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亚市图书馆
三亚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三亚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附录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三亚的光荣与使命》
图书
唯一号:
200120020230003173
颗粒名称:
附录
页数:
21
页码:
103-123
内容
三亚市政协举办创建中国衣食
父母主题公园专题研讨会
省内外旅游策划、园艺园林、黄道婆研究、杂交水稻、建筑设计方面专家学者等50多人到会研讨
三亚市政协于4月30日在三亚玉海国际酒店举行创建中国衣食父母主题公园专题研讨会,三亚市政协主席苏庆兴发表讲话,三亚市政协副主席方中里主持。海南省政协民宗委主任李运才,三亚市政协副主席周阳、林国辉、邢孔祥、刘丽玲、王永敏、黄志强、秘书长蒋明清,来自北京、武汉、长沙、海口、三亚等地的旅游策划、园艺园林、黄道婆研究、杂交水稻、建筑设计方面的专家学者,以及三亚市委办、市政府办有关负责人,海南省政协研究室信息处、三亚市政协办公室与各专委会负责人等50多人参加了研讨。
三亚市政协去年成功举办的“黄道婆在三亚”研讨会催生了本次研讨会,而本次研讨会则是对去年研讨会的拓展与深化。苏庆兴在讲话中指出,三亚这块热土养育了黄道婆也成就了袁隆平院士,黄道婆“衣被天下”的成果在古代三亚赢得,袁隆平院士“水稻之父”的成果在当今三亚获得,“衣”“食”珠联,古今呼应,建设“中国衣食父母主题公园”也就顺理成章、水到渠成地提了出来,可谓创意独具,内涵丰富,融历史、地理、科技、人文为一体。因此,“中国衣食父母主题公园”必然内含“黄道婆纪念馆”和“袁隆平科技馆”,故又称“一园两馆”。苏主席进而指出,造园建馆,对展示黄道婆、袁院士的科技成果,弘扬他们的科学精神,宣传科教兴国、兴市,宣传三亚深厚的历史文化和光彩夺目的科学技术,发挥名人效应,促进经济发展,开拓旅游事业,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研讨会围绕“如何创建”“一园两馆”分主题发言和自由发言两个主要环节展开热烈而深入的讨论。海南师范大学地理与旅游学院院长毕华教授、海南大学热带作物资源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杨小波教授、中央民族大学苏儒光教授、中南民族大学民社学院院长许宪隆教授和黄道婆研究学者谭晓静博士、三亚市科技工业信息化局局长曹兵、国家杂交水稻中心黄奇研究员分别做了“中国衣食父母主题公园创建的意义和运思”、“中国衣食父母主题公园建造构想”、“关于黄道婆纪念馆的初步构想”、“黄道婆纪念馆的功能和陈列展览”、“关于袁隆平科技馆的创建”、“关于创建袁隆平科技馆的几点建议”等主题发言。其后,国家杂交水稻中心常务副主任邓华凤博士及辛业芸博士,海南大学教授孙绍先、民俗学者刘帅东,海南科技职业学院教授蔡旭,黄道婆研究学者羊中兴、黎兴汤,黎族学者亚根、谭月珍,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武婉霞等畅所欲言,提出了许多宝贵意见和建议。
(罗灯光)
(原载海南省政协办公厅《政协信息》
2010年5月5日第十六期)
三亚拟建袁隆平文化馆
本报三亚4月30日电三亚市政协今天组织召开中国衣食父母主题公园专题研讨会。三亚市有关负责人、与会专家学者以及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代表达成共识,将在三亚建立隆平精神文化馆,弘扬袁隆平院士的创造与奉献精神。
