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在海棠广场建立标志性主题雕像“海棠姑娘”的建议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天涯论剑》 图书
唯一号: 200120020230002973
颗粒名称: 关于在海棠广场建立标志性主题雕像“海棠姑娘”的建议
分类号: J3
页数: 3
页码: 225-227
摘要: 本篇文章记述了建议在三亚市海棠湾的海棠广场建立一座标志性主题雕塑——海棠姑娘雕像,以提升广场的品位和增添文化内涵。建议的理由在于,海棠广场应该有海棠文化内涵,海棠姑娘是在海棠湾地区广为流传的传说,因此,在海棠广场建一尊海棠姑娘雕像名正言顺且众望所归。此外,本土素材需要被发掘和弘扬,而海棠姑娘雕像可以植活海棠广场的美丽灵魂,使游客在赏景之余感慨三亚市山好水好人更好,对海棠湾和三亚市肃然起敬,避免空落落的感觉。
关键词: 三亚市 海棠广场 雕塑

内容

海棠湾的海棠广场,因处于我市东海岸海滨的优越位置,宽阔恢宏的气度及周边鲜美的自然生态而受到市民和游客的喜爱,平时市民群众都喜欢去这个广场休闲赏景,节假日特别是春节游人更多。但这样一个广场,只是作为休闲观海之用,缺失健身功能尤其缺失文化气息,到此游览的人总觉得走过一趟之后,心里难免有空落落的感觉,为此建议:应在海棠广场建一座标志性主题雕塑海棠姑娘雕像,提升该广场的品位,增添文化的内涵。
  一个平坦的宽阔的广场,是需要做多一些点缀的,要么是建筑小品,要么是花草树木,但最合适的莫过矗起一件艺术雕塑。这就要有选择和讲究了。矗什么内容、什么形式的雕塑好呢?是抽象的,还是具象的;是共性的,还是个性的;是国际题材,还是本土题材。我以为以反映本土内容雕像为上策,具体说,可根据海棠姑娘的传说,建一尊海棠姑娘雕像。其理由和意义如下:
  第一,该广场既为海棠广场,就要有海棠文化内涵,美若天仙、风华正茂的海棠姑娘投身南海,不惜献出自己如花似玉的生命来换取海棠湾父老乡亲的幸福生活,这一传说在海棠湾地区广为流传,海棠姑娘早就成为人们顶礼膜拜的偶像,给海棠姑娘造像,让海棠姑娘雕像落户海棠广场,顺理成章,名正言顺,众望所归。
  第二,本土素材需要我们发掘,本土人文精神需要我们弘扬。人们到此一游,散步赏景之时,当追思海棠姑娘,必将为她的奉献精神、大局意识所感动,为海棠湾人民乃至三亚人民的淳朴重义所折服,必将感慨我市山好水好人更好,从而对海棠湾、对三亚市肃然起敬。这就不再有空落落的感觉,而多了一份沉甸甸的情思。这就给海棠广场植活了美丽的灵魂。
  第三,建海棠姑娘雕像,传颂她的精神品德,这样的精神品德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今天仍然具有现实意义,仍然能激励海棠湾人乃至全市人民群众建设自己的幸福家园,这样的艺术就是本土艺术,这样的文化就是本土文化,在我市本土文化艺术作品不是多了而是少了,我们要高高举起本土文化的旗帜,理直气壮地唱响本土文化的主旋律。并且,越是本土的就越是独特的就越是世界的!
  第四,建海棠姑娘雕像有很好的参照系,建起来则为三亚增添又一处景观。三亚的城雕不多,根据黎族神话创立的鹿回头雕塑是不容置疑的成功之作,它的成功正是给予建海棠姑娘雕像的最佳启迪。珠海市大名鼎鼎的渔女雕像,也给我们提供了可资借鉴的范例。海棠姑娘雕像若能上马,将与珠海渔女雕像媲美,必将成为旅游业界和文化艺术界的美谈。
  第五,海棠广场前端的牛雕,它传达的是牛的拓荒精神,以及牛劲十足与牛气冲天的表达,有一定的可观性,但它不具备独创性,牛雕在国内比比皆是,深圳的拓荒牛雕像早已闻名遐迩,我市西岛景区的牛雕也为人们所熟知,重复与模仿始终是费力不讨好的,因此说该广场前端的牛雕的存在并不影响建作为广场主体与主题的标志性的海棠姑娘雕像。
  怎样建造这一雕像呢?
  建海棠姑娘雕像,所选位置应为广场中心偏东。建一个较高的台基,其上塑海棠姑娘雕像。雕像分底座和雕像两部分:底座四边或六边可雕刻海棠姑娘的凄美感人的传说故事;所雕海棠姑娘,不仅要呈现天生丽质、豆蔻年华和当地女孩的外貌特征,而且要呈现她的精神气质,纯洁善良,宽容随和,突出她舍身为民时的那种从容淡定,憧憬父老乡亲充实富裕日子的那种幸福感,那种因精神升华后的超脱凄美。以这一雕像为中心,种植本土景观花卉植物,营造浓郁的海棠湾海滨特色环境氛围。雕像的材料可用花岗岩,与我市其他公共城雕风格保持一致,形成一个体系。
  海棠姑娘雕像可向全国广泛征集设计稿,同时向雕塑名家约稿,然后层层筛选,推出最优秀的作品。高标准、高质量、高要求完成设计与建造。
  这应该又是一道广为接受、备受欢迎的具有强烈艺术感染力的独特人文风景。
  —2014年三亚市政协六届三次会议重点提案

知识出处

天涯论剑

《天涯论剑》

出版者:光明日报出版社

本书是作者思考与调研、汗水与智慧的结晶,主要内容包括:文化建设、旅游建设、人才与教育、思想理论建设、发展与整治、调研报告、政协提案、社情民意信息。

阅读

相关地名

三亚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