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后村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吉阳乡愁》 图书
唯一号: 200120020230003202
颗粒名称: 博后村
分类号: K296.6;I267
页数: 18
页码: 005-022
摘要: 本文记述了三亚市吉阳区博后村文化的情况。其中包括文章博后的名字里,有一枚玫瑰印章、在博后,看见许多人的梦想、有关博后玫瑰的那些瞬间、 流淌在博后民宿群里的好时光、博后的民宿等。
关键词: 吉阳区 博后村 文化

内容

博后的名字里,有一枚玫瑰印章
  王娜
  一朵玫瑰的旅程可以有多远?
  也许可以追溯到5000万年前地质层中的玫瑰化石,也许可以追溯到古希腊贵族的花冠,也许可以追溯到喀喇昆山脉中海拔4000米的高原。
  一朵玫瑰的旅程,可以很远,可以很长,却从未到达过地球纬度最为丰盈圆润的地方。
  在那些热带的岛屿,雨林丰茂,阳光炽烈,海水依依,四季花开,生命的蓬勃之气呼之欲出,唯有一朵玫瑰缺席。
  博尔赫斯写道:“散落在时间尽头的,一代代玫瑰,我但愿这里面有一朵,能够免遭我们的遗忘……”十多年前的某一天,经过数千年的游历,这朵玫瑰,开始了和一个热带黎村的邂逅。
  这个热带黎村的历史并没有玫瑰的过往那么长,但它和玫瑰的过往一样,经历了悲欢离合和风雨辗转。在百余年的时间里,这个月牙形的村庄静静安于那曾被称为琊琅的亚龙湾畔,海水和山林将它环绕。因为它的默默无闻,它的名字的由来,不似精彩纷呈的玫瑰的故事,而是笼罩在了扑朔迷离的模糊推测之中。
  村庄的缘起,根据史料显示,是在民国初期,从六道湾迁来了一个黎族村庄,“平地是地主居住的地方,大部分村民住在了山上”。
  村子的前身拥有很多个名字。那些名字来自山林,来自每日的劳作,来自平素的生活。那些名字里有他们的期待,有他们言简意赅的朴素智慧,饱含着他们对生命的渴望。
  一个有很多小青蛙的地方,晚间村头屋后蛙鸣不断,村民们据此将自己的村庄叫作“Anga”,这是黎音。
  后来,它被叫作红哈,一说为红蛤。
  山中林木葱茏,热带藤蔓四处蔓延。村民们采撷最好的红色藤条,泡水,使之更加柔韧,然后将藤条捆扎起来修建房屋。藤屋极其结实,给他们提供了一个遮风挡雨的家园。依黎语,红藤即为红哈。
  靠山可种山兰稻可采红藤条,靠海则可下海捕鱼捕虾。依山傍海的村庄里,少不了去近海打渔,因为捕捞蛤蜊等海鲜较多,所以也被叫作红蛤。
  哈和蛤,都是同为山民和渔民的村人的生活。海水倒灌而形成的盐碱地让种田无比艰难,他们带着猎狗上山打猎,再将猎物在村中均分。他们剥下树的外皮,收集显露出的絮状物,全村一起动手搓线织网,渔获依然均分。
  生存不易,而民风淳良。生存不易,也与那时氤氲着罗曼蒂克味道的玫瑰,犹如两个世界,绝无关联。
  还有求雨村的名字。久旱无雨,许多人因此而离世。活着的人们赶着牛儿去几近干涸的塘中,牛儿踩着塘泥,踩得塘中的鱼肚翻白,踩得塘中的蛙肚翻白。起风了,真的起风了,乌云来了,雨也跟着来了,倾盆大雨。感恩的村民留下了求雨的名字,后来这里还曾因居住地为坡地,而名新坡。
  传说有个因为不种地被认为是懒汉的人,每日只想着运送各种村里人的必需品或者新奇的东西,再和村人以物易物。一些人会拿地来换。日子一长,他成了地主,成了最富的家庭。不知为何他在房子上插了面红色旗子,这是红旗村名字的一种来历。另外一种,则是作为革命老区的这里,叫作红旗村,更是理所当然。
  种田、打猎、下海,唯果腹尔,抱落盆的名字,更为直白。据村人的翻译,这是六七十年代生产队时期,大家一起吃大锅饭,每顿都会吃得光光的意思。
  Anga、红哈、红蛤、求雨、新坡、红旗、抱落盆……这如许多的名字一路载着沉重的岁月,再抖落着时代的风尘迎面而来,有挣扎努力,有乐观向往,有无奈无助,有依恋爱护……