与会代表表示,三亚是袁隆平的第二故乡,他不仅在三亚创造了科学奇迹,也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在他研究杂交水稻的近半个世纪里,相当一部分时间是在三亚度过的。尤其在研究遇到挫折时,他扎根三亚,大担提出新设想,终于在1970年11月23日于南红农场发现了后来被命名为“野败”的野生稻,给杂交水稻的研究带来了重大转机。1998年,袁隆平提出选育超级杂交水稻的研究课题,在三亚这块热土上日夜奋战,攻克了两系法杂交水稻难关,让中国的超级杂交水稻育种研究再次取得突破。
“三亚是中国重要的杂交水稻研究基地,见证了袁隆平院士及其科研团队的无私奉献、敢为人先之举。”三亚市政协主席苏庆兴说,三亚将积极行动起来,将南繁科技人的精神财富化为三亚极力争取、不断进取的精神动力。
(记者张谯星丁静通讯员 张泽彪)
(原载2010年5月1日《海南日报》)
三亚拟建中国衣食父母主题公园
商报讯4月30日,记者在三亚市政协主办的中国衣食父母主题公园专题研讨会上获悉,三亚拟创建中国衣食父母主题公园,该主题公园中包含黄道婆纪念馆和袁隆平科技馆。
创建中国衣食父母主题公园,源于古代黄道婆的“衣被天下”和当代袁隆平院士的“东方魔稻”。黄道婆在古崖州革新了当时的棉纺织工具和技术,从而解决了国人的穿衣问题;袁隆平院士在三亚取得杂交水稻研究的重大成果,不仅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中国人的吃饭问题,而且被认为是解决世界性饥饿问题的法宝,被誉为“第二次绿色革命”。由此可见,黄道婆和袁院士可以被称为中国人的“衣食父母”。正因此,三亚市政协提议创建以黄道婆纪念馆和袁隆平科技馆为主体建筑的中国衣食父母主题公园。
在研讨会上,与会的黄道婆研究、杂交水稻、旅游规划策划、园艺园林以及建筑设计的专家学者从各自所擅长的领域,为如何创建这一主题公园及其“两馆”提出宝贵意见和建议。
对于黄道婆纪念馆,来自中央民族大学的苏儒光教授提出,要以黎族古老建筑架空船形屋式样与现代科技建筑相结合的设计理念,打造黄道婆纪念馆古朴、典雅、独特、美观的建筑风格。而对于袁隆平科技馆,国家杂交水稻中心研究员黄奇,则从科技馆建设的意义、内容以及建设模式这几方面提出宝贵的建议。
(记者王春棠)
(原载2010年5月1日《国际旅游岛商报》)
三亚有望建成中国衣食父母
主题公园
700余年前身怀纺织绝技的“棉纺织之母”黄道婆,与现今为世界粮食安全作出了杰出贡献的“杂家水稻之父”袁隆平,都和三亚这片热土结下了不解之缘:他们在技术上的重要革新,很大一部分都是在三亚完成的。因此,他们也将会被这里的人们所深深铭记。4月30日,50多名国内知名学者、专家齐聚三亚,围绕着“中国衣食父母主题公园”如何创建的问题开展了一场研讨会。在会议中,黄道婆和袁隆平被共同称为中国人的“衣食父母”,主题公园内拟建“黄道婆纪念馆”和“袁隆平科技馆”。与会人员纷纷提议:应该为这两位在三亚取得瞩目成就的科学家、发明家修建雕像以及树立纪念碑。
回归三亚
黄道婆是黎族纺织女有据可依
在去年7月,三亚市政协举行了一场名为“黄道婆在三亚”的研讨会,会议上,海南岛内的30多名专家、学者经过缜密的研究和讨论后,认为“黄道婆就是三亚黎族纺织女”。
“黄道婆居崖37年,值得我们去发掘、研究的问题是很多的。”三亚市政协主席苏庆兴说,按照通常说法和史料记载,61岁去世的黄道婆,大约从15岁至51岁在崖州度过,而这一年龄段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学习期”、“创业期”、“成就期”,这也就意味着,黄道婆对棉纺织工具和技术的革新,主要是在三亚完成的,上海对于她仅仅是成果的利用和推广。
