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与人的发展:殚精竭思的阐发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天涯论剑》 图书
唯一号: 200120020230002916
颗粒名称: 城与人的发展:殚精竭思的阐发
其他题名: 罗灯光论文集《天涯论剑》序
页数: 6
页码: 1-6

内容

这是一部叫我百感交集的书稿。本书扉页引用诗人艾青的名句,让人对土地、对故园涌起一种莫名的深切的情感。在我们纷纷逃离故土,投奔他乡,成为城市一员的时候,仍有人如此坚守着土地,不离不弃地爱着他的家乡,关注它的每一次脉动,痛切它的每一次受伤,提出自己疗伤的方案,发出自己的声音,而不管它是否合乎时宜,是否有人乐意倾听。
  书稿的作者是我在家乡时的初中语文教师罗灯光。
  我所说的家乡其实指的是古崖州,古崖州包含着后来的崖县(今三亚)和乐东。我稚气未脱就跟母亲来三亚随父亲一起了,不知为何,我更愿意说自己是崖州人。不仅因为崖州大地是崖州民歌、崖州文化的沃土,还因为这里的民风自古尚学,耕读之家备受尊重。“家贫子读书”是崖州人的传统;读书人勇于担当则是另一种更为可贵的传统。历史上著名的“公车上书”就有崖州举人林缵统的身影;从崖州远走美国求学并获得芝加哥大学物理学博士学位的颜任光先生,也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崖州人。他出生于今乐东乐罗,20世纪20年代初北京大学首任物理系主任。他是一名纯粹的科学人才,却也不忘却自己的社会责任,在那个动荡的民国,他曾与北大名教授联名支持学生运动,名动京城……无须多列举,崖州的读书人自古就不乏为民请命的人,为社会建言献策、大声疾呼的人。
  历史从昨天走来。作为恢复高考后的1977级大学生的罗灯光,他身上所携带的理想主义激情和务实的生活态度,在这部看似多元的文稿里充分显露,无疑秉承了崖州读书人建言献策、为社会尽力的传统。摆在我跟前的这部书稿,可以说是一部献给三亚的论文集和抒情诗,这样的思想文笔和话题的驾驭,可谓建睿智之言,献务实之策,深深地打上了罗灯光个人非常明显的思想印记。所选编和推出的是他在三亚市委宣传部、三亚晨报社、三亚市政协三个工作阶段留下的有代表性、有一定质量和影响的作品,既是他个人的成果,也应是三亚市社科界的成果。尽管全书分上下两篇共八辑,洋洋洒洒20多万字,其实所探讨和阐述的只是关于城(三亚)和人的发展。
  三亚这座古老而又年轻的热带滨海城市,必然不断做大做强、做精做美,这就有必要提炼、推出它的城市精神,以激励全市人民奋发进取。作者力排众议,以他独到的见解雄辩地支持“极力争取”成为三亚的城市精神,海南日报的相关报道就引用了他的论述。三亚设市30年来,成功的经验很多,其中最值得肯定的是它准确的城市定位,在现届班子走马上任、提出城市发展新定位时,作者及时进行阐述,这是2015年新撰的也是较有分量的一篇,认为新定位是对原定位的肯定和坚持,新定位是对原定位的发展和提升,三亚在快速发展中积累的各类矛盾、留下的缺憾和无奈需要诞生新定位来引领弥补,接着提出创建三亚旅游城市这部“宏伟的多声部的交响乐”,务必唱响“精品”主旋律及其意见建议。思维辩证,逻辑性强,“交响乐”与“主旋律”的比喻恰到好处,所提意见与建议具有建设性和可操作性,因而具有参考的价值。
