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三亚名人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走进三亚》 图书
唯一号: 200120020230002843
颗粒名称: 6三亚名人
分类号: K892.5;K928.5
页数: 14
页码: 79-92
摘要: 本文介绍了历史上与海南岛相关的重要人物和事件,包括两汉伏波将军路博德和马援、南北朝时期的冼夫人以及唐朝的鉴真。这些人物或者事件都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对于海南岛建设、文化传播、军事安全等方面作出了贡献和影响。
关键词: 海南岛 历史人物 文化传播

内容

两汉伏波将军路博德和马援
  伏波,“船涉江海欲使波滔伏以也。”意为平定叛乱,维护国家安定和统
  路博德,四汉西河平周(今山西介休县)人。汉武帝元鼎五年(公元前112年)时,南越国丞相吕嘉发动叛乱,杀掉南越I:及汉朝使者并两千汉军。汉武帝大为震怒,任命路博德为伏波将军,率军平叛。其后路博德大获全胜。
  从此汉朝在这里设置九郡。其中儋耳、珠崖二郡即今海南岛。这是海南有文字记载的最早行政建制。路博德为开拓祖国南疆作出大贡献。
  马援,字文渊,东汉扶风茂陵人。东汉光武帝建武十六年(公元40年)交趾的征侧、征贰姐妹叛乱反汉,占据岭南(今广东、广西、海南)60余城并余立为王。汉光武帝任马援为伏波将军率军南征,平定叛乱后在交趾竖立铜柱作为汉朝最南边的边界标志。马援率军在沿途修廊治城、设置守令、兴修水利、推广中原耕作技术等,为开发海南、促进当地农业经济发展、维护国家统一,发挥了重要作用。
  海南民众为感念两位伏波将军的丰功伟绩,在海口、三亚等处兴建了伏波庙。1995年还特为其立塑像于天涯海角,供人们瞻仰纪念。
  冼夫人
  冼夫人(公元512—602年),字英,南北朝高凉郡(今广东电白、阳江一带)人。冼夫人自幼足智多谋、胆略过人,曾经率领部队降服海南岛千余村寨。南朝梁年间嫁给高凉太守冯宝为妻。冯宝死后,冼夫人平息了岭南大乱,经南朝梁陈直至隋朝三次政权大变动,始终臣服朝廷。隋初岭南陈佛智等人谋反,冼夫人亲自戎装披挂,不顾高龄,调兵遣将,统率进击。所到之处,叛军纷纷下马投降,岭南局势迅速得以平定。
  隋开皇十一年(公元591年),隋文帝下诏册封冼夫人为谯国夫人,以临振县(今三亚市)作为她的封地,俸禄食享1500户的赋税徭役。为了纪念冼夫人一生致力于维护祖国统一、促进民族团结、传播中原文化、改革旧风陋俗,并纪念她为促进海南社会与经济、文化的发展作出的贡献,海南岛各地立庙祀奉冼夫人,尊其为“圣母”。因她的庙号谥“诚敬”,所以又称“诚敬夫人”。周恩来称之为“中国巾帼英雄第一人”。
  鉴真
  鉴真是我国唐代北派律宗的传人,著名的佛学家、经文译著家。他的“东渡弘法”和玄奘的“西天取经”,同在大唐帝国鼎盛时期对外文化交流和友好往来中作出了历史性贡献。
  唐天宝七年(公元748年),鉴真率弟子15人、随员2人、船工18人共36人东渡日本,突遭台风,经历了千难万险,于11月间漂流至振州(今三亚市)登岸。这是他第五次东渡遇险获救的福地,也是他失败的终点和成功的起点。
  振州别驾冯崇债笃信佛律,特派400甲兵隆重迎护鉴真一行入城,在太守衙设斋供养,在大云寺安置起居。众僧人捐舍衣物,修造大云寺佛殿。鉴真在此开法会讲律度人,把中原文化,包括当时最先进的建筑、绘画、雕塑、医药等科学技术传给当地人民。唐广德元年(公元763年),76岁的鉴真在日本唐招提寺圆寂。
  鉴真大师一生在六个地方留下其足迹。一是扬州大明寺,这是他出家入佛门,并长期担任住持的名刹;二是西安大安国寺,这是他拜师学律,修得正果的道场;三是古崖州(今三亚市)的南山湾,这里是历史上曾为鉴真壮扬六渡成功风帆的佛慧圣地;四是端州的鼎湖山;五是日本的秋妻屋浦,那是他第六次东渡成功,踏上日本国土的第一站;六是日本的奈良,在这个日本国古都,他受到圣武天皇的隆重礼遇,被封为大僧都,亲自为天皇、皇后、皇太子以下诸臣民摩顶授戒,荣宠无比。他在奈良居留10年,创建唐招提寺,该寺庙因此成为该国佛门的最高圣地。
