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油棕的日子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在三角梅盛放的热土上》 图书
唯一号: 200120020230002877
颗粒名称: 有油棕的日子
分类号: I267
页数: 4
页码: 096-099
摘要: 《有油棕的日子》是当代作家蒙胜国所作的一篇关于三亚的散文。
关键词: 散文 三亚 油棕

内容

郭沫若先生曾在兴隆农场写下《咏油棕》诗:“一亩能膏万口肠,油棕毕竟是油王,花生九倍差堪拟,栗子千枚难较量。”每每读之,南滨油棕便从心底活起来。
  南滨农场种植橡胶也种植油棕。海榆西线公路从琼岛最南端的这个农场近万亩油棕地里经过,遍地的油棕会迎着从西线往东而来,或从东往西而去的车辆纷纷扑来:呃,崖城到了;去三亚的也感到三亚近了。
  油棕树很抓人眼球:敦实的大树,长长枝条弯垂下来,整个树体宛如一柄巨伞站立在那里,纹丝不动。风雨交错时,那些长枝两翼挂满三尺长的叶片儿,犹如嫦娥那样甩起长长的袖子来;又像浴女洗濯后的披肩发,迎着风雨被扯向东,扯向西,扯向南,扯向北。无风的雨天,油棕林里好一片飒飒声。经一夜的雨,林子里一片静谧,油棕长长的叶片挂着水珠,有的水珠还在顺着叶片儿滴答着。此时走进油棕林,清凉之气会迅速把你融化,你的心气会变得柔软起来。农场停止油棕生产,铲除了油棕,城市园林却很青睐这个物种。
  城市人很困惑:公园里的油棕怎么就不结果呢?
  油棕花苞孕育、分化需有半年的时间,这期间的给肥、供水必须足足的,否则,花苞孕育失败或分化成雄花。这一点,《海南宝岛》在油棕篇目中明确指出,上世纪50年代全岛种植41万亩油棕,由于植地温度条件不适宜,加之缺乏管理技术,除南滨农场有近万亩油棕尚能结果外,绝大部分都绝收了。
  南滨农场依靠科学技术,使近万亩油棕开花、结果,闻名岛内外。中央首长和外国友好人士,到天涯海角都会转道进入南滨观赏油棕树。
  南滨油棕基地的油棕,每年的春分抽花。长长枝条的液窝处孕出的花苞,几天不见,花苞便悄然褪去,露出雄性花穗,一条条地舒展开来。用手摇摇花柄,黄色的花粉像雾弥散开来,可以嗅到一股熟鸡蛋味,有人刻意去嗅这个味,恍惚觉得饱食过一顿鸡蛋。工人把雄性划分收集到一只可以喷出粉的小塑胶瓶里。同期出来的雌花脱去了苞衣,伸出一根根尖尖的长棘,形成了一个椭圆,那些长棘的柄上,附生许多的小花朵。工人捏一捏软性的塑胶瓶,贮藏在里头的黄色花粉,喷洒在这些花朵上授粉。授粉后的小花朵,不久孕育出黑珍珠般的小果粒,往后,小果粒膨大,进而变得乌青油亮地布满这个椭圆上,又互相你推我挤着长成了一个洗脸盆大的通身彤红的果穗。那些橙黄色的果粒,开始果肉变软,果实开始松脱,用指甲刻入皮肉,有橙黄色的油点外溢。倘若烧一篝火,把油棕果投入煨熟后,吃起来果肉松软、香喷。
  农场自建的油棕加工厂压榨棕果,出来的成品棕油,那个年代,除了完成上缴国家的计划指标以外,还有一部分的油留下来,农场按月按人口配额分给职工。职工家里备了油坛子,盛的都是这种棕油。有的人家的孩子,早起上学前,端了一碗颜色红灿灿的炒热米饭,往家门口一站,扒饭吃。孩子跟前有人走过,抽了一眼孩子那饭碗:吃生油哇!棕果经机器压榨出来的棕油,颜色是红的,是没有经过热锅提炼,或提炼欠火候,农场人管这叫生油。生油在热锅提炼后,叫熟油。生油炒菜、炒米饭、煲汤水,出来的食品染成红红的。生油弄出来的饭菜,辣口而涩,熟油没这种情况。
