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亚市图书馆
三亚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三亚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培养新型农民是全面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根本任务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天涯论剑》
图书
唯一号:
200120020230002941
颗粒名称:
培养新型农民是全面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根本任务
分类号:
F320.4
页数:
6
页码:
83-88
摘要:
本篇文章记述了如何推进新农村建设和培养新型农民的重要性。文章提出了新农村建设的20字目标要求,并指出其涉及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三个方面,强调新农村建设应该是一个系统工程。文章还指出,发展现代农业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首要任务,而要实现这个目标,必须培养新型农民,他们要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新型农民可以促进现代农业的发展,推进新农村建设。
关键词:
新农村建设
新型农民
社会主义
内容
我市要加快科学发展步伐,必须提高统筹城乡工作水平,把全市农村建设成社会主义新农村,如此就必须培养和造就大批新型农民。没有新农村就没有我市全面的协调的可持续的发展,没有新农民也就无所谓新农村,培养和造就大批新型农民是全面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根本任务。
一、新农村建设20字目标与新型农民
最先提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是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接着,2006年中央“一号文件”发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进军令,新农村建设很快在全国各地展开了。2007年中央“一号文件”用了四个“丝毫不能”来强调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坚持解决好‘三农’问题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的战略思想丝毫不能动摇,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的重要任务丝毫不能放松,支农惠农的政策力度丝毫不能减弱,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各项工作丝毫不能松懈。”由此表明了党和国家搞好新农村建设的决心。那么,新农村建设如何搞好呢?有些什么标准呢?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和2006年的“一号文件”,提出了新农村建设的20字目标要求,即:“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
新农村建设是一项长期的、复杂的、艰苦的系统工程,20字目标要求为我们指明了方向。这当中,“村容整洁”是最基本的,也是新农村建设的切入点,然而,新农村建设不等于新村建设,绝不仅仅是折旧村建新村。“生产发展”是新农村建设的核心,“生活宽裕”是新农村建设的目的,只有生产发展了,农民收入增加了,“生活宽裕”这个目的才能达到。当然,光有物质文明还不是社会主义新农村,社会主义新农村还要有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说新农村建设是“系统工程”是从宏观上说的,这一系统涵盖了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三个文明”。“乡风文明”是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包括文化、风俗、教育、卫生、社会治安等诸多方面;“管理民主”是推进农村政治文明建设的要求,涉及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工作机制和制度创新等。要“三个文明”一起抓。而“三个文明”都牵涉到一个“人”——农民。这个农民必须是新型农民,只有新型农民才能肩负起“三个文明”一起抓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任;如果是没有文化、不懂技术、不会经营的旧式农民,任凭他具有多么好的动机、多么强烈的愿望,也是不能完成“三个文明”一起抓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攻坚任务的。就其中的物质文明而言,上面说到的“生产发展”是核心,这生产怎样发展呢?2007年的“一号文件”提出要发展现代农业,而且说这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发展现代农业,是用现代的物质条件来武装农业,用现代的科学技术来改造农业,用现代的产业体系来提升农业,用现代的经营形式来推进农业。面对现代农业,旧式农民只能束手无策,一筹莫展。而要发展现代农业,必须培养新型农民,通过新型农民来推动现代农业的发展。穷人经济学家舒尔茨说得好:“如果能够给农民现代的科技、现代的生产手段,即使落后地区的农民,也可以点石成金,把农业变成现代的产业。”2007年“一号文件”就一针见血地指出:“建设现代农业,最终要靠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
二、过去的农民与新型农民
新型农民是与过去的农民相对而言的。不与过去的农民比较,也就无所谓新型农民。我们从三个不同的历史阶段来看过去的农民是怎么样的,新型农民与过去的农民有些什么区别。
解放以前。这个阶段的农民,杨白劳是典型代表。生产资料掌握在地主手中,杨白劳他们主要为地主干活,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面朝黄土背朝天,最终连喜儿都呵护不了。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的这一代农民,不缺勤劳的元素,也不缺反抗的元素,他们的反抗,有个体的杨白劳式的反抗,也有群体的像《半夜鸡叫》中的长工团队那样的反抗。对于他们来说,迫切需要的首先是翻身做主人。
改革开放前。这个阶段的农民,已经站起来了,为了使他们更有力量改变命运,国家曾为他们设计了集体主义的道路,代表性人物是陈永贵。他不仅继承了中国农民的吃苦耐劳,而且以主人翁的姿态,带领大寨的农民团队,艰苦奋斗,战天斗地,一心为公,公而忘私,成为农业战线上的一面旗帜。客观地说,五六十年代,非常需要这样的农民,非常需要这样的精神和气概,但大寨的道路,不是中国农业和中国农民的唯一出路。这一阶段的农民,作为集体中的一员,主要听从集体的调遣,自己还没有太大的自主权,对文化、技术等要求不太高,只要听话、规矩、肯干就行了。