  李德裕
  李德裕(公元787年—850年),字文饶,唐河北赞皇(今河北省赵县)人,唐代名相,出身仕宦望族,少年得志,历仕唐穆宗、敬宗、文宗、武宗、宣宗五帝为官,曾多年担任尚书、节度使职务,并两次拜相,封卫国公。唐大中二年(公元848年),李德裕失宠,被贬为潮州司马,在贬途中又贬为崖州(今琼山及澄迈县一带)司户。唐大中三年(公元849年)正月抵达贬所,十二月病故,终年63岁。
  李德裕贬所崖州,虽在琼山境界,但相传李氏子孙多人后流落聚居三亚,又辗转到乐东境内。现乐东县大安村有李姓数百家,自称李德裕后人。村中建有李卫公祠堂,保存着李卫公的冠带等遗物。
  赵鼎、胡铃
  赵鼎(公元1085-1147年),字元镇,宋解州闻喜(今山西省闻喜县)人。宋绍兴五年(公元1135年)九月官拜左仆射(宰相)。绍兴六年(公元1136年)十二月辞职。绍兴七年(公元1137年)第二次拜左仆射。因极力主张抗金,于绍兴十四年(公元1144年),遭秦桧诬陷,被流放至吉阳军(今三亚市)。旧时被流放的官员按例要上表对皇帝表示感谢,赵鼎的“谢表”写道:“白首何归,怅余生之无久;丹心未泯,誓死以不移。”宋孝宗时期,赵鼎获昭雪,追封丰国公,赠太傅,谥“忠简”。海口五公祠及崖州五贤祠皆祀赵鼎。
  胡铨(公元1102-1180年),字邦衡,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市)人。宋绍兴五年(公元1135年)任枢密院编修官。他和赵鼎一样,极力主张抗金,曾向皇帝上书直言,请将奸臣秦桧等人斩首示众,遭到秦桧的报复,连续被贬逐到边远地区。绍兴十八年(公元1148年)被谪为吉阳军(今三亚市)编管。
  在吉阳军的岁月里,胡铨以传播中原文化、向士民讲解儒教经书为日常主要活动,有时一日能做诗数十首。在宋代南来的贬臣中,他流传于此的诗词最多。当地黎族首领特地送子拜他为师,向他学习文化礼仪。因此,胡铨和当地少数民族结下了深厚的情谊。
  胡铨为人宽厚大度,谪居时,吉阳军守张生正是秦桧的党羽,对他十分苛刻,监视甚严,逼令他每十天必须“跣足、免冠、散发”,以囚犯的身份到州衙呈报言行实状。胡铨忍辱承受。有一次,胡铨应黎族首领邀请入山,恰好张生正被黎族首领捉住,五花大绑地准备杀掉。黎族首领问胡铨怎么处置,胡铨主张把他放了,黎族首领尊重胡铨意见,放了张生正。
  张生正获释回到城里第二天,就上门向胡铨感谢救命之恩,为自己过去的恶劣行为而赔礼道歉。此后,他一直视胡铨为上宾。胡铨后来还在宁远河边筑“洗兵亭”,取意“净洗甲兵长不用”,引导各族人民取消暴力对抗,为促进黎汉两族人民之间的和睦团结,做了很多有意义的工作。
  胡铨把赵鼎和他先后寓居的水南村裴闻义宅称为“盛德堂”,并写了《盛德堂赋》。宋孝宗即位,胡铨被召还京城。临离开吉阳时,他为亡故的赵鼎感慨万千,写下《哭赵鼎》一诗:“以身去国故求死,抗议犯颜今独难。阁下大书三姓在,海南惟见两翁还。一丘孤冢寄琼岛,千古高名屹泰山。天地只因悭一老,中原何日复三关。”
  周〓、毛奎
  周康6,字其乂,祖籍海陵(今江苏泰州市)。宋孝宗时,周〓被任命为吉阳军(今三亚市)知军。孝宗淳熙丙午年(公元1186年)九月九日,他率领僚属多人进行重阳登高探胜,迤逦来到南山西麓,在山海风光相映之处,发现石船奇观。故立即鸠工经营,开通道路,清理芜杂,整修林木,辟建成海滨山水风景区,以作政暇休憩宴游之所。
  风景区修筑成型后,周〓又作文刻石以彰其盛。他在石船东的巨石上,摩崖刻“石船”二字,又刻《石船记》计157字;他还将石船西北的巨石号为“石室”,在其壁上刻游记47字,又刻《洞口记》计203字。以上大小题刻凡407字。在当时的条件下,这是一项巨大的开山刻石工程。此处也是海南岛地区出现最早、最集中的山水旅游文化遗迹。沧海桑田,迄今大多数刻石字迹已漫滤莫可辨认,只有“石室”上刻的游记47字相对还保存完整清晰。
