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带田园瓜果香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三亚旅游散文集》 图书
唯一号: 200120020230003100
颗粒名称: 热带田园瓜果香
分类号: I267.1
页数: 14
页码: 146-160
摘要: 本文记述了崖城镇,是三亚市热带田园风光观赏区之一。海南岛第四大河流——宁远河,从方圆百里田野穿过。这里,土地肥沃,物产丰饶。特别是改革开放的春风吹进了家家户户,农民根据这里光照时间长,是得天独厚的“天然大温室”,从而把生产结构调整为“稻——稻——瓜菜”。这里的农民以冬种瓜菜打入北国市场,不仅盖起了一幢幢“青瓜楼”、“西瓜楼”、“香蕉楼”,还拉回了一台台电视机、电冰箱、洗衣机等。
关键词: 三亚市 散文 热带田园

内容

崖城镇,是三亚市热带田园风光观赏区之一。
  海南岛第四大河流——宁远河,从方圆百里田野穿过。这里,土地肥沃,物产丰饶。特别是改革开放的春风吹进了家家户户,农民根据这里光照时间长,是得天独厚的“天然大温室”,从而把生产结构调整为“稻——稻——瓜菜”。这里的农民以冬种瓜菜打入北国市场,不仅盖起了一幢幢“青瓜楼”、“西瓜楼”、“香蕉楼”,还拉回了一台台电视机、电冰箱、洗衣机……
  主要景观:
  口万亩坡田洋瓜菜 口农家香蕉园口农家槟榔园 口农家经济庭院口农家小阁楼
  今天的特区人真正有了时间观念,把多年来想做而未做成的金梦银梦,圆圆地做在这片冬季的土地上了。
  冬郊
  冬季,北国人纷纷走向冰雪,融入冰雪,观冰灯、看雪雕、滑冰雪、打冰球……人们尽情地痴醉在圣洁之中。
  然而,我们南国边陲——海南岛西南部却是“天然的大温室”。自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醒了冬眠的土地,“一年之计在于冬”似乎成了金科玉律的进入了“寻常百姓家”。不是么?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流通渠道的畅通,农民们在那抖峭的田野里大种反季节瓜菜,“冬闲”变成了热气腾腾的”冬忙“。
  一年三百六十五个早晨,我曾经享受过几缕晨光?我能见过几个晨野?于是,我早早醒来,移步出门到久违的冬郊去看看山之娇,水之媚。
  一条黄土路在脚下凸凹不平的蜿蜒而去,两旁簇拥着苦楝树、龙骨树、野菠萝树,麻雀的呜叫柔和着树影的浓淡。
  来到冬郊,会觉得冬季对农人的慷慨和仁慈,快乐随着晨风拂来,亲亲切切,实实在在。一片冬晨里,小鸟鸣吱着春溪的叮咚,冬雨敲打着竹笠的坦荡,那成熟了的秋实金浪,现在轮到绿得醉人的冬景所代替了。青山,竹影,水渠,苇草,果蔬隐约着嫩柔。风斜去,黄灿灿的瓜花在清晨里怒放。细小的青瓜垂吊棚架间,初阳的红晕抹过来,摇动婆娑。圆圆的西瓜躺在绿苑里,坠地一隅锃黄白色,向阳部份透着润绿,露珠缀上去,映着收获的冀想。
