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道婆在三亚的“归去来”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黄道婆的三亚解读》 图书
唯一号: 200120020230003147
颗粒名称: 黄道婆在三亚的“归去来”
分类号: K826.16
页数: 3
页码: 163-165
摘要: 本文记述了黄道婆身世和来历的争议,以及上海和三亚对黄道婆文化的不同重视程度。文章也介绍了海南省内文史专家和文化名人在“黄道婆在三亚”专题研讨会上的结果和决定,包括建立黄道婆纪念馆等。
关键词: 黄道婆 身世来历 争议

内容

2009年7月26日,一批海南省内的文史专家、文化名人举行了一场“黄道婆在三亚”专题研讨会。在这场精妙观点不断涌现的会议上,人们努力在历史背后寻找黄道婆的身影,挖掘她与崖州、与黎族同胞的深厚渊源。
  一桩历史悬案
  已故的原崖县政协副主席、教育局副局长、广东民族研究会理事周振东先生在他的《黄道婆籍贯考辩》一文中,详细分析了关于黄道婆出籍的这桩历史悬案。“关于黄道婆的事迹,最早见于陶宗仪的《辍耕录》和王逢的《梧溪集》。”周振东记录,北京中国历史博物馆的黄道婆塑像前,同时展示的正是这两篇著作。《梧溪集》卷《黄道婆祠并序》说:“黄道婆,松之乌泾人,少沦落崖州,元贞间,始遇海舶以归。”而《辍耕录》卷二十四记载的是:“国初时,有一妪名黄道婆者,自崖州来。”这两篇著作同是记载黄道婆在棉纺织业的事迹,但在出籍上的表述则有出入。“一曰‘归’,出籍是乌泥泾;一曰‘来’,出籍却在崖州。”对于这两种说法,周振东认为《辍耕录》的记载较为可靠,因为《辍耕录》写作时间离黄道婆逝世时最多不超过35年,作者陶宗仪是通过在乌泥泾地区全面采访考察之后才记录下来的,文体是记叙文,是一篇生产技术的调查实录。而《梧溪集》写作时间比《辍耕录》要晚了二三十年,其中的《黄道婆祠并序》是一篇叙事抒情诗,属于文学作品,并且作者王逢并未实地采访,文字的真实性较差。
  上海之“热”与三亚之“冷”
  黄道婆改革和推广了棉纺织技术,被认为对上海经济的发展和繁荣有推动作用。因此,近年来上海将黄道婆文化作为热点,开展了许多有关黄道婆研究和纪念的活动。譬如,申报“乌泥泾手工棉纺织技艺”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并获得批准;召开“黄道婆国际文化研讨会”;举办“黄道婆纪念馆日”、“文化遗产日”活动等。相比之下,三亚则显得冷清了不少。先不论黄道婆的故乡何处,令人确凿的是,她在崖州度过了37年的光阴,随后才毅然登上去松江的船只。“应该说,黄道婆对棉纺织工具和技术的革新是在三亚完成的,上海对她来说,仅仅是成果的利用和推广。三亚是‘源’,上海是‘流’;三亚是‘本’,上海是‘末’,不能舍‘源’说‘流’,舍‘本’说‘末’,而应该‘正本清源’。”三亚市政协主席苏庆兴表示,三亚要负起研究黄道婆文化的重任、填补和校正黄道婆研究的空白与谬误,同时要挖掘、利用黄道婆文化为发展旅游业、提高城市品位服务。
  黄道婆有望“重返”三亚
  在这场专题研讨会召开前,海南省委常委、三亚市委书记江泽林建议将“黄道婆籍贯”专题研讨活动改为“黄道婆在三亚”专题研讨活动,要注意对该成果的应用,在此基础上建设黄道婆纪念馆,成为三亚文化旅游点。
  海南大学文学院院长孙绍先担任“黄道婆在三亚”专题研讨会学术委员会主席。他总结了专家学者们在研讨会上所达成的共识:黄道婆是三亚人,甚至就是一名黎族妇女,她传到中原的纺织工艺背后是黎族文化的巨大贡献,同时是三亚文化资源中宝贵的财富。现在三亚急需用可感、可观的方式将黄道婆的事迹记录、纪念下来,如建立黄道婆纪念馆等。并且对黄道婆的纪念以及相关文化遗产的开发,将和黎族纺织工艺紧密结合起来。
  专家学者们在研讨会上提出对黄道婆籍贯等史学问题的研究考证,以及对建立黄道婆纪念馆的建计献策,令黄道婆在三亚的模糊轮廓渐渐清晰、生动起来。这场专题研讨还将继续深入下去,势必引领一场“黄道婆在三亚”的文化风潮。
  (原载2009年7月29日《三亚晨报》)

知识出处

黄道婆的三亚解读

《黄道婆的三亚解读》

出版者:学林出版社

本书介绍黄道婆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认的世界级古代女科学家,推动了宋元时期的纺织业发展,对其历史活动和功绩作了全面的研究。

阅读

相关人物

甘亚冰
责任者
黄道婆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