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涯”蜕变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在三角梅盛放的热土上》 图书
唯一号: 200120020230002863
颗粒名称: “天涯”蜕变
分类号: I267
页数: 5
页码: 038-042
摘要: 《“天涯”蜕变》是当代作家徐日霖所作的关于三亚的散文。
关键词: 散文 三亚 天涯

内容


  浪漫天涯今异古。
  曾几何时,泛指喻称、渺无际界的“天涯”,自定格古崖州之后,历经200多年的深藏密裹,渐次打开历史尘封,伴随着三亚的新兴崛起,古辞翻新意,在与“美丽三亚”连缀之后,再不是一词、一石、一景及至一个小地名的称谓,而是一个地标、一片胜境、一座“永远的热带天堂”。走进今日三亚,你会觉得恒古“天涯”不是梦。这里海阔天空,四季如春,丽日和煦,花果飘香,有景皆奇观,无处不浪漫,古往今来人们对“天涯”特有的文化情结,都有了得以诠释和寄托的情天爱海。
  数千年间,当“天涯”仅作为地理方位或文化概念表述时,古人因受到地域及视野的局限,亦凭想象造出了不少以“天涯”命名的胜景和地域。
  最早以山命名为“天涯”的地方在山西。现山西原平市郊,有一座突起盆地的巨大山峰,形似石鼓,俗称“石鼓山”。因石鼓山雄伟挺拔,直插穹宇,有立地垂天之势,早在1000多年前的晋代,就被象形会意地命为“天涯山”,亦称为“天涯石鼓山”。而后,又将与“天涯山”遥相对望的五峰山,称为“地角”,造出了“天涯是为天涯,五峰好比地角”的中国历史上最早之“天涯地角”名胜,使中国人的天涯情结,在古老的三晋大地上,有了寄托的实景。如今,原平市亦传承这一“天涯”文脉,依托古之“天涯八景”,营造了“天涯山风景区”,留下了北国“天涯”的历史记忆。
  最早被称为“天涯”的区域在广西钦州。秦代以前,位于国家内陆最遥远的南方,当数广西钦州一带区域。古之钦州,“南临大洋,西接交趾(今越南),去京师万里”,人们到此,似犹到了天边绝境,于是,也便将钦州称为“天涯”之域。北宋庆历年间,钦州知州陶弼筑建了“天涯亭”,在960年前,将“天涯”印记,戳嵌在了古钦州大地。自北宋始,历代宦官达人、文人墨客,都将入钦州而视为走进了“天涯”之境,甚至以“天涯过客”自称。钦州“天涯亭”,曾名闻天下,屡经迁址重建,而今古貌焕然,亭亭耸立在钦州市中山公园内,给游人留下了“钦州何必是天涯”的无尽感叹。
  山西“天涯山”、钦州“天涯亭”,在华夏南北内陆两极,曾各领“天涯”风骚逾千年。然而,以“极其遥远或天地边缘”为本义的“天涯”古辞,当应有更为形象的指代与准确的载体。“天涯在何处?”古人一直在追寻着……
  二
  三亚与“天涯”结缘,始于程哲。
  清代雍正年间,崖州(今三亚市)来了一位知州,名叫程哲,当他把“天涯”两个大字,摩崖镌刻在地处华夏最南端的古崖州滨海奇岩之后,“天涯”的地理命名,便注定将得到改写。
  这位出自徽州,享有“刻书家”、“金石家”和“鉴赏家”誉称的程哲,并非能预见到他的摩崖“天涯”,会成为今日三亚的“镇市之宝”,更不可能料及他所命题的“天涯”,会演绎成今日三亚“天涯文化”的命题。他独具慧眼,在“一去一万里”的古崖州天边海隅,真正感悟了“天涯”千古文化内涵,欣然丹书摩崖,旨为在天地间留下一方“天涯”印记,并将它托付给钟灵毓秀的古崖州珍藏,甚至还为此留下了串串悬谜。崖州有情,一部经典的《崖州志》,留下了程哲“名宦”行功和刻书“天涯”的历史记忆,为一代文化大师郭沫若考证三亚“天涯”史实,提供了文献佐证。岁月有情,三亚历史时空不负嘱托,把出自程哲之手的“天涯”丹墨,呵护得丝缕无蚀,及至200多年之后,清新如处地奉还给了三亚。而今,“浪漫天涯”成为了三亚城市名片的魅力元素,人们在这美丽与浪漫的胜境中穿行之时,亦当“感恩”曾惠泽三亚这一方天涯丽土的开拓古先贤程哲。
  打开历史记忆,程哲款款而来——
  程哲(1668—1739),清代安徽歙县岑山渡人,字圣歧,号蓉槎,徽州大盐商后代,客居扬州,监生出身,为清代“文坛领袖”王士祯的及门弟子。雍正四年(1726年)至雍正七年三月,任崖州知州,多有亲民善政,获尊为崖州清代名宦。据《崖州志》考,程哲履任崖州期间,是为大灾频发之年:雍正元年,“飓风大作,山水暴涨”;三年,连遭两次地震;四年,罕见大旱;五年,农作物失收,粮荒不济。而他上任伊始,临灾自定,有为而治。目睹边陲人民生活陋习,他作歌勒碑劝戒州民:“勿嗜酒而沉醉,勿见色而贪淫。勿因风而晓坐,勿被露而夜行。勿因饥而饱食,勿因渴而多饮。勿因垢而晨沐,勿因倦而昼寝。”从日常生活入手,诱导推行日常文明健康生活习惯。在大灾面前,他体恤百姓,为民请命,“开仓平粜,民得聊生”,州人感念之,“勒碑称颂”。在《新安岑山渡程氏支谱》中,对程哲的仕宦履历及在崖州事典,志述颇祥:程哲,“初任奉天锦州府宁远州知州,例升知府,改补广东琼州府崖州知州。招抚生黎就化,黎童服教有知诵读者。立唐宋三贤祠祀李德裕、胡铨、赵鼎。政绩卓然,擢户部员外郎,提升两广盐运司,同历潮州府同知,内迁福建司主事,以原官致仕。”谱谍所记,可补《崖州志》阙如。
