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六芹山苦斗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浴血天涯》 图书
唯一号: 200120020230003003
颗粒名称: 三、六芹山苦斗
分类号: I251
页数: 8
页码: 40-47
摘要: 本文记述了三亚市史料浴血天涯中六芹山苦斗,敌军于二月在白沙地区扑了空,发觉我领导机关及挺进支队已转移至澄迈,迅即于三月初开始了新的围剿部署。他们以澄迈县之六芹山区为重点,配置主力一七五师两个团及保安第六团的全部兵力,企图一举围歼我领导机关及挺进支队
关键词: 六芹山 苦斗

内容

敌军于二月在白沙地区扑了空,发觉我领导机关及挺进支队已转移至澄迈,迅即于三月初开始了新的围剿部署。他们以澄迈县之六芹山区为重点,配置主力一七五师两个团及保安第六团的全部兵力,企图一举围歼我领导机关及挺进支队;以一
  八八师两个团围剿我第三支队所在之万宁县六连岭根据地;另一个团加上地方土顽部队分别进攻活动于琼文地区之第一支队;以一七五师一个团配合地方土顽继续进剿活动于临、儋地区之第四支队;以新编十九师两个团,在南区大举扫荡。
  针对这种情况,特委发出了《坚持对敌斗争毫不动摇地寻机打击敌人的指示》,进一步统一干部群众思想,同敌人展开针锋相对的斗争:在政治上,广泛发动群众反对内战,抗拒敌人征兵征粮和编组保甲;在军事上,积极寻找战机给猖狂进犯之敌以当头棒击,打好头一仗,以振军心民心,提高士气。
  当时,留在特委和纵队总部主持工作的有冯白驹、黄康和李振亚同志。他们紧张地筹划着怎样领导部队奋起反击敌人,打好头一仗,为自卫反击战创造一个良好的开端。
  三月初,冯白驹命挺进支队副支队长张世英利用六芹山的有利地形和群众基础,在最短时间内打一次出色的战斗,使我们的部队和群众认识到,四十六军虽然是一支强敌,但是,只要充分发挥人民战争的优势,就能战胜敌人,从而提高反围剿的决心和信心。张世英领受任务后,同政治处主任林明、一大队长伍向华进行了讨论,并派人同澄迈县地方党组织取得了联系。根据地方提供的情报,敌一七五师夏越团的几个连队集结于福来墟,正向六芹山进剿。这是一个歼敌的战机,他们于是决定在通往六芹山的仁洞坑摆下阵势,投入五个中队的兵力(其中两个中队警戒,三个中队布在阵地上),打一次伏击战。
  三月八日深夜,张世英、林明、伍向华带领队伍进入了阵地。仁洞坑四面是丘陵地,中间一条蜿蜒曲折的田间小道。
  张世英布置一大队的一中队(队长魏学良、指导员范运进)打敌正面;二中队(队长黄良德、指导员黄有梧)打敌侧面;四中队由二大队副大队长韩秀山带领,断敌后路。
  三月九日晨,敌一七五师夏越团一名副营长带领一个加强连,由福来墟出动,来到了仁洞村。敌人进村后,强迫群众带路进六芹山。这时,我地方党组织早已布置好一名共产党员和一名老民兵,主动应承给敌军带路,而后按预先约定的路线,把敌人引进了仁洞坑。
  埋伏在阵地上的我军指战员们,枕戈待旦,终于把敌人等来了。当两个老百姓引着敌人尖兵越过伏击线,敌军队伍踏上田间小道进入我伏击圈时,张世英怒喊一声“打!”一中队长魏学良举枪射向敌人,刹时间仁洞坑里响起了晴天霹雳,敌人一下子懵了头。前面已走出了伏击圈的两名“响导”,闪身窜进了山沟,这时弹雨纷飞,杀声四起,一场激烈的战斗打响了。
  我方二中队阵地上的玛克沁重机枪象发怒的火龙似地将子弹喷向敌人,敌人成堆横倒在田埂上;进入一中队阵地的敌人也已伤亡过半;还有一股敌人被四中队一举歼灭,并缴获一挺轻机枪。