  纵横交错的沟渠,水静静的亮在野草遮掩间,雾气亲昵地伏着,水便裸开身心,如无邪的处女钟情这一方碧绿。蜻蜓贴着水面飞,翅膀驮着清风,显得极为悠然。两只黑斑纹的蝴蝶忽高忽低的翩跹,依着水纹轻缓地周旋,那轻盈的姿态,多像翩翩起舞的仙子。一群群的鸭子在清浒中袅游嬉戏。有的猛扎进水,翘着尾羽。有的啄叼鱼儿,随之引起一场争鱼战。一些正在发情的鸭,却躲在幽静之处,忸怩作态,自得其乐。有的则双双在水面上忽东忽西,优哉游哉。嘎嘎嘎的鸭声响了一沟,亮了一渠,愈烘起翠鸟的婉啭啁啾,奏出了一曲响亮的冬歌。村童们手捧着粪箕涉入沟渠水塘捕鱼,惊动了蛰伏在草丛中的蚱蜢慌忙跳开。苇草间的小青蛙蓦然跃起,划着优美的弧线,“扑通”一声扎入清流,泛起小小的水涡……
  记得晚稻刚刚收割登场,那“带月荷锄”的农人气没喘一口,就牵着牛,扛着犁下地了。整地的整地,开畦的开畦。家乡的田里野里,牧牛的鞭影闪闪落落,纵横的阡陌印满了牛蹄花。
  家民在整好的田地里放进瓜籽,过几天细芽儿拱破地皮,抽出了绿晶晶的青藤儿来了。这时候,农嫂、村姑匆忙起来了,她们把家里早已备好的竹杆子、木杆子,一束束一捆捆扛到田间,横扯竖拉地给青瓜编织起一个个扎扎实实的棚架,好让那些长着茸毛的青藤儿攀爬缠架。
  不知不觉的,我来到了绿叶黄花间,只见青瓜的藤桠里绽开了一朵朵金晃晃的小花,编织出一幅幅娇丽多姿的画。那小疙瘩的青瓜儿,似乎懂得农人心思似的,坦然地熏陶着大自然的灵气,让温煦的阳光在身上流淌,让晶莹的露珠在皮上浸润,让清风从叶缝里拂拭。梦一般地来得快,梦一般地出人意外的好,青瓜儿在农家人的梦里拉长,变粗……最惹我迷恋的是收获的季节,只见那些村姑妹子,披着晨光,挽着篮子,伫立在棚架旁,小手儿一伸一伸地摘着青瓜,嘴里哼着乡间小曲。开始,她们见我只是嫣然一笑,慢慢发现我看得入神,长时间的不走,微笑着发问:“同志,收青瓜的吗?”
  “看你们摘瓜呗!”
  “这有啥好看的。不过,你愿意看就看个够吧!不然,又要到明年才得看了。”
  “你家种的青瓜,能收银多少?”
  妹子一双明亮的大眼睛飞快地瞅了我一眼:“一手扶拖拉机青瓜售价二千元,现已出售了五车瓜,你猜?”
  ……
  我想,今天的特区人真正有了时间观念,把多年来想做而未做成的金梦银梦,圆圆地做在这片冬季的土地上了。
  我在蕉叶下避雨。静听,雨打蕉叶的音响,点点滴滴,断断续续。呵,我醉了,醉在蕉雨蕉绿蕉香里了!
  绿蕉飘香
  春风,春雨,春雷,春的气息是对大自然的总动员令,使每寸土地,每个空间,到处充满生机。
  不是么,前些年,在北风呼呼的冬天里,乡下人种了西瓜、青瓜,打进了北国市场,拉回了一台台电视机、电冰箱。现在喜讯又传到城里来了,说是乡下人又在广袤的旷野上,齐刷刷地种植了芭蕉,今年绿蕉飘香了……
  我记得,过去乡下人家种植芭蕉,都在房前屋后或靠窗近墙的地方,一来易于看管,二来装点门庭。我家东墙一隅也种几棵芭蕉树,人卧室内,“隔窗知夜雨,芭蕉先有声。”
  芭蕉用途可多了。它的果可食;蕉花剥去紫红苞片,中间乳白色的心,脆嫩,宜当蔬菜;把它的茎皮剥下来,晒干,撕成一条条绳子,用来捆绑端阳节的棕子,编织葫芦瓜棚网架;剩下的嫩心,切碎煮熟,那是喂猪的上乘饲料。村子里的年轻人提亲结婚,蕉果是少不了的礼品。逢年过节祭神的时候,母亲总爱采撷一二梳蕉果敬摆在祖宗灵牌的案台上。