  《崖州志》中说周〓“宽平御下,修建学宫”。由于他作出了榜样,给后来接任者开辟了一条兴学育才之路,从此州人向化,研文习礼,蔚然成风。南宋一代,自淳熙年起,先后中举者就有14人之多。这些人除部分在本州任事外,大都被选到外县外省甚至中央部阁去任职。他注意民族团结,率先带领僚属和熟黎桐首跋涉于烟雾迷漫的群山之间,走村串寨,对深居山区的黎族人民掬诚相见,晓以大义,揆情度理,用实际行动表明其爱民如子的态度。《琼州府志》、《崖州志》都将他列为名官,立传垂世。
  毛奎,字子文,昭州富川(今广西富川)人,宋理宗淳祐年间(公元1241-1252年)任吉阳军(后称崖州)知军。他博学广识,能诗善文,通晓天文、律历、占候、堪舆等术数。
  “经营州南大小洞天”是毛奎在崖州的业绩之一,大小洞天也被今人美誉为“近800年琼崖第一山水名胜”。毛奎是一位具有远见卓识和求真务实的地方长官,他把南山大小洞天正式开发成为具有一定规模的道家文化风景区,拉开了崖州旅游事业的历史帷幕,因而成为三亚乃至海南旅游史上的先驱和奠基人物。
  毛奎热爱崖州的山山水水。他率僚属开山修路,开辟了“小洞天”、“钓台”、“岩瞻”、“石船”、“海山奇观”、“仙梯”、“试剑峰”、“石井”、“灵应泉”等景点,一一命名题刻。同时又建筑“大洞天亭”、“岩瞻亭”等亭台楼阁,挂匾题联。1962年,郭沫若来游,写下了一首五言古风体纪游诗并刻在“钓台”石上,评价大小洞天为“南溟奇甸”,赞誉毛奎为“小仙”。
  黄道婆
  棉纺改革家黄道婆(女)生活的年代大约在13世纪。据史料记载:古代崖州盛产棉花,棉纺业相当发达。黎族生产的“广幅布”在汉代就是官府征调的贡品。至宋代,崖州生产的“吉贝纱”、“吉贝布”、“青花布”已成为客商的热门货。同一时代出产的“黎锦”等已采用了“错纱、配色、综线、提花”等技术。黄道婆在崖州生活30余年,潜心向当地黎族人民学习棉纺技术,取得了很大的成功。
  元朝元贞(约公元1296年)年间,一次偶然的机会,黄道婆乘商船到达松江乌泥泾(今上海华泾)定居,教当地人民栽棉花,并传授棉纺技术,教其制作“轧花机”、“纺车”等工具,并发明三锭脚踏纺车,把单锭手纺车效率提高了两倍,使松江和江南一带享有“衣被半天下”的美称。黄道婆死后,当地人“感恩洒泣”,自愿聚资将其殓葬,并立祠祀奉。乌泥泾的黄母祠遗址及黄道婆墓地至今仍有遗存。
  关于黄道婆的籍贯,有人说是“上:海乌泥泾人”,少为童养媳,不堪压迫,出走崖州,晚年才归乡里;又有人认为是“崖州籍人”,为传播棉纺技术,随南来商船北上,在上海落地生根。笔者认为,对她的籍贯可存异,重要的是她生活在崖州30余年,她的棉纺技术是向崖州黎族人民学习的;她的发明成果,在当时的世界上是领先的,在人类纺织史上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绩。在这里引用一首关于黄道婆的古诗:“崖州布被五色缫,组雾织云灿花草。片帆鲸海得风来,千轴乌泾夺天造”,以示纪念。
  钟芳
  钟芳(公元1476—1544年),又名黄芳,字仲实,号筠溪,原籍崖州高山所(今崖城镇高山村)。明正德三年(公元1508年)中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授编修,累官至南京兵部右侍郎、户部右侍郎,生前授通仪大夫,逝后赠都察院右都御史。在明代,钟芳是与丘浚、海瑞并列的海南名贤,被尊为“岭南巨儒”。
  钟芳自幼聪慧超人,有“神童”之称。崖州广泛流传“钟进士7岁写马契”的故事。说的是他的祖父钟京(字锦堂)将家中所养的一匹马卖给西里人陈士郎。马价谈妥后,祖父叫钟芳写一张卖马契。陈士郎怀疑7岁的钟芳写不出,不料钟芳以诗代契,信笔写下了一首《卖马题契》诗:“立契高山钟锦堂,西里买马陈士郎。家中早养马一匹,今年卖马度年荒。主客集头先商议,善价而沽理应当。当面交钱后不悔,任君骑过罗浮岗。”陈士郎看后惊叹不已,就将马价赠给钟芳作为学费,连马也不要了。