  这是他们祖辈依存着的家园。无论何种选择,都要生生不息。
  这就是如今被称为玫瑰小镇的三亚博后村的前身。博后二字,依然未有定论,一说是因后来形成的村庄而得名,一说是民国旧名为红光村时,因人才济济而得名。
  时至今日,玫瑰早已跨越万水千山,超越了惧热耐寒,将自己那浪漫又坚韧的气质融入了这黎村百年来的山海求索里。
  这得益于许多人的携手努力。当地政府曾远赴上海寻求鲜花产业,以玫瑰为事业的杨莹携玫瑰而来,试验改良受挫再试验改良,终在博后土地上崛起一座玫瑰谷。村民们走近玫瑰,曾种田打猎拉网的手,侍弄起了芳香的花朵——苏吉丽是村中的一名花匠,她习惯了用“与鲜花相伴”介绍自己的职业。二十多年前远嫁广东的苏平兰与家人一起回到村里,专门销售玫瑰产品。李玉梅大姐谙熟玫瑰加工。陆燕春是玫瑰谷的内导员……
  这千亩花田的香气萦绕在博后二字当中,令人想到博后,总会有那绯红柔软花瓣散发出的柔软香气。
  苏吉丽的女儿梦想着以后和相爱的人一起住在开满鲜花的小院。和曾种地的她的母亲不同,女儿的记忆里,新一代年轻人的记忆里,鲜花成了他们和村庄芬芳的心灵记号。
  一朵玫瑰的旅程可以有多远?
  那一定是一颗心可以达到的最远的远方。
  那朵一直在旅程中的玫瑰,已如一枚印章,穿过交错的东西方故事,穿过遥远的藤蔓屋顶,穿过求雨仪式,穿过山林大海,再轻轻盖下,散发出了无尽的芳香。
  在博后,看见许多人的梦想
  王娜
  一个村庄可以承载多少人的梦想?
  有的村庄已成了老人孩子留守的地方,有的村庄还保留着炊烟袅袅的不变模样,也有无数的人从村庄走了出去,带着他们在村中无处安放的梦想。
  在博后,一栋充满设计感的白色民宿旁,是一棵大大的榕树。榕树垂须下,是老人孩子在纳凉逗乐。几位戴着斗笠遮阳的大姐朝玫瑰花田走去,一个带着遮阳帽不时拍照的长裙女孩和她们擦肩而过。杂货店前有几位村中大哥围坐着喝茶谈天,一个看起来长期锻炼的男人穿着专业跑鞋从他们身边慢跑而去。一个农舍满院槟榔,几只母鸡在树下啄食。农舍的旁边,一栋装着巨大落地窗的民宿正要落成。
  位于“天下第一湾”亚龙湾西南一侧的黎族村庄博后,在百年的岁月沉淀中,也许已成为一个可以包容悦纳许多人和许多梦想的地方。
  从前,村里的老队长在出去开会时,总会有人打趣地叫他“小白菜”,因为那时村子太穷,总吃白菜。听到这样的话,老队长只能无奈地笑笑。村子有山有海有地,可长年海水浸渍把许多地变成了盐碱地,不知何故,果树长得茂盛却挂果少,近海打渔的收获寥寥,并不是长久之计。
  如今已是博后美丽乡村建设“带头人”的苏少洪还是个孩子的时候,常常趴在村子旁边军营的墙头上,看解放军训练。那时他的梦想是,去当一名神气的解放军。后来,在村子已接连4年没有人入伍的那一年,已长大成人且各项条件都合格的他,成为一名空军战士。四年的军旅生涯后,他回到村中种植家里的田地。地的收成不高,村里人除了种地也会去打渔,有些人则选择外出打工,村里整体收入偏低。村旁是繁华旅游区,村中却仍是一成不变的艰难。面对着这些,苦闷的苏少洪空有抱负,却不知如何施展。这时已是1999年,他还在20出头的年纪。
  怀着不知如何安置梦想的迷茫,他去了村子旁边的红峡谷高尔夫球场做了保安,后来又去了更远的广州,却依然没有找到未来的路在何方。再次回到一成不变的博后,他在家待了五个月的时间,静下心来梳理自己的未来。
  他选择去亚龙湾的一家五星级酒店做了保安。深感自己有许多欠缺的苏少洪慢慢看,慢慢学,慢慢练,到了第五年,升职成为部门副经理,2007年,沉寂的博后开始苏醒,渴望发展家乡的愿景重新浮上他的心头。回到村子,收入只有在酒店的四分之一,待在酒店,却又放不下对家乡的挂牵,最终,他还是选择了回村发展的路。在辞职的时候,酒店人事部极力挽留,甚至还保留着他的职位。家人也很不理解,但有了施展心中真正抱负的机会,他又怎会放弃?