  程哲不仅是崖州名宦,而且是安徽及中国历史名人,在中国文化史上享有卓誉。程哲多才多艺,是名见胫传的刻书家、收藏家、鉴赏家和诗文家。《安徽府志》记载:“程哲,字圣歧,岑山渡人,幼颖悟,嗜学,师事新城王士祯。博考深思,经史百家,靡不考究,收蓄书籍金石文字甚富。”他的老师王士祯在当时就这样评价他:“门人圣岐,喜藏书,尝求斋额于余,名之曰‘七略’。又闻其善鉴别古今图画尊彝之属,所蓄甚富,筑楼三楹居之,焚香帘阁,精洁不减清闷,可谓风雅好事者也。”还称其:“抱博辨之才,具论断之识。”程哲早年便在扬州创办了清代前期徽州府最著名的“七略书堂”,以传播老师著作及中国经典文化为己任,先后刻印了王士祯《带经堂全集》、后晋《旧唐书》等30余种、670卷。所著文集《蓉槎蠡说》12卷,收入《四库全书存目》;明代窑器鉴赏专著《窑器说》,收入《四库全书》,成为了现存最为珍贵的明代古窑器鉴赏与研究的文化典籍。
  三
  “天涯”名归三亚,得到了美丽蜕变。
  程哲当年所选址题刻“天涯”之处,是古崖州州治通往三亚港必经之路,位于最为绝险的“下马岭”延伸所至海湾角隅。对这一地域状况,光绪《崖州志》在《卷二》中记载:“下马岭,城东六十里,斜峙海湾,有一径可通行人。乱石棋布,潮长即不能往来……麓有巨石,高二丈。”又在《卷十三》中记载:“下马岭距城东六十里,周围三十里,高七十丈。斜峙海湾,仅有一线可行。乱石如屋,耸塞海滨。潮长,不能往来,最宜设伏……匪常据行劫。过此,有二路入三亚境。一度岭从内地行,险而近。一从海滨行,坦而远……马岭汛扎驻于此,为州治东路第二重关隘。”因地势险峻,难于通行,仕宦、州人皆视为末路畏途。故此,程哲题刻“天涯”之后,自雍正至光绪近150多年间,似乎无人对此问津,连编纂于乾隆年代的《崖州志》,亦舍而不录。相较宋元时期所开拓的“大小洞天”、“落笔洞”而言,既没有留下诗文片语,亦无缘获列为“崖州八景”之属。程哲命题的“天涯”,在历史的寂寞中,静静地守候着。
  直至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崖州知州主持重修《崖州志》时,经崖州纂修者实地采访所获,程哲的“天涯”摩崖石刻史事,方始得以记入地方志书。其中,在《舆地志二·山》记载:下马岭“麓有巨石,高二丈。雍正间知州程哲刻‘天涯’二大字于上。今通名此地为天涯。”在《杂志一·金石》记载:“天涯”石刻,“亦在下马岭海滨石上,与‘海判南天’相去咫尺。字大三尺许。旁镌‘雍正十一年口口口程哲’。字四寸。”(今人考证实为雍正七年)自此,程哲题刻“天涯”170年之后,其史事才为世人知晓。新中国成立后,关隘变通途,“天涯”露真容。1962年,郭沫若在点校《崖州志》时,三次亲临实地,对“天涯”石刻进行了严谨的考证,用历史学家和科学家的睿智慧眼,对程哲命题的“天涯”景区,进行了新的审视,并欣然为此写下了赞美诗文,成为了第一个“天涯”鉴宝人,并在程哲“天涯”石刻的岩崖上,命题了“天涯海角游览区”,从而使“天涯”刻石及其天涯原始风貌得以保护,并由此诞生了今日饮誉世界的三亚“天涯海角旅游风景名胜区”。正是得益于古今传承、保护、开发,得益于对“天涯”文化的开掘、整合和创新,曾带有几多悲凉与凄然的“天涯”,才在今日三亚这片美丽的热土上,翻作新意,演绎成了大美与浪漫。
  山西“天涯山”命名2000多年,钦州“天涯亭”竖立上千年,可谓古矣。然而,程哲在崖州命题“天涯”,虽只有270多年历史,但终使“天涯”定格崖州。后人继而命题“海角”后,泛指喻称的“天涯海角”地理概念,在中国地缘上有了名符其实和具体形象的载体。而今,人们淡忘了山西“天涯山”、钦州“天涯亭”,唯知道中国的“天涯海角”,就在海南岛上,在海南岛最南端的三亚市,“天涯”成为了三亚地理徽标,也成为了三亚的美称。
  当“美丽三亚,浪漫天涯”成为了三亚城市名片之后,“天涯”,己不再是程哲当年题刻的那一方滨海岩崖,也不再是郭沫若命题的那一滨海景区,而是寓寄了中国古今“天涯文化”内涵,诠释大美与浪漫的新三亚。

知识出处

在三角梅盛放的热土上

《在三角梅盛放的热土上》

出版者:作家出版社

本书分散文、散文诗、诗歌、小说四辑,收进60位作者共125篇(首、章)作品。反映了三亚文学的基本风貌:拥有一支充满活力的文学创作队伍;文学创作活跃,体裁多样并都已取得一定成绩;初显三亚地域文学特征。

阅读

相关人物

徐日霖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