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亚市图书馆
三亚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三亚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附录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黄道婆的三亚解读》
图书
唯一号:
200120020230003144
颗粒名称:
附录
页数:
13
页码:
156-168
内容
“黄道婆在三亚”专题研讨会情况汇报
根据海南省委常委、三亚市委书记江泽林同志的批示,三亚市政协已于7月26日在三亚玉海国际度假酒店举行了“黄道婆在三亚”专题研讨会,取得了预期的成效。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研讨会概况
研讨会开了一天,市政协主席苏庆兴发表讲话;市政协副主席郑佩琪主持;市政协副主席方中里、邢孔祥,秘书长蒋明清出席。莅会专家学者有海南大学教授孙绍先、周伟民、唐玲玲,民俗学者刘帅东;海南科技职业学院教授蔡旭;《黄道婆评传》一书作者羊中兴;琼州学院黎族学者亚根;海南省博物馆副研究馆员陈佩、王翠娥,馆员王静等。我市徐国良、杨其元、王槐光、罗灯光、游师良、王隆伟、葛君、李和弟、宋爱军等参加了研讨。会上成立了本研讨会学术委员会。《海南日报》、《海南特区报》、《海南经济报》、《三亚晨报》、三亚电视台等媒体报道了本次研讨会。
二、研讨会主题
市政协最先设计要研讨的是黄道婆的出籍问题,以党组名义呈报,省委常委、市委书记江泽林同志做出批示:“建议改为‘黄道婆在三亚’专题研讨活动,要注意对该成果的应用,在此基础上建设黄道婆纪念馆,成为三亚文化旅游点。”研讨会首先传达江书记的批示。与会者认为,这一批示把原拟研讨“黄道婆出籍”改成“黄道婆在三亚”,将研讨的内容改宽了,改实了,改出了特点,为本次研讨会确定了主题,交代了任务,指明了方向;同时表明并不只是坐而论道,而是要把研讨会的成果加以转化,由此来促进三亚相关行业和产业加快发展,加大宣传三亚的力度,再行提高三亚的城市品位和知名度;并且,黄道婆文化如何挖掘?如何利用?三亚在哪些方面大有可为?批示示范举例:建设黄道婆纪念馆,并要成为一个文化旅游点,增添和丰富三亚的旅游景观。可见江书记对文化建设的重视,对开好本次研讨会寄予厚望。研讨会自始至终贯彻江书记这一批示精神。
三、研讨会成果
本次研讨会达成三点共识,取得了可喜成果。
其一,三亚是“源”,上海是“流”,在黄道婆研究上三亚应奋发有为。按通常说法,黄道婆生于1245年,卒于1306年;她“少沦落崖州,元贞间,始遇海舶以归”。如此,她在崖州大约是15岁至52岁。一个61岁的人37年在崖州,崖州当是她生命中最重要的地方。外地搞了诸多研讨与纪念活动,认为黄道婆改革和推广了棉纺织机具和技术,推动了上海经济的发展和繁荣,却忽略了黄道婆在崖州的成长和作为、黄道婆成就与崖州棉纺织环境的关系等等。三亚是“源”,上海是“流”;三亚是“本”,上海是“末”,不能弃“源”说“流”、舍“本”说“末”,而应该“正本清源”。三亚市应以自觉的意识担当起一种历史的责任,举办各种活动,研讨黄道婆文化,推动如此的研讨形成气候,跟上上海的步伐,与上海两翼齐飞、两轮并驶,为我国黄道婆文化研究发挥三亚应有的作用。尤其是,纵观国内的黄道婆研究,尽管取得了很多成果,但尚有诸多存疑、争论未定的悬案以及某些方面的空白,三亚不能袖手旁观,填补和校正黄道婆学术研究的空白与谬误意义重大。