  回到博后村,苏少洪把全部的热情投入其中,从民兵管理到为玫瑰谷项目在村中落地积极奔走,从改善村容村貌到为村民争取利益,每一项都认真完成。2010年,他正式成为了博后村的书记。
  “经历了许多东西,才找到人生的价值。”苏少洪苦苦追寻多年的梦想之旅,终于在他带着乡亲们的奋斗岁月和村子的跨越发展中逐渐实现。
  他寻梦的旅程,也正是整个博后数年寻梦的一个醒目剪影。
  在这个如今已成为海南省五星级美丽乡村的村落,在黎歌、黎锦、黎陶、黎舞中,在小桥荷塘,林荫夹道,花海美宿里,还不断汇聚着许多闪烁着的梦想。玫瑰谷中闪烁着的,是从各地而来的创业者们芬芳的梦想。一家名叫海纳捷的民宿闪烁着的,是大学毕业后选择离开广州回乡创业的村民谭中仙的梦想;一家名叫忆乡人的客栈闪烁着的,是一个北京小伙史文龙和他的好兄弟们共同在天涯安放京味儿家园的梦想;一个名叫“茶与海南鸡饭”的小众餐厅闪烁着的,是一个在三亚读完大学留下来的女孩周静和餐厅创始人邵先生不急不躁传递美食文化的梦想……
  在从前的某一段时期里,博后曾被称为博厚。名字来源已无从考证,但《礼记·中庸》中有“博厚所以载物也,高明所以覆物也”之句,苏轼也曾写下“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村名来源或许与这些文句并无渊源,但默然藏于喧闹海湾身旁的这片村落,在多年的沉淀积累中,终于喷薄而出,愈发有了博厚且载物的气质。
  这片渐渐苏醒的村落,开始承袭着他们祖辈栖息着的这片远山阔海的广博和厚重——这片山海一直坦然包容悦纳着他们,无论是百年前迁居于此的村民们上山下海种地打渔,还是今日依存于山海间的旅游新天地。山海悦纳了他们,他们则悦纳了更多的人。在博后人勇敢张开的双臂中,那种与过往一脉相承却又更加异彩纷呈、更具人文关怀的独特气质正在形成。这气质里有许多的人们,有许多的梦想,有无尽的未来……
  有关博后玫瑰的那些瞬间
  王娜
  有没有那么一个瞬间,转瞬即逝,但这瞬间发生的事,却令人念念不忘?
  有没有许多个瞬间,那些短暂的瞬间连接到了一起,就对后来产生了深远而绵长的影响?
  2006年,三亚市政府组团到上海考察花卉产业。自此,三亚和杨莹的兰德公司结下了不解之缘。那时,兰德公司已是上海及长三角地区最大的生产反季节玫瑰鲜切花的公司。在之后的某一天,当时三亚分管农业的一位副市长向杨莹发出了诚挚邀请——为什么不到三亚发展玫瑰产业?
