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野败”纪念碑不忘南繁科研人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三亚的光荣与使命》 图书
唯一号: 200120020230003165
颗粒名称: 建立“野败”纪念碑不忘南繁科研人
分类号: S344
页数: 3
页码: 72-74
摘要: 本文记述了1970年,袁隆平院士的助手在南红农场发现野生稻花粉败育型雄性不育株,“野败”,利用该株成功实现了杂交水稻的三系配套。中国因此成为全球水稻生产的领导者之一。
关键词: 袁隆平 野生稻花粉 杂交水稻

内容

1970年,袁隆平院士的助手李必湖、冯克珊在我市南红农场发现了举世闻名的野生稻花粉败育型雄性不育株(简称“野败”),袁院士利用这株“野败”,于1973年成功实现了杂交水稻的三系配套。1976年后,该成果在全国范围大面积推广。据初步统计,从1976年到2006年的30年间,全国杂交水稻累计推广约50亿亩,累计增产近4500亿公斤。目前,杂交稻占全国水稻面积的1/2,产量占全国水稻产量的60%。这一技术在世界居领先地位,被誉为水稻生产的“第二次绿色革命”。中国因此向世界宣告:中国人不仅可以自己养活自己,还能为解决世界粮食问题做出贡献。
  当年发现“野败”的地方,如今已是我市主要的冬种瓜菜基地,而其他适宜野生稻生长的沼泽地已被改造成良田。随着我市城镇化步伐的加快,这里以及周边的旱坡地不久也将高楼林立。发现和利用这株野生稻使中国杂交水稻取得了辉煌的成就,而它的发现地却被人们渐渐淡忘。因此,要建袁隆平科技馆的话,该馆要有较大的占地面积,馆舍应是组合楼加海南庭院式民居建筑,设置、点缀田园风光,模拟南红农场野生稻沼泽地形貌,然后建造一座纪念碑,纪念这一伟大的发现,纪念它为中国乃至世界的粮食生产所做出的巨大贡献(当然在南红农场发现“野败”的地点也应该树立同样一座纪念碑)。纪念碑上要刻:这是一个永远载入史册的日子——1970年11月23日,袁隆平院士在这里(三亚市南红农场)发现一株雄花败育株,这才为培育水稻不育系和随后的“三系”配套打开了突破口。特此立碑,以资纪念。建立这一纪念碑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首先,纪念碑的建立,是对每年来自全国各地超过550家农业机构的近5000多名从事南繁工作的科技人员工作业绩的肯定。这些来自全国各地的“南繁人”,克服了农村农场生活条件艰苦、生产及试验条件差、远离亲人等不便,年复一年,不辞劳苦,奋战在生产第一线,这就是我国农业科技工作者的“南繁奉献精神”,这种精神对后来者也会起到很好的激励作用。
  其次,在袁隆平科技馆,纪念碑建立起来之后,就可以将该馆办成并申报为全国科普示范基地,这对教育广大青少年学生弘扬科学精神,倡导科学方法,在青少年学生中形成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良好氛围具有重要的作用。
  再次,发现“野败”的现实地点眦邻三亚槟榔河5A级乡村旅游区,纪念碑的建立,对拓展我市槟榔河乡村生态游的文化内涵,丰富我市的旅游景点,也一样具有重要的作用。
  黄志强,男,汉族,海南省文昌市人,农学学士,现任三亚市政协副主席、民盟三亚市委会主委。

知识出处

三亚的光荣与使命

《三亚的光荣与使命》

出版者:学林出版社

本书收录了“三亚的责任和认识”、“中国衣食父母主题公园的构想”、“三亚创建中国衣食父母主题公园优劣势分析”、“关于黄道婆纪念馆的初步构想”、“黄道婆纪念馆的功能和陈列展览”等。

阅读

相关人物

黄志强
责任者
黄志强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