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回头社区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吉阳乡愁》 图书
唯一号: 200120020230003208
颗粒名称: 鹿回头社区
分类号: K296.6;I267
页数: 11
页码: 090-100
摘要: 本文记述了三亚市吉阳区鹿回头社区文化情况。其中包括文章在鹿回头触摸一座城市的灵魂、鹿回头村一个在故事和传奇里变迁的村庄、且歌且舞鹿回头等。
关键词: 吉阳区 鹿回头社区 文化

内容

在鹿回头,触摸一座城市的灵魂
  王娜
  这是一个从陆地延伸至海洋的小小半岛。这是一个悬于大陆之外的岛屿又接着向南轻轻伸出的一片小小触角。在辽远的洪荒造化时期,这个岛屿伸出它那片触角时的动作,是那么慎重又那么轻盈,于是,造就了这个美丽清新的半岛和半岛上古朴厚重的鹿回头村。
  依然是在遥远的洪荒造化时期,黎族的大力神垒山造地,形成了鹿回头的南北二岭和湾中平川。这是属于黎族并且是与鹿回头有关的创世神话。
  还有猎人与鹿女的古老故事,是我国三大少数民族爱情神话之一。它在前面跑着,不知是逃避还是有意;他在后面追着,不知是执着还是神启。他们的追与逃,持续了九天九夜,翻越了九十九座山,从五指山追到了这座珊瑚崖上。前方是陆地生物无法生存的淼淼海洋,后方是一路没有射完的弓箭。它回头的瞬间,从小鹿变为少女。爱情萌发,自此在这里开始了新的幸福生活。鹿回头,由此而来。
  日月星辰、河流山川,刀耕火种、驰骋畋猎,那些远古时代的神话里,总隐藏着人类的童年和灵魂的故乡,总映照着世俗世界的曲折投影。
  能流传至今且有着广泛影响的鹿回头神话,蕴含着黎族的心灵密码,也孕育着这块土地的原初性格。这简单却让人回味的故事里,有浪漫的人生态度,万物有灵的自然观,用爱化解生死绝境的智慧,还有山海尽头仍能创造美好生活的坚韧……这样的心灵密码,在这座城的发端和延续中一直若隐若现,如今已和这座城的灵动气韵深深交融。
  如果说发端于鹿回头的神话,有着这片土地萌发之始的种种浪漫隐喻,那么,一部对这片土地极重要的志书在这里的重生,则是冥冥中用写实的方式,再一次将鹿回头与这座城紧紧联结到了一起。
  1962年,70岁的郭沫若来到位于鹿回头的椰庄招待所,并在此对《崖州志》进行了抢救性的点校工作。
  椰庄招待所就是现在的鹿回头国宾馆,主要接待国内外贵宾,称得上是海南历史最悠久的宾馆之一。1958年,广东省委书记陶铸在为招待所选址时,提出了依山傍海、椰林环绕、安全性高的要求,而鹿回头静谧却又不离闹市,有山有海,遍布椰树,正是合适之地。
  这仿佛是在为日后众多贵宾来到这个神话栖息地,留下许多有关鹿回头的珍贵文艺作品做着悄悄的铺垫,也仿佛是在准备着这部濒临失传的史志与这片土地、与一代文史大家注定的邂逅。
  海南地方志始于晋代,大多已散佚在历史的烟尘中。清光绪年间《崖州志》,由张嶲、邢定纶、赵以濂以过去各志本为基础篆修而成。全书22卷,疆土沿革、气候潮汐、风土人物、典制艺文,记录甚详,颇有史料价值。郭沫若评价道:“在地方志书中尚属佳制。”
  郭沫若点校此书时,崖县仅存多处蠹蚀腐烂的一部,海口仅一部,又于广州借得一部图书馆手抄本和一部印本。这已是全国所能发现的最为齐全的原始资料。同时,郭沫若还参阅了30余部古籍,亲自去存疑之地对照勘正,用红笔为该书点上标点符号,亲笔书写了大量按语。
  从此,这部在椰庄完成点校的“一方之全史”、本土百科全书、堪称本土文化瑰宝的《崖州志》得以大量发行并广为流传。
  在点校期间,郭沫若写下了《鹿回头》一诗:“别离方两日,始解鹿回头。酸豆参天密,椰林映日稠。地邻小东海,庄有大方楼。陇畔相思子,迎风待客收。”
  酸豆挺拔,红豆离离,椰林依依……从鹿回头远古神话里吹来的风,遇上了承载城市千年目光的史书,碰撞出了城市的厚度,而在20年后一座雕像的横空出世,则于浓墨重彩间实现了城市形象的艺术升华。