  这个邀请发出的一瞬间,就在杨莹心中激起了涟漪。在没有玫瑰绽放过的热带土地上,种出热带玫瑰,这无疑是突破性的创举。
  而在这个邀请发出的一瞬间,那位副市长也一定没有想到,自己代表市政府所作出的尝试性的大胆邀请,会在后来改变了许许多多人的生活和命运。
  时间来到了七年后。2013年4月的一天,是被称为“斗笠大姐”的博后村村民李玉梅毕生难忘的一天。
  那天,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亚龙湾国际玫瑰谷的鲜切花车间,这是李玉梅工作的地方。那张总书记戴上黎族斗笠的图片,正是那一刻发生的场景。总书记接过李玉梅递过来的斗笠,微笑着戴到了头上。大家都笑了,热烈地鼓起掌来。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
  就在总书记戴上斗笠的那一瞬间,李玉梅思绪万千。她一直觉得种玫瑰花是在为别人打工,但从此之后,她觉得这的的确确“是在自己的土地上工作,要把这项工作当成自家的事,把地种好,把花种得更漂亮。”如今,“斗笠大姐”家的收入已经翻了一番,还在老屋旁盖了新房。
  玫瑰技术员洪世阳也一直记得他们和总书记合影的那一瞬间。他一直把留住那个瞬间的合影放在电脑旁边。如今,他已是公司的技术主管。
  在这个瞬间之后的许多日子里,博后村和租用博后村两千多亩土地合作种植玫瑰的兰德公司玫瑰谷,都持续发生着变化。博后为新建成的村中广场取名为“小康广场”,博后的玫瑰经济不断衍伸,村民的生活逐渐变得红红火火。玫瑰谷则在玫瑰产业和玫瑰文化中不断书写着新的玫瑰故事,千亩芬芳的玫瑰花海令无数游客沉醉。
  这些后来的故事,也许可以追溯到,将玫瑰在三亚落地生根的玫瑰谷董事长杨莹第一次创业的时候。
  那同样是有关一个瞬间的故事。1995年,刚大学毕业的杨莹回到老家抚顺,一直迷恋鲜花的她打算开一家花店,而期待她找一份稳定工作的母亲并不赞成,但看到了她的坚持,母亲还是从并不宽裕的家用里拿出一部分来支持,名为“花之语”的花坊开业了。杨莹至今都不会忘记母亲拿出积蓄给她的那一个瞬间,那是她后来一切事业的起点。
  还有许多个瞬间。她决定去上海学习插花的那一瞬间;她根据一位花艺专家的建议,决定留在上海从事玫瑰鲜切花事业的一瞬间;她接受了三亚市政府的建议,决定来三亚试验热带玫瑰的一瞬间……
  这些瞬间构成了她人生的转折,成了她人生中一个又一个新的起点。
  自从决定来到三亚迎接新的玫瑰挑战后,她的事业、她的人生就如同那美丽却带刺的玫瑰,有痛有爱,有挫败有收获,有低谷也有高光。
  2008年7月,站在玫瑰田边的她和她的团队,看着第一批在三亚土地上含苞待放的玫瑰,百感交集。这是他们试验了两年时间,经历了无数次失败,终于试种成功热带玫瑰的时刻。这也是永远会留在她的记忆里无比重要的一个瞬间。
  还有2012年首届三亚国际玫瑰节在玫瑰谷圆满谢幕的那一瞬间;2013年得知习近平总书记要来视察她的玫瑰基地的那一瞬间;公司对博后的爱心帮扶和爱心助学活动,又资助了一名学子或是一个患病家庭的一瞬间;他们带动着周边村子落成新的基础设施的一瞬间;他们不停下前行的脚步,又一次帮助在花田辛勤栽种的村民们提高了收入的一瞬间……都共同成了博后玫瑰故事中无法抹去的时刻。
  对博后的村民来说,现在回想起十几年前玫瑰突然来到他们身边的那一刻,仍会生出无限感慨。
  2006年,在三亚市探索引进鲜花产业的时候,大部分博后村民还以种水稻为生,大部分田地都是盐碱地,由此带来的是高投入之后的低收成,还有贫困线上的勉力维生。两年后,热带玫瑰试种成功,接着就是大规模推广种植的时候。玫瑰娉婷而来,敲响了博后村民的门。
  其中有十三户村民无法理解将种稻改为种花,半信半疑租出了自己的地,种上了第一朵玫瑰。如今早已脱贫的他们,看着村中的千亩玫瑰田,想起自己尝试种花的那个瞬间,心里十分欣慰。
  村民们忘不了的是剪下玫瑰,拿到了比以往种田翻了几番的收入时的那一瞬间;忘不了游客循花田来到村子,买下了他们的第一个椰子的那一瞬间;忘不了买了新车、盖了新房的那一瞬间;也忘不了属于他们的第一朵玫瑰绽放后,那芳香无比的一瞬间……
  一个瞬间发生的事,会让人念念不忘。
  许多个瞬间发生的事,连接到一起,就带来了深远而绵长的影响。
  回到2006年的那个开端,那还是“美丽三亚,浪漫天涯”的城市名片开始名声大噪的一年。转眼已是十几年的时光过去,经历了过去充满汗水、泪水、笑容、感动和欣慰的无数个时刻,博后玫瑰正在为这座小城的“美丽”和“浪漫”,创造着无数个新的充满芬芳和希望的瞬间。
  流淌在博后民宿群里的好时光
  王娜
  一个令人印象深刻的村庄,是不是一定拥有某种独有的气息?
