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亚的使命和作为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天涯论剑》 图书
唯一号: 200120020230002931
颗粒名称: 三亚的使命和作为
分类号: TS101.9;K249.5
页数: 5
页码: 41-45
摘要: 本篇文章记述了黄道婆是中国宋末元初的一位伟大的棉纺织技术革新家,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认为世界级古代女科学家。她革新的三锭纺车比其他国家早了四五百年,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纺纱工具之一。黄道婆的技术革新和工具改革推动了中国棉纺织业的迅速发展,使当时的松江成为全国棉纺织业的中心,中国棉布一度成为英国绅士崇尚的时髦衣料。黄道婆对人类的衣着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关键词: 黄道婆 棉纺织 三锭纺车

内容

黄道婆是宋末元初中国伟大的棉纺织技术革新家,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认的世界级古代女科学家。英国著名科学理论家李约瑟著《中国科学技术史》一书,邀请德国汉学家、中国纺织史专家库恩撰写《纺织技术》专册,库恩就用了一个专章来论述黄道婆,可见黄道婆在世界纺织史上的突出地位和深远影响。她革新的三锭纺车,比英、美、德国早四五百年,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纺纱工具。工具的改革、技术的提高,推动了纺织业的迅速发展,使当时的松江成为全国棉纺织业的中心;并且,中国棉布曾一度成为英国绅士崇尚的时髦衣料,“衣被天下”的美誉由此而来。黄道婆为人类的衣着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一、三亚要负起研究黄道婆文化的重任
  全国与黄道婆存在渊源关系的地域有二:一是上海市,二是三亚市。前者有黄道婆墓地、黄道婆祠堂“先棉祠”和以黄道婆名字命名的村庄“黄婆庙村”等。近几年来,上海方面举行了诸多黄道婆研究和纪念活动。譬如,申报“乌泥泾手工棉纺织技艺”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并获批准;召开“黄道婆国际文化研讨会”;举办“黄道婆纪念馆日”、文化遗产日活动;甚至开办科学咖啡馆活动,让专家学者与市民相聚就黄道婆话题展开互动。相比之下,三亚显得冷冷清清。当然,即海南而论,在黄道婆研究方面还算比较活跃。视野所及,如下成果值得称道:黎兴汤著《黄道婆研究》一书,由改革出版社出版,荣获海南省社会科学研究成果二等奖;羊中兴著《黄道婆评传》一书,由海南出版社出版;庄黎黎、陈端鸿著《黄道婆传奇》一书,由中山大学出版社出版;原创舞剧《黄道婆》的创作和演出,获得了文华奖等奖项。然而,三亚市作为黄道婆的福泽之地,除了曾经诞生过周振东先生振聋发聩的论文《黄道婆籍贯考辩》外,未见有后续的研究成果,更罕见举办纪念性活动。三亚是不该沉默的。按通常的讲法,黄道婆生于1245年,卒于1306年,她“少沦落崖州,元贞间,始遇海舶以归”(陶宗仪文)。那么,她在崖州大约是15岁至52岁。一个61岁的人,37年在崖州,崖州当是她生命中最重要的地区了。上海搞了那么多的研讨与纪念活动,认为黄道婆改革和推广了棉纺织技术,推动了上海经济的发展和繁荣,却忽略了黄道婆在崖州的成长和作为、黄道婆成就与崖州棉纺织环境的关系等等。三亚是“源”,上海是“流”;三亚是“本”,上海是“末”,不能弃“源”说“流”、舍“本”说“末”,而应该“正本清源”。三亚市政协尤其害怕在三亚出现像陶宗仪所担心的“黄道婆之名,日渐泯灭无闻矣”,于是以自觉的意识,担当起一种历史的责任,举办“黄道婆与三亚”研讨会,邀请各地专家学者、文化名流,济济一堂,议论风生,旨在开三亚研讨黄道婆文化风气之先,并将推动这样的研讨形成气候,跟上上海的步伐,与上海两翼齐飞、两轮并驶,为我国黄道婆文化研究发挥三亚应有的作用。
  二、三亚有必要填补和校正黄道婆学术研究的空白与谬误
  纵观国内的黄道婆研究,尽管取得了很多成果,但尚有诸多存疑、争论未定的悬案以及某些方面的空白,三亚不能袖手旁观,必须奋发有为。譬如,关于黄道婆的籍贯问题。历来述说有异。其一,黄道婆者,松江乌泥泾人也。这一说法最早见于元人王逢的《梧溪集》卷三《黄道婆祠并序》,其后的书刊文章以及民间传说认为黄道婆系松江乌泥泾人均出自此。其二,黄道婆者,崖州人也。这一说法见1986年出版的《广东民族研究论丛》第一辑刊发的三亚文史学者周振东著《黄道婆籍贯考辩》一文,该文获得许多人的附和与支持。
  籍贯问题只能两者必居其一,不能两者兼而有之。不同意王逢说法的人提出,陶宗仪、王逢跟黄道婆都是同一时代(13世纪上半叶)人,陶宗仪与王逢还是同在松江本府本镇生活的知识分子;并且,同是最早的记载黄道婆事迹的文献,陶宗仪的《辍耕录》就没有指认黄道婆为松江乌泥泾人,而只是说,“国初时,有一妪名黄道婆者,自崖州来。”显然,陶宗仪对黄道婆的出籍还是存疑的。至于王逢说黄道婆“少沦落崖州”,请问,她是如何沦落的:一说是她逃离夫家,躲进道观,遇见从崖州云游到此的道观主的师姐,请求并跟其返崖。这显然是后人为黄道婆“怎么到崖州的”所编造的“合理化”情节。另一说是,黄道婆躲进商船,痛说苦难史,获得船主同情,随船南下。然而,该船肯定非直航崖州,黄道婆必然跟着船主到过各处港岸,东南沿海那些港岸都比崖州兴旺发达,为何黄道婆偏偏择留“一去一万里,千之千不还”的“鬼门关”呢?