  祖籍乐东的著名雕塑家林毓豪,自小跟随家人迁至三亚,那还是20世纪40年代。那时他们住在榆林港畔,抬头即可远远望见鹿岭,也曾听到过那里流传的神话传说。到了80年代,林毓豪已是卓有成就的知名雕塑家。1980年,时任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州州长的王越丰颇有远见地提出了兴建鹿回头雕塑的提议。也是这一年,林毓豪开始了对故乡三亚这座鹿回头雕塑的创作。
  优秀的城市雕塑不会诞生于“文化孤岛”,必然要依托于积淀良久的文史哲、建筑、艺术体系而存在。在鹿回头系列神话传说的熏染中,在《崖州志》里,在众多大家的推动,在本土文化日渐崛起的这座城,在日益开放和自信的碧海青山间,建造鹿回头主题雕塑,正是时代行至此处,呼之欲出的一个城市需求,是用大美之作展现城市神韵的点睛之笔。
  林毓豪凝注7年心血,带病躯提炼创意,雕琢细节,寻觅城市之魂。在政府和驻军的全力协助下,高12米,宽4.9米,长9米的猎手、鹿女、坡鹿“三位一体”雕塑最终于1987年落成,屹然挺立于山岭之上,俯瞰着苍茫南海和海边这片土地。
  一个神话、一部史志、一座雕塑,是这座城市历经时光打磨更加闪亮的精神内核,是这座城市风骨的一以贯之。浪漫飞扬的神话完成了数千年来集体心理的塑造,一部史志的重生将翔实的历史烙印在蓬勃的精神中,一座雕像将它们凝结成永恒的意象。
  那鹿岭上鹿的回眸,是赵朴初“不须逐鹿,山也回头,海也回头”的深情,是余秋雨兜住了“探询宏大社会心理走向终点”的目光,是刀削斧凿中纷飞石屑散去后渐渐浮现的这座城市的面容。
  是为“鹿城”。
  鹿回头村,一个在故事和传奇里变迁的村庄
  王娜
  南北两侧是山岭,东西两侧是海洋,倚山拥海的鹿回头村,就这样安然藏于其中。自古以来,古朴又充满灵性的自然赠予,总是引得这里的人们一直为之讲述着动人的传说,也引得人们不断前来书写着自己的故事。
  相传,在太古时期,从鹿回头到三亚河的出海口,没有山岭,只有一片茫茫海滩。每逢风暴,山洪从远处山岭奔涌而来,海浪则汹涌直上。居住于此的人们生存十分艰难。有一位神仙有排山倒海之力和造山开河之能,因为始终以若隐若现的神秘方式出现,被黎族人民称为“隐身神仙”,也有传说他就是大力神。他将从海中挖出的沙石一头堆在南边一头堆在北边,成了鹿回头的南北二岭。一岭挡住了汹涌的海浪,一岭挡住了奔涌的山洪,人们从此安居乐业。
  在这个神仙造岭的巨大工程之后,鹿回头东西两面沙滩的两处岩石上,留下了两个巨大的“神仙足印”,北边山岭留下了石锣石鼓、雷打石,南边山岭留下了开口石、母女捉虱石、鲤鱼坡、白石岩、火鸟洞、公石、野菠萝沟、雷响音、棺材石等。
  有关鹿回头各类自然生态的奇幻来历,《崖州志》“卷二十二·纪异”中涉及雷打石的来历:“临川里鹿回头海滨,有一石,大十围,高七尺。相传为黎人携一子坐石上,下海捕鱼。及归,但见血迹。忽雷震,击开其石。中有蜈蚣一条,长五尺,大尺五寸。今其石宛然有蜈蚣形。”
  这样的神话传说一直在鹿回头口口相传,和山岭中、海边礁石等处的地貌互相印证着,令奇石怪岩有了生命,有了温度,成为鹿回头村民间文化传承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及至南宋末年,因此地东临大海,西接平地,山势险要,易守难攻,成为自立为王的陈明甫设寨屯兵之地。万历《琼州府志》中记载:“土豪陈明甫自号三巴大王,建屋于此。后大军征讨,又作寨固守,名连珠寨。”“大军征讨”,可见这块世人眼中静谧如桃源的地方,也曾是遍布刀光剑影的古战场。
  七年的时间里,平民陈明甫据守鹿回头成为一方王者,组建了一支水兵船队,同邻近国家有了外事关系,可又最终兵败,梦断山岭。对他来说,是非功过任由后人评说,他已在这里完成了个人的人生传奇。