因此,专家们都一致认为,三亚是“源”,上海是“流”。与此同时,专家学者们还正式提出新的见解:“黄道婆是三亚黎族纺织女”。在元代史料记载中,关于黄道婆的籍贯,有两种说法,一是“自崖州来”,一是“松江乌泥泾人”。多年前,我市已故学者周振东就论述过“黄道婆是三亚人”,研讨会上,专家学者们从多方面进行分析讨论,最后普遍认可接受“黄道婆是三亚黎族纺织女”的提法。正因为如此,专家学者纷纷献计献策,建议充分挖掘利用黄道婆文化,来加快发展三亚文化旅游事业产业。
不解之缘
杂交水稻研究三亚打开突破口
“袁隆平院士从1964年开始进行水稻雄性不育研究,6年后就与三亚亲密接触,在他半个世纪的杂交水稻研究生涯中,大量的时间是在三亚度过的。”苏庆兴说,尤其在袁隆平研究遭遇挫折时,他和助手在三亚市南红农场找到后来命名为“野败”的野生稻,给杂交水稻的研究带来了新的转机。国家杂交水稻中心常务副主任邓华凤是袁隆平的助手,他在会议上表示对主题公园的建设非常赞同。“袁隆平老师在三亚前前后后40多年,杂交水稻的重大问题都是在三亚解决的,而很少有人知道袁老师和三亚的关系。但是,我认为讲起袁隆平老师更应该想起三亚。”
邓华凤还建议,将“袁隆平科技馆”改名为“隆平精神馆”。他表示,隆平精神也正代表着南繁精神,这其中首先包括了创新精神,创新精神在于三个方面,一个是敢于创新,一个是善于创新,更重要的是不断创新;其次还有团结协作精神、拼搏精神、爱国精神,以及三亚市人民对南繁的支持精神等。这些都是知识经济时代需要的精神,后代要传承下去。
备受期待
衣食父母主题公园有望建成
“在我国,称黄道婆和袁院士为中国人的衣食父母是再合适不过了。”苏庆兴表示,一个是我国古代棉纺织业的奠基人,一个为世界粮食安全作出了杰出贡献而被誉为“当代神农氏”、“杂交水稻之父”,他们都不约而同地在衣与食两方面造福于三亚、造福于国人。“从中国传统文化上说,称‘衣食父母’,表达了三亚人、国人对两位科学家、发明家的敬重之意和感恩之心。”海南大学教授孙绍先总结出与会专家学者的一致观点:“黄道婆和袁隆平都是三亚最宝贵的文化资源,每一位都是国宝级的人物,不仅在中国享有盛名,而且在国际上享有崇高的声望,并且这两位世界级人物建功立业都在三亚,这是三亚的幸运和骄傲,他们所蕴含的巨大精神感召力还未得到充分的研究和挖掘。”与会专家在讨论中,纷纷表现出对“衣食父母主题公园”的期待。在专家们的构想中,“衣食父母主题公园”在设计中要具有想象力,拓展更为丰富的上下游内容,建设一流的景观和一流的塑像,科技含量要高,并具备教育性和参与性。同时在公园的选址、命名以及规模上,都要进行精心的设计和定位。
“建设主题公园的政治责任和文化责任非常重大。”孙绍先总结说,“这样一个以‘一园两馆’模式建设的纪念园,将大力提升三亚的知名度,也会提升三亚的旅游市场和三亚文化的深度品位。”
(记者甘亚冰)
(原载2010年5月5日《三亚晨报》)
中国衣食父母园项目建设
总体方案
根据江书记的有关批示,市政协于4月30日举办了创建中国衣食父母园专题研讨会,来自北京、武汉、长沙、海口、三亚等地的旅游策划、园艺园林、黄道婆研究、杂交水稻、建筑设计专家学者到会研讨,现采用本次研讨会取得的成果制定如下方案。
一、项目创意、功能和意义
项目名称:中国衣食父母园。
黄道婆“中国纺织之母”的成果在古代三亚赢得,袁隆平“杂交水稻之父”的成果在当今三亚赢得,女织男耕,“衣”“食”珠联,古今呼应,正是天作之合。因此以建设“黄道婆纪念馆”和“袁隆平科技馆”(以下简称“两馆”)为核心,创建中国衣食父母园也就顺理成章了。而能够把“衣”与“食”与两位科学家放在一起合为一个主题,尊为“衣食父母”,表明对他们的敬重、感恩和缅怀,正是三亚的特色,是人无我有的独特优势。创建本园在国内有唯一性。
