀棕榈树;湿地种植区里菠萝蜜、龙眼、芒果、番木瓜等三亚特色果树郁郁葱葱;碧波荡漾的水面中央是栖息着各种飞禽的榕树岛,榕树下种植着蕨类植物,这是专属于飞禽的水上乐园;水面还有两两搭配种植的荷花与姜花、芡实与姜黄等浮水或挺水植物;东侧边缘的台地种植了蔬菜和甘蔗,形成梯田景观……
  如今的雨后已极少出现汪洋一片的情景,东岸湿地公园护卫着城区东北处从抱坡岭到三亚河的行洪道,和上游段的抱坡溪湿地公园、右侧的新岸湿地公园一起,构建起大区域湿地生态和海绵体系。
  这是“三亚绿肾”,是“城市胶片”,是“综合公园”。
  最初,只是从山岭间婉转而来的那道水流,水流汇聚为湿地,“野败”在这片生态种类独特的湿地被发现,然后是数年毫无方向的低潮期,再到今日盛景。
  从规划到搬迁,从设计到落地,不知经过了多少个日夜,多少双手,多少凝眉思考的方案,多少次头脑风暴以及多少人生活的变迁。在如今的蓬勃生机和绿意盎然中,湿地在修复中渐渐恢复自我净化的能力,人们也在修复中如湿地自净般开始反思诗意栖居的含义。
  自然与人,人与自然,几经磨合,几经波折,在这片湿地里,形成了一种新的平衡。

知识出处

吉阳乡愁

《吉阳乡愁》

出版者:中国华侨出版社

这是一本反映吉阳村落文化的书籍。翻幵书页,一股散发着油墨清香的乡土气息扑面而来,那么熟悉,那么亲切,那么爽朗!靠着葱葱绿绿的群山,临着清清粼粼的河水,还有一片片的田野坡地,一座座依山而建、临水而居的村落,在蒙蒙烟雨中,留存着三亚城市久远的历史,记录着三亚城市的发展与变迁,也将见证着三亚一座座现代新城的崛起。本书写法新颖,风格独特,图文并茂,史料翔实,既有对历史的深入挖掘和考证,对传说故事、典型人物的褒奖与歌吟,也有亲临其境的走访、参观和体验,内容真实可信,文字感人至深。相信一卷在手,读者定会受益匪浅。

阅读

相关地名

吉阳区
相关地名
东岸村
相关地名

相关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