改革开放以后。人们纷纷打破许多束缚生产力发展的东西,比如观念、机制、做法等等,再次调整生产关系。走向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农民获得了自身的解放和自由,焕发了前所未有的生产积极性和创造性,开始了真正的自己掌握自己的命运,代表性人物是吴仁宝。吴仁宝把一个移民新村带上了工业化的道路,使华西村成为中国第一富村,华西2008年销售额将近1000亿元,农民家家户户都有别墅、100多万至1000多万元大数额存款。吴仁宝不仅有文化,有一套实用理论,而且是经营管理的专家,这就是新型农民了。
那么新型农民与过去的农民或者叫作旧式农民的区别,主要表现在哪里呢?我认同三亚市教育局孙有泰同志的说法。孙有泰在他的论文《论“新型农民”的内涵及其意义》中指出,新型农民这一命题的内涵是“四要”,我想这“四要”既是新型农民的内涵,也是新型农民与旧式农民的区别:“要讲道德守法律,要有文化懂技术,要会经营善管理,要勤劳动能致富。”
三、明确新型农民的内涵与培养新型农民
新型农民这一命题,是伴随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提出而出现的。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的《建议》和2006年、2007年中央“一号文件”,全都提到新型农民这一命题,在提到新型农民时都使用同样的提法:“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我体会,农民要成为新型农民,“有文化”是最基本的条件,文盲只能是旧式农民,这“文化”你起码得有,至于层次、结构等则另当别论。“懂技术”相对“有文化”来说,已是进了一步,作为农民个体,有一门手艺、掌握一技之长是吃饭的需要,就是你所从事的生产技术,那更是要懂,现代农业的技术含量是越来越高了。“会经营”,从自身牵涉到他人了,活动的范围扩大了,交易的领域增多了,不是像人民公社时那样,农民只为生产队干活,面对生产队就完了,而现在自己就是一个生产队,自己要把自己的生产队管理好,与整个社会打交道,甚至要把蛋糕做大,变成农场主、庄园主、企业主等等,这“会经营”实在是太必要了。中央所提新型农民的内涵就这三条: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为什么只提三条呢?我理解:第一,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是市场经济背景下农民所必须具备的,它既是新型农民与旧式农民的基本区别,又是新型农民的起码的条件,连这三条都不具备,就不能称之为新型农民;第二,中央是对全国讲的,不是针对某一地区尤其不是针对经济发达地区讲的,水准不能过高,过高了普遍性就减弱了,许多地区就适应不了;第三,中央文件提新型农民这一命题,只算是破题,并没有做专门的论述,所以在行文上尚未展开;第四,这三句话就是作为新型农民这一概念的定语出现的,在一个中心词之前冠上三个定语作为修饰语,从三个方面来说明、限定或描述中心词,已是足够。所以,我认为中央并非专门的阐述并且又是面向全国的文件,提这三句话是比较合适的。
既然如此,我们为什么还要探索、研究新型农民的内涵呢?我认为,马克思主义不是要终极真理,而是要发展真理,人的认识的特点之一就是不断地发展,而不是停滞不前。孙有泰同志作为一名教育行政领导干部,思想活跃而不是禁锢,善于思考而不是墨守成规,打破常规而不是故步自封,敏锐地认识到新型农民对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意义,于是积极地探讨新型农民的内涵。并且,他的探讨是建立在农村工作实践基础之上的,三亚市卓有成效的新农村建设为他的思考提供了鲜活的具有说服力的材料。我对于孙有泰的理论探索持赞赏态度。孙有泰提出新型农民的“四要”,是对中央“三句话”的贯彻、拓展和丰富,是孙有泰个人的理论成果,也是我们三亚的理论成果,这一成果简称“四要”,每个“要”都有两个层次,四句话实际上是四个方面八个层次,每个“要”7个字,结构相同,句式整齐,使用起来极方便。这样的来自实践的理论成果,建议我市运用于新农村建设工作之中,充分发挥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培养新型农民是全面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根本任务,而要培养新型农民首先必须明确新型农民的内涵,明确新型农民的内涵就是为了更好地培养新型农民,其重要意义至少有三:第一,按照新型农民的内涵要求培养和造就广大新型农民,以这样的新型农民作为新农村建设的主力军,才能实现中央提出的20字目标;第二,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参与建设和支持建设各方,可由此认清培养和造就新型农民的标准和要求,然后采取相应的得力措施;第三,农民可由此明白提高自身素质的方向,方向明确,心中有数,前进就有动力,就避免走弯路。
在明确新型农民内涵基础上,应根据我市实际从如下方面来培养新型农民。
一是要加大政府的扶助和支持力度。我市各级政府应把培养新型农民纳入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规划,采取有效措施,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建立政府扶助、面向市场、多元办学的农民教育培训体系,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培养新型农民。要加大投入力度,支持新型农民培训工程、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和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工程,做好示范引导。
二是要方便农民就近、就地接受培训。要注意教育培训的基础性、系统性、针对性和实效性。要开展技术咨询和服务,现场帮助农民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要将农民急需的技术、信息及时送到农村交给农民。要把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绿色证书培训工程、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工程等各类农民教育培训班办到村里,以村为单位,制定一个全面的培养计划。
三是要发动我市大中专院校和科研单位参与。可有计划、有步骤地组织有关教师、科研人员一起开展经常性的新型农民教育培训工作。可紧密结合农时季节要求,邀请他们开展灵活多样不同形式的专业技术培训,使农民一看就懂,一学就会,学了能用。
四是要能人带动,加快农村带头人培养。农村带头人有两种,首先是农村领导干部,没有一个好的领导班子,就带不出一个好队伍。其次是农民企业家、经营能人。能人示范带动是搞活农村经济的启动器,必须加大培养力度,可逐村逐户搞好调查,选择重点培养对象,充分利用激励机制,让更多的能人脱颖而出。
五是加快劳动力转移。劳务输出不仅是提高农民经营意识增加收入的重要途径,也是培育新型农民的一个重要途径。农村只有做好“输”的文章,才能出现生机和活力。
——原载《三亚党建》杂志2007年第2期总第63期
知识出处
《天涯论剑》
出版者:光明日报出版社
本书是作者思考与调研、汗水与智慧的结晶,主要内容包括:文化建设、旅游建设、人才与教育、思想理论建设、发展与整治、调研报告、政协提案、社情民意信息。
阅读
相关地名
三亚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