本园至少具有5种功能:一是保护和传承文化的功能,如黄道婆纪念馆,既承载着黄道婆文化记忆,又展现了黎族纺织文化,它潜在地实现了保护与传承黎族织锦文化的价值;二是旅游功能;三是教育功能;四是科研功能;五是“食”、“购”功能。
创建如此功能的主题园,有利于优化我市旅游产品结构,对我市较为单纯的滨海观光型旅游产品做了补充;有利于发挥名人效应,进一步扩大我市的国际影响力和吸引力,提升我市的客源能级;有利于宣传、研究、弘扬黄道婆、袁隆平的科技成果与改革创新精神;有利于通过历史文化、农业科技的活化性展现增添我市旅游的文化科技底蕴。展现在世人面前的三亚,就不仅是一个热带滨海的旅游城市,而且是一个历史文化积淀深厚、科学技术光彩夺目的神奇城市。
二、项目定性、规模和选址
一座城市造就二个世界级科学家、发明家,建园造馆纪念与宣传他们,这是三亚的幸运与骄傲,也是三亚的责任与良知,因此衣食父母园项目性质拟定为公益性。然而,公益性并不排除盈利性。从有利于将来更好地维持本园的正常运转考虑,公益性做为主体,营利性可做为补充。公益性由政府投资,营利性交给企业运作。这样,本园管理机构可为财政差额拨款事业单位。
本项目按以三亚市民、全岛大众、省外国外游客为接待对象来考虑合适规模,拟以投资1.8亿元人民币为宜,属于中型项目,占地面积应该在0.3km2(450亩)左右。当然,占地面积可以随着投入力度的加大而增加或者相反。
地址三者选一:其一,选址落笔洞片区,那是我市的文化旅游区,三亚学院等5所高校及落笔洞景区就在这一方向,选此区位,除交通方便、离市区近等优势外,还可产生强化该片区的文化氛围、推动落笔洞景区早日建成的连带效应;其二,选址崖州湾,因为黄道婆就在崖城一带生活,崖城也是南繁基地,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又可与南山、天涯海角、大小洞天景区连成一片,创新创意新城也需要一个科技文化景点。其三,选址天涯海角片区,同样具有交通、风光、人气、规模效应的优势。
三、总体布局与景观体系
全园总体布局为:1个停车场、2种系列景观(园艺园林与文化广场)、3组主体景观建筑(2个主题馆与1栋综合楼)、3个系列设施(购物、饮食、休闲)。还应成立园管理机构,内设办公室(含财会、人事、文秘、宣教、保安)、展品征集陈列研究部、活动与接待部、园林与卫生部、经营与休闲部等,一套机构、人马管理“一园两馆”。
综合楼和“两馆”成品字形排列,停车场和综合楼居前。综合楼功能为接待、会议、办公。设接待大厅,分大众厅和贵宾厅;设容纳500人的多媒体会议中心和数间小型会议室;其他为园管理机构办公场所。
全园景观分列为基调景观和特色景观进行表述。
(一)基调景观
1.基调景观构建原则。本园基调景观必须与全市的基调景观相吻合。我市的基调景观虽然目前还没有完全形成,但以酸豆树为市树,三角梅为市花,凤凰木、海南红豆+棕榈科植物构建的热带滨海半干旱季雨林、雨林景观及红树林滨河景观基本形成,因此本园景观要溶入如此景观之中。
2.基调景观的配置。本园的基调树种为酸豆树、凤凰木、三角梅与棕榈科植物;主要配置植物有:海南红豆、芒果树、海棠树、海南梧桐、美丽梧桐、海南菜豆树、美丽菜豆树、海南龙血树、厚皮、小叶榕、高山榕、重阳木和乌墨等多种,灌木与花卉植物视情况选择。
(二)特色景观
1.黄道婆纪念馆景观。景观特点:突出历史,展望未来;突出纤维植物与人类的亲和性。馆周边种两种木棉花,即高大乔木红棉和灌木吉贝,让观众见识寻趣。
2.袁隆平科技馆景观。景观特点:突出遗传育种与人类粮食安全;突出食用植物与人类的亲和性。
3.中华饮食文化展示、世界饮食文化展示景观。景观特点:突出三亚与全国与世界的亲和性;突出食用植物与人类的亲和性。
4.农业生物多样性展示园景观。景观特点:农业生物多样性、热带农业生物多样性,表达三亚拥有丰富的热带农业生物及其对人类的贡献。