黄道婆对棉纺织工具和技术的革新是在三亚完成的,上海对她来说,仅仅是成果的利用和推广。黄道婆从15岁至51岁在崖州度过,这一年龄段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学习期”、“创业期”、“成就期”。《梧溪集》说她“教他姓妇,不少倦。未几,被更乌泾名天下”。《辍耕录》说她“乃教以做造捍、弹、纺、织之具……未几,妪卒”。这些记载说明,黄道婆到上海前,她对棉纺织工具的改革和技术的提升已获成功,在上海仅是教授和传播,哺育她成长为杰出科学家的土壤在崖州。遗憾的是,她功厚身微,非权贵妇女,地位低下,加之封建社会对科学技术不予重视,造成史传稀缺。黄道婆居崖37年,值得我们去发掘、去探索、去研究的问题应该是很多的。要从方法上、途径上、物证上,找出有说服力的依据来,填补学术空白,用我们的劳动和智慧来说明,三亚在黄道婆文化研究方面是大有可为的。
其二,专家学者们经过研讨、分析、求证达成共识,正式提出新的见解:“黄道婆是三亚黎族纺织女。”黄道婆系宋末元初的纺织技术革新家。史料记载她把海南黎族纺织工具与技术带到松江(今上海),继续进行革新与推广,使松江成为全国棉纺织中心,技术领先全世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认她是“世界级古代女科学家”。而关于她的籍贯,元代史料则有两种说法,一是“自崖州来”,一是“松之乌泾人”。多年前,我市已故学者周振东就论述过“黄道婆是三亚人”。在本次研讨会上,专家们从历史、地理、经济、技术、史料、传说、民俗、民族学等多方面进行分析、讨论、辩驳,澄清了一些误读,提出了一些证据,对周振东的论述作了极大的丰富与补充。尽管一些存疑仍有待探讨,与会专家学者普遍认可、接受、赞同“黄道婆是三亚黎族纺织女”这一提法,并由学术委员会归纳了这一共识。
其三,充分挖掘利用黄道婆文化加快发展三亚文化旅游事业产业。专家学者为此献计献策。有的提出创建“一园两馆”,即“中国衣食父母科技园”,内建“黄道婆纪念馆”、“袁隆平科技馆”。有的为黄道婆纪念馆的创办提出设想和建议:合理定位,突出地方文化特色;展览创新,形式多样;旅游、教育、休闲融为一体。有的强调要注重黄道婆在精神领域的历史贡献,认为黄道婆对物质文明(纺织)的历史贡献众所周知,她对精神文明的历史贡献是同样巨大的,譬如创新精神,包括志存高远、有所作为、刻苦钻研、不畏艰辛等等;说明了社会底层普通劳动者也是科学技术、发明创造的主人,妇女在科学发明中同样可以大显身手,少数民族对中华民族科学文化作出了巨大贡献,黄道婆正是我市人民群众勤劳智慧的象征。黄道婆文化和黄道婆精神的发掘利用必将使其成为激励我市各族群众开拓创新的精神力量!这些不失为真知灼见。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这次研讨会虽然时间不长,但是准备充分,专家学者认真研讨,引用了大量资料,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对黄道婆文化的学术研讨更加深入,也对以前关于黄道婆的各种说法提出了一些证据,使一些争论未定的存疑得到了进一步的澄清。尤其值得我们重视的是按江书记的批示精神注意对研讨成果的应用问题,我们因此建议:尽快建设“一园两馆”,即“中国衣食父母科技园”,内建“黄道婆纪念馆”和“袁隆平科技馆”。黄道婆“衣被天下”的成果在古代崖州赢得,袁隆平“水稻之父”的成果在当今三亚赢得,“衣”“食”珠联,古今呼应,正是天作之合,建这样一个创意独具、内涵丰富、融历史地理科技人文为一体的新景点,必然为中外认可、游客注目,何乐而不为!