  有的村庄不变的,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家常亲切;有的村庄寥落着的,是人去房空的破败萧条;有的村庄回荡着的,是工厂进驻之后的工业味道;有的村庄是城中村的嘈杂和拥挤;有的村庄,则是集市中热闹的市井气息。
  而拥有众多民宿的博后,给人的感觉却是独特又难以言尽的。
  当人们走过一片有羊儿在上面吃草的绿色草滩,看到树荫下躺在吊床上的村民,还有围坐在那边树荫下喝茶的大叔,会觉得这里是地道的海南乡村。
  当人们继续往前走,绿荫之下的村道旁,豁然出现白墙拱门,黛线勾边,葱郁绿枝从墙内伸出,掩映在白墙之上。入口影壁上偏有个圆月般的窗,似画框似镜头,郁郁葱葱的园子从这圆月中影影绰绰显露,好一个新中式园林。绕过影壁进去,是茂林之中的石头小径,走出曲折的小径,即移步换景,展开在面前的,是一泓蓝莹莹的水。池畔,则是简约风格的别致小楼,有几名游客正躺在池畔阳伞下的卧椅轻声聊天,恍然另一个世界。
  接下来,来到这里的人们可能会听到乐声,那是谁家在嫁女或在迎亲,无比热闹的院落让人感觉这里是仍保留着民间韵味的海南乡村。可这院落的对面,则是令人眼前一亮的小楼,复古、冷调、清新、自然。
  这样的反差处处在博后存在,这样的反差也有着奇妙的融合点,就好像海南人一年四季爱喝的那杯老盐柠檬,微咸、微酸、微甜、微冰,看似违和的味道却有了美好的化学反应。博后的民宿群,正一点点地和这个黎村发生着这样美好的化学反应。这样的化学反应,正缓缓流淌在博后的空气中,形成着博后独有的迷人气息。
  毫无疑问,博后村坐落在一个山清水秀却又并不偏僻的好地方。亚龙湾、亚龙湾热带天堂森林公园、玫瑰谷、红峡谷高尔夫球场、奥特莱斯、榕树隧道、新开通的亚龙湾第二通道……这些或美丽或繁华或大名鼎鼎或游客云集的地方,离村子都很近。
  很长一段时间里,这些地方的消息时时携带着那迷人又陌生的气息随风而来。那些气息从海洋,从雨林,从飞舞的球杆,从鲜花和人潮中散发出来,搅动着村中的空气,令人向往却又让人不知所措。村民们走出去寻觅着工作,留在家辛勤地耕作,渴望着有一天自己的村庄也能散发出那样的气息——迷人,令人向往。
  这样的渴望并不是奢望。很快,在美丽乡村建设启动之后,许多有情怀有想法的人们从北京、上海、成都……而来,他们建起了一栋栋风格各异却又都很美丽的房子,开起了民宿。此时,国内民宿业的发展已经过了最初的自然生长时期。在那样的时期里,仅靠情怀就能吸引同样寻找情怀的人入住,接着,也过了野蛮生长的时期,在那样的时期里,一些不得民宿精髓的经营者也实现了野蛮生长。
  做,有温度的民宿。
  过,有灵魂的生活。
  住,有故事的房子。
  走,集群共享的路。
  博后民宿群,正在努力的方向,是于温度和灵魂中得到心灵自由,于专业和清醒中找到跨越。
  来自四川的但敏是博后这家名为“宿约107”民宿的老板。这家民宿已是他在三亚投建的第二家民宿。极简现代风格却又创新搭配了古朴茅草盖顶,这正是黎族人民曾居住过的古老船型屋给设计师的灵感。居于其中,远眺群山,近观园景,外有静谧乡土,内有被抚慰的乡愁。
  一家配套泳池的博后民宿。
  村民蒲朝仙一家,曾是村里最穷的家庭。看到村里的民宿生意越来越红火,他们家也筹划起自己的生意。2018年,顺利贷下40多万元建起了属于自己的客栈,家里的日子自此红火了起来。