  那天,我踏在乡路上,只见一片片、一园园的绿蕉,在村前村后,在荒园坡地,甚至在农家人的庭院里。蕉绿,成了故乡的主色调;蕉绿,成了故乡的风情美;蕉绿,成了故乡的普罗米修斯!一路上,绿蕉接连不断,欲断又续,将小村的野性怂恿得更加大胆和热烈,衬托得更加美丽和俊逸!
  令我最为难以忘怀的是腊草村的那一片蕉林。绿的像“海”,方圆几百亩连成一片,这是乡人经过几个冬春才开垦出来的“金银园”。过去那里生长着一些低矮的小灌木,是有名的蛮荒贫瘠的旱坡地。每年春天,农人趁着牛毛小雨,在坡地上撒上几把扁豆仁,靠着风调雨顺,收成一斗几升的扁豆仁,酿制黑黝黝的“识字”酱……
  乡人喜悦地告诉我,自从改革开放的春风吹进故里,人变得聪明了。他们砍斩燃烧了荆棘,挖掉树根,平整土地,修出沟渠,撒上禽畜粪便,种上了高产“试管蕉苗”。种蕉,离不开水,他们手中有钱,买来了小型抽水机,装套上几百米的橡胶管,凌空铺架进了蕉园。抽水机发动了,河床里的清水吸上,喷灌到蕉园里来。蕉苗有了水,有了肥,水灵灵地生长起来了……
  我游赏在蕉园的人行道上,只见一行行一排排的蕉株,被蒺藜围起块块的方阵。由于植期与管理不同,蕉株的生长显有差异,或浓绿,或深翠,或淡碧,或浅青。南风吹过来,蕉叶摇曳,姿态媚人。有长长的蕉叶伸展出了篱笆,行人得不时的拨开;农家人的小楼阁,蕉叶轻吻着向阳的窗,像一朵水洗过的绿云。
  步入蕉园,浓密的蕉叶如一把把大绿伞,将整个大地遮盖严严实实,就连那悠闲不住的调皮阳光,也得使好大的劲儿才能从叶缝间挤下一丝儿的光线来。细瞧,一个个花蕾绽着紫红蕉苞,露出了一梳梳青青的果实。那饱满的梳果,少的十几颗,多的三十余颗,一串就有几百斤重。农人害怕沉甸的果实把蕉株压斜倒地,便用一支支木材杈住,为蕉株助一臂之力。熟透的蕉果黄澄澄,逸出缕缕清香,我那颗心顿时变得酥酥的软软的野野的……
  突见蕉林密处,闪出村姑村嫂来。她们衣衫洁美,秀发飘飞,肩上挑着一担担蕉果,健步如飞地从我的眼前走过,扁担吱吱响,弯弯如新月。我心里默默地思索,回去后一定要为播种蕉绿、耕耘蕉绿、收获蕉绿的家乡人写点赞美的文字,以表达我这个家乡人的一点怀土心情。
  这时,秋风送来霏霏细雨,雨点打在我身上,也打在蕉叶上,雨点触处,如柔指轻弹,奏出了“雨打芭蕉”的音律:忽儿纤细,如情人的私语;忽儿粗犷,如跳涧的飞瀑;忽儿欢悦,如林梢的鸟鸣……
  我在蕉叶下避雨。静听,雨打蕉叶的音响,点点滴滴,断断续续。呵,我醉了,醉在蕉雨蕉绿蕉香里了!
  凝视雅林天香地韵的瑰丽,感情的升华与冲动是不言而喻的。……
  雅林靓了
  首次去雅林村扶贫,吉普车颠簸在高山峡谷的狭道上,七盘八湾,走得小心谨慎。
  雅林,戛然凹在崔嵬绵亘的山坳里,一盆方域的静穆,一盆方域的淡泊。如果不是亲身目睹,谁能想到解放近半个世纪的黎寨,还这样的闭塞萎缩。萎缩在心里和精神上,自信不起来,雍容不起来。莽莽苍苍的岭,纵横交错的壑,红土堆积的,褐石镶嵌的,仍然还是贫穷的世界。
  夜幕四合,大山睡了。我去村子里转遛,除了几声“汪汪”犬吠,黑黝黝的夜一片寂寞、苍凉。平素不善包装和推销自己的山民早早就躲进了那间破烂的茅草房。
  我闯进老队长的家。20多平方米的茅草居室兼厨房,一盏昏黄的煤油灯下,左侧三个石头搭个灶,锅里煮着野菜,灶烟弥漫,呆不上几分钟,我的眼睛就被烟熏泪流。右侧有张睡床,上面的铺盖被褥污垢,不堪入目。空间一杆横竹上乱七八糟地悬挂着大人小孩衣裳,当出去不值百元。我问:“村里有否缺粮户?”老队长嘴唇蠕动了几下,憨直地冒出了一句:“庄稼收割,几户还借粮后,所剩无几了。