  我堂妹夫的兄妹多,一到月底领油,全家乐融融,用大面盆和面,等红红的棕油在锅里一滚沸,把面食推锅里,经棕油炸出来的油条、油饼,金黄脆崩崩的。油条、油饼全部出锅了,棕油也好了。油熬成了褐黄色,备在油坛子里,全家人一个月的食用油,全在里头了。还有的人穷讲究,往提炼过的棕油里掺猪油。两种油掺在一起食用,很难分辨是棕油,还是什么其它油了。
  有一次,堂妹夫的全家人在灶前忙着炼油又炸油条、油饼。小小低矮的茅屋里冒出滚滚的浓烟。有人大喊大叫,跑步提来两大桶水,冲到茅屋前,朝黑乎乎的里面火灶方向,连连泼去两大桶水……弄得大家虚惊一场。棕油很奇怪,在提炼时,油锅冒出的烟很大,所以刚进入每月的最初几天,谁家茅屋冒浓烟了,八九不离十准是再煮油。我记忆最深的是,每个月的月底,全连队家家户户的油坛子都能见底,所以家家户户领油都集中在一个时间,想起炸油条、炸油饼,还有早上的油炒饭,在家的孩子纷纷挤到热闹的队列来秤油。那一回,我抱着盛满棕油的油坛子,往家走,一不留神,脚下绊了一下,油坛子摔破了,油洒了一地。我一愣神,气急败坏地痛哭,抓称杆的连队事务长,呼唤我去重新取一个油坛子,还按我家人口分足份的油给我。
  南滨还有一样最出名的,是油棕果生产出来的肥皂。南滨人称为“南滨肥皂”,模子里出来的肥皂有这四个大楷字。外地人到南滨,都见到水井边那些洗衣的、冲澡的,用的全是“南滨肥皂”。皂泡起得多,搓洗衣服,一满盆的泡沫;搓身洗澡的,人扎在棉花里一样。男人撸下身上白白的皂泡沫,堆到妇人衣桶里,说:“拿回家打一床棉被吧。”引得那些外地人很羡慕南滨人,好像南滨人滚在油里吃,家里肥皂堆不下,使不尽。
  肥皂和油一样,其实也是按人口配额的,每月每人也领到几块。“瓦西里说过,肥皂每天都会有的,不用怕。”有人模仿电影《列宁在十月》瓦西里的一句台词“面包会有的”来表明当时物质的匮乏,而南滨棕油和肥皂,足以让南滨人引以自豪。每逢春节,家乡在内地,老工人携大小一家人回乡,还有知青回城探亲,平时节俭下来的棕油、肥皂,塞满一个包。皂、棕油攒的少的,也靠到工友那里借,带着回家。春节一过,从大陆返回农场,借过人家肥皂和油的,弄得好些日子都是紧巴巴的。即使这样,他们自己感到习以为常了。次年春节,这些人又带上这些作为礼品的肥皂和油,也带上没有亲人在身边的一年孤居的心,返回到城市或乡下的父母身边。南滨肥皂、棕油,维系那个非常年代的亲情、友情,至今还让这些老南滨人唏嘘不已。
  南滨油棕停止生产是1991年。
  油棕生长的适宜地区,是油棕的原生地西非、中非海拔150米以上的潮湿森林边缘地区。南滨“旱湿各半,雨骤旱酷”,影响油棕产量。那时油棕是国家指令性生产项目,从1953年引种,到1991年终止,累计38年间,南滨油棕一直亏损经营。

知识出处

在三角梅盛放的热土上

《在三角梅盛放的热土上》

出版者:作家出版社

本书分散文、散文诗、诗歌、小说四辑,收进60位作者共125篇(首、章)作品。反映了三亚文学的基本风貌:拥有一支充满活力的文学创作队伍;文学创作活跃,体裁多样并都已取得一定成绩;初显三亚地域文学特征。

阅读

相关人物

蒙胜国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