  到2020年,村中的民宿已有50家。村里成立了吉阳区民宿协会,为众多民宿人提供了共同交流共同发展的平台。无论是极简冷淡,还是乡村田园,或是中式古典,还是海洋浪漫,种种的风格都有着携手打造成熟民宿小镇的共同期望。他们的目光远远投向了民宿的巅峰之地——莫干山,也都共同渴盼着博后民宿在南国的异军突起。
  黎族文史馆、黎陶制作体验、黎锦织造展示、湖中花园、文创基地、摄影基地、智能垃圾处理站、乡村旅游文化节、休闲农业旅游民宿节、亚龙湾玫瑰风情小镇暨博后村美丽乡村建设……
  有房前的黄发垂髫,恬静安然;有田地里的悉心劳作,充实愉悦;有专注烧制陶器的黎族村民,小小的陶杯出现在村人手中;有荷塘中欢乐的鹅群,自在戏水;还有墙头繁茂的三角梅,和墙后的林子相得益彰……
  黎村博后,正在这充满活力的迷人气息中,打造着有故事的民宿慢生活,打造着无数人的精神原乡。
  黎村博后,正流淌着民宿群里的许多好时光。
  博后的民宿
  孙令辉
  博后村开始有民宿,那是在2015年。民宿名字叫“忆乡人”,是一个身材魁梧的北京小伙子阿龙首创的。
  当年,阿龙是来三亚“疗伤”的。心灵的创痛需要寻觅一处静谧之处来平复,于是他来到三亚,入住亚龙湾一家酒店,无意中走进博后村,回酒店后几宿都没睡好,脑海萦绕着该村的模样。亚龙湾清新的空气,博后村绿树环绕的生态,阿龙从中嗅到商机,心情转好。他拍了好多照片带回去,与北京好友商量,大家一拍即合,都想在博后搞民宿。那时的亚龙湾,高档酒店林立遍布,在博后村独家搞民宿风险大。阿龙可不管这些,年轻就是本钱,朝气蓬勃,意气风发,说干就干。筹足了资金,他返回三亚,租了博后村一家村民老宅进行整修,在村里安营扎寨,博后村第一家民宿“忆乡人”诞生了。
  谈到民宿的名字,阿龙解释说有两层意思,告诫创业团队不忘北京故乡,希望游客入住就像到了“家”。民宿正常运营后,他又租赁旁边两家民宅改建成民宿,形成一个独立小院。院内亭台楼榭,小桥流水,池塘内的游鱼,墙角边的花草,土砖铺的曲径,亭亭玉立的槟榔树,俨然一个“家”。
  阿龙无疑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博后村是一个纯黎族乡村,大多数村民当年都围栏养猪,还未进村就能闻到猪粪味。村道狭窄、坑洼、泥泞,雨后污水横流,臭气熏天,破败房子随处可见。不说亚龙湾的游客没人进村,就连土生土长的村民都想“逃离”。
  谭中仙、苏洪武就是“逃离”的其中两个。谭中仙是博后村返乡创业大学生,“海纳捷”民宿老板。他当过教师,前些年“逃离”博后去外地闯荡,村里建设美丽乡村前一年才毅然返乡,拿出自己全部积蓄,从银行贷款凑够300万元,将自家和两位叔叔的民宅改造成民宿,成为本村首家自己经营的民宿老板。民宿开业后,从前台服务员到卫生保洁员,三个家庭10个劳动力都在自家民宿上班,再也不用外出打工了,在家门口吃上旅游饭。仅两年多时间,谭中仙的民宿就赚回了成本,羡煞了村里人。在他的影响和带动下,村里一些人也将自家房子或出租或合作,加盟民宿行列。谭中仙特别在乎博后的民宿,把“它们”当作刚出生的“儿子”一样百般呵护。在他的倡议下,博后村成立了民宿协会,谭中仙亲任秘书长,竭尽全力对博后的民宿加以规范和管理。