  明正德三年(公元1508年),钟芳中进士,至嘉靖十三年(公元1534年)致仕,先后为官26年,历任浙江提学副使、江西右布政使、南京太常寺卿兼国子监祭酒(祭酒相当于中央大学校长)、兵部右侍郎、户部右侍郎。继钟芳中举之后,其子钟允直、钟允谦也先后中举。其次子钟允谦于嘉靖八年(公元1529年)登三甲进士,成为崖州人激励后人时的典范。
  在崖州还盛传钟芳父母“还金寮”佳语:因家道贫寒,钟芳父母在路旁搭茅寮卖茶水维持生计。一日收拾茶水生意时,偶然发现有人遗失三百金,夫妇俩守候寮棚至深夜,至失主寻来交还,未取分文酬谢。清光绪十六年(公元1890年),崖州知州唐镜沅为宣扬钟芳父母美德,特建“钟公还金寮”,撰文立碑,此碑至今保存完好。
  钟芳为官清廉,公正无私。嘉靖十三年(公元1534年)钟芳退休,居琼山府城西门外“进士巷”。其间有人求他代谋些私利,均遭回绝。他说:“我守志,犹如寡妇守身,岂可晚而失节!”嘉靖二十三年(公元1544年)病故,享年69岁。钟芳一生著作甚丰,主要著作有《学易疑义》、《春秋集要》、《养生举要》等及诗文20卷。清朝时,他的著作被收入《四库全书》。三亚旧府城有钟芳故居及“少司徒”、“文宗”、“少司马”三石坊,崖城南门也有“少司徒”、“世科”坊,崖城糖厂附近原竖有“钟筠溪先生故里”石碑,均属纪念钟芳的文物。
  林缵统
  林缵统,字承先,号天民,崖州官圹村(今三亚崖城拱北村)人,是当时海南地区唯一参加过戊戌变法的举人。
  林缵统天资聪慧,勤奋好学,才华出众,20岁时参加郡试名列第一。有人嘲他是“偶然”而得,他则以《偶然》一诗作答,“偶然偶然又偶然,人人说我是偶然。世间若有偶然事,人人何不去偶然”,机智而幽默。他博览群书,立志图强救国。当有人问他“读书何所求”时,他语惊四座:“读书是为做益国利民之事,若读书只为当官,当官只为利禄,那我宁舍读书,也不做官。”
  他于清光绪十九年(公元1893年)入广州广雅书院读书,光绪二十年(公元1894年)考中举人,光绪二十一年(公元1895年)春入京参加会试。是年正值中日甲午战争之后,《马关条约》的签订激起了全国民众的义愤,康有为、梁启超等联合各省应试举子1300余人联名上书,要求变法。林缵统签名,积极参加各项活动。清廷采用利诱威逼手段,令各省举人“取回知单”,“削存六百余人”。但林缵统矢志不渝,紧跟康、梁,坚持改革主张,成为历史上有名的“戊戌变法”志士。
  光绪二十四年(公元1898年)4月,林缵统第二次入京,加入康、梁等人组织的“保国会”,被推举为“条陈时事奏具”的“领衔”人,成为康、梁新党骨干分子。同年8月,变法失败,“六君子”被杀,康、梁出走日本,林缵统潜回海南,被清廷追革了功名。
  林缵统赋闲乡里,不忘报国,曾多次到万宁、琼海等地召集商贾议事,筹划开发西沙群岛。同时林缵统成立公司,拟定具体规划上报官府,被赞誉为“华夏开疆之幸事”。接着,他以公司名义集捐银两,雇募员生、水手,造木船,备器械、医疗等。筹备就绪后于光绪三十年(公元1904年)起,连续两次试航西沙,皆失败。后来林缵统仍继续为此事业奔走呼号不息,民国十一年(公元1922年)病故于万宁,享年70岁林毓豪
  林毓豪生于1940年9月,崖县五区黄流乡(今乐东县黄流镇)人。1959年崖县中学高中毕业后考取广州美术学院雕塑系。参加工作不久,他就被调往广州雕塑工作室进行专职创作,曾任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美术家协会广东分会理事、广州粤海书画研究会副会长,被广州市政府授予广州市劳动模范称号。他的雕塑、绘画作品数量多、质量高,作品多次参加省市及全国性的美展;《铁工》、《小蕾》、《蕊蕊》、《海角》等出国展览时均获得赞誉。在国内外70多种刊物发表作品达400多件(次)。