5.热带农业生物多样性(植物)园景观。景观特点:这是活体植物园,集中热带地区农业生物多样性种质资源,主要表现在野生稻(普通野生稻、疣粒野生稻、药用野生稻)、其他粮食作物、纤维植物和药用植物方面。
6.教育农业园景观。农业教育园系新鲜事物,目的是让城市的孩子们有亲身体验农业的经历,在劳动中受到农业教育。景观特点:营造小型农场,配置多年生乔木型农业树木,经营短期农作物,表达现代园艺景观。
7.小广场景观。景观特点:表达本园的文化性、科技性、休闲性。小广场从衣与食两方面立碑命名,如耕耘广场、织女广场、“野败”广场、吉贝广场等,分布于全园各处。
8.雕塑、书法、艺术墙景观。(1)主体雕像,本园的标志性符号,材质是花岗岩的、汉白玉的或青铜的,设计和工艺是一流的。①黄道婆雕像:身穿黎族筒裙的黄道婆,还历史以本来面目。②以袁隆平为首的南繁科学家群雕。(2)雕塑小品、壁画等,内容为棉纺织工具、黎族服装图案、稻米五谷、热带动植物、黄道婆传说、袁隆平故事等。(3)有关赞颂黄道婆的诗词书法作品;有关袁隆平及杂交水稻的题词、诗词书法作品。这些可分别置于“两馆”内外和各个小广场。
四、关于黄道婆纪念馆
(一)本馆要素
主题与形象:中国纺织之母。
建筑面积:不少于5000㎡。
建筑风格:古朴典雅、多重院落、廊亭花窗、小桥流水、温馨农家。
布展指导思想:本馆布展以黄道婆身世“三亚说”为基础,即旗帜鲜明地提出“黄道婆是崖州黎族纺织女”,并按此规划与设计同时标明黄道婆身世另有一说,即“松之乌泾人”,也展有黄道婆第二故乡松江的内容,但要主次分明,重点突出。
(二)格局与内容
序幕:前言、海南岛地图、古崖州分布图、崖州介绍。悬挂巨幅崖州黎锦。展览有如下部分:
1.黄道婆成长的背景
(1)崖州是原始“吉贝”的产地。(2)崖州“吉贝”的种植、利用和传播。(3)崖州“吉贝”纺织业驰名天下。①古崖州“吉贝”纺织工艺和印染技术达到相当高的水平。②崖州黎锦驰名天下,系“岁贡”皇帝的珍品。
2.黄道婆物质文化。(1)机具:黄道婆所学习的黎族单绽脚踏纺车等、黄道婆革新后的三锭脚踏纺车等、江南的捍弹纺织机具,让观众比较、演习、体验。(2)棉纺织品:黎族以崖州被为代表的系列棉纺织品、黄道婆所制作的以乌泥泾被为代表的棉纺织品,由此勾画中国棉纺织技术从古至今的发展变迁轨迹。本部分展示镇馆之宝:宋元时期的“龙被”和“黎锦”。(3)技艺:用图及多媒体演示非物质文化遗产黎族棉纺织技艺。本展厅设置电子触摸屏,以三维动画片帮助观众了解这里所展示的知识。
3.黄道婆精神文化。精神文化是一种思想观念,观众是通过媒介去体会和感悟黄道婆精神文化的,应以场景复原、半(全)景画、连环画等媒介,展示与再现历史过程,描述黄道婆勇敢好学、刻苦钻研棉纺织技术,大胆改革创新棉纺织工具,推动以江南为中心的棉纺织业的发展,为中国棉纺织业做出了卓越贡献的一生。
4.黄道婆研究文献。将宋末元初以来,记载黄道婆的文献、史志,有关黄道婆的图书、论文、故事传说、诗词歌赋、书画对联、影视雕像作品、纪念邮票银币、纪念祠堂楼馆资料等悉数收集展藏。
5.各地各族服装。(1)中华服装展,横向展示中华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服装,以展示黎族各支系的服装为主;纵向展示中华服装演变的历史、时装秀。(2)世界服装展,横向展示世界主要地区、主要民族的服装;纵向展示世界服装演变的历史、时装秀。
6.结束部分。黄道婆惜别崖州湾、松江棉纺织业的兴盛景象、英国绅士的赞美、结束语。
(三)展品来源
本馆是承载黄道婆文化记忆的媒介,所有展品都是一种文化符号,因此可采取两种方式获取展品:一是从黎族农村和上海甚至江南农村去征集,并将它们修复完好;二是将无法征集到的展品按照当时当地的模型制作复制品。也就是说本馆展示的不是黄道婆时期的文物,而是黄道婆创造的文化。
五、关于袁隆平科技馆
(一)本馆要素
主题与形象:杂交水稻之父。