(本文系三亚市政协呈送中共三亚市委的报告,由三亚市政协社会法制委员会主任罗灯光撰写)
“黄道婆在三亚”学术研讨会亮出新共识
黄道婆是三亚黎家女
本报讯7月26日,三亚市举办“黄道婆在三亚”专题研讨会,经过专家学者们的研讨、分析、求证达成的共识,研讨会学术委员们正式提出新的见解:“黄道婆是三亚黎族纺织女。”
黄道婆是宋末元初的纺织技术革新家。史料记载她把海南黎族纺织工具与技术带到松江(今上海),继续进行革新与推广,使松江成为全国棉纺织中心,技术领先全世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认她是“世界级古代女科学家”。而关于她的籍贯,元代史料则有两种说法,一是“自崖州来”,一是“松之乌泾人”。
多年前,三亚已故学者周振东就论述过“黄道婆是三亚人”。在这次三亚研讨会上,专家们从历史、地理、经济、技术、史料、传说、民俗、民族学等多方面进行分析、讨论、辩伪,澄清了一些误读,提出了一些证据,对周振东的论述作了极大的丰富与补充。尽管一些存疑仍有待探讨,与会专家学者普遍认可、接受、赞同“黄道婆是三亚黎族纺织女”这一提法,并由学术委员会归纳了这一共识。
“黄道婆在三亚”的专题研讨得到了海南省委常委、三亚市委书记江泽林的支持与指导。三亚市政协主席苏庆兴,副主席郑佩琪、方中里、邢孔祥,海南大学教授孙绍先、周伟民、唐玲玲,海南科技职业学院教授蔡旭,《黄道婆评传》一书作者羊中兴,琼州学院黎族学者亚根,海南省博物馆副研究馆员陈佩、王静、王翠娥,三亚市专家学者徐国良、杨其元、王槐光、罗灯光等参加了研讨。
据知,三亚市拟建“黄道婆纪念馆”。按照专家们的建议,不久的将来一位身穿黎族筒裙的黄道婆的雕像将出现在人们面前。
(通讯员 颜涛辉)
(原载2009年7月30日《海南特区报》)
黄道婆在三亚的“归去来”
2009年7月26日,一批海南省内的文史专家、文化名人举行了一场“黄道婆在三亚”专题研讨会。在这场精妙观点不断涌现的会议上,人们努力在历史背后寻找黄道婆的身影,挖掘她与崖州、与黎族同胞的深厚渊源。
一桩历史悬案
已故的原崖县政协副主席、教育局副局长、广东民族研究会理事周振东先生在他的《黄道婆籍贯考辩》一文中,详细分析了关于黄道婆出籍的这桩历史悬案。“关于黄道婆的事迹,最早见于陶宗仪的《辍耕录》和王逢的《梧溪集》。”周振东记录,北京中国历史博物馆的黄道婆塑像前,同时展示的正是这两篇著作。《梧溪集》卷《黄道婆祠并序》说:“黄道婆,松之乌泾人,少沦落崖州,元贞间,始遇海舶以归。”而《辍耕录》卷二十四记载的是:“国初时,有一妪名黄道婆者,自崖州来。”这两篇著作同是记载黄道婆在棉纺织业的事迹,但在出籍上的表述则有出入。“一曰‘归’,出籍是乌泥泾;一曰‘来’,出籍却在崖州。”对于这两种说法,周振东认为《辍耕录》的记载较为可靠,因为《辍耕录》写作时间离黄道婆逝世时最多不超过35年,作者陶宗仪是通过在乌泥泾地区全面采访考察之后才记录下来的,文体是记叙文,是一篇生产技术的调查实录。而《梧溪集》写作时间比《辍耕录》要晚了二三十年,其中的《黄道婆祠并序》是一篇叙事抒情诗,属于文学作品,并且作者王逢并未实地采访,文字的真实性较差。
上海之“热”与三亚之“冷”
黄道婆改革和推广了棉纺织技术,被认为对上海经济的发展和繁荣有推动作用。因此,近年来上海将黄道婆文化作为热点,开展了许多有关黄道婆研究和纪念的活动。譬如,申报“乌泥泾手工棉纺织技艺”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并获得批准;召开“黄道婆国际文化研讨会”;举办“黄道婆纪念馆日”、“文化遗产日”活动等。相比之下,三亚则显得冷清了不少。先不论黄道婆的故乡何处,令人确凿的是,她在崖州度过了37年的光阴,随后才毅然登上去松江的船只。“应该说,黄道婆对棉纺织工具和技术的革新是在三亚完成的,上海对她来说,仅仅是成果的利用和推广。三亚是‘源’,上海是‘流’;三亚是‘本’,上海是‘末’,不能舍‘源’说‘流’,舍‘本’说‘末’,而应该‘正本清源’。”三亚市政协主席苏庆兴表示,三亚要负起研究黄道婆文化的重任、填补和校正黄道婆研究的空白与谬误,同时要挖掘、利用黄道婆文化为发展旅游业、提高城市品位服务。