  他的雕塑作品内容广泛、技巧高超、追求完美。《省港大罢工》放置在广州英雄广场,体现了人类为争取自由、幸福而斗争的磐石般的意志;《革命烈士群像》挺立在南京雨花台;《中山像》在中山县孙中山纪念堂大厅里沉思;《天海飞鸥》翱翔在台山侨乡;《大学生》站在西安交通大学的校园里;《冼星海》仍在高扬着旋律;宋代民族英雄《李纲》永远屹立在东山岭上……在这些较大型的雕塑创作中,最为海南家乡父老所熟悉的便是《鹿回头》了。
  林毓豪的《鹿回头》雕像,从构思、拟稿、放大至择址,整整花了七年时间。其间他不辞劳苦地走访黎村苗寨,先后设计了20余幅图案。林毓豪认为,《鹿回头》雕像应该是一篇精美的抒情散文,形散而神不散。一是赋予形象以抽象的思维语言;二是突出个性化与含蓄美;三是凸现外轮廓优美的曲线感和坚实的岩石质感。如果这三点熔为一炉,就能够充分塑造出整个故事中的“生之渴望与爱之追求”。
  他为家乡人民创作的《鹿回头》雕像,光彩照人地耸立在风光旖旎的鹿山顶上。这尊雕像已成为三亚市的标志性城雕,鹿回头公园也被称为国际婚庆节活动的“南海情山”。
  邢福义
  邢福义,崖县五区黄流乡(今乐东县黄流镇)人,生于1935年5月。1954年到华中师范大学中文系读书,1956年留系当助教。1978年,越级提升副教授;1983年,晋升教授。1995年,国家教委和人事部评为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2002年,华中师范大学校领导评聘为文科资深教授(全校2人),终身任职;同年,湖北省政府授予“湖北省杰出专业技术人才”称号。现为博士生导师,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国家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规划语言学科组副组长,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语言与语言教育研究中心主任。曾任第八、九、十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对外汉语教学学会会长。多次被特邀到美、英、德、日、新加坡及香港、澳门等国家和地区讲学,或在国际会议上发表主题演讲。
  主攻现代汉语语法学,也研究逻辑、修辞、文化语言学和其他问题。数十年来,着力于学术“据点”的建立,着力于研究路子和研究方法的探索,先后提出了“小句中枢”、“两个三角”等著名学说。已发表文章430余篇,出版著作48部(个人独著17部)。1995年、1998年、2006年,其著作三次获得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此外,还三次获得湖北省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并且获得中国图书奖、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国家优秀教材奖等多个高级别奖项。
  入选“20世纪现代汉语语法八大家”。2001年出版的《邢福义选集》,为季羡林主编“20世纪现代汉语语法八大家选集丛书”之一种。该丛书2003年获第六届国家图书奖。被誉为“杰出学人”。2002年9月,应邀赴港出席香港理工大学举行的“杰出学人成就表扬典礼”,同吴文俊、程培津等六位院士专家一道,接受表彰。表彰辞中写道:“邢福义教授是闻名中外的杰出汉语语言学家”,“邢教授在汉语教学和汉语语言学等方面的研究取得了开拓性的成果,他关于汉语研究的理论在海内外产生了重大影响”。
  1948年,他曾在建校于三亚海边的榆亚中学读过初中一年级。

知识出处

走进三亚

《走进三亚》

本文介绍了三亚市的地理位置、人口特点、自然资源、重要港口与海湾等基本情况,以及三亚的历史文化和辉煌历史。从秦始皇时期的南方三郡到清朝时期的直隶州,三亚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文章强调,三亚不仅拥有自然美景,也值得人们为其历史文化感到自豪。

阅读