  这时,敌副营长赶紧领着后边上来的敌人,迅速占领了一处土坡,集中火力向我重机枪阵地进行凶猛的反击。经过一阵激烈的反复交锋,双方互有伤亡,张世英当即调整火力,除了用重机枪杀伤敌人外,并架起了六〇炮,向敌人猛轰,、打得敌人乱了阵脚,但一部分敌人依然凭借田坎下的水沟负隅顽抗。张世英迅即命令以各种火力压住沟坎下的死角之敌,组织手榴弹向死角倾泻,随着发起全线出击,一中队长魏学良冲锋在前,头一个跳下沟坎,紧接着一、二中队的指战员也冲下田坑
  来,残敌见势不妙,连忙扭头狼狈逃窜。在这场战斗中,共毙伤敌人五十余名,缴获机枪两挺、冲锋枪、步枪二十余支。我方亦牺牲了九人、负伤十二人。有一姓高的战士,身负九处枪伤,被医护员背下阵地。医护员离开后,他自己爬出去找水喝,不幸中途昏迷过去。当他甦醒过来时,战斗早已结束,同志们一时找不到他,队伍在战斗结束后即撤离阵地。他于是带着浑身伤痛,以野果、草根充饥,在坎坷的山地里爬行了七、八天,经受了难于想象的苦难,终于找到了队伍。但是,就在他刚刚归队时发生了战斗,同志们只好将他安置在一个隐蔽的地方,战斗结束时,这位坚强的战士已经停止了呼吸,光荣地献出了年轻的生命。
  仁洞坑之战震动了敌人,敌一七五师师长甘成城气急败坏地赶到澄迈县中兴墟,召集各团团长开会,重新部署围剿行动,狂妄叫嚣道:“土共在六芹山已被团团围住,我们要象下围棋填方格那样,把他们全部吃掉!”于是,一场更加凶残、刻毒的“填空格”战术在六芹山施展开来了。
  挺进支队在仁洞坑战斗取胜之后,特委和总部经过分析判定,敌人将集中兵力向六芹山大举围剿,便决定我党政军领导机关和挺进支队主力撤离六芹山,转移至石孚、加乐一线,留下一大队长伍向华带领一中队坚持在六芹山区。临走时,冯白驹亲自给伍向华交待任务,要求他们采取灵活机动的战术,拖住甘成城的主力部队,“用四两换千斤”。随后,命副官处长黄式如拿出一百五十块银洋给伍向华,作为一中队留下来的经费。
  伍向华领受任务后,同中队长魏学良、指导员范运进,带领一中队七十多名战士继续坚持在六芹山。与一中队同时留在
  山上的,还有医官张妙带领五名医护人员和十五名重伤病员组成的医疗队。
  六芹山地处澄迈县南部,毗连北部平原,傍依南渡江畔。这是一片丘陵起伏地,方圆三十余里,山不高而沟坎纵横,到处灌木丛生,山地周围村庄错落,由于历年受到反动统治者的压榨,群众生活贫困。自抗日战争以来,就成为琼崖革命根据地之一。敌人认定我领导机关和主力部队肯定在六芹山中,即集中了三个团的兵力,在地方土顽部队的配合下,采取象下围棋填空格那样的战术,以加倍的疯狂向六芹山进行灭绝人性的围剿。他们在六芹山东南面的南渡江上,控制每个渡口,构成第一道封锁线;在六芹山周围的大小村庄都驻扎部队,修筑堡垒,构成第二道封锁线;在六芹山三十余里方圆的每个路口都设置严密的哨位,并由西向东,由南向北把山地劈出一个十字形通路,由山脚伸进山里,构成第三道封锁线,敌人日日进行砍林、烧山、搜剿;与此同时,对群众实行粮食控制,企图困死我军。
  留守在六芹山的一中队的指战员们,面对数十倍于我的敌人,他们须做到既不让敌人知道我领导机关和主力离开六芹山,同时又不让敌人摸到我一中队的虚实,把敌人紧紧拖住。为此,他们采取飘忽的行动,日东夜西,早南晚北,天天都派出游击小组,白天截路伏击,夜晚则敌驻我扰,不分昼夜,枪声不绝。可是,时间一长,敌人似已觉察到我主力不在六芹山,围剿行动逐渐有所冷落。出现这种情况后,伍向华、魏学良、范运进一起研究决定,适当集中兵力,不仅打零星之敌,而且要打小股敌人或敌队伍的一段,用各种办法制造假象,虚虚实实,弄得敌人变成了又聋又瞎的狂牛,在六芹山上四处乱闯。
  敌人的围剿不断升级,他们疯狂搜山焚林,搜一处烧一,处,三十里方圆的六芹山火焰遍地,烽火连天。可是那些顽强的热带树木,总是砍不完烧不尽,火烧过的地方不几天又绽出了嫩绿的新芽。一中队的指战员们依凭着这绿色植物的掩护,同敌人进行着巧妙的周旋。