建筑面积:不少于6000平方米。
建筑风格:阳光大气、多层组合、绿化分割、园林造景、时尚农家。
布展意图:为提高人们对袁隆平和杂交水稻以及南繁育种的认识提供最佳的参观和学习场所。
(二)格局与内容
科技馆主要展示袁隆平精神文化及袁隆平创建的杂交水稻技术,并以此为核心逐步延伸深化成4个方面的内容:杂交水稻技术→袁隆平精神文化→南繁育种→从刀耕火种到现代农业。据此,本馆主体结构为5层,包括5个展厅,每个展厅展示1个方面的内容,每个方面又分若干部分。
第一层,前一部分为迎宾大厅,宽敞明亮,内有前言、全馆标识、温馨的欢迎词;后一部分为影视放映厅,放映电影《袁隆平》等。
第二层为第一展厅,主要展示杂交水稻技术及其研发历程,包括从在三亚发现第一株“野败”,到杂交水稻三系法、两系法,到超级杂交水稻第一期、第二期目标的实现,到当下的第三期目标即亩产900公斤攻坚等的研发历程,以及杂交水稻在全国和全世界的推广。
第三层为第二展厅,主要展现袁隆平精神文化,包括袁隆平简介、传记、学术成果、所获奖励等,集中展现袁隆平近50年执著、艰辛的杂交水稻研究历程,深入挖掘袁隆平精神文化内涵及其时代意义。
第四层为第三展厅,主要展示南繁育种基地农业文化,包括基地的发展情况,以及以袁隆平为代表的农业科学家在三亚的育种事业,介绍棉花育种专家郭三堆、玉米育种专家李登海、哈密瓜育种专家吴明珠等大腕级科学家的先进事迹,为南繁育种的有功之臣树碑立传,展示只争朝夕、甘于吃苦、不惧失败、勇于创新、顽强拼搏和团结协作的“南繁精神”。
第五层为第四、第五展厅。第四展厅主要展示中国从传统农耕时代发展到现代化农业时代的历程,其中包括一个通过现代信息网络技术控制的现代农业展示区,集中展现当前现代农业种植的最新技术。第五展厅为结束部分,主要展示青年一代科技工作者踏着前辈的足迹,为人类美好的明天开拓进取。画作:人们在巨大的水稻树下乘凉,稻谷与花生米一样大;到处是一派粮满仓、鱼满塘的丰收景象。
(三)布展形式与手段
承载内容的展示形式和手段为实物、照片、图表、画作、文字、沙盘、影像,恰当引入、使用高科技、声光电手段,强化意图和效果。置电子触摸屏幕,让观众随愿浏览袁隆平电子资料,如电视连续剧《袁隆平》等。
六、衣食父母园的经营
引入专业公司,围绕本园主题与形象,以衣食为核心拓展上下游内容,开展灵活多样的经营运作。其方向有:
(一)衣→①服装展销,比如海南岛服、三亚市服、其他种类的热带旅游服,以及黎锦、筒裙、挂袋等系列黎族手工织品,进而经营世界名牌的男女装,与黎锦的设计、制作、展销、学习、培训、交流等设施、建筑、营造有机结合在一起。②开发黄道婆品牌系列服装服饰产品,如休闲装、沙滩装、泳装、运动装等,精心设计制作,利用世姐或新丝路模特进行发布和表演,创造黄道婆品牌效应。③服装表演,与新丝路等模特公司联手。④在黄道婆生日举办服装节。
(二)食→①中华饮食文化,推出中华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饮食文化及小食美食。②世界饮食文化,推出世界主要地区、主要民族的饮食文化及小食美食。③与播种、育种、选种、学习、培训、交流等设施、建筑、营造有机结合在一起。与市南繁研究院、南繁育种基地、筹建中的海南国际种业博览园联手。④热带水果的经销与种植。
上述项目的经营形式选择:街、馆、园、廊、基地均可。
(本方案由三亚市政协送三亚市人民政府,三亚市政协社会法制委员会主任罗灯光撰写)
知识出处
《三亚的光荣与使命》
出版者:学林出版社
本书收录了“三亚的责任和认识”、“中国衣食父母主题公园的构想”、“三亚创建中国衣食父母主题公园优劣势分析”、“关于黄道婆纪念馆的初步构想”、“黄道婆纪念馆的功能和陈列展览”等。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