  三亚的发展必须有产业强力支撑。诸多产业当中作者特别关注旅游业。海南建省后,三亚的发展战略还在探讨,作者就响亮地提出三亚应走旅游兴市新路子的理念,认为是加快该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最佳选择。这是在长期观察、调研基础上,在研究了以港兴市、以江兴市、以山兴市等等路径后迸发的闪光的思想,在20世纪90年代初实属难能可贵,作者甚至在这三亚旅游业并不成气候之时信心满满地预见三亚旅游业将“如旭日东升,充满朝气和活力”,一定会超越“那些老牌的黄金海岸、太阳海岸”,“桐花万里丹山路,雏凤清于老凤声”。所支招的旅游企业集团化经营,构建多层次系列化旅游体系,以及不仅要把三亚建成国际旅游中心,而且还要把三亚建成国际度假中心、国际会展中心、国际购物中心等对策,不失为促进三亚经济强筋壮骨的一着好棋,至今尚未过时。在“旅游兴市”思想引领下,作者提出进一步开发建设海南的标志性景区天涯海角,针对景区实际建议的落实景区范围、迁移铁路和公路、创造新的景观和项目格局、保护和恢复自然风貌、强化“天涯海角”意境主题等,如今还有借鉴的价值。然而,发展旅游业并不排除其他产业,作者于本世纪初赴长三角考察后,勇敢地发出不同凡响的声音,指出城市发展产业选择不能一边倒,必须破除旅游城市只发展旅游的单一产业思维定势,鼓吹三亚可重视发展高新科技产业,以化解三亚经济总量尚小、二元经济结构突出的矛盾,该市若干年后建立创意产业园,证明了作者视野的开阔灵活和见解的前瞻性。
  三亚的繁荣兴旺,农村不能缺位。“三农”系作者发展大视角中的一个视点。梅山四村是海南著名的革命老区,它与崖城等地农村的差距刺痛了作者的良知,于是三下梅山,深入调研,尔后在政协全会上作重点发言,呼吁政府重视、社会支持、同心协力扶持梅山老区加快发展,获得时任三亚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的批示,会后多个市级职能部门郑重回应。近年来,作者又在思考农村和农民教育,思考农村殡葬改革,思考农民失地引发的问题以及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措施,均以提案和调研报告来表明他作为政协委员的责任担当。
  众所周知,上天赐予了三亚一块无与伦比的福地,然而它美丽的热带生态既迷人又脆弱,面临着开发建设的严峻考验,这不能不引起深沉地热爱着三亚的作者深深的忧虑,在谈三亚的城市定位、书写美丽中国三亚篇章等文章里,渗透了作者深入骨髓的忧患意识,作者不遗余力地呼吁在发展与协调环境关系时更要珍惜这不可再生的福地,提出了“像爱护眼睛那样爱护三亚环境,像抓经济建设那样抓生态建设”的思想,提出了进一步加强保护海岸带、红树林、海防林、河流湖塘等湿地的建议。生态环境是三亚的风景线、生命线,是三亚的核心竞争力,这样的认识是到位的,这样的话语掷地有声。
  对于一个地方而言,文化是根本也是灵魂。忽视了高品位的文化建设就会失魂落魄。文化建设在本书中占有一定的分量。亚龙湾仙人掌酒店的一场歌舞,作者敏锐地发现这在当时是突破传统舞台表演式样、具有创新意味的实景歌舞演出,以感情浓烈的文字进行评析和推荐,那时我们还没有看到张艺谋打造的印象系列歌舞。参与组织黄道婆文化研讨会,既发挥自己的观点也整合与会者的观点,提出和传统看法黄道婆是“松之乌泾人”不同的见解:黄道婆系崖州女,同时也认为上海学派的观点、三亚学派的观点并存,黄道婆是三亚和上海共享的世界级古代杰出科学家,三亚不管是黄道婆的第一故乡还是第二故乡,都有责任为她建园造馆予以纪念,这是三亚的光荣和使命。所撰衣食父母园项目建设总体方案,需要多方面的知识和非同一般的思想与文字的驾驭功力,实为殚精竭虑之作。作者还特别拿出做好战略性、基础性文化建设的一揽子建议:建立城市博物馆,建造袁隆平、黄道婆等名人城雕,修订再版郭沫若点校过的《崖州志》,创办市级文化文学刊物,建设文化广场开展广场文化活动等。文化繁荣了必然会与旅游融为一体,三亚的旅游最终会由风光游向文化游尤其向本土文化游转型,我们拭目以待。