  千年沧桑变化,昔日古战场已踪迹难寻,唯留村庄百姓在岭下繁衍生息,直到此处成为举世闻名的盛景。
  20世纪50年代末,由于建设椰庄招待所,一些村民进行了搬迁。之后,当时的上头村、光头坡村、中间村等六个自然村合并成立为三个连队,统一称为椰庄农场,实行公社化农场管理。而位于椰庄农场的椰庄招待所,则留下了许多政界要人和文化名人的历史性时刻,也为这里增添了一抹神秘色彩。
  神秘感由来已久。在20世纪日军侵入鹿回头之前,村民只能沿着海边沙地勉强出入,这是仿如“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的桃花源一般的所在,怡然自乐,自成一体。为开辟军事要地,日军修建了一条土路。随着时代发展,如今这里交通便利,已不再是与世相隔的桃花源,却仍因繁华中的宁静美丽,吸引着人们前往。
  于是,就有了不一样的现代故事。
  2011年,一部由后来均已跻身一线的几名艺人主演的偶像剧《爱情睡醒了》,在海南开拍,剧中的重头戏份大部分在鹿回头村完成。除了男女主角的感情线,另外一条情节线围绕着剧中小渔村的开发与否而展开。
  拍摄时的鹿回头村,古树参天,花草繁茂。鹿回头湾从仙鹿湾叫为鲸息湾,又有了情人湾的新名字。在面朝海湾的村子里,白日坐在院子秋千上看潮起潮落,晚间打着手电筒去珊瑚礁中赶海,还有一座红白相间的灯塔闪烁着,却也并不闭塞,众多的外地人在村中工作、生活。他们开起了客栈,在此租住、生活和游玩。这里是经营者、打工者、酒吧歌手、客栈义工、文艺青年十分钟爱的地方。
  巧合的是,正如这部电视剧故事里展示的矛盾,当时的鹿回头村也正处于整体改造项目建设的启动阶段。规划中要将村子所在的片区打造为高级国际滨海度假区,这一重大变迁令许多人无法接受。
  传统与现代,保留与舍弃,外来者与原住民,发展与停滞,这也是发展大潮中许多地方面临的矛盾。对鹿回头村来说,经过数十年的曲折开发路,五星级酒店、帆船港、高尔夫球场、高档小区纷纷落地,村民搬出海边小院,住进了分为“联排低层住宅、祖屋联排低层住宅、庭院式低层住宅和公寓楼四种户型”的安置小区中,正寻觅摸索着全新的生活模式。
  几十年前,一位从村中走出去的老革命黎德振,离休之后回到村中,为乡村发展和文化延续做了许多努力。后来,这位老革命的孩子在外工作多年,退休后也回到村中,同样在为村子的发展不懈努力着,村民一直尊称他为黎县长。黎县长的女儿黎佳琦,大学毕业后在外打拼,当她回村举行婚礼时,发现了以前从未用心灵去感知的黎族文化魅力,因此,她创立了黎族特色的皮具设计品牌,希望能在传承传统的同时,也为之注入国际化元素。这三代鹿回头人对鹿回头的牵挂,是村中人们无论如何变迁,始终对故乡有着深厚情怀的一个缩影。
  如今,一些村民在附近的酒店、球场,在市区等地方工作,一些村民在家开设了民宿和各式小店。闲时,他们会坐在门前廊下喝茶;退潮时分,他们也会去赶海。
  一切好像都变了,一切好像又没变。有首歌这样唱着:故事里的事,说是也不是不是也是;故事里的事,说不是也是是也不是。在千年的变迁中,这个黎村的一些事物改变了,一些传统改变了,一些景色消逝了,而唯独那故事,那不断增加着不断丰富着的故事,仍在流传中倔强传递着黎村的情感密码。
  且歌且舞鹿回头
  王娜
  当山风掠过,树林随风舞动,鹭鸟翩翩飞舞;当海风吹过,潮汐涌来退去,椰林摇曳生姿。当他们劳动和生活时,情之所至,会唱起那些古老的歌谣,会拿起日常之物随心舞动,就好像万物在山风中拂动,也好像潮水在随海风韵律鼓荡。
  和许多擅长用肢体,用歌声来表达自己的民族一样,黎族人民也是如此能歌善舞。民间传说可以歌,款款深情可以歌,细细竹竿可以舞,圆圆椰子可以舞,甚至勺子这样的日常之物,也可以用在舞蹈之中。多年来流行于鹿回头的八音舞,就和勺子有着分不开的关系。