黄道婆有望“重返”三亚
在这场专题研讨会召开前,海南省委常委、三亚市委书记江泽林建议将“黄道婆籍贯”专题研讨活动改为“黄道婆在三亚”专题研讨活动,要注意对该成果的应用,在此基础上建设黄道婆纪念馆,成为三亚文化旅游点。
海南大学文学院院长孙绍先担任“黄道婆在三亚”专题研讨会学术委员会主席。他总结了专家学者们在研讨会上所达成的共识:黄道婆是三亚人,甚至就是一名黎族妇女,她传到中原的纺织工艺背后是黎族文化的巨大贡献,同时是三亚文化资源中宝贵的财富。现在三亚急需用可感、可观的方式将黄道婆的事迹记录、纪念下来,如建立黄道婆纪念馆等。并且对黄道婆的纪念以及相关文化遗产的开发,将和黎族纺织工艺紧密结合起来。
专家学者们在研讨会上提出对黄道婆籍贯等史学问题的研究考证,以及对建立黄道婆纪念馆的建计献策,令黄道婆在三亚的模糊轮廓渐渐清晰、生动起来。这场专题研讨还将继续深入下去,势必引领一场“黄道婆在三亚”的文化风潮。
(记者 甘亚冰)
(原载2009年7月29日《三亚晨报》)
在三亚研讨黄道婆(外二章)
蔡旭
在我们面前,摆着元代文人为黄道婆做的两份档案——
陶宗仪说她“自崖州来”;
王逢说她“松之乌泾人”。
好在一致的是,都赞颂这位宋末元初的纺织技术革新家,把崖州黎族的纺织工具与技艺带到松江,领先了中国纺织史。
也领先着世界纺织史。
“世界级古代女科学家。”——这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作出的“鉴定”。
专家们或娓娓道来,或慷慨陈词。
或释疑辨伪,或慎密举证。
我与全场的茶杯一起喝采,认同了“三亚学派”的共识。
重新认识了这位崖州织女,这位黎族纺织女神。
于是,在三亚,我眼前出现一座黄道婆纪念馆。
身穿黎族筒裙的黄道婆,站成一尊雕像,在历史的平台上,与人们交流着创新的含义。
从昨天,讲到明天……
三亚湾从黄昏到夜晚
一条海滨的彩带穿起了一串珍珠。
用夹道欢迎的椰树林、夹竹桃、野菠萝、绿毯与鲜花,串起了好几十家五星级度假天堂,和超五星级的度假欲望。
串起了黄皮肤、白皮肤、黑皮肤及数十国语言鸣唱的百鸟归林般动听的声音。
更令人惊叹的是大道的另一边,是海!
我从小在海边长大,至今在海边生活,也走过地球各处的许多海。
但难得见到这么蓝的海。
难得见到如此洁净的蓝,如此透明的蓝,如此清爽的蓝。
把一层层卷起来的浪花,溅得如此白。
把18公里的弯月形沙滩,衬得如此白。
夜幕渐降,先是椰林的姿影在涛声拍打的天空中剪出。
刹那间一闪,星星点灯?海岸线亮起天上的街市,亮起一条银河。
海风轻轻梳过椰林,把这条海滨大道叫成椰梦长廊。
有许多梦在这里结果。又有许多梦在这里萌生。
这晚,我在这里久久徜徉。
不知是在醒中,还是在梦中。
同罗门在大小洞天观海
诗人罗门在台湾没有回来。他的名诗《观海》就刻在小月湾巨大的岩石上。
110行充沛的情感,连同5节散文诗的哲思,连同诗人苍劲的手迹,就在我远道而来的激昂中奔涌。
随着罗门略带沙哑的嗓音,一朵朵落日与旭阳在浪来浪去中吞进吐出。
我看到海的博大,海的深邃,海的自由自在。
在罗门的指点中,隐约看到海的眼睛,海的额头,以及它包容人生的境界。
此时,海涛拍击着寂静的海岸。
那是海的发言。
或是赞叹,或是议论,海以它的声音,加入了我与诗人的三方座谈。
三亚的大小洞天,果然是观海的最佳处。
对得起国家旅游局给它的5A级的头衔。
如今,有了罗门长诗的长驻,它的山海奇观中又加进了抒情与哲理。
那海的声音与诗的声音,就这样,在我的心中,飘得比永恒还远。
(原载2009年8月6日《三亚晨报》)
知识出处
《黄道婆的三亚解读》
出版者:学林出版社
本书介绍黄道婆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认的世界级古代女科学家,推动了宋元时期的纺织业发展,对其历史活动和功绩作了全面的研究。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