  从队长屋里出来,我觉得步沉肩重,一个巨大的阴影罩在心头。呼唤什么?呐喊什么?都装在心里。那是一种良心的觉醒,也是一种精神的依托与期冀,其内涵远远超出了想象的境界。
  扶贫工作队进村后,踏山察水,计划着这盘棋只能稳中求胜,一步一个脚印的举棋启动……
  如今,时隔三秋,我曾在心里问起自己:雅林村现在是怎样的情景?在我看来,它早已被扶贫攻坚唱神了!
  真是难以尽述如愿以偿后畅快的心怀。我的成行是中秋,秋高气爽,当我们走进雅林,心中的歌与鼓点同时响起来,同时敲起来。车轮下的那条古狭道已经被开山炸石的火药凿宽整平,着实让车奔驰慰藉。远眺沟沟岭岭,按不规则组成的一个又一个画面,在视野里变幻,又在视野里消遁。逶逶迤迤的红土高坡,那画面上涂着绿、抹着黄。我敢说,扶贫之笔蘸了一腔情与爱挥毫得酣畅淋漓,潇潇洒洒!
  凝视雅林天香地韵的瑰丽,感情的升华与冲动是不言而喻的。你看,高高低低的红土塬,有林木葱茏,有牛羊成群,有缕缕炊烟飘飞;层层梯田铺展着博优水稻黄橙橙的谷子,还有叶和穗青黄杂陈的玉米,野粉蕉油绿,菠萝果黄红,俨然是一个美和力成熟了的秋韵!
  驱车走过村村寨寨,只见一幢幢刚落成的新屋屹立于椰树翠竹间,成为雅林村最显目、最亮丽的风景线。回顾起来,扶贫工作队进山后就把民房改造当作硬仗来运筹。在黎族同胞的自力更生下,通过了政府各部门的鼎力援助,终于盖起了钢筋水泥的平顶屋,告别了世世代代居住茅草屋的历史。可以讲,这些骤变,凝结了信念、志气、智慧和胆略。
  钩沉追忆,雅林村的“穷”,硬件上在于没电,因此,何来旭日东升,晚霞欢唱?然而,扶贫工作队进驻后,却想方设法把电引进了山坳峡谷。通电那天,人们好像过年似的喜上眉梢,奔走相告。电来了,灯亮了,寨内一片欢歌笑影。那几天里,男的女的不约而同地汇集于校门口那几棵大榕树下,谈笑风生。只有那些少出山门的老妪,守望着明亮的电灯,通宵达旦地喝着醇香的山兰米酒……
  由于通了电,雅林村也“雅”起来了。他们办起了录相放映场和简朴的卡拉OK厅。夜晚,青年男女三五成群说说唱唱。不仅叙述了红土的馨香,而且唱响了“春天的故事”。他们通过了健康的文化娱乐活动,挥斥了陈旧落后的霉气,掩埋了忧愁尘埃。惬意中,我们工作队员也相邀去了现场,见情见性打开了嗓门,同时还喝了“力加”啤酒冲洗“磁头”,让歌声唱得更甜美。
  啊,雅林靓了!让我深情地祝福雅林村绚丽的历史,开始了一页页的掀动……

知识出处

三亚旅游散文集

《三亚旅游散文集》

出版者:中国文联出版社

本书收录了孟允云近50篇作品汇集成了这本《三亚旅游散文集》,书中既有旖旎的旅游景观,迷人的风姿神韵,也有三亚升格地级市以来的鹿城春风今又是的变化,还有周边市县景点的描摹,无不令读者梦思神往。作者为了赋予该书的创意、新颖,把三亚的美丽划分为13个景区,且以景区设章,撰写了简介,点缀了篇前语,同时又配插了景区素描图,增添了图文并茂之美。

阅读

相关地名

三亚市
相关地名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