  有一天,村庄里的一个青年共产党员冒险上山来,向伍向华报告说:敌人的围剿越来越严,这几天到各村庄强制执行“十家连坐法”。并宣布了“藏匪者杀;接济匪钱粮者杀;为匪带路者杀;为匪制造谣言者杀;为匪送情报者杀;送子参匪者杀;知匪行踪不报者杀;为匪接济病伤药品者杀;违禁令上山者杀”的“十杀”禁令。在这样的情况下,群众对我军的接济和支援非常困难,但是乡亲们心里仍向着共产党,冒着危险凑齐了些粮食,但目前无法送上山来。伍向华请那位党员回去向乡亲们转达子弟兵的谢意,并要求地方配合造舆论,说冯白驹还在六芹山,挺进支队还在六芹山,扛水龙机(即玛克沁重机枪)和六〇炮的队伍还在六芹山,千方百计把敌人死死拖住。
  在敌人的重重围困下,一中队指战员与群众的联系暂时中断了,部队留下的粮食早已吃光,靠乡亲们特意留在山上的蕃薯勉强维持了些日子,但被敌人发觉后也几乎糟踏光了队,伍面临着饥饿的威胁,常常三天五天吃不上饭。伍向华、魏学良、范运进不为重重困难所压倒,他们带领战士们采集野菜野果充当粮食。野菜野果可以充饥一时,但是长时间连续食用这些东西就吃不消了。有的野菜,吃了使人拉不出屎来,憋得嗷嗷直叫;有的野菜吃了使人胀肚子拉稀,四肢酸软无力。随着饥饿和风雨而来的是疾病,有的人发冷发热,有的人头昏眼
  花,有的人浑身长满疥疮,医护员整天忙着找草药给大家治疗。在艰难困苦的磨炼中,同志们的斗争意志依然十分坚强。
  随着时间的流逝,一中队在六芹山已经同敌人周旋了三个月。至五月底,他们获悉特委和总部已由石孚、加乐转移至澄迈、定安交界一带,靠近二支队行动地区。敌一七五师在六芹山三个月的围剿,寻不着我领导机关和主力部队,已经被拖得疲惫不堪,准备撤出六芹山,重新进行部署。总部认为,一中队的任务已完成,可相机撤出六芹山,同就近的部队会合。
  得到这一信息后,伍向华、魏学良、范运进等经研究后决定立即组织队伍从东南方向突围,越过南渡江,经石孚、加乐至加训洞,同活动在这一带革命老区的第二支队会合。突围在黑夜里进行,队伍选择了一处较隐蔽的渡口涉水渡江,指战员们由于经受饥饿、疾病的折磨,身体衰弱,竟用了两个多小时,才渡过仅三百米宽的江面。过江后,发现前有敌人后有追兵,伍向华一边命队伍隐蔽前进,一边命中队长魏学良带领机枪加强前排火力,如与敌人接火,即拚死杀开血路,强行突围。结果,由于夜幕的掩护,前头敌人未发现我军,指战员们不动声色,乘虚而过;后边的追兵,因摸不清我军虚实,不敢贸然再追。一中队的同志们,就这样昼伏夜行,走了几个晚上,机动灵活地穿越敌人的数道封锁线,终于进入了二支队活动地区——加训洞。
  一中队撤离六芹山后,依然隐蔽在山上的医疗队处境越来越恶劣。同志们连日忍受饥渴,伤病员的情况日渐恶化,敌人更加疯狂地纵火烧山。在这极为艰险的环境下,医官张妙和医护员韩惠卿等同志,带领着十几名伤员,顽强地坚持在山上与敌周旋,隐蔽待命。直至六月初,部队派出干部陈培龙上山
  来,才带领他们离开了六芹山。这支在敌军重围之中,历尽艰险、坚韧不拔的红色医疗队,终于又回到部队中来了。
  特委和纵队领导对一中队和医疗队的斗争给予很高的评价,称赞他们在敌人空前残酷的围剿下,坚持了近百天艰苦卓绝的奋战,以数十人的一支队伍,拖住了敌人的三个团,掩护了领导机关的转移,策应了其他地区的斗争,队伍本身完好无损,圆满完成了任务,在琼纵发展历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知识出处

浴血天涯

《浴血天涯》

出版者:广东人民出版社

本文记述了浴血天涯、自卫战争的序幕、严酷的岁月、在反清剿斗争中、五指山的曙光的情况。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