  另一个“逃离者”苏洪武,得知村里建设美丽乡村,从广州返回博后,同时带回了合伙人和社会资本,带回了外地先进经营理念,成立了村“民宿合作社”,入社村民从17户发展到现在近50户,带领村民走向共同致富奔小康生活。他每天忙里忙外,跑前跑后,操心劳苦,脸被晒得黑黝黝的,还不满40岁年纪,头上已是银发斑斑,但从眉宇间透出的刚毅与执着,却更具亲和力、号召力和感染力。村民喜欢这位“头白脸黑”的“社长”。
  博后村大规模民宿群出现,那是2017年后的事。当年,村里以人居环境整治为突破口,清理生猪、拆除猪圈、拆除围墙、清除杂草、整治村道,建设“五网”基础设施。村中两个臭水塘通过整治变成了中心花园,成为村民和游客休闲、散步、观景的最佳地。民宿业闻风而动,蓄势待发。合作社先后组织村民代表和一些有意向合作搞民宿的企业老板,奔赴浙江杭州莫干山、陕西西安袁家村、云南大理和丽江等实地考察取经,把规划建设关口前移,提供一条龙跟踪服务。两年多时间,几十家设计新颖、风格各异的民宿,变戏法一样从一间间质朴得略显呆板的民居中冒了出来,“冒”成了村里最漂亮的房子,“冒”成了网红民宿,“冒”成了一村一品、一枝独秀的产业标杆。
  建成开业的50家民宿,就像镶嵌村中的50个盆景,ins风格的“宿约107”,江南水乡风格的“朋泊乐”,设计感十足的“莫言莫语”,还有望山悦、相见無墅、浮生若宿、Cocbay美宿等,都展示其无穷魅力。大多民宿都建了小泳池。蓝天白云之下,游客在碧滢滢的池水中游玩,特别畅快。每一个房间的窗户都向着阳光,窗外就是绿树和田野,温馨而浪漫。不少民宿辟有阅读角、留言墙,“找一处客栈,听秋蝉呢喃,看依依炊烟,岁月静好,喝茶读书,共享一晌时光”,这就是诗和远方啊。有些民宿在设计上融入了黎族古老民居茅草、船型屋的元素,与现有民居形成对比和反差。好在这些民宿本就是租用村民的民宅改建而成,这样的对比,反倒凸显了博后村的时代进步、传统坚守和绵长乡愁。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这是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博后玫瑰谷时说过的话。博后村将这句话勒石,矗立在村中最漂亮的哎岬湖边,让子孙后代铭记。多家民宿获海南省“十佳”和“品牌”民宿,村里获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海南五椰级乡村旅游点等称号,足以说明博后的产业发展路子是对的。如今,这里的山更青了,水更绿了,道路更宽了,村民生活更富了,笑容更甜了!

知识出处

吉阳乡愁

《吉阳乡愁》

出版者:中国华侨出版社

这是一本反映吉阳村落文化的书籍。翻幵书页,一股散发着油墨清香的乡土气息扑面而来,那么熟悉,那么亲切,那么爽朗!靠着葱葱绿绿的群山,临着清清粼粼的河水,还有一片片的田野坡地,一座座依山而建、临水而居的村落,在蒙蒙烟雨中,留存着三亚城市久远的历史,记录着三亚城市的发展与变迁,也将见证着三亚一座座现代新城的崛起。本书写法新颖,风格独特,图文并茂,史料翔实,既有对历史的深入挖掘和考证,对传说故事、典型人物的褒奖与歌吟,也有亲临其境的走访、参观和体验,内容真实可信,文字感人至深。相信一卷在手,读者定会受益匪浅。

阅读

相关地名

吉阳区
相关地名
博后村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