  不同意周振东说法的人提出,假如说,黄道婆籍贯崖州,那么,《正德琼台志》《琼州府志》《崖州志》等方志史书为何没有记载?至于民间传说,有上海版的,也有崖州版的,各执一说,莫衷一是。无疑,这是一宗历史悬案,将其理清实属必要,意义重大。
  应该说,黄道婆对棉纺织工具和技术的革新是在崖州完成的,上海对她来说,仅仅是成果的利用和推广。如上所述,黄道婆大约从15岁至52岁在崖州渡过,这一年龄段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学习期”、“创业期”、“成就期”,且有37年之久,这在一个女性的一生中是何等宝贵。《梧溪集》说她“教他姓妇,不少倦,未几,被更乌泾名天下”。《辍耕录》说她“乃教以做造捍、弹、纺、织之具……未几,妪卒。”这些记载说明,黄道婆到上海前,她对棉纺织工具的改革和技术的提升已获成功,在上海仅是教授和传播,哺育她成长为杰出科学家的土壤乃崖州也。遗憾的是,她功厚身微,非权贵的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妇女地位低下,加之封建社会对科学技术不予重视,造成史传稀缺。然而,黄道婆居崖37年,值得我们去发掘、去探索、去研究的问题应该是很多的。譬如,黄道婆如何学习、革新棉纺织技术?她向那个地方的那个族群学习?她对棉纺织工具及技艺的革新在那一阶段取得突破?黄道婆的成就对崖州经济社会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黄道婆时代崖州的经济社会尤其是棉花种植状况是怎么样的?黄道婆是人不是神,她居住何处?是否婚嫁?夫家何在?这些都有待我们深入的挖掘、考证,从方法上,从途径上,从物证上,找出有说服力的根据来,填补我国学术界的空白,用我们的劳动和智慧来说明,三亚在黄道婆文化研究方面是大有作为的。
  三、三亚要挖掘利用黄道婆文化为提高城市品位和发展旅游业服务
  国际旅游岛建设是我省称得上21世纪的一个战略性伟大创意,它立足于省情,着眼于未来发展,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迅速提升全省综合经济实力,造福于海南人民。赞成这样的观点,建设国际旅游岛,努力达到国际化程度高、生态环境优美、文化魅力独特、社会文化祥和的现代旅游标准,关键是要有好的规划、好的政策、好的服务。
  三亚,作为我省的专业旅游城市,勇当国际旅游岛建设的排头兵、领头雁,义不容辞。为此,发展三亚旅游,必须发展三亚文化。旅游是支柱,文化是灵魂,文化决定旅游的品位,挖掘发挥黄道婆棉纺织技艺独特历史文化和本地民族特色文化资源为国际旅游岛建设服务,应当成为三亚的国际旅游岛建设工作规划的一个内容。所以,三亚市政协竭尽全力举办本次研讨会,诚邀专家学者来研讨,黄道婆在三亚的作为、对三亚的贡献;黄道婆文化对三亚文化事业、文化产业、旅游业的发展,对三亚城市品位的提高,具有怎样的意义?在国际旅游岛建设中三亚应怎样利用黄道婆文化?黄道婆勇于创新的精神如何发扬光大?古老的棉纺织技艺如何传承下去?等等。“黄道婆在三亚”的研究为“黄道婆在三亚”的应用提供依据,“黄道婆在三亚”的应用是我们开展“黄道婆在三亚”研究的落脚点和归宿。
  本届三亚市委领导班子高度重视三亚的文化建设,倾力提高三亚的文化软实力,继提出打造“文化三亚”之后,又提出打造“天涯文化源地”,并且倡导征集评选“三亚城市名片”“三亚城市精神”,支持申报和建设崖城历史文化名镇等等。软硬兼施,宏观微观相结合,实属难能可贵。研讨黄道婆文化,三亚市委更予重视和支持,主要领导批示道:“‘黄道婆在三亚’专题学术研讨活动,要注意对该成果的应用,在此基础上建设黄道婆纪念馆,成为三亚文化旅游点。”也就是说,我们并不只是坐而论道,君子动口不动手,也并不只是到此为止,而是要把研讨的成果加以转化,由此来促进三亚相关行业和产业加快发展,加大宣传三亚的力度,再行提高三亚的城市品位和知名度。黄道婆文化如何开发,如何利用,三亚在哪些方面大有可为,市委进行示范举例:建设黄道婆纪念馆,并要成为一个文化旅游点,增添和丰富三亚的旅游景观。黄道婆文化是一个极其丰富的矿藏,我们要怀着对黄道婆、对三亚的挚爱之情,以科学的严谨求实的态度开展研究工作,锲而不舍,奋发有为。
  ——本文原为时任有关领导讲话所撰,载于上海学林出版社2010年12月出版的《黄道婆的三亚解读》一书,这里有删节。

知识出处

天涯论剑

《天涯论剑》

出版者:光明日报出版社

本书是作者思考与调研、汗水与智慧的结晶,主要内容包括:文化建设、旅游建设、人才与教育、思想理论建设、发展与整治、调研报告、政协提案、社情民意信息。

阅读

相关人物

黄道婆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三亚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