  城与人是本书的主题,人是城的核心,城使人生活更美好,科学发展观就强调“以人为本”。那么怎样重视人、培养人呢?作者大胆设想然后小心求证,认为培养人才要从幼儿园抓起,像育才镇(现育才生态区)可实施从幼儿园到博士全免费的举措,“造就黎苗族新一代人才,善莫大焉”。前往三亚市重点中学演讲理想和人生,给莘莘学子提供一盏温暖前程的心灯,情真意切,用心良苦。为特级教师高秋华《天涯寻梦》点评,不仅概括、称道其教育人生,而且总结、推介其教学艺术。对于新农村建设,论证其根本任务是培养新型农民,并揭示新型农民的内涵与培养的路径。对于能干事创业的人才,当年三亚提出“四个留人”,作者认为它并不平分秋色,应以“事业留人”为主。如何全面提高人才队伍建设质量,指出可引进互动理论和博弈理论,强调人才生态,“雨露无私,生态平衡”,“人才兴,三亚兴”。这样的行为和见解可圈可点。
  通读全书,不难获得本书在写作上的良好印象。一是思想性强。本书之文,或者见人所未见,独立见解;或者言人所不曾言、未敢言;或者力排众议,坚持已见;或者在人们司空见怪的事情上挑明闪光点。当房地产业风生水起之时,毅然发出滨海风景带不宜再上此类项目而应上长期性收益项目的声音,简直振聋发聩。千方百计提高三亚土地使用的收益率,这样的观点在粗放型发展阶段属新鲜、独到。对黄道婆成就的论述,认为三亚是“源”,上海是“流”等等。且不管是评论、提案还是调研报告,所提意见和建议实系真知灼见。二是对突破传统的议论文模式有更多的尝试和实践。不是一味的从概念到概念,一味的甲乙丙丁开中药铺,一味的枯燥沉闷,而是遵循文章的内在律动和节奏,追求布局谋篇的多样性,在具体的表达上尽量让形象思维渗进逻辑思维,较多地使用比喻等修辞手法和案例阐释,深入浅出,灵活生动,增强说服力,如把三亚市比做金凤凰,把海棠湾和崖州湾比做金凤凰的翅膀,“两只翅膀同时煽动之时,便是三亚真正腾飞之日”。三是以文学性强化可读性。罗老师长年坚持业余文学创作,出版过若干部散文集,曾任三亚市作家协会主席,重视并喜好文学性表达,因而本书便呈现散文化的论述,或者叫做论述的散文化,许多章节甚至整篇文章,如献给婚庆节的情侣佳偶、地名与说法切莫等闲视之、革命老人孙惠公一书封面赏析等,都可以当作散文来读,没有乏味感,给人读下去的兴趣与意味。
  作为三亚市富有理论创见的资深理论工作前辈,罗老师的书稿处处闪耀着思想火花,在他富有感染力的文字底下,其实埋藏着许多珍珠,等待有心人去发现,去品鉴。当然,书中某些观点和说法我不尽同意,我甚至觉得如果罗老师舍得删掉一些篇章,这部浸透了他心血的著作会显得更加纯粹,更经得住岁月的追问。但是,激情满怀的罗老师对待自己的文字如同自己的孩子,他有深厚的感情在,有对三亚现实与未来的强烈担当;况且,文字是思想的归宿,这些文字和思想记录了他这些年走过的心路历程,从中也看到三亚所走过的发展之路,那些振聋发聩的篇章对当今的现实仍具有警醒和借鉴的意义。
  罗老师郑重其事地让我写篇序言。为老师的多声部作品写序,实在不能胜任,权且当是一篇读后感吧,也借此让我对罗灯光老师多年来不改初心、辛勤耕耘所取得的硕果,表达一个学生深深的敬意。
  2016年1月于海口

知识出处

天涯论剑

《天涯论剑》

出版者:光明日报出版社

本书是作者思考与调研、汗水与智慧的结晶,主要内容包括:文化建设、旅游建设、人才与教育、思想理论建设、发展与整治、调研报告、政协提案、社情民意信息。

阅读

相关人物

蔡葩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