  鹿回头的八音舞,可称得上是大型群舞,一般参加的人都有四十到六十个人不等。妇女们会手持家中日用的勺子欢快地跳起来,就好像她们正在家中,在田间愉快地劳作,劳动带来的快乐只有通过这样的肢体语言才能淋漓尽致地表达。手中勺子来不及放下,就拿着它们一边敲打出节奏一边跳起来吧。男人们回来了,也加入了舞蹈,他们会拿着扇子一起跳着,向女人们抒发着自己的爱慕之情。
  八音乐队的演奏者们也是村里的人们。随着时代变化,他们如今使用的乐器已是唢呐、月琴、二胡、竹笛、锣、鼓、铙钹、小镲这些常见乐器,而在从前所使用的则是口弓、鼻箫、唎咧、洞勺、口拜、哔哒、独木鼓、叮咚这八种黎族传统竹木乐器,有时也使用小铜锣、小木鼓、木琴、竹笛、唢呐、铜铃、小钹和哔哒。
  一曲终了,舞者尽兴,伴奏者尽兴,鹿回头村的节庆广场上都是村民的欢声笑语。
  1952年出生的村民黎公和是村中八音乐队里负责二胡演奏的乐手,平日里他和其他乐手都有自己的生活去忙,但每逢节日、婚礼、丰收节、三月三或者村中有“作八”仪式的时候,他们会从家中拿出乐器,开始演奏曲目——婚礼时的《入厨曲》、《接亲曲》,葬礼中的《送别曲》等流传下来的传统曲目。黎公和的二胡还是他在十三四岁的时候,看着别人演奏,自己摸索着学会的。
  70岁的阿婆周井养跳了大半辈子的八音舞,至今她还清楚记得2002年的时候,村中的八音舞蹈队代表三亚参加当时一个全国性的民间舞蹈交流,拿了个一等奖。
  “我们鹿回头人祖祖辈辈都喜欢跳舞,会一直跳到老了跳不动为止。”爽朗的周井养大笑着说。
  “老了跳不动了,也会去看村里人跳,还会忍不住在旁边指点。”黎公和补充道。这也引起了在场鹿回头人会心的大笑。
  在这古老的村子里,一些老人不仅会跳充满古意的舞蹈,还会唱许多古朴的歌谣,比如在长期劳动中逐渐形成并流传的《山兰歌》,他们会在一年的丰收季节祭拜上天时吟唱,充满了丰收的喜悦和感恩之情。还有男女之间产生爱情时的情歌,初相识、渐相知、再相恋,两人之间的缠绵悱恻都在这你来我往的情歌对唱中表达了出来。
  到了现代,一些歌谣和舞蹈渐渐不在村中的年轻人中间流行,年轻的人们有更丰富的娱乐和更多的事情去参与。这样的文化遗产的传承,反而在专业领域绽放异彩。
  从村中走出的黎族舞者、被称为三亚舞蹈之母的黎玉香,曾编导和参与创作了一系列极有民族特色的优秀歌舞剧和舞蹈——《奔胆馁》、《槟榔河欢歌》、《鹿回头》、《三月三恋歌》等,多次斩获国内大奖。2018年,她和女儿陈小鹿合作编导的《黎家勺子舞》,就是将鹿回头《八音舞》中的勺子舞元素提取出来单独编排而成的舞蹈,获得了海南省第五届少数民族文艺汇演原生态类节目一等奖。
  还有创办了三亚小海花艺术团的舞者董慧,同样是鹿回头的女儿。小海花的名字源于鹿回头海边遍布的珊瑚,珊瑚被人们称作“小海花”,所以董慧以自己钟爱的家乡特色,给自己热爱的舞蹈教育事业命名。她创作的许多黎族少儿舞蹈,曾获得多个奖项;她的舞蹈培训中心教授黎、苗民族舞蹈和芭蕾舞,也培养出了大批从本土走出去的舞蹈人才。
  鹿回头的人们,如此热爱自然热爱生活,无论经历战争的动乱还是生活的艰难,依然保留了那份诚挚之心。在这样的诚挚之心里,他们通过丰富的肢体语言,通过动听的歌谣,去表达地域之美,去表达民族之美,去表达人性之美。
  且歌且舞中的鹿回头,魅力依然。

知识出处

吉阳乡愁

《吉阳乡愁》

出版者:中国华侨出版社

这是一本反映吉阳村落文化的书籍。翻幵书页,一股散发着油墨清香的乡土气息扑面而来,那么熟悉,那么亲切,那么爽朗!靠着葱葱绿绿的群山,临着清清粼粼的河水,还有一片片的田野坡地,一座座依山而建、临水而居的村落,在蒙蒙烟雨中,留存着三亚城市久远的历史,记录着三亚城市的发展与变迁,也将见证着三亚一座座现代新城的崛起。本书写法新颖,风格独特,图文并茂,史料翔实,既有对历史的深入挖掘和考证,对传说故事、典型人物的褒奖与歌吟,也有亲临其境的走访、参观和体验,内容真实可信,文字感人至深。相信一卷在手,读者定会受益匪浅。

阅读